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30年內可以領先武漢嗎?

井蓋遇賊

關於城市之間比較的話題,網絡層出不窮。特別是兩個城市之間的比較,比如南京和蘇州,青島和濟南,大連和瀋陽,重慶和成都......,很多很多。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除了北京上海東京倫敦等這樣的國際大牛城市比較外,其他的國內城市的比較,折射出相似區域的發展競爭性。

首先,鄭州和武漢已經具有可比性了。不管武漢承認與否,近些年鄭州坐享天時地利人和,其發展勢頭恐怕在除北上廣深外,都已經具備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力量。

其次,鄭州和武漢已經而且將一直是一對兒愛恨冤家了。從國家戰略角度來說,鄭州的政策紅利不會有休止符了,因為鄭州的發展符合中國的發展戰略部署,中原地區不崛起,就談不上中國的真正崛起。所以,武漢在中部地區一家獨大的位置也必然一去不復返了。

結合之前的兩個基本點,我們再看30年鄭州能否趕上武漢這個城市的命題。幾點看法如下:

1. 鄭州已經到了發展窗口期,其發展速度會越來越快。近三年的國家政策不知道參與討論的網友是否都能關注到。國家中心城市;新一線城市;新鄭國家級航空港;鄭洛新創新示範區;米字形鐵路樞紐(獲國務院肯定);鄭東新區(克強的手筆);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從政策上來說,這些光環試問哪些個除一線城市外的城市能夠媲美?! 從具體內容來看,盧森堡航空公司在鄭州建立第二個總部。在鄭州成立鄭州聯勤保障中心,負責中部戰區所有的聯勤保障、戰略戰役、戰役支援。特別是鄭州剛剛獲批成立商標審查協作中心。

雖然這裡面的有些內容會讓某些網友看不起或者說三道四,但是,這些事情全都是三年內發生的,大家不感到震驚麼?!在這所有的政策裡,國家中心城市的光環無疑是最耀眼的,這注定代表著國家的戰略方向。所以,鄭州的發展窗口期到來了,其發展潛力無法估量。

2. 教育是短板,人口是紅利,政策是王牌。無法直視的就是鄭州的高等教育水平,幾乎和所有中部省會都無法比較,簡直就是自不量力。但是鄭州人口眾多,其吸納周邊人口的能力太強了,鄭州的周圍有開封,新鄉,洛陽,許昌,個個都是人口眾多的地級市,其城市發展水平也在與日俱增,鄭州的突然發力,吸納了越來越多的人口向鄭州移動,在市場經濟下,人口是什麼呢?就是消費力,就是GDP。為什麼把教育和人口放在一起說,因為我們國家的教育發展政策性太強了,一個政策就可以扭轉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現在西湖大學成立了,引進國外大學資源日益成熟,吸納知名高校聯辦教育如火如荼,我們給鄭州不是1年,2年,而是三十年,三十年我們可以建立個科學院大學,三十年我們可以建立個深圳大學,三十年我們可以建立個青島大學,寧波大學,汕頭大學,煙臺大學......。

所以,只要有人,什麼都不是問題,只要有政策。

3. 文化制勝。今天來看,一個城市的發展,其文化底蘊是其發展的重要依託。北京,天津,成都,南京,武漢,西安,瀋陽......,不勝枚舉。有人會提深圳,深圳的無牽無掛的文化特點也正是其革新發展的重要因素。 鄭州,很多人都覺得是個毫無歷史的城市,可是你忘記了它在什麼地方麼?是河南,又何況鄭州還真的是一座商朝古城。 其實倒不是說什麼鄭州是否有文化的問題,而是說,隨著國人的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隨著對更巨大的文化市場的挖掘,相比較於大眾熟知的唐宋明清民國文化,紮根於中原地區的古代文明將更多的走入人們的視野,也許,你會聽到汴京的市井叫賣,也許你會再見洛陽的名堂雄風,也許你會聽到許昌的漢賦悲歌,也許你會再遇到衛水畔輕歌的村女,也許你會在鉅鹿和牧野再看到戰士的吶喊......

