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誰?

鳳凰山下鳳凰遊

在中國歷史上流傳著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據說這是秦始皇滅楚以後,楚國南方的一個老人說的。這個老人叫楚南公,他認為楚國雖被消滅,即使最後只剩下“三戶”人家,將來亡秦的一定還是楚人。在學術界,“三戶”其實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說法是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廟,位於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第二種說法是指楚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是比喻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表明楚國立志推翻秦朝的決心。

其實歷史是非常有趣的。秦朝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由於繁重的勞役和嚴格的法律,導致天下農民紛紛起義。首先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是楚人。後來繼續挑起反秦的大梁的是項梁、項羽,他們也是楚人;最後得了天下的劉邦,也還是楚人。也就是到了最後,還是楚國人得到了秦國人的天下。

當年王翦率領兵馬60萬,浩浩蕩蕩向楚國壓來,最後楚國主力被打得大敗,項燕亦死於亂軍中,不久楚國就滅亡了。項燕的佔時,並沒有讓楚國人後退,在同樣彪悍的楚民族心中,也寫下了血淋淋的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最後項燕的孫子項羽,勇猛無敵的西楚霸王,成為葬送秦王朝的最大功臣。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率領楚軍摧毀了秦軍主力,並將秦大將王離斬殺,而王離正是當時率軍滅楚王翦的孫子。

歷史像一個輪迴,誰也不會虧待誰,可能老將軍王翦也不會想到在若干年後的一天,他的孫子會以這樣的方式去見他。


歷史與神話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通常大家能看到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楚國王族羋姓熊氏分衍出的“昭、屈、景”三家門戶,他們滅秦復楚最是名正言順,師出有名,更加有號召力和凝聚力去完成亡秦大業;

第二種說法-指稱楚地楚人的宗廟所在地的地名,歷史上稱之為“三戶城”;

第三種說法-文字上的“三”並非實指而是虛數,如三的古文通常用法,這裡只是指代人數少,力量弱,但是與“亡秦必楚”一起宣之於口是傳達了其意志堅韌和決心強大。

介紹完以上三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根據個人思考和理解,上述說法也未能明確傳達出為什麼。

第一種說法提到的楚國三個王族姓氏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什麼必然關係?

第二種說法的楚國宗廟所在地三戶城又如何承擔起必然亡秦的重任?

第三種說法解釋的楚國人數少力量弱就能亡秦,其根據與自信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以第一種說法為例試分析去下:
須知當時戰國七雄中,楚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基數大,戰力強大,如此良好的條件下都未能將秦國壓制住,楚公族“鬥、蒍 、 蘇、昭、屈、莊、景”等七姓做不到的事情,只剩下“昭、屈、景”三族反而就能亡秦?邏輯不通啊!即便三戶虛指“昭、屈、景”實代楚公族“鬥、蒍 、 蘇、昭、屈、莊、景”等七姓,之前做不到亡秦,之後卻能做到亡秦,這也牽強說不通。


另外兩種說法也可類推,感覺都未能恰當解釋清楚,未能讓人信服。

那究竟怎麼理解才順,才通,才邏輯和洽呢?

我們回到偉大的司馬遷書寫的《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句話。
以文解文,我注意到這兩句“楚最無罪”和“楚雖三戶”。
“楚最無罪”怎麼說呢?
楚國曆史上,伍子胥、孫武帥吳軍伐楚,柏舉之戰,楚國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毀,楚國幾近覆亡。
戰國時期,秦國白起帥軍攻打楚國,攻佔楚國國都郢,焚燒楚國墳墓,迫使楚國遷都至陳,後期楚國因戰爭不利又再東遷至壽春。

上文中楚懷王遭遇最是讓人唏噓同情,他被張儀玩弄於鼓掌,落得背信罵名,丟喪國土,最後還客死秦國。
楚國可謂多災多難,特別是秦滅六國之前的懷王經歷遭遇讓人頗感“楚最無罪”,無罪被滅,怨氣鬱結於心,令人忿忿不平,其積蓄起來的力量在反抗時爆發出來是非常恐怖的。[具體可參照燕國樂毅滅齊時期(樂毅半年左右連下齊國七十餘城,滅了齊國,僅剩莒和即墨兩座齊國孤城未能攻克),齊國田單堅守即墨,用計讓燕軍在城外對齊人祖先掘墓焚屍,燕軍這一倒行逆施的行為讓即墨城內軍民滿腔怨氣,怒火沖天,在之後的戰鬥中,田單火牛陣才大破燕軍,恢復齊國。]

