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能不能實戰,為什麼?

騷陳健身

實戰這個詞是具有條件性的。所以單純的問這一句“詠春能不能實戰”。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概念太籠統。


所謂實戰是包括了多種情況多種條件而言,例如說在擂臺之上的比武競技,這是一種實戰。還有的就是比如戰爭當中兩軍對壘,這也是一種實戰。拿著槍射擊也是實戰,用刀子匕首互砍仍然是實戰。即便是現在通常默認的擂臺比武,拳擊比賽是實戰,柔道摔跤也是實戰,散打是一種實戰,MMA等綜合格鬥同樣是實戰。因此一概而問這樣的問題,沒有辦法去真正客觀的來進行回答。

那麼就說一下詠春拳的拳法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之下“實戰”而形成的吧。

這樣一來,也就不得不涉及到詠春拳的起源。當然這裡避免去考證詠春拳“創立者”這樣的問題,因為詠春拳由於近年以來的名聲高漲,已經好像太極拳那樣開始了所謂“創始人”“正宗”等等之類的名號之爭。所以這類的話題儘量避免。只說一下詠春拳從過去環境和練拳的人員身份性質來進行講述。

和南方大多數的南拳種類來源類似,詠春拳的來源很大可能的因素是來自清代的南方反清團體。這點其實和洪泉,虎鶴雙形等等拳種是比較類似的。從傳說當中也有蛛絲馬跡,比如天地會,紅船,等等之類的傳說有關。從詠春拳到現在保持的一些傳統的儀式門規等等也能夠看出,詠春拳的傳承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屬於秘密傳承的,等到了葉問那個時代,這個秘密才已經不再變得那麼重要。而所謂的秘密,其實就是練習詠春拳的人實際上在最初就是反清的組織。那麼,這種秘密組織練拳的其中目的之一,就是進行暗中行動。直接了當的說其實就是暗殺與行刺。

這點從詠春到現在保留的“標指不出門”的門規,也能夠看出痕跡。而且詠春的典型兵器八斬刀,也實際上就是暗殺匕首的演化。從詠春器械上面可以看出,它的器械套路非常少,僅僅只有長棍和八斬刀兩種。而長棍其實就是船伕乘船的長杆。八斬刀則是主要近身搏殺的器械。這就與很多傳統的武術當中流傳下來多種器械套路,而且往往都是常規武器套路可以加以區別。因為大部分傳統武術是當時軍隊流傳到民間的,屬於官府正統。而詠春傳承則是另一個陣營。也就是民間秘密組織。

那麼既然是這樣的身份,詠春拳的施展條件就比較容易看出端倪。一是環境狹小,地形複雜,陰暗隱蔽的場所。從詠春拳的套路就能夠看出,首先特殊的鉗羊馬,就是適應這種環境的。更明顯的就是在船上等晃動不穩的地方,普通人坐船或者在公交車上面站立的時候,可以試試用鉗羊馬的方式體會一下這種感覺。還有就是牆角,狹長鬍同等等地形,這種都其實才是詠春拳的適應主場。這裡其實可以看看徐浩峰導演的《師夫》這場電影,其中比較經典的長街血戰,就是導演刻意為了詠春拳的特點而設計的打鬥場所。

而且最好是環境陰暗,甚至是漆黑不見五指的地方,也就是夜戰場景。因為詠春的黐手練習,特別是矇眼對練的練習方式,實際上就是為了夜戰而專門練習的。往往很多人看到電影當中有這樣練習的方式會以為是故意體現詠春主角的功夫,然而實際上在詠春拳的傳授體系當中,矇眼練習是一項專門的訓練科目的。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科目,其目的性不言而喻。

從詠春拳的木人樁法同樣可以看出。首先就是雙方搏鬥的範圍非常小。從樁法特別是腿法就能看出。幾乎沒有高腿法,也幾乎沒有側踢,鞭腿等等大範圍的腿法,有的都是在雙方雙臂纏鬥之下進行的低腿,暗腿,從出腿路線也可以看出都是蹬踹等等直線突進類型的腿法。這些都可以看出詠春拳搏擊體系所設立的前提環境。

