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南巡花費巨大,乾隆說:沿途百姓受累了,本年的稅全免了吧!

乾隆一生中共六次南巡,其首次南巡最遠到達紹興,目的是要祭拜大禹陵。

然而,紹興並非運河所經之處,因而途中頗有麻煩。

據嚮導大臣努三、兆惠奏稱:由杭州渡江至紹興禹陵、南鎮一路,“河道窄狹,僅容一船,經過石橋四十餘座,須拆毀過半。旱地安設營盤,地氣甚屬潮溼。”

其中,即頗有諫阻之意,否則騷擾民間,成本甚巨。

乾隆接報後表示,“朕初次南巡,禹陵近在百餘里之內,不躬親展奠,無以申崇仰先聖之素志。”當然,江南水道狹窄也是實情,如拆毀石橋以供出行,難免民間多有怨聲;

既如此,就將御舟改為小艇,以便通行。至於地氣潮溼、不宜安設營盤也無妨,只需在原地“造大船一隻,專備晚間住宿”即可。

皇帝既然願意屈尊,那手下大臣還有什麼話可說?

六次南巡花費巨大,乾隆說:沿途百姓受累了,本年的稅全免了吧!

乾隆南巡是歷代王朝難得的盛典,沿途百姓圍觀瞻仰帝王風采也是在所難免。

出發之前,閩浙總督喀爾吉善請示說,“兩岸有村鎮居民處”,是否“許令男婦老幼跪伏瞻仰?”

對此,乾隆還算通情達理,其批示:“不必嚴為攔阻。”

不過話雖如此,老百姓固然是熱情高漲,很多人走了幾十裡甚至幾百裡來看皇帝南下。

但是,因為隔離帶都比較遠,多數人說是“一睹天顏”,實際上只看個朦朦朧朧的影像,或者什麼也沒看見。如時人所記,“但見一片黃旗,安流順發而已!”

等到南巡車隊(船隊)過去後,圍觀的老百姓除擠了一身的臭汗與泥塵,也就是為皇帝南巡的規模與架勢而驚歎不已了。

六次南巡花費巨大,乾隆說:沿途百姓受累了,本年的稅全免了吧!

乾隆是聰明人,他心裡也知道南巡給沿途百姓帶來極大的不便和開支。

於是,其出巡前即發佈諭旨,宣佈蠲免江蘇、浙江等省歷年積欠錢糧,其中稱:

“東南貢賦甲於他省,其歷年積欠錢糧,雖累準地方大吏所請,分別緩徵帶徵,以紓民力,而每年新舊並徵,小民終未免拮据。

……著將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三年江蘇積欠地丁二百二十八萬餘兩、安徽積欠地丁三十萬五千餘兩悉行鐲免。”

至於浙江,因為此前並無積欠,“著將本年應徵地丁錢糧蠲免三十萬兩”,以示鼓勵。直隸、山東所過州縣,“蠲免本年應徵額賦十之三”外,又免山東欠谷九十七萬石餘。

如此,還算是給了沿途老百姓一點實惠。

不管怎麼說,首次南巡算是圓滿結束了,皇太后滿意,乾隆當然也很滿意。

六次南巡花費巨大,乾隆說:沿途百姓受累了,本年的稅全免了吧!

乾隆自十六年南巡後,其於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連續四次南巡,每次時間間隔最短不過三年,長也不過五六年。

如此興師動眾,也未免過於頻繁了。

不過,在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鬧出“皇后剪髮”事件後,乾隆一度對南巡興致索然,期間有十五年未嘗南下。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皇太后鈕祜祿氏去世。雖然失去了奉母遊覽的由頭,不過乾隆之後仍於四十五年(1780年)和四十九年最新了最後兩次南巡。

此時,乾隆自己也已是七十高齡了。

據說,皇太后本人是極喜歡江南的。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後,其年事已高,所以十餘年間一直未能舉行南巡。

為了討好母親,乾隆特在圓明園福海東面的同樂園裡設置“江南一條街”,其中各類店鋪、茶館、酒樓、戲院,應有盡有,其中假裝店員的都是宮中太監與宮女。

不為別的,只為博皇太后一樂。

由此,每到新年前,內務府官員便到宮外各店鋪集中採購,將宮中集市的所需貨品全部辦齊。

六次南巡花費巨大,乾隆說:沿途百姓受累了,本年的稅全免了吧!

有意思的是,這些貨品在問明價格後造冊登記,到時賣掉的就付給店主費用;沒賣掉的就原物退還店主。

等到春節之時,太監、宮女們便假裝當街叫賣,凡是街上有的,這條街上也都一應俱全,什麼賣衣服、古玩的,開酒肆茶館的,甚至提著小筐賣瓜子的,要啥有啥。

當然,宮中設集也不僅僅是為了皇太后一個人開心,宮裡沒事的太監和宮女們也都可以去。

要知道,這些人自進宮後也很少有機會出宮,有錢也沒處花,這次獲准參加遊園,大家都興高采烈,拿著錢去買東西的買東西,喝茶聊天的喝茶聊天,喝酒吃飯也都可以。

這些人在街上討價還價,大肆消費,園中熱鬧非凡,其樂融融,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到了尋常街道呢。

六次南巡花費巨大,乾隆說:沿途百姓受累了,本年的稅全免了吧!

乾隆也是個愛湊熱鬧的人。等到宮中開市了,他也假裝微服私行,帶著皇太后、妃子、皇子或大臣們進酒館吃飯喝茶。

而且,充當服務人員的太監、宮女們還得假裝不認識他們,否則反而沒意思了。

據說,宮中開市一般要持續九天。皇太后去世後,此例仍照常舉行。等到乾隆死後,這一做法才告取消。

此後,一向了無生氣的宮廷也重新回到了昔日的陰森與沉寂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