4. 武漢也在發展,楚風威武雄壯。

武漢的城市情況我自然不用介紹,太多朋友比我還要了解這個近現代歷史不能不提的城市。

還有一句話叫做問鼎中原,大家都知道楚國有個厲害的王叫做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說的就是他,他曾派使者公然詢問周朝官員,周王室的十口大鼎究竟多麼重啊? 可見楚莊王的雄才野心。

從屈原悲歌天問,到楚雖三戶亡秦,湖北武漢這座城市從來也不缺少美麗和力量。

所以,鄭州30年後能不能超越武漢,只能說,這兩座城市在將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是互相競爭,互相映襯,這幾乎是發展的必然。 鄭州不會再沉淪,武漢不會再悲歌。


上林苑

我只想說,不要講30年,再過3000年鄭州也領先不了大武漢。這麼一說,鄭州人肯定又是不服氣,又有多少人開罵了!但是,如果想證明你是理智一點的鄭州人,請用文明用語來發表評論,不要當噴子!

為什麼說鄭州3000年都追不上武漢?試想一下,鄭州發展的最好的時候,恰好也武漢最落魄的時候。1954年,河南省政府從開封遷至鄭州後,雖然只是個小縣城,但鄭州遇上了歷史最好的機遇,全省的資源都集中到了鄭州。到公元2000年,鄭州已經成為中部地區僅次於武漢的第二大城市。而同期,由於國家政策的傾斜,全國經濟實力雄厚,且居全國前三的武漢,則從中國城市最頂端直接跌落至第16名。國家實行沿海開放政策,武漢的一線城市光環被深圳、蘇州、青島、大連、東莞等沿海城市一一超過。還有人說武漢有長江水運,沒有必要勞民傷財在武漢建設橫向鐵路。武漢地理比鄭州更優越,卻沒有鄭州鐵路多,純粹是人為原因造成的。而鄭州因為沒有水路,國家開建了橫貫東西的隴海鐵路,使鄭州成為當年的全國鐵路樞紐。這使得鄭州又增加了一些自信,便開始謀求成為中部地區第一大城市。2006年鄭州GDP只落後武漢600億元,大有超過武漢之勢。所以,當年鄭州不論新聞媒體還是老百姓,都在吹噓說,超過武漢指日可待!

但是,武漢畢竟是老牌中國著名城市。經過2000年以前的各種風風雨雨後,逐漸找到了一條適合武漢大復興的發展道路。原來的國有企業逐漸優勝劣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產業,新能源和高科技產業。最近幾年,武漢的轉型非常成功,汽車、電子、生物科技、光電子、文化傳媒、電子商務、無現金城市等都迅猛發展!GDP連年增長,2012年首次突破10000億大關。城市有錢了,城市發展當然會更快。武漢這幾年經濟發展非常活躍,依託武漢擁有的科技文教優勢,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網絡與安全管理基地、解放軍聯勤保障基地(正軍級)等相繼落戶武漢。這都說明國家對武漢非常重視!

現在,隨著全國高鐵建設的高潮,鄭州規劃了米字型高鐵網,武漢也規劃了12個方向的高鐵網絡。不否認鄭州的確是個不錯的鐵路樞紐。但鄭州僅能輻射河南中北部、河北省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少數地區,不再是國家級鐵路樞紐了!而武漢的高鐵可以輻射以武漢為中心1000公里的區域,全國最重要的三條鐵路(京廣線、京滬線、滬漢蓉線),武漢有兩條交匯。這還不算西安-武漢-福州高鐵線。武漢可直達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重慶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均不超過四小時車程。而經過鄭州的高鐵,除了和武漢重疊的京廣線外,其他高鐵線都非常一般,利用價值並不高,跟滬漢蓉高鐵經過的地方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所以未來武漢的優勢比鄭州更強。