那麼。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假如說,問的是詠春拳在現代主流的搏擊擂臺這樣的條件之下,能不能實戰?那麼答案是詠春拳非常吃虧,幾乎可以說實戰意義不大。

原因也很顯而易見。場地開闊,詠春拳先天性質的步法只適應在狹小範圍之內,當對手拉開空間距離採用遊鬥,詠春的步法完全沒有絲毫的優勢可言。

拳法也完全沒有優勢。因為基本上所有練習的都是近身短打。但是遇到放長擊遠沾身就走的搏擊方式,也就完全沒有任何辦法。同時自身步法的缺陷也沒辦法去主動突擊對方,等於主動權完全在對方的那一邊。

腿法更沒有什麼優勢。在擂臺搏鬥實戰當中,最常見最有效的牽制與打擊的腿法就是鞭腿。這在無數場散打和自由搏擊等等實戰比賽當中已經是公認的。然而詠春完全沒有這樣的腿法。

所以綜合比較,拳法不行,腿法沒有,步法也是劣勢、三大擂臺搏擊因素完全都處於絕對下風,又怎麼能夠有勝算可言?


劍客浪心2017

詠春能實戰,但和現代搏擊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逆水行舟,不進著退,這是自然規律,詠春作為一個南方拳種,根說是女性為了保護自己,創建的拳術,動作幅度小,很多發力與現代搏擊的理論差很多。以直拳為例找幾張圖片運動對比下技術;

丁浩的詠春衝拳,頭抬高,下頜骨保護不到位。雙腿還交叉行進。

拳擊的雙手所放的位置,出拳的擰腰與步法移動。

李小龍演示的日字衝拳。就是一個動作狂打,變線沒有。

楊成章的衝拳也是連打,沒有聲東擊西呀,這些拳法都不是走直線,是弧線,是一種敲打的力量。對下頜骨的保護非常缺失,另外也不是一個最大的肌肉做功。速度當然是快,但犧牲力量。

拳擊的拳法,對頜骨的保護,非常重視,而且下巴要緊收,拳擊有“隨足而動'的原則,拳法的移動大多數下都是與步法相結合,不會出現光打手不動腳的情況,大概如此,不是絕對。

泰拳的站架,在站立式格鬥裡,泰拳是不可不談的技術。看看這姿勢恨不得把下頜骨縮進鎖骨。

散打運動員也是雙手護頭,收下頜、收下頜,初學者這是基本常識。


福州禪武

詠春拳能不能實戰答案是肯定的,據傳詠春拳由五枚師太所創,後傳與嚴詠春。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尋指以及木人樁,是一種集內家拳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的主要特點。一些影視作品中多有展示,但那畢竟只是電影,真正能說明其實戰能力的就是廣為人知的李小龍。李小龍早年師從葉問,後到美國發展,在其吸取各種拳術有效的特點之後創立了“截拳道”。截的意思就是阻截之後予以攻擊。這和詠春拳所要求的連消帶打,不招不袈的拳理一脈相承。李小龍成名技法也是他截拳道中的核心內容就三個,勾漏手,李三腳和寸勁發力,而其中的兩個勾漏手,寸勁發力也是詠春拳的核心內容。可見詠春拳的實戰能力是非常的強悍。\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18, "thumb_url": "756c00084479d9b38898\

感悟索引

首先要明確一點,無論什麼樣的拳種,都能實戰的。即使是太極拳這樣拳種,在出現之初也是從實戰中產生的。只不過楊露禪在北京為了教一些達官貴人活動活動筋骨、鍛鍊鍛鍊身體賺點錢,將一些激烈快速的動作減去了,才變成了今天慢吞吞的樣子,而一些人卻奉為龜臬。所以,不要怪雷雷被打了。呵呵。

過去,練武的人,常說“打熬筋骨”,許多人(也不乏不懂或故作玄虛之人)常將這理解為內功(其實就是氣息訓練,健身用的,對打架無甚用處)練習。其實,這是叫你真正的“打”真正的“熬”。我理解“打”就是打沙包、與別人打,訓練自己的打擊力、速度、反應;“熬”就是練力量、練讓別人打,訓練身體力量和扛打能力。其實今天,拳擊訓練、UFC訓練就是這樣的。

