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最厲害的人物為什麼是為悟空指路的樵夫?

龔鈺璟

為什麼說給孫悟空指路的樵夫才是最牛的人物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需要很多的前提,當然這個前提這裡不好一一道來,感興趣的可以關注後查看楊角風談西遊文章,裡面有關於孫悟空前世的解釋!

我們單看這個問題,這個指路的樵夫到底是何方神聖?

當年孫悟空拜師學藝的時候,是遇到一位高人的,這位高人是誰呢?

是靈臺方寸山的樵夫,這個人絕對不簡單,請聽角風慢慢道來:

樵夫的出現是在孫悟空尋仙八九年以後了:

“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遊小縣,不覺八九年有餘。”

按照原著中的描述,孫悟空到達了長城,而孫悟空學藝以後又過了至少五百年才到了唐朝,顯然這個長城應該是秦漢之前的長城。在西遊記原著中唐僧到達兩界山時,劉伯欽說過:

“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

看來是秦長城,也就是孫悟空是從東邊往西邊走的,一直走過了咸陽,西安還要往西。五百年多年以後,唐僧取經也是這樣走的,過了長安(西安)到達鞏州城,再往西走,就是兩界山附近。

而過了兩界山就到達西牛賀洲了,看來,靈臺方寸山就是在西牛賀洲,並且是過了西洋大海以後的陸地,原著中也表明了:

“直至西牛賀洲地界,登岸遍訪多時,忽見一座高山秀麗……”

後來就見到這個樵夫了,而對於這個樵夫,我們發現了幾個疑點:

我們先看他們相遇的場景:

“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漢慌忙丟了斧,轉身答禮道:“不當人!不當人!我拙漢衣食不全,怎敢當“神仙”二字?””

這個樵夫的表現非常讓人驚訝,他竟然是慌忙丟了斧子。難道他被孫悟空嚇到了?

要知道取經路上,孫悟空沒少嚇到人,畢竟是一隻猴精嘛。但是,這裡的樵夫絕對不是被他的樣貌嚇到的,不然的話,他該大喊大叫的跑掉才是,怎麼還給孫悟空答禮呢?

那麼他為什麼會慌亂?

因為他彷彿認出了孫悟空是誰,只有這個解釋,才會讓這個大神不敢稱神仙二字,不僅僅認出了孫悟空,還指引了孫悟空去找菩提祖師。

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

而等孫悟空到了洞口的時候,一個開門的童子說了一句話:

童子道:“我家師父,正才下榻,登壇講道,還未說出原由,就教我出來開門。說:外面有個修行的來了……”

這是巧合嗎?難道這兩個人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一個能算出肯定收,一個能算出已經來?

能讓一隻具備靈性的石猴一眼看到樵夫就喊他“老神仙”,就能看出這個樵夫一點都不簡單!

在孫悟空進入靈臺方寸山的時候有這麼一句話:

“他也不怕狼蟲,不懼虎豹……”

這個靈臺方寸山到處是狼蟲和虎豹,一個樵夫怎麼敢獨自一人砍柴?孫悟空讓他幫忙帶路,他不肯,說的是:

“你這漢子,甚不通變,我方才這般與你說了,你還不省!假若我與你去了,卻不誤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養?”

擦!總共七八里遠的路,走路也就一個小時左右,怎麼就誤了生意?老母無人奉養了?難道你一去不回了?

顯然,這個樵夫是拿孝子做幌子的,如果真是孝子,不如拜在菩提祖師門下,不說別的,吃喝總不愁吧?也沒見孫悟空交學費啊?

再結合菩提祖師突然就下榻,登臺講道並讓小童開門,可見剛才一直在塌上閉目,其實就是跟孫悟空取經路上屢試不爽的靈魂出竅一模一樣!

樵夫,本就是菩提祖師所化,再結合我們上一期講的,他就是燃燈古佛。之所以見到孫悟空有些慌亂,是因為他發現了似曾相識的感覺,畢竟孫悟空的前世跟他關係密切,當然他們在此地教徒,也是有所顧忌的,顧忌誰呢?