“楚雖三戶”的重點在哪裡呢?
反觀上述三種說法,大家都聚焦於“三戶”。而通過之前的分析,我認為此處的焦點應該為“楚”,這也與“亡秦必楚”對應了起來。“雖三戶”此處被用來強調和突出亡秦的主角“楚”。
故,個人認為:楚國無罪含冤而被滅,亡秦從出師名義上可謂名正言順,師出有名,易於從道義上爭取大家支持;楚國曆史上,其國都多次被攻破而遷都,也曾幾近滅國,但最終也都復興過來了,從而在心理上也樹立起必勝的信心;楚人歷來生性彪悍戰鬥力強,加之秦國加於楚人的國仇家恨最為巨大,楚人在亡秦上必將不遺餘力最為徹底;楚雖三戶則更多的是樹立起鼓舞滅秦眾人(未必盡為楚人)的人心士氣的戰鬥口號,彰顯的是亡秦的堅決意志和必勝信念。


個人淺見,歡迎討論指正。

(手機輸入,排版粗泛,請忽略。)


註冊性失敗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裡的三戶肯定不是指項羽、劉邦、陳勝,也不是指吳廣!我們要弄懂這三戶就要先看看這句話的意思,我在這裡簡單的翻譯一下,大意是:“楚國就算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必定是楚國人!”這裡的三戶應該是個虛詞,也可以指幾戶人家或者兩三戶人家,寓意是,楚國即使很弱小,滅亡秦國的人,必定是楚國人。

其實,網上還有一種說法,這裡的“三戶”指的是楚國大三姓,屈、景、昭。當然也存在著爭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司馬遷《項羽本紀》楚南公之口。在秦末在反抗秦國的隊伍當中的確有姓景的,那個人就是楚國貴族景駒。公元前208年,張楚王陳勝被車伕莊賈殺後,陳勝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為大司馬,不久擁護楚國王室後裔景駒為楚王。但是景駒被立為楚王不久,被項梁派英布殺了,景姓雖然有功勞,但是也不是景姓滅亡的楚國。

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意思是:秦國滅掉六國,楚國最無辜,當年楚懷王到楚國結盟,結果被扣押,一去不返,楚國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所以,楚國的南公說‘楚國即使只有兩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必定是楚國人!’其實這裡的“三戶”就是一個虛詞,而且很多史書裡面也經常用到三,比如項羽在燒燬阿房宮時,大火三月不滅。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從這些“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個虛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肯定不是指項羽、劉邦、陳勝,也不是網上所說的楚國大三姓,屈、景、昭。


孟子說史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段話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誰?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戰國"到了最後,秦國是怎樣建立秦朝、又怎麼被漢朝取代的過程有個大概的瞭解。


1、秦滅六國


戰國時秦和齊是實力最強大的,楚國與秦接界,實力也較強,"合縱連橫"是七國之間採用的外交政策。


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各國時而合縱,時而連橫,關係不斷髮生變化,也就出現了"朝秦暮楚"的成語。


後來,位處西部的秦國勢力不斷強大,成為了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自保苟安。


秦國連橫的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許願行賄拉攏人心或武力打擊的方式各個擊破。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戰國七雄中,楚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基數大,戰鬥力強。但楚懷王接受張儀的建議,答應了秦王給600裡地的條件加入連橫,屈原勸告楚王奮起抵抗,楚王不聽,還遭排擠,報國無門跳汨羅江而亡。



在楚懷王等待兌現條件的過程中,秦國滅掉了幾個國家實力大增,錯過了奮起抵抗的好機會,楚懷王索要的600裡地也變成了6裡。


最後,秦國王贏政建立了秦朝,成為了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秦朝又被楚人建立的漢朝所取代。


2、"楚雖三戶",三戶指的是誰?