現在,武漢在經濟實力、國家定位(副省級城市、區域中心城市)、交通地位(水路空綜合實力)、科技教育實力、地理位置、城市建設水平(如地鐵建設等)、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等各方面都優於鄭州。由於武漢的地理位置優越,前景看好。王健林、馬雲等商界大佬都在佈局武漢,都在武漢建立“第二總部基地”。雷軍、董明珠等相繼把小米總部和格力電器總部遷往武漢。2017年截止11月10日止,不到一年時間,武漢簽下近兩萬億投資協議,其中僅在最近的2017武漢國際飛行者大會四天時間就簽約成功1460億元發展航空產業。武漢以現在的這種發展模式,鄭州如何能追得上?當然,我也看到了鄭州也在發展。但我查閱過鄭州近幾年的外來投資,2017年,鄭州一共只吸引了2000多億投資,最大的項目不到100億元。這種投資規模在一般地方的確很大,但相比較於武漢,這點外來投資似乎根本就不值一提。

所以說,鄭州在發展是沒錯。但武漢發展的腳步比鄭州大得多。按現在的水平,如果五年內鄭州能進入中國城市萬億俱樂部,那麼武漢或許也要進入兩萬億俱樂部了!鄭州會被越甩越遠。鄭州在人均GDP方面必須達到和武漢相當的時候,再來憧憬超越武漢吧!

以下為11月13日晚上21:06補充內容。昨日,第五批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華中農業大學專場舉行,現場簽約1014億元,其中包括西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向武漢農業集團授信400億元。37個集中籤約項目中,6大智力合作項目成為新亮點。

武漢又有1014億元新投資項目啦!


京滬漢穗深

武漢PK鄭州, 1.比GDP鄭州失敗, 2.比教育鄭州失敗, 3.比水路鄭州失敗, 4.比國家定位,武漢是長江中游特大城市,副省級城市,中部中心城市。鄭州中部中心城市,地級市,鄭州失敗。 5.比航空,武漢是中部唯一一個可以直達四大洲的城市,鄭州失敗。 6.比大學數量,985.211.雙一流大學,鄭州失敗。 7.比大學生在校人數,鄭州失敗。 8.比兩市人口武漢常住人口1076.62萬人。鄭州常住人口956.9萬人。 9.比人均生產總值武漢112301.54元人民幣,鄭州人均生產總值77217元。鄭州失敗。 10.比城市面積,武漢總面積8494.41平方公里,鄭州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鄭州失敗。 11.比旅遊,兩個應該差不多吧。PK十一場武漢十勝一平,鄭州十敗一平。鄭州完敗。不知道還有什麼好比的?你發展人家也不會原地踏步的。


皮皮蝦扯蛋3

這樣的問題真還不好回答,兩難啊。要說鄭州30年內可以領先武漢,可能會有武漢的老鄉會罵咱“漢奸”——正宗的“漢”,反之亦然。

這樣的問題類似於“老媽和媳婦同時掉到河裡,你先救誰”一樣,沒法回答!

實事求是的說,鄭州和武漢是相鄰的兄弟城市,歷來都是很友好的,好像沒聽說發生過啥紛爭。目前來看,武漢的發展貌似超前一些,但兩市的差距還不算太大。如果今後國家政策不對任何一方傾斜,估計現狀還會維持下去。

希望兩市今後繼續攜手合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共同趕超其他城市。

(鄭州圖片取自網絡)


遠方的視像

正常來看不可能的。

首先城市的規劃:鄭州城市規劃沒那麼大,現在的鄭州已經開始臃腫了,而武漢卻沒有。看一個城市的規劃格局要先看它的交通,有一句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也就是交通。鄭州城市擁堵的程度和頻率有目共睹,不多說了。而且鄭州如果擴大那麼他的擁堵程度會越來越嚴重。如果不顧後果,那麼它會分為內城和外城,以交通擁堵程度來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是交通規則的強化和火車站的遷移。