顧忌如來佛祖!在孫悟空學藝的時候,有這麼一個細節:

“不覺的嚷鬧驚動了祖師,祖師急拽杖出門來……”

他為什麼急忙拿上武器出門,其實並不是因為這些徒弟們搗亂,而是怕更大的神突然來了。正是這個緣由,菩提祖師才經常變化成樵夫四處巡山,就是怕突發狀況,壞了他的整盤棋……

那麼,燃燈古佛跟如來佛祖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他明明具備掌管靈山的能力,卻為何退居二線?他跟孫悟空的前世又有哪些關係呢?關於這些疑問,我們下回再講!

前情回顧:哪吒跟孫悟空到底啥關係?背後藏著如來佛祖送李天王寶塔的秘密!


楊角風發作

  美猴王出世以來,出現的第一個神秘人便是給美猴王指引神仙所在地的樵夫。樵夫是神秘的,他是孝子,原著道:“猴王道:你家既與神仙相鄰,何不從他修行?學得個不老之方?卻不是好?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砍兩束柴薪,挑向市塵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這個樵夫看到孫悟空猴子說人話一點也不害怕,甚至輕而易舉地能找到菩提老祖的洞府,這豈是一般的人!高手往往低調,既然整部西遊記都找不出他的來歷,那麼真相就只能有一個:他已經超出三界之外了,因為西遊記的承載範圍就只能是三界。
  據他自述,他是因為要照顧老母親才不找菩提祖師做師傅,但是,如果他拜菩提祖師為師傅的話,他母親早長生不老了。實質上,老母親只是一個託詞!菩提祖師是特別愛收徒弟的,但是卻不敢收他於門下,因為菩提祖師隱隱感覺到:這個人比自己還厲害,自己不可能為師。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孫悟空作為天生地長的靈物,第一眼看到他口聲就不自學地稱呼了聲:老神仙!這是最原始的直覺。
  而且,按書中所述,這樵夫對於神仙也異常通曉,可知也是道上的人了,更關鍵的是,他敢在靈臺五寸山砍柴,菩提祖師卻是一點意見也沒有,足見他的實力。既然菩提祖師都是西遊記中的巔峰人物了,那麼,這個樵夫夠資格排上西遊記第一高手的寶座。因為,他可能根本就不是三界的人,只是從更高位面下來歷練的。
  樵夫說:老母何人奉養?意思是陪了孫悟空去,母親就要沒飯吃了,就會受餓了。這句話看似有理,其實純粹是藉口。
  後文提到,三星洞距離樵夫不過七八里路。以兩人的腳程,就算山路再難走,頂多一個小時。耽擱一個小時砍柴,很可能會耽擱一小時賣柴,耽擱樵夫老母一個小時吃飯。但是,耽擱一個小時吃飯,老母親就會餓死嗎?樵夫是一個大孝子,本應當是一個大好人。其母也必定通情達理。若是因為幫人而耽擱吃飯,老母未必會責怪樵夫,甚至可能會讚賞樵夫。
  總之,這都是樵夫的藉口,根本原因是樵夫不想去三星洞門口。
  並且,從他拿斧子這一點來看,很有可能是……盤古。

可愛的差等生

《西遊記》中出現過好幾個神秘人物,比如教悟空法術的菩提祖師,傳唐僧多心經的烏巢禪師,想冒名去取經的六耳獼猴等等,不過,最先出場的神秘人卻是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樵夫——就是那個用歌聲吸引猴王,並指引他去斜月三星洞拜師的那個砍柴樵夫。

猴王在神州大地苦苦尋覓了八九年,正在前途一片黯淡之際,“忽見一座高山”,景色十分宜人,心煩氣躁的猴王就自然而然地過去欣賞山景。


正看時,聽有人在唱歌,但歌詞之驚奇令人咋舌,一會兒“觀棋柯爛”,一會兒“對月枕松根”,再不就是“恬淡延生”,最後索性“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猴子自然以為這位就是老神仙。拜道:“老神仙,弟子起手!”

