水產業迴應三文魚之爭:虹鱒魚也是三文魚 生吃沒問題

許多人喜歡吃三文魚刺身,因為它特別的風味和口感。不過近期一條關於三文魚的新聞《萬萬沒想到!中國三分之一的三文魚都被青藏高原“承包”了》在朋友圈裡炸了鍋。一些網友熱議說,這些青海養殖場養的並非傳統意義上正宗的“三文魚(大西洋鮭)”,而是“虹鱒魚”;虹鱒魚不能生吃,有寄生蟲;還有網友稱“三文魚是一個商品名稱,虹鱒魚可以叫做淡水三文魚”。

水產業回應三文魚之爭:虹鱒魚也是三文魚 生吃沒問題

水產業回應三文魚之爭:虹鱒魚也是三文魚 生吃沒問題

焦點:虹鱒不是三文魚?

答案:是!

事實上,中國市場上通常所說的三文魚是鮭鱒魚類的商品名稱統稱,並非一種魚的科學名稱。正如目前餐桌上吃的金槍魚,包括黃鰭金槍魚、藍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鰹魚等,都叫金槍魚。三文魚也同樣包含大西洋鮭、太平洋鮭、虹鱒等多個種類。在挪威和智利等國也養殖大西洋鮭和虹鱒等,從受歡迎程度來看,不少當地人更傾向於虹鱒,且虹鱒的價格要高於大西洋鮭。

焦點:淡水中不能養殖“三文魚”?

答案:能!

絕大多數鮭科魚類為洄游性魚類,無論是野生的還是人工養殖的,產卵、孵化和幼魚階段均在淡水中完成,生長期洄游或人工放回到海水中,性成熟後再回到淡水中產卵。部分種類也可以在淡水中完成其整個生活史,比如虹鱒魚、山女鱒和高白鮭等,但是不同種類還有不同的生態類型,比如說虹鱒經過馴化後也可以在海水裡養殖。

焦點:淡水三文魚存寄生蟲,生吃對人體有害?

答案:錯!

野生魚類很容易存在多種寄生蟲,也有可能攜帶感染人類的寄生蟲,而規範化養殖的沒有。同樣,三文魚有沒有攜帶寄生蟲並不取決於其在海水還是淡水中生長,而是看其生長過程是否安全可控。管理標準、監控嚴格、水體潔淨、飼料優良的工業化養殖三文魚,品質更容易得到保證,食用也更安全。

相關研究表明,野生魚類主要捕食小型魚類、螺類、甲殼類,使得魚類間有了寄生蟲的傳播途徑。開放性的生存環境和不可控的捕食對象,導致野生三文魚感染疾病或寄生蟲的幾率相較養殖品種高很多。

但人工養殖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從目前我國三文魚(包括大西洋鮭和虹鱒)的養殖現狀來看,寄生蟲寄生的幾率極低,這與虹鱒的養殖方式有關:一是養殖虹鱒水質要求高,水質清冽,通常在低溫流水中養殖(養殖溫度12~18℃);二是養殖漁場通過網箱或者其他養殖設施隔離了養殖魚和其他野生魚類的接觸;三是完全使用人工顆粒飼料飼養,這些飼料經過高溫膨化處理,阻斷了寄生蟲通過餌料的傳播途徑,因此不會對養殖魚類帶來寄生蟲的安全風險;四是人工養殖的過程都有鳥類防護設施,這種措施也減少了寄生蟲通過鳥類糞便傳播的途徑;五是規模企業有寄生蟲監測措施,定期監測,為產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在這樣嚴苛的養殖環境之下,虹鱒感染寄生蟲的概率較低。此外,生食水產品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冷凍處理,以避免寄生蟲對人的危害。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人工飼料的養殖魚類無需冷凍處理。因為飼料加工時經過高溫過程,已殺死了所有寄生蟲,阻斷了寄生蟲的傳播途徑,不會對養殖魚類帶來寄生蟲的安全風險。除此之外,事實證明在世界範圍內也未曾出現寄生蟲感染虹鱒的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