天下拳法,各有各的長短,無所謂誰厲害誰不厲害的。比如拳擊、泰拳、巴西柔術就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能說誰就比誰厲害了。象巴西柔術,剛出現在UFC賽場時,幾乎所向無敵,一時UFC都以練巴西柔術為上。但近年UFC風向就變了,許多選手就不一定得巴西柔術很強才敢進八角籠的,注重站立式打法的選手也很強,一樣可以戰勝對手。比如去年世界轟動一時的嘴炮與梅威瑟的跨界大戰,如用UFC規則,嘴炮一樣可以戰勝梅威瑟。

詠春同樣可以實戰的,但要用實戰的方法訓練。如果只是練練套路,打打木人樁就以為可以上擂臺了,那等著像丁浩、雷雷那樣捱打了。那個丁浩姓餘的師傅(被獨臂拳手擊倒者),曾有一個視頻,全身抖動,據說是練詠春拳的秘技絕招--抖絕勁,抖動時全身嘩嘩的響,如跳神一樣,他說這是詠春的絕世武功,練成後天下無敵。呵呵,如他是這樣練詠春的,這樣他捱打就不冤了。


50後男人

對於詠春及其他傳武講三點。

第一,不管什麼武術都是古人在打架中悟出來的,都是能打的。

第二,傳武的套路只是表演用的,可以稱為“舞術”,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也是用了“舞”字。只練套路毫無疑問是不能實戰的,或者說實戰能力很弱的。要想實戰,必須練對抗,那些套路只是基本功而已。就像你26個字母學得再好,也不會講英語。實戰能力需要的是力量,反應能力,擊打與抗擊打能力,靈活運用那些基本功。

第三。傳武所謂的實戰能力也是比較原始的,是與古人相比較的。現代搏擊利用了現代解剖學,現代訓練方法,其力量運用方法,訓練手段都是傳武不可比擬的,所以,傳武與現代搏擊比,也會敗下陣來的。就跟中醫與西醫比較醫術,大刀長毛對戰洋槍洋炮一樣。一樣。


蘇申js

但凡是傳承下來的武術,一定是可以進行實戰的,但有前提,和誰戰,怎麼戰?有個說法叫一打膽,二打眼,三打功夫,四打閃。那怕是街頭兩個人打架,實際上也是這個道理,爭鬥中膽子第一,為什麼一般來說人民最怕十七八歲的小孩,因為他壓根不跟你講道理,不考慮後果,血氣最足,一不小心就打死人,人成熟了也就膽子小了,顧慮多了,也怕事弄大了不好收拾,膽大一定先動手,這就佔了先手,接著動手必先封對方的眼睛,各門各派都有封眼的戰術,散打拳擊也是一樣,刺拳都先晃眼找破綻,重拳不著急,找到破綻重拳才全力以赴。可以說被封了眼幾乎可以說你就輸了,當然傳武中有些套路是有敗中取勝的招式,但得看對方上不上當,幾乎沒有什麼用。然後說到功夫,你要有功力啊,如果你有泰森的力量,打誰都好使,有博爾特的速度也一定快速如鬼魅,對手沒反應就倒了。沒有力量,缺乏爆發力,打不動對手練什麼都無所謂,沒卵用。最後說閃,就是閃躲的意思,靈活又不能失去重心,打鬥中失了重心不是敗就是死。詠春也是一樣,練了肯定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但肯定不是天下無敵。限於你本身的天賦,刻苦,悟性,經驗等條件,一定有你自己的上限。如果說你天生神力,又學了技巧,膽氣也足,練詠春也一定會是一把好手。打遍天下無敵手也不是不可能,只不過熱兵器時代沒什麼大用罷了。


武松

詠春拳一定能實戰的!只不過實戰能力不能和散打拳擊泰拳這些相比而已!

詠春拳貼身短打雙手連環,以打木人樁來練習手法快速多變!以拳掌以主,少出腿,出腿也是短腿,以短馬為主,本意應該是為了站立穩定,但缺少長弓大馬,自然缺少勢猛力沉的勁!

如果只練習詠春拳殺傷力有限,詠春拳本是南方地方小拳種,沒有李小龍的成名就沒有詠春拳今天的興盛!所以如果像李小龍一起吸收別的武道長外練習與時俱進,詠春拳現在在傳統武術中還是比較實用的!