這樵夫一通猛扯,說這首歌不是他寫的,是山上神仙寫的,不過可巧這個神仙是他的鄰居……隨後指點猴王去“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去找神仙拜師。猴王雖然對這樵夫有點疑心,幾次纏著要樵夫帶他同去拜師學習仙術,可樵夫卻說老孃需要他每天砍柴贍養,所以走不開,無法去修行。

跟著神仙鄰居學習仙術,難道還怕老孃會餓死?猴王顯然也覺得這個理由太扯,但也沒辦法,“只得相辭”。


他的歌詞中,“觀棋柯爛”、“賣薪沽酒”、“恬淡延生”、“靜坐講黃庭”等等,基本是取西晉王質的故事為背景。王質也是一個樵夫,一日砍柴誤入山林深處,就像武陵漁夫誤入桃花源一樣,看到有人下棋,就旁觀了一局。回家後發現家鄉面目全非,一問才知道,他看棋這分分鐘的功夫,竟然已經過了一百多年,家人都死光了,他砍柴的斧頭(柯)都氧化爛掉了。他這下覺悟了:下棋人是神仙。

這也怪不得大家,因為作者在這裡的描述手法實在奇特,他一邊用歌詞把人往道家神仙的表象刻意在表面給人以道家神仙的假象上引,一邊卻在介紹樵夫的外貌時,輕描淡寫地把他的真實身份展示了。


作者說,“但看他打扮非常:頭上戴箬笠,乃是竹筍初脫之籜。身上穿布衣,乃是木棉捻就之紗。腰間繫環絛,乃是老蠶口吐之絲。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搓就之爽。手執衠鋼斧,擔挽火麻繩。扳松劈枯樹,爭似此樵能”。

下面我們從樵夫的著裝看看,這個神秘人是什麼身份!


竹籜箬笠。竹籜就是竹筍的嫩皮,箬笠就是竹片做的斗笠,一種防雨帽,大家在電影電視劇中應該常能看到,那就應該知道,和尚戴斗笠遠比道士普遍,因為和尚要到處化緣,道士不必,道士常戴的是很酷的道冠。


木棉布衣。木棉是印度特產,一種類似中國棉花的作物。喜歡武俠片的朋友可能看到過一個名叫“木棉袈裟”的故事,那是象徵少林寺方丈身份的袈裟,作用類似今天的方丈印章。可見,木棉在佛教有著特殊的意義,而這個樵夫穿著木棉,可想而知這個人身份不菲!


枯莎草履。莎是一種藥草,枯莎草履說穿了就是爛草鞋。古人穿草鞋是很普通的,和尚比起樵夫更喜歡傳草鞋,


衠鋼斧。衠鋼就是精鋼,一般是做兵器的上等材料,樵夫用來砍柴,難道是來炫富的?而佛教的護法尊者中,大斧倒是常規裝備,佛母手中就有一把,作用是幫人遠離官難。

作者對樵夫的外貌描述,這傢伙雖然嘴裡唱著道家的歌,可身上的衣物卻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他是佛家的人。

這個人是誰,我沒有辦法猜測,但是這個人是一個隱士高人!而且是佛教高人!並且不願意出現在菩提老祖面前。


旅遊的金魚

先看為悟空指路的樵夫居住的環境。

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遊小縣,不覺八九年餘。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著海外必有神仙,獨自個依前作筏,又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登岸遍訪多時,忽見一座高山秀麗,林麓幽深。他也不怕狼蟲,不懼虎豹,登山頂上觀看。果是好山——

千峰排戟,萬仞開屏。日映嵐光輕鎖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纏老樹,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喬松。修竹喬松,萬載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時不謝賽蓬瀛。幽鳥啼聲近,源泉響溜清。重重谷壑芝蘭繞,處處蒨崖苔蘚生。起伏巒頭龍脈好,必有高人隱姓名。