1)"三戶"指地點


"三戶"是楚人的宗廟所在地,位於現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秦朝大軍被楚人滅時就在"三戶"這個地區。


2)"三戶"指楚國三家:陳勝、項羽、劉邦


陳勝: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沉重打擊了秦朝統治政權。


項羽:打敗了秦軍的主力。"楚漢戰爭"兵敗垓下,於"四面楚歌"中,唱完《垓下歌》跟虞姬告別,帶幾百人衝出重圍到了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而死。


劉邦:先進都城咸陽,後逃離"鴻門宴",得到秦朝疆域土地,建立了漢朝。

他們都是楚國人,都跟秦滅有一定關係,但"三戶"也不是這三戶人家。


3)"三戶"指楚國三大姓:屈、景、昭


秦朝末年,在反秦的隊伍當中有姓景的,就是楚國貴族景駒。

公元前208年,張楚王陳勝被車伕莊賈殺後,陳勝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為大司馬,為了師出有名,不久擁護楚國王室後裔景駒為楚王。


但是景駒被立為楚王不久,被項梁派英布所殺,景姓雖然有功勞,但不是景姓滅的秦朝,其他屈、昭兩姓也沒有機會滅秦朝。"三戶"指楚三家人,即陳勝、項羽、劉邦


4)"三戶"的"三"是虛詞



很多史書裡也經常用到。比如:項羽在燒燬阿房宮時,"大火三月不滅"。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從以上"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個虛詞,並非具體的數詞。此話中的"三"比喻力量小,決心大,表明楚國立志推翻秦朝的決心。


這個解釋才是最符合楚人有仇必報、能吃苦、下得狠的性格特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應該理解為:"楚人就算只剩最後幾戶,滅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即使弱小,團結一致就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報仇雪恨的堅定信念。


楚人歷來生性彪悍能征戰善戰,秦國加之的國仇家恨令楚人定要報仇,楚人在亡秦之上必將不遺餘力徹底滅秦;


"楚雖三戶",更多的是樹立滅秦信心,鼓舞士氣。提出的激憤人心的戰鬥口號,彰顯的是亡秦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


3、"亡秦必楚"


說"亡秦必楚"是因為 "楚最無罪"……楚人憐之至今" ,是說楚懷王的遭遇最讓人唏噓同情。楚懷王到楚國結盟,結果被扣押,一去不返。


他被張儀玩弄於鼓掌之間,落得揹負罵名,丟失國土,最後還客死秦國。楚國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


"楚最無罪"指楚國曆史上,伍子胥、孫武率吳軍伐楚,柏舉之戰,楚國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毀,楚國幾近覆亡的史實。


楚襄王時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攻佔楚國國都郢後,焚燒楚國墳墓,迫使楚國遷都至陳,後期楚國因戰爭不利又再東遷都城至壽春。


郢城之戰,標誌著楚國的衰落,楚國的實力被大幅度削弱,失去了和秦國爭霸的能力。而秦國卻日益強盛,使得各國之間的軍事力量開始失衡,獲勝的機會傾向於秦國。


通過闡述楚國曆史上國都多次被攻破而遷都,曾幾近滅國,但最終也都復興了,用以鼓勵楚人在心理上樹立必勝的信心。


有書君認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傳達了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之意。楚國無罪含冤而被滅,亡秦從出師名正言順,易於從道義上爭取民眾的支持;表達楚人的意志堅韌和決心強大,突出了楚人堅韌不拔的性格特點,不服輸、不低頭、不放棄,抵住壓力奮勇向前的精神。


楚國可謂多災多難,特別是秦滅六國之前的懷王所經遭遇,讓人頗感"楚最無罪",無罪被滅,怨氣鬱結於心,令人有忿忿不平之意,加上師出有名,更加有號召力和凝聚力,能積蓄起力量去完成亡秦大業。


秦國滅掉六國,楚國最無辜,所以,楚國的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有書共讀

作為荊州人(古楚都城區域)來回答這個問題相信比較有深刻理解了。



這句話意思要分幾層意思來理解。

1.楚國立國約800年,幾乎是同一時間與周朝同時並立的獨立文化起源,所謂今天中國的兩大圖騰,龍出北方中原,鳳來自於南方大楚,南北兩種文化的融合最終成為華夏文化繼往開來的發展,因此楚一直是遊離於周天子建立的"華夏諸夷"體系邊緣,所以周天子及中原諸侯聯合起來一直鄙視楚人,稱為荊棘遍地的蠻夷之地,也是荊楚大地的來源緣由。正因為如此,楚國一直不太服從周天子的領導,中原其他諸侯是不敢稱王的,而楚國就敢自己封自己為王。就因為如此,周王數次伐楚,楚國就是打不服,而且周昭王想要重振雄風的伐楚兵敗直接導致了周天子從此真正在諸侯中權威喪失,只剩下形式上的天子稱號。所以今天的湖北人打架想讓別人服你,最常用的口頭禪"你跟勞資服不服周"(這句話我小時候跟小夥伴打架也經常用,根本不知道啥意思,只是祖祖輩輩都這樣說,長大了學了歷史才知道這個周是隻兩千年前的故事)。

