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皇子們的名字,和化學元素週期表重合率那麼高?

馮學餘

因果關係反了,化學元素週期表與明朝皇子重了


其實中國人的名字很有特色,反應的是老祖宗的智慧。一般人的名字都是三個字,第一個是姓,第二個是輩分,最後一個才是名。也就是說自己只能起一個名,其他的都是定好的內容。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先給子孫定了輩分。為了可以讓子孫千秋萬代,他給子孫利用玄學“五行相生”的原理,要求子孫的名字必須含有對應的五行。前幾代還好,但是他低估了後代的繁育能力。

朱家的前幾代還好起名字,過了五代以後常用字開始不夠用了。但是又不能起與祖先相同的字,因為要避諱先人。於是朱家開始大規模的找生僻字,實在不行的時候,開始自己造字,因此才不至於小孩沒有名字。

Δ門捷列夫

後來元素週期表傳入中國,科學家徐壽希望可以把元素週期表翻譯成中文。但是一時半會找不到好的字代表,偶然間發現朱氏家譜裡面大都是金屬類的偏旁部首。而且很多內容都有相似地方,又經過了他的改造,絕大部分的元素週期表就被翻譯出來。

金屬:

朱公錫、朱慎鐳 、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鉀、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效鈀、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朱翊鉻。

有機:

朱勤烷、朱孟烷、朱悅烯、朱定烷、朱瓊烴、朱顒炔、朱厚烷、朱厚烴。



化學元素週期表

氫 氦 鋰 鈹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鈉 鎂 鋁 硅 磷 硫 氯 氬鉀 鈣 鈧 鈦 釩 鉻 錳 鐵 鈷 鎳 銅 鋅 鎵 鍺 砷 硒 溴 氪 銣 鍶 釔 鋯 鈮 鉬 鍀 釕 銠 鈀 銀 鎘 銦 錫 銻 碲 碘 氙 銫 鋇 鑭 鉿 鉭 鎢 錸 鋨 銥 鉑 金 汞 砣 鉛 鉍 釙 砹 氡 鈁 鐳 錒 (部分)

可見元素週期表的翻譯就是按照朱氏家譜來的


史之策

我就知道這個問題會成為一個「智商收割機」,在知乎上讓不少人交納了智商費。

這麼多人答題,就是網上這一搜,不審查、不核實,然後把人云亦云的不可靠結論搬過來。

諸如:

  • 朱元璋是【元素週期表之父】。

  • 徐壽翻譯化學看《朱家族譜》。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就我看到的資料,這些說法完全就是胡說八道:

《元素週期表》跟《朱家族譜》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這可以說這是一個歷史問題,首先說一個很淺顯道理:

如果不是簡單、自明的歷史常識問題,你下任何結論必須「言必有證」,要用靠譜文獻證據證明,或者在證據的基礎上進行推理。

是不是應該這樣?我覺得這是一個正常人就能明白的道理。

簡單、自明的歷史問題,比如你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

我會毫不猶豫的相信,因為這是一個歷史常識,很多證據能證明其可信程度高。

如果你說:秦始皇身高是175釐米。

這就不是自明的歷史問題,你就要提供靠譜的證據來證明,或者你提供靠譜的間接證據,在進行推理證明。我才有可能相信你。

不然,你是如何知道秦始皇的身高?這就跟胡說八道沒有什麼兩樣,是不是這樣的?

------------------------------------------

好,我們以「言必有證」這個簡單的道理和標準,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朱元璋定下的朱家後代取名規則:

朱+輩分+五行,名字第三個字必須是帶五行「金、木、水、火、土」為偏旁部首的字。

這完全可信,理由如下:

因為有很多可靠文獻可以佐證,比如《明史》等。

《明史·表第一·諸王世表一》:
明太祖建藩,子孫世系預錫嘉名,以示傳世久遠……洪武中,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於東宮、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不拘。

而且明代皇子皇孫名字中確實是都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的漢字。

如:「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

這一點就不多談了。我也承認。

二、因為老朱家子孫太多,偏旁為「金、木、水、火、土」的漢字不夠用。

所以,朱家人創造了很多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漢字。

因此,《元素週期表》中很多表示元素、從「金」的漢字,有機化學中從『火』的漢字,很多都是朱家人造的。

這種說法完全不可信,理由如下:

我對《明史》沒有研究,我不知道《元素週期表》有多少字跟明代藩王的名字一樣,我就用網上一些人提供的答案進行考證。

很簡單,我只要在明朝以前的字典和文獻中找到這些字,就證明不是「朱家造字」,是不是這個簡單的道理?

紅字就是朱家子孫名字中的字,算很多嗎??目測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樣子。

經過考證發現:

這些字沒有一個字是老朱家造的,相反在明代以前的字典:《說文》、《廣韻》《集韻》《玉篇》《龍龕手鏡》等等中反覆出現:

還有什麼【老朱家的發明了有機化學】:

我們就來考證一下有機化學中的「烷、烯、炔、烴」,結果是一樣的,都是在明代以前就有的字,很多字典都收錄:

我就服了:

《元素週期表》中的漢字,和有機化學中表示有機物的漢字,沒有一個漢字老朱家造的,在明代以前的字典隨便查都能查到。

為什麼要把這個『功勞』算到朱元璋頭上呢?

告訴我?

-------------------------------------------

三、近代科學家徐壽從西方翻譯化學元素的時候主要參看《朱家族譜》。

不可信:這完全是張口胡說,一個證據都沒有列出來證明,證據呢?