講武堂胡春泉

這個問題用不著專業分析,只需常識就可以判斷。

什麼才叫能不能實戰?!就是你平時訓練時練習的動作要領,要和你的實際作戰時的動作要領是否一致的。

顯然,跳芭蕾的,是不能實戰的。

看看拳擊、泰拳、散打、MMA,都是平時怎麼打的,他們上了擂臺或者八角籠裡也是這樣。臺上臺下沒區別。 甚至為了贏得比賽,要請陪練模擬對手,高強度對自己施壓,來增強自己的實戰能力。

而包括詠春在內的傳武呢,平時練習與實際打鬥具有一致性嗎?平時又是金雞獨立、又是大鵬展翅地,一來真的就換成王八拳了。

練詠春的平時捱過多少打、流過多少汗、受過多少傷‘、趟過多少血。有過真實對決嗎?都是演練和喂招,就不是為實戰而生的。


動向1

答案一個字“是”。

實戰技能是通過不斷的實戰檢驗,不斷去蕪存菁,提煉出來的。就這一點詠春能和哪項現代競技格鬥相對比?

任何技能都是建立在需求上的。我年輕的時候,在工廠實習,看見老師傅,修一個齒輪,先切掉壞了的牙齒,然後手工製造了一個齒,打了兩個沉孔,齒輪上打孔絞絲攻,然後兩個沉頭螺絲吃下去,把新做的牙齒裝到了齒輪上。裝回變速箱,機器又能用了。這種技能在現在看來都挺神奇的。但是現在還有必要發展這種技能麼?直接拿上配件裝上就好了。不然成本低(人工幹半天,這種老師傅工資可不低)比修復的齒輪更耐用,最主要的是快速修復,恢復生產才是關鍵。

如果你是個企業老闆,有工廠生產線,有設備,你是需要一個能手工修復齒輪的機修工人,還是需要一個熟悉各種設備機構,但只會換零件的機修工?人的精力有限,當一個人把精力放在提高手工作業的技能上,勢必缺少時間去學習各種機械結構了。隨著工業科技的發展,批量生產的零部件加工成本遠遠低於人工成本。手工作業自然被批量生產所取代。

任何領域都是一個道理。


綠城大叔

詠春很能實戰。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傳統數為什麼要分成太極詠春八極八卦這些派別。因為這些武術都有自己的作戰理念,這些作戰理念不是同一時期提出和發揚的。

在不同時期的特點下某一種作戰理念會顯得特別有效,這種有效不是純理論上的,必然會有一批持這種派別理論的代表性人物, 實戰中將其他派系的武者打趴下。

今天的自由搏擊綜合格鬥拳擊散打,也是同樣。建立在賽事規則下,就會有最適合取勝的作戰理念。但是這些賽事的作戰理念是非常粗陋的。類似於我們的應試教育和考試作答。

可以說這些賽事的作戰理念 完全沒有自己新的內涵。比如力量更大,反應速度更快,躲閃更靈活,這叫作戰理念嗎?哪一派的傳統武術沒有這種基礎要求?!這是基本功好不好。

最新的武術派別,截拳道,勉強可以算得上。 因為截拳道的理論核心與詠春還是有差異的。

我們看到不少所謂傳武大師,很多是習武基本功都沒練好的,談什麼自己習練的是哪派武學!!一旦對戰就懵逼,揮舞王八拳,扯什麼武學派系?

現在的傳武繼承人,基本都是武學理論學院派,而弟子只練一些基本的派內套路,派系理論和歷史知識聽過,也只停留在聽過的程度。


接下來我說一些我經歷過的一些事,我小的時候,有北方逃難過來討生活的人,有些是習武的,會賣藝,我爸曾經想讓我拜師父習點武功,後來不了了之。當時那些習武的師傅也教了很多小孩,練起來沒什麼看頭,那時我們當地老人們並不覺得失望,小孩練練就放棄了,受指點的無非給些米飯酒水糧食款待師傅,事情就這麼平淡。

爺爺那輩的人說,有的師傅交待了,不是不用心教,是孩子們練不出什麼名堂,大抵是資質不行心性不行條件不行之類的原因。我那裡到現在也沒什麼人能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