2.這個意思還代表了當時的6大國中楚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幅員最廣(最巔峰時幾乎比其它5國的國土還大),人口雖不如中原密集分佈但由於國土廣闊,人口基數也大。從秦王滅楚王翦非需要60萬大軍不可也能看出秦國上下對這個南方巨頭的重視。而且楚國都城被滅幾次仍然有廣大楚人不斷反抗,項羽的祖父項燕就是其中之一,後來項羽的叔叔帶著項羽到處逃跑組建秘密隊伍一直反秦。

3.這個意思還有一重意思,楚國從楚莊王時代才將視野瞄向中原,北上稱霸,並開始大規模受中原文化一定影響,但楚國跟秦國一樣,由於處於邊緣一帶一直仍然較獨立於這個體系之外,中原懂禮儀的文明國家一直稱這兩個國家半蠻夷,所以一直民風彪悍 軍隊戰鬥力強。

4.荊楚一帶的人自古以來有一種特性,堅韌不拔,蠻苦之地卻奮進十足,什麼壓力壓不誇垮。外地人有時候歧視湖北人說"九頭鳥",或許是說湖北人有多條命,耐苦勞。其實"九頭鳥"是楚國曾經的吉祥物,或許就是鳳凰的演變,故而鳳凰號稱"不死鳥",不死之身。


牛牛的事兒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一位叫楚南公的人說的,范增對項梁遊說時引用了這句話,“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由於江東項氏在秦末戰爭中的巨大影響力,這句話隨之傳遍天下。

對於“三戶”的所指,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最常見的理解是,“三戶”只是一個虛指,也就是說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很少的人數),也會最終滅亡秦國。後來的學者蘇林指出:“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足以亡秦也。”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解釋。

比如有人說,“三戶”是指陳勝、劉邦、項羽這三個楚人,陳勝是陽城人,普遍看法是如今的河南登封,其他還有河南商水、河南方城、安徽宿縣等說法,但無論哪個地點,戰國都屬於楚國的淮北地區。劉邦老家在沛縣,也就是江蘇徐州,地理上同樣歸楚國,他本人更是喜歡楚歌楚舞,顯然對楚國有心理上的認同。項羽就更不用說了。

另一種說法是,“三戶”是指楚國昭、屈、景這三家大貴族,他們都是楚國王族“羋”姓衍生出的分支,屈氏來自楚武王,他的兒子瑕任被封在屈邑;景氏是楚平王的後裔,昭氏來自楚昭王,以諡號為氏。這三族直到漢高祖九年仍然有著巨大影響力,《高祖本紀》載:“是歲,徙貴族楚昭、屈、景、懷、齊田氏關中。”

還有人從地理上做出解釋,認為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渡過三戶津,應驗了這則預言。總體來說,“三戶”的所指眾說紛紜。


張不叄讀秦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學術界有三種解釋:一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廟,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二指楚國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種說法是比喻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無論那種說法都多少有些道理的,我個人傾向於第二中說法與第三種說法的結合!可以理解為楚國只剩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即使弱小,團結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



至於題主所說的三戶是指項羽,劉邦,陳勝吳廣這種說法是完全沒有可能的!更不能淺顯的認為是三家人家!多讀歷史吧,還是很有樂趣的!