這是一座高山,還專門強調“不怕狼蟲,不懼虎豹”,說明山中是有狼蟲虎豹的。敢在這個地方呆下去,絕對是世外高人。

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

上邊這句話是如來同志在西遊記第八回的原話,說明如來是西牛賀洲的主人和領導者,他自誇管理有方,無妖無怪,廣大人民生活安定。

有人說這人是盤古,笑都能把人笑死。盤古確實用斧子開了天地,但盤古是道家的人,這是如來佛教的地盤。以前我講過,佛教和道教是沒有營利業務的公司,主要靠信徒供奉,因此雙方會爭奪信徒。

佛教和道教爭奪地盤和信徒日久,雙方關係並不好,如來絕對不會允許一個道教的高人在他的地盤存在的。

因此直接排除盤古,並且排除一切道教中人。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徑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這就是樵夫所唱的歌。

歌中主要唱的是信道之人的生活,講的是老子清淨無為的思想修為。《黃庭經》 道教經典。約出於中國魏晉之際,道教傳說此經乃上界仙真降授南嶽魏夫人。經文分《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及《太上黃庭外景玉經》。

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樵夫推說,自己不是神仙,家有老母,無法修行。這話中有許多破綻,進菩提大學學了法術就相當於歷史上的考科舉和現在的上大學。

上了大學就馬上會有社會地位,當個官發個財的根本不在話下。又怎麼會供養不了老母呢。

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你順那條小路兒,向南行七八里遠近,即是他家了。”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還得了好處,決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這漢子,甚不通變。我方才這般與你說了,你還不省?假若我與你去了,卻不誤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養?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猴王聽說,只得相辭。出深林,找上路徑,過一山坡,約有七八里遠,果然望見一座洞府。

這節話明確無誤的告訴菩提大學的所在,但樵夫卻不願意去,雖然只有七八里遠,說明樵夫一定有問題。

那這個樵夫到底是誰呢?

這個樵夫肯定是佛教中人。

剛才經由如來的口,我們已明白,靈臺方寸山在西牛賀洲,也就是在如來的地界上。

以如來的能力,把西牛賀洲管理的這麼好,也就是說西牛賀洲地盤上的黑白兩道都被如來控制。活動在西牛賀洲的各類人等如來也是瞭如指掌。

菩提大張旗鼓在如來的地盤上開學校招生上課,如來肯定是知道的。

那如來為什麼不管呢?因為不敢管。

菩提是如來的同門師兄弟,因為不滿意佛教和道教的爭鬥而離開佛教。

菩提認為,佛教和道教都差不多,佛教和道教相互攻擊對方,其實是在搞臭自己。雙方都是引人向善的宗教,沒有必要相互攻擊。

因而他象黃藥師一樣,特立獨行,我行我素。我是佛教人,我偏偏講道教的思想,平時也是道人的打扮。還是在如來的地盤這麼做,明顯就是向如來示威。

但如來也沒有能滅掉菩提的本領,也只能忍耐,畢竟菩提講的大部分東西還是佛教的,只是滲雜了一些道教的東西。

花果山以前是菩提在東方的分校,孫悟空的事他是知道的。後來玉帝不讓他在自己的地盤開分校,他才回了西牛賀洲,但他有心收孫悟空為弟子

於是安排了幾個弟子化身猴子,放在孫悟空身邊,引導孫悟空來靈臺方寸山尋他學藝。

而這個樵夫就是一個導遊和嚮導,指引悟空直接上山,不要走錯路了,跑去向如來學習,那就枉費了菩提的一片苦心。

樵夫不願意見菩提又是什麼梗呢?因為樵夫本來就是菩提化身。


新知傳習閣

說起西遊記誰最厲害,大家可能都以為是悟空啊、如來、菩提等等,可是事實上最厲害的是,為我空指路到我樵夫才是西遊記裡最厲害的人物。



說到樵夫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漂洋過海去拜師學藝,在路上遇到了樵夫,而樵夫出場時哼著小曲,頭戴一聽破舊草帽,槓著一捆材。歷史中記載樵夫哼的小曲是神仙曲名為《滿庭芳》是蘇軾所創作的,說到這了大家會問蘇軾不是宋代人嗎?正式因為樵夫哼出了,蘇軾這首《滿庭芳》才體現出了他的神秘,一個能哼出後人創作的曲旋律的人能是簡單的人,說明這樵夫能預知未來啊。