再說產業結構,這個我也不想對比,沒太多可比性。


數字數據什麼的我也不做說明。其他人都有說明。

最後也不能確定的說鄭州一定趕不上,推到重建,,,,,,如果再,,點,把河南所有能看的產業都遷移鄭州,還是有可能超過武漢的。


擒師明月

30年內有點難!首先從目前的經濟來看,2017年武漢市gdp總量為13400億元,同比增長8%。鄭州市gdp總量為9003億元,同比增長8.2%。照這個總量和增量來看,不僅不會領先,還會被越拉越大!

從三產比重來看

武漢市201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408.20億元,同比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5861.35億元,同比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7140.79億元,同比增長9.2%。武漢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分別為3.0%,43.7%,53.2%。


鄭州市

超越不超越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貧富差距是不是縮小。經濟發展質量是不是提升。是不是又要集全省之力發展大武漢,大鄭州,而又忽略其他城市的發展。


一隻想做哈士奇的老虎

河南民工們真搞笑,新年給我們講笑話來了?還是吃玉米麵吃多了,腦子吃糊了?

睜開你們的眼看看,鄭州何德何能和武漢比?不說和武漢比,就是和武漢下面的洪山區比,都略有不足。

論政治地位,武漢是直轄市,是副省級省會,鄭州算哪根蔥?武漢的區政府的價格就和鄭州市政府一個級別,你們知道麼?幾乎所有大區機構都設在武漢並且管轄全河南,你們知道麼?你們有大區機構嗎?

論經濟實力,武漢有武鋼,東風,日產,萬科,綠地等幾家世界五百強總部,還有武船中建南航唱歌等有重大影響力的企業,你們鄭州有啥?哦,有一家河南人都熱衷去擰螺絲的富士康基地,不過連公司總部都不是,差點忘了!

論教育科研,武漢有七所211幾所985高校,你們河南有嗎?有幾所?武漢還有中科院和郵科院。鄭州有啥拿得出手的大學科研院所?

呵呵,其他的,醫療實力,交通,物流,金融,我不知道鄭州能和武漢比什麼?

難道發這個提問的剛剛在富士康下班?擰螺絲擰得眼花了?


武大東湖

鄭州永遠超越不了武漢,因為鄭州沒有武漢這麼飢渴,用全省的血來壯大自己,我這麼說可能會有人不服氣,試想一下兩個省的GDP河南第5湖北第8,可鄭州卻落後武漢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倔強平頭哥

50年內都不可能。

1.從戰略定位上: 武漢在長江經濟帶的中心,其樞紐地位不可替代。鄭州在絲綢之路起點以東的延長線,今後將和西安爭奪絲路第一城。

2.從交通來看: 鄭州的鐵路優勢武漢有,武漢的航運優勢鄭州沒有。

3.人才、高等教育、科研院所: 不是一個檔次

4.宜居度: 武漢水資源豐富,百湖之市,環境更宜居,也更能吸引人才。

5.在各自省內形勢: 河南經濟呈金字塔型,鄭州與周邊洛陽等城市經濟不會有太大級差,好比一個火車頭拖了太多車廂,跑的累。而武漢在湖北省內一騎絕塵,不僅資源不會流入周邊城市,反而會吸納周邊資源,好比北京之於河北。

其它的不贅述


洪湖三浪

咱中國的有些事不好預測,要看政府意志,比如雄安...比如深圳...事實上,除了東北(受半島安全影響)、福建(受臺海安全影響),其他內陸腹地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就是兩湖,尤其是湖北省會武漢,從歷史、人文、經濟、信息、交通、淡水、科教、工農業等等各種資源均衡且豐富,所以,近代至今武漢在全國來講包括未來排位都會比較靠前。只要國家的支持上不是差別太大,那麼鄭州30年內不會趕上武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