觀史談兵

三戶是一個虛詞,這裡是少的意思。在古代語言中,”三“經常作為一個虛詞,而非具體的含義。這句話是說,即使楚國只剩下很少的人,最後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人。而且歷史果然被言中。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歷史背景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楚懷王是一個命運非常坎坷的君主。他繼位的初期,楚國非常強大。但是他卻遇到了秦昭襄王和張儀,就是和蘇秦齊名的精通合縱連橫之術的張儀。

說到張儀,大家肯定明白了。這是一個秦國削弱六國的時代,也是秦國以一己之力抵抗住六國聯手的時代。

楚國正在走向衰落

楚國從楚懷王后期以後,在軍事上遭受一系列打擊,失去強國地位。公元前312年,秦國張儀欺騙懷王秦國願意用六百里商於之地換取齊、楚聯盟解散。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後秦國竟然失信,結果是楚國失去了盟友,也沒有得到土地。

懷王惱怒不已,進攻秦國。丹陽,藍田,召陵,楚國三戰皆敗,韓、魏趁機攻取楚國在中原的土地。而齊國因為楚國斷絕關係在前,所以根本不會救援出楚國。楚國損失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沒落。

楚懷王被秦國欺騙,客死秦國

秦國的行為在古代被人所不齒,古人非常重視誠信,而秦國從君到臣,都沒把誠信當回事。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約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

秦王逼迫楚王割地保命,被楚懷王拒絕,後來楚懷王曾逃到趙國,但趙國不敢收留,終被抓回秦國。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最終客死秦國。所以楚懷王的遭遇讓世人尤為同情。一國之君,最終客死他鄉,楚國人一直把這件事當做深仇大恨,銘記於心。

預言成真

最終攻入咸陽的劉邦,是沛縣人,在今天的江蘇,屬於楚國地界。而滅秦功勞最大的項羽是楚將項燕的後代。所以正好應了那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寰球視角

這句話,是一個叫楚南公的陰陽家說的。楚南公是楚國貴族,著有《南公》二十一篇,是陰陽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楚南公生活在戰國末期,他曾預言過最著名的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結果預言實現。秦國就是被楚人陳勝、項羽、劉邦等人滅亡了。

三戶指的是什麼,目前有三種解釋。一是地名,確實有一個叫三戶的地方,而滅亡秦國的最著名的戰役就是三戶水附近展開,三戶水在今天的河北臨漳西一帶。但楚雖三戶,如果按地名解釋,語句不通。所以楚南公不可能指的地名。

另外,楚國有三個大姓,屈姓,景姓,昭姓。楚國只要有這三個大姓在,最後滅亡秦國的,一定是楚國。這個說法也可以說得通。秦國再強大,你能滅了整個楚國的族嗎?只要有這三個大姓,那必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最後子孫後代懷著無比的仇恨,必定會報這家國之仇。

第三個說法,指的就是三戶人家。這就是表表楚國的誓死抗爭決心了。你就是殺的楚國還有三戶人家,那麼最後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人。有一種戰鬥到最後一人的悲壯。不過按分析,楚南公是一個陰陽家,他雖然也是楚國貴族,報有家國情仇,但他說這句話時,肯定不只是表表決心而已。他是陰陽家,一定按周易的神秘預測之術,算出來最後滅亡秦國的,一定是楚人。如果殺得楚人只剩下三戶人,估計報這仇,得等到猴年馬月了。所以這三種說法,第二種說法比較適合。楚南公一定是這樣認為的。


春秋史社

首先我們來看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最早的出處在《史記》項羽本紀第七中:
長久以來,史家對“三戶”有很多種解釋,也一直沒有定數爭論不休,最多的兩種解釋:1、三戶指楚國的三大姓昭、屈、景;2、帶指楚亡後只要楚人不滅亡,也必是他們滅亡秦。
上圖為呂思勉《秦漢史》


中的描述
上圖為《資治通鑑》
中的描述

可見,在《史記》後的很多史書都是直接引用的史記中的記述,並沒有解釋“三戶”的實際指向,故造成了現在我們無法考證。南公日這個南公是誰,也沒有記載,一種說法南公就是大指一個南方的老人。

我的理解是“三戶”是個概念,因為在古文中“三、六、九”並不是特指幾個的實數,而是虛數。《周易》中三分別代表著天、地、人。《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三”包羅萬象,是一個發生質變的臨界點。



《史記》中“數始一,終於十,成於三”的描述

所以,我認為“三”不是特指三個姓氏活著三個具體人物,而是楚人對秦國的憎恨,對秦國的敵視。我們學習戰國時期歷史都知道楚國地大物博,農業先進,在戰國時候也一直不是一個善茬,對於秦國這個處於西北邊陲的蠻荒之國更是看不上,所以對於亡於秦必然是咬牙切齒,必然對於秦國是恨之入骨。最後附贈一副戰國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