還有當樵夫遇到孫悟空時並沒有感到害怕或驚慌,逃跑等,孫悟空是妖猴普通人看到他能不害怕,而樵夫為什麼不感覺到害怕。之後樵夫指路給孫悟空去斜月三星洞找菩提老祖拜他為師 ,你們想想看菩提老祖那麼厲害的人的能輕易的收徒弟?而悟空去找到菩提老祖的時候,菩提老祖卻收了悟空為徒,還叫給了他七十變,菩提能收悟空為徒想想就知道就是因為樵夫。



然而在西遊記中對樵夫的記載除了為孫悟空指路,其他的在成個西遊記中都沒有對他的記載,而那時的西遊記是,人、妖、仙三界紛爭時代,對樵夫沒有記載,很明顯他是三界之外的人,所以西遊記中為孫悟空指路的樵夫是最為神秘,最厲害的。


吖顏視頻

一直覺得,西牛賀州山林中那個指點孫悟空尋仙的樵夫是個高人。不知道多少朋友的看法和我一樣?


那麼,樵夫高在何處?

因為他已經明悟了人生大道,甚至,在不經意間,樵夫已經踏上了仙途。

人生在世,最難擺脫的是什麼?

是對於功名利祿的渴求。

古今有多少人,為了名利,你爭我奪,爾虞我詐,巧取豪奪。說不盡的帝王將相風雲錄,道不完的王侯公卿富貴夢。可是,一朝夢斷,魂歸離恨天,還能剩下什麼?


所謂功名,所謂錢財,都是身外之物。如流水而來,似浮雲而去。

樵夫呢?

“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

樵夫的生活很平靜,平靜到如水一般。每天,他上山砍柴,從不多砍,永遠一擔。擔到集市上,換三斤米,足夠母子兩人一天吃,一切就ok。

樵夫的生活中,沒有買賣的爭執,更沒有權謀機心。

古時候也有許多樵夫。尋常樵夫會想啥呢?——今天我要多砍一擔,就可以多存三斤米,三五年下來,便可以攢點錢,擺個小攤做買賣,以後就不用天天砍柴那麼辛苦了。我日日辛苦,每天攢錢,再過三五年,租個小店面。再過三五年……

可在樵夫看來,即便最後過上駿馬高閣、雞鴨魚肉的富貴生活那又如何?那時候身心俱疲,人生已老!


還不如現今,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無慾無求,逍遙快活。

看穿世情,明白本心,樵夫已經領悟了欲求之道。

人生在世,最難捨棄的是什麼?

是對家人、兒女的牽絆。

不過,那是對俗人,對老百姓而言。對於一個修仙者來說,家人、兒女的牽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為什麼呢?

仙人壽元悠長,動輒有數百上千年,甚至數萬年乃至永生不死,壽與天齊。於是,註定了要和家人分離,註定了家人只是仙途中的匆匆過客。

一想到可以長生,多少人毫不猶豫捨棄家人;一句天道無情,多少人揮劍斬情絲,捨棄親情、愛情、友情,乃至一切的情。

多少人只是有望長生,有望成仙,就已經冷漠無情,拋妻棄子?


樵夫呢?

三界奇人菩提老祖是他的鄰居,且對樵夫極為看好,以至於親自為其度曲。可以說,只要樵夫開口,菩提老祖必定收他為徒。

可是,樵夫近水樓臺不愛月,向陽花木不戀春。

樵夫告訴孫悟空:“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其實,並非樵夫不能修行,而是他在盡孝和修仙兩者之間,選取了盡孝,捨棄了修仙。

修仙是為自己,盡孝是為母親。在己與人之間,在索取和付出之間,樵夫選擇了他人,選擇了付出。

在人生價值的選擇中,樵夫已經領悟了取捨之道。


孫悟空聽了樵夫的敘述,也頗為感動,不過,他希望樵夫陪他通去尋訪仙人,並且說:“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還得了好處,決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把菩提老祖的洞府所在詳細告訴孫悟空,然後說:

“你這漢子,甚不通變。我方才這般與你說了,你還不省?假若我與你去了,卻不誤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養?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樵夫為何不陪孫悟空同去?

