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英語高考題,你會做幾道?

民國時期,高考對英語的要求,超出我們的想象。

有一些學校,不僅有英語考試,還要用英語去論述嚴肅的時代大命題。

而且,像歷史、地理、物理、數學這樣的科目,也都要用英語答題。

如果英語不好,可能題目都看不懂。

都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如果這座橋是“真題,熬夜,輔導班”,命運仍在你手。

如果換成“英語,見識,家國情懷”,不知道,上橋的資質,你還有沒有?

01 不懂英文,就讀不懂題目

民國高考很少全國統考,各大學基本都自主命題,有點像現在的考研。其中有些學校,對英語要求相當高。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教會學校,上海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平時採用全英文授課,培養出了顧維鈞、林語堂、張愛玲、貝聿銘等一大批傑出校友。

民國英語高考題,你會做幾道?

而這所大學的入學考試長達6天,規定6天之中只有1天使用中文,其餘必須用英文答題。

來看一道聖約翰大學1947年的數學題。

There are two groups of boys on the street corner.One boy leaves the first group and joins the second.The groups are then equal in size.If one boy had left the second group and joined the first, the first group would then have been three times as large as the second.Find the original size of each group.

街角有兩組男生。其中,組1中一個男孩離開並加入了組2,則兩組人數相等。如果之前,有一個男孩從組2加入組1,那麼組1的人數會是組2的3倍。問題:兩組一開始各有多少人。

題目並不難,一個方程就可以解出來。

只是這道題的條件裡,有一句用了虛擬語氣,如果沒有注意到這個英語時態,就會弄錯題目。

所以這道數學題,難倒人的地方竟是英語。

再來看看上海交通大學1933年的試卷。

歷史卷

Explain domestic policies of Napoleon。

請解釋拿破崙的國內政策。

地理卷

What industry is famous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place? Lancashire, Sheffield, Champagne, Chemnitz?

以下這些地方以什麼工業聞名:蘭開夏,謝菲爾德,香檳,開姆尼茨?

物理卷

What is a standing wave?

什麼是駐波?

這些題目比較好理解。

嚇到我的不是英語,是題目裡的大千世界。

02 英語作文題-辨析時事

考試是教育的指揮棒。

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大學入學考試,英語卷頻繁傳遞出對國家的關切、對學生的期許。

比如918事件後,蔣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繼續圍剿紅軍。在這樣的形勢下,1933年南開大學的英文作文題目是,The Evils of Civil War,內戰之惡

民國英語高考題,你會做幾道?

同年,北洋工學院則發問,The Greatest Need in China at Present,此刻中國最緊要之事

想必,學生的答卷裡,除了抗日與剿共之辯,還會有中西之爭,強國改制之法……

都是為國家建言獻策,而且你還得用英文來寫。

03 翻譯題也心懷天下

不僅作文題,英語試卷的漢譯英題材,也能直接反映當時教育界對時局的關切。

還是1933年,北洋工學院的漢譯英題目:

今日國家大勢如此危急,任何部分事業皆有重新改造之必要。凡有一技之長,必須盡其所能,為事業謀進步,為人類謀幸福。

民國英語高考題,你會做幾道?

1946年,四川大學的漢譯英:

我們中國正與世界上愛和平反侵略各國,為世界的正義公理,為人類的自由解放,共同努力於歷史上空前的戰爭,並正向光榮的勝利與永久的和平之大道邁進。

這些題目,考察英文是一方面,同時也承載著價值追求和家國關懷。

04 考題裡的時代民情

以前的歷史書,只是記載王侯將相,所以但凡記載著民間風情的文字,都彌足珍貴。那時候的試卷裡,能在漢譯英的考題中,看到真實的生活。

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考卷的漢譯英,就要你翻譯一段對話,順便還推銷學校一番:

甲:你往哪裡去?

乙:我往徐家彙應考國立交通大學的入學試驗。

甲:我也是去應考的。聽說今年應考的人非常多,而錄取名額有限。競爭必定是十分激烈的。考取的人將是多麼幸運啊。

乙:當然我也希望考取。縱然失敗,我也不灰心,因為今年考不取,明年我要再來試試。終有一天,我會進入我的理想大學讀書的。

甲:願“有志者事竟成”!

民國英語高考題,你會做幾道?

1947年,四川大學的漢譯英,讓人忍俊不禁:

今天我進城去,和一個朋友看了一次電影,吃了一頓飯,花了一萬兩千多元。買了一點零碎東西,又花去了兩萬多元。以後我要儘可能少進城。我每月的收入不過三十萬元。稍微浪費一點那就非借債不可。我所來往的朋友都是很窮的,倘使要借債的話,你又向誰借呢?

看電影,吃飯,購物,不知道考生裡,有多少人視這樣的生活為家常,又有多少人會幹瞪雙眼。

在民國,英語好能帶來什麼樣的收益?也許能考個好大學。

季羨林考北大時,數學個位數,英語極好。過幾天考清華,數學依然個位數,英語依然極好。

錢鍾書考清華時,數學考到了兩位數——15分,英語滿分。

民國英語高考題,你會做幾道?

那樣的時代,英文這般好的中學生多是什麼人?

左不過商賈子弟、文人後嗣,貧家子農家囡少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