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桿秤人生”,瞭解一下?

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杆秤人生”,了解一下?

“天地之間有稈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你就是定盤的星。”這是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主題曲中的一句歌詞,歌詞裡面唱的“秤桿子”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木杆秤。

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杆秤人生”,了解一下?
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杆秤人生”,了解一下?

丁大爺的成品

“不識秤花,難以當家”,木杆秤曾經是百姓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品,然而隨著磅秤、電子秤的出現,木杆秤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木杆秤終於到了將要完成歷史使命的時候,制秤業也逐漸凋零。如今木杆秤製作的鋪子已經越來越少,在金沙縣城,就只有一家木杆秤製作鋪,一位耄耋老人還在秉承著傳統的桿秤工藝,一絲不苟地製作每一杆秤。

在貴州省金沙縣鼓場街道羅馬街有個叫“雲順通”的幽深院落,這是當年川鹽入黔鹽商們住宿的地方,很多人都不太熟悉這個看似陌生的地名,但提起“丁家秤”,幾乎家喻戶曉,製作桿秤的丁大爺家就住在這裡,他的桿秤製作手藝,就像這裡的建築物一樣,也顯得久遠。

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杆秤人生”,了解一下?

丁大爺竭心盡力做秤

丁大爺名叫丁俊波,已88歲高齡。

就在這個院落裡,丁大爺做了60多年的桿秤,凝聚著他的技藝的那些各種規格的桿秤就擺在人進人出的過道邊上,沒有門市部,沒有店名,沒有招牌,甚至因為顧客不多,很少有人守攤子,但是,要買秤的人都知道,這就是丁大爺做出來的桿秤。

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杆秤人生”,了解一下?

丁大爺製作的杆枰

丁大爺製作桿秤的地方不大,因為沒有專門做秤的場地,跟著丁大爺幾十年的工作臺就擺在過道里面,晃晃悠悠的工作臺上滿是痕跡,似乎在默默地記錄著每一杆秤的製作過程。

畢竟已經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上了年紀的丁大爺看起來確實有些老態龍鍾了,不但行走有些不利索,耳朵也不太好使了,跟丁大爺交流的時候,還得附在耳邊“大聲高氣”並不時需要藉助手勢配合才行。

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杆秤人生”,了解一下?

但就是這樣一位正該頤養天年的老人,出現在他工作臺前,手腳的麻利和製作桿秤的熟悉程度,直接判若兩人。

在丁大爺的工作臺上,幾棵用來做秤桿的木棍,在丁大爺的手下,三推兩刨就變成筆直的秤桿,幾截放置在火爐子中燒得通紅的鐵棍,伴隨丁大爺的手起錘落,不一會功夫就變成桿秤用的秤鉤。

木杆秤也叫“星秤”,小小桿秤步入歷史舞臺已經有兩千多年,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工藝品,其製作始祖傳說是春秋戰國時的工匠魯班。

作為一種特殊的行業,桿秤製作算得上是一門精細的手藝。

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杆秤人生”,了解一下?

看上去,桿秤就是一根木杆,一個秤砣,一個秤盤,很簡單,但是桿秤的製作工藝卻非常複雜,道道程序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按照丁大爺的說法,做一杆秤有20多道工序,除了開始的選料、加工,最後的拋光、打磨、包銅皮等,最主要的“核心技術性”工序就有五六道,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如有計量出現差錯,桿秤就報廢。

製作木杆秤的整個流程,有許多的講究。比如選材,就要求要最好、木質不易變形的木料,然後,按秤的大、中、小規格刨制秤桿,秤桿要求圓滑均勻,便於釘“秤花”。

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杆秤人生”,了解一下?

做秤的時候,首先要在秤桿上劃上一條水平線,這就是所有秤花的基準線;然後給每桿秤定出最準確的“零度”,也就是常說的“定盤星”;再將基線等分,定出兩、半斤、一斤等不同刻度,而每桿秤都要反覆試驗多次才能達到最準確的等分;隨後要在刻度上鑽出不同數字、形狀的眼,再嵌上銅絲做出“秤花”。

丁大爺說,製作桿秤最難也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釘“秤花”,得嚴格按照規定標準,在秤身上鑽小孔,然後在孔裡插入細軟銅絲,用釘秤特用的“快刀”割斷銅絲,然後輕輕敲一下,便在秤桿上留下了“秤花”,這道工序全憑手藝,需一氣呵成。

這道工序完成之後,還得“打包頭”,用鋁片將秤的前端和末端包裹住,再釘上細釘以固定,使其美觀耐用,然後,配上砣和鉤,用繩將托盤接好後進行計量檢定,檢定合格後,一杆木杆秤就才算製成完成,步驟雖繁瑣,但卻飽含丁大爺對這門手藝的尊重。

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杆秤人生”,了解一下?

丁大爺做出的桿秤,種類繁多,最大的能稱重200公斤;最小的是藥秤,只有250克,而他最常做的,是稱重15公斤的秤,並且,除了桿秤的“秤砣”是成品外,其他所有的工序就是靠丁大爺的雙手做出來的,做工精湛獨特,凝聚著這位老人的聰明智慧,匠心獨運,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不失一份極其寶貴的傳統技藝遺存。

但現在,因木杆秤製作工序多,工藝要求高,耗時長而且掙錢少,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對學習手工制秤感興趣了,再加上受近代計量器具(如電子秤、彈簧秤等)在市場的擠壓,這門技藝已經近乎瀕危。

丁大爺的兒子也表示要將父親的這門技藝傳承下來,但因為做出的桿秤利潤實在太低,每把桿秤的利潤不過十元,實在難以養家餬口,關鍵是,伴隨桿秤市場的逐漸萎縮,已無多大的生存空間。

在很多資料上看到,桿秤製作的這門手藝已經近乎失傳或者頻臨斷檔,而在其他地方,已將傳統桿秤製作技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予以保護。這讓包括丁大爺在內的桿秤製作者們看到一絲的希望,若干年後,當桿秤徹底地退出歷史舞臺時,或許它會以收藏品的身份出現在家家戶戶,那是一種公平和諧的象徵。

金沙耄耋老人丁俊波的“杆秤人生”,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