樵夫說:老母何人奉養?意思是陪了孫悟空去,母親就要沒飯吃了,就會受餓了。這句話看似有理,其實純粹是藉口。

後文提到,三星洞距離樵夫不過七八里路。以兩人的腳程,就算山路再難走,頂多一個小時。耽擱一個小時砍柴,很可能會耽擱一小時賣柴,耽擱樵夫老母一個小時吃飯。

但是,耽擱一個小時吃飯,老母親就會餓死嗎?樵夫是一個大孝子,本應當是一個大好人。其母也必定通情達理。若是因為幫人而耽擱吃飯,老母未必會責怪樵夫,甚至可能會讚賞樵夫。


總之,這都是樵夫的藉口,根本原因是樵夫不想去三星洞門口。

為了什麼?

並非樵夫冷漠,若是冷漠,他就不會詳細指點孫悟空。

樵夫明白,既然已經選擇了盡孝,就等於放棄了仙途。既然自己做出了這個選擇,就不要拖泥帶水,三心二意。陪同孫悟空前去三星洞,這不就等於想要修仙?孫悟空說:“若還得了好處,決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連拜菩提為師都可以放棄,還會在乎小小石猴的一點回報?

既然做出了選擇,那就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沒有彷徨,沒有猶豫,樵夫已經領悟了信念之道。

在我吃西紅柿的《莽荒紀》中曾經提到了菩提,也寫到了這位樵夫。那本書中說,樵夫乃是菩提老祖大弟子,法力無邊,神通廣大。

在我看來,修仙即是修心。什麼是仙?不像凡人一樣日日憂愁,夜夜煩惱就是仙。

但凡是人,就有欲求,一有欲求,就有貪念。想念而不得,於是生煩惱。

如何才能沒有煩惱?就要斬斷欲求。之後菩提老祖為石猴取名“悟空”,不就是要讓猴哥看透一切,不要有牽絆嗎?

只是,即便太上,也只能忘情。

何謂忘情?

只因有情,所以需要忘情。樵夫捨棄口腹之慾,捨棄名利之心,卻不願意斬斷最初的母子深情。

在我看來,菩提老祖自創《滿庭芳》歌曲傳授樵夫,就如隨手創造“筋斗雲”賜給孫悟空一樣,都是祖師依據不同弟子的性情,開創的不同修仙大法。

換言之,樵夫每誦唸一遍《滿庭芳》就等於是在修仙。與他人不同的是,樵夫以孝入道,以孝證道。


我想,其母歸天,樵夫盡孝完畢之日,就是樵夫成仙得道之時。


食尚饕客

西遊記中最厲害的五大人物,排行榜終於出爐,原來第一名不是如來!

第一名:地仙之祖,道號鎮元子。

住在西牛賀洲的五莊觀上,道術深厚精深。他種的人參果,九千年成熟一次,聞一聞人參果,就能活三百六十歲;吃一顆,就能活四萬七千年。

第二名:菩提祖師。

《西遊記》中人物,收孫悟空為徒,傳授他七十二般變化和長生不老的法門,但菩提祖師預知孫悟空一定會惹出是非,故要求孫悟空保密,絕不能提起師門狀況,曾習道的往事。《西遊記》中菩提祖師,佛教的名字,道家的氣質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

第三名: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又稱太一真人、泰一真人。漢武帝在長安東南郊設太一罈,以五常為輔。禮記亦載有太一天帝。道教吸其信仰,尊為天皇太乙,加以奉祀。

第四名:玉皇大帝

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宮。

第五名:釋迦牟尼

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


愚樂鮮生

西遊記中最神秘的人莫過於菩提老祖,太上老君等人,但是樵夫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的算計。

首先,孫悟空從花果山漂洋過海來拜師學藝,碰到了樵夫,聽見他嘴中哼著神仙曲,在這裡就很有問題,這個樵夫為什麼會哼神仙曲,他說山上的神仙教他的。眾所周知,菩提老祖本就常住斜月三星洞,樵夫怎麼會遇到這個凡人,還教他唱歌,這理由本就很離譜。再者,他推薦孫悟空去斜月三星洞拜師學藝,說明他可以看出孫悟空並非一般的猴妖,而是四大靈猴之一。試問有這樣的凡人嗎?

接著,孫悟空學藝成功,大鬧天宮,以及西天取經,都是他策劃好的。首先,這個神秘的樵夫非常瞭解玉皇大帝和如來如來佛祖的的性格,這才會有孫悟空大鬧天宮以及西天取經這一系列事情的發生,而這些事情的發生最有利與的就是唐太宗,他讓手無縛雞之力的唐僧獨自一個人去取經,說明他很有可能知道”金蟬子“這個身份。

正是他精密的算計,才導致他成功得到了西天的真經。


青笙簫

題主說的應該是替孫悟空指路找菩提老祖的那個樵夫。

這個樵夫的來歷最為神秘,看到孫悟空猴子說人話一點也不害怕,甚至輕而易舉地能找到菩提老祖的洞府,這豈是一般的人!高手往往低調,既然整部西遊記都找不出他的來歷,那麼真相就只能有一個:他已經超出三界之外了,因為西遊記的承載範圍就只能是三界。

據他自述,他是因為要照顧老母親才不找菩提祖師做師傅,但是,如果他拜菩提祖師為師傅的話,他母親早長生不老了。實質上,老母親只是一個託詞!菩提祖師是特別愛收徒弟的,但是卻不敢收他於門下,因為菩提祖師隱隱感覺到:這個人比自己還厲害,自己不可能為師。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孫悟空作為天生地長的靈物,第一眼看到他口聲就不自學地稱呼了聲:老神仙!這是最原始的直覺。

而且,按書中所述,這樵夫對於神仙也異常通曉,可知也是道上的人了,更關鍵的是,他敢在靈臺五寸山砍柴,菩提祖師卻是一點意見也沒有,足見他的實力。既然菩提祖師都是西遊記中的巔峰人物了,那麼,這個樵夫夠資格排上西遊記第一高手的寶座。因為,他可能根本就不是三界的人,只是從更高位面下來歷練的。

並且,從他拿斧子這一點來看,很有可能是……盤古。


貓貓小格格

文/蜀中十二少

樵夫的角色其實是我們生活中少見的智者,“過來人”,明裡他指的是路,但細究起來,他“指”的不過是自己的過去,自己過往生活的痕跡。


樵夫遇見孫悟空,知他必非凡猴,身懷絕技,必經不凡之路,但其中歷練,卻是變幻莫測,上能通天堂,下能通地獄,人生的下限和上限都非常人能及,但這樣的人生註定大起大落,極悲極喜。

樵夫紅光滿面,慈眉善目,本就不是個凡人,一個山村野夫,還能吟詩作對,這簡直是天神下凡了,人人謂大唐盛世,沒想到大唐人士的素質如此之高,這還是在山裡,若是在中原腹地遇到了城裡人,豈不是要上天了?


樵夫給孫猴子指的路,不過是老者對自己過往經歷的回顧,照鏡子。中國的封建社會穩固而久長,在這其中,過往的歷史經驗的確是能對後世悲歡離合有所指引。

樵夫沒有瞎指路,孫悟空的大鬧天空、九九八十一難都是命中註定的,關鍵是他這些還未發生的事情被樵夫看了個透,這就畢竟厲害了。

如來佛教、天上眾神都不知道這隻毛猴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樵夫卻一眼看透了未來,猴子估計也是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竟然難得的怪巧了一回,沒出什麼亂子。

滿紙荒唐言,沒有辛酸淚,茶餘飯後一閒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