我是沒有看到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一點:徐壽翻譯化學元素主要參看《朱家族譜》。

請用腦子想一想,中國字典以部首和讀音分門別類。《康熙字典》上以「金、木、水、火、土」為部首的漢字,哪一個部首下面不是最少有一兩百個漢字。

徐壽是參考《康熙字典》之類的字典書方便,還是參考《朱家族譜》《明史》方便?

另外,《朱家族譜》是很容易找到的文獻嗎?族譜是私域文獻,而《康熙字典》這種公開出版的文獻,更容易得到。

我實在想不到任何理由徐壽會去參考什麼《朱家族譜》。

我們看看宋遼金時代的字典《龍龕手鏡》金字旁的漢字有多少:

《龍龕手鏡》一頁大概有50-60漢字,金字旁的漢字一共收錄了34頁,也就是快兩千個金字旁的漢字,這TM還不夠朱元璋的皇子皇子孫用?


這還僅僅是金字旁的漢字,說什麼子孫太多了,字不夠用,完全就是信口開河。

我就想問一下:漢字造形聲字很難嗎?恐怕是小學生都會吧?科學家還要參考《朱家族譜》嗎?

比如表示氣體元素:氫同位素「氕、氘、氚」是科學家造的,造得簡直天衣無縫:

形音兼顧,從字形還可以分析出氫元素同位素「氕、氘、氚」的質子和中子數:

  • 「氣」表示氣體元素

  • 「一撇」表示質子,
  • 「一豎」表示「中子」,

「氕」一個質子,「氘」分別表示一個質子和一箇中子,「氚」就是表示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

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這麼逆天的造字都想到了,需要去參考《朱家族譜》,把他們當弱智?

另外,還需要明白「同形字」的概念,字形完全一樣,但是意義不一樣。

  • 如:「櫃」在古代表示一種樹木,今天表示「儲物櫃」。

  • 「女紅」的「紅」,其實跟「紅色」的「紅」,其實是兩個字嗎?「女紅」的「紅」表示女人的針線活,讀作「女工」。
  • 淡「泊」和停「泊」雖然都是〖泊〗,其實是兩個字,恰好同形。

其實,化學家是不是參考了古代字典我都懷疑,就別談什麼《朱家族譜》了。

因為利用形聲原理很容易造字,根本就不能排除化學家造了一個字,恰好與古字同形。

漢字演變過程中經常出現:造新字與舊字同形。

我再說一個例子:這是今天最新發現的四種元素:

(石田)、(氣奧)可能是新造字,但是「鏌、鉨」兩個在古籍中就有,

你認為化學家有沒有參考古籍?我覺得很可能沒有,因為我覺得根本沒必要,用形聲原理很容易造出來。

假如明代藩王用了這兩個字當姓名,你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能不能說今天的化學家參考了《朱家族譜》?

民國時代的物理學家胡剛復,根據熱力學原理,靈機一動就造了一個〖熵〗字,完全沒有必要參考古籍,但是古籍中就有這個字。

你能說當初造這個字的人,是熱力學之父?

――――――――――――

好,經過分析和考證,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綜上所述:

漢字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古人用過的字,有些很冷僻,有些廢棄了。這其中有些字,符合形聲表意原理,我們今人可以繼續拿來用,表達一個新意義。

今人造了一個字,跟古字恰好同形,但是意義不一樣。

這兩種情況,都是非常正常漢字演變現象。

朱家子孫的名字跟化學元素漢字,就是屬於這兩種情況,不要過多的聯想附會。

-------------------------------------------

這個所謂的【朱元璋是《元素週期表》之父】,是知乎上一個叫做「檀信介」的傢伙胡扯的,不知道為什麼就風靡了網絡。

這是他最開始的答案:

最早的時候,我在他的答案下面質疑,他就改了答案,說什麼「朱家子孫提高了這些字的曝光率,讓這些順利入選《康熙字典》,給徐壽提供了參考」等等這些鬼話。

其實,「漢字的邊際效用」決定了漢字所謂的「曝光度」。

漢字的常用程度也就是所謂的【齊夫定律】,也是一種【正態分佈】,細說就很複雜,這是數理語言學的研究範圍。

比如:漢語〖的〗和英語的〖of〗都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字。

朱家子孫使用的冷僻字,是邊際效用極其低的。在幾百年前的以前,幾乎沒有報紙、電視,怎麼可能提高曝光率?

明朝很多王子到了明朝的中晚期跟平民一樣,比如劉備也算是王子,到了東漢也照樣賣草鞋。八大山人就是明朝王子,他如果不是畫家,鬼都不會記得他。

你以為古代王子都跟今天英國的威廉王子一樣,如同好萊塢明星人竟皆知?

這麼愚蠢的話,就有人信?我是服了。

讓這些冷僻字、死字流傳下來的關鍵因素是字典。


其實,我也抱著人艱不拆的目的,我也懶得戳穿他。

但是他的粉絲天天罵人,真的不堪其擾,真的沒辦法。

最可怕的是竟然上了知乎日報:

這種結論幾乎經不起那怕一絲一毫的質疑,你稍微動下鼠標核實一下,或者稍微用點常識想一下,也會發現問題。

為什麼就能風靡網絡?

我就不懂!只能說:這個世界上的到處是人云亦云的人。

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並沒有變得更聰明,而是相反。就是因為信息太多了,我們就降低了信息的審查門檻。

所以,不要隨便放棄自己的思維自主權,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即便看起來很新奇、有趣。

你一定要想一想:他說的結論,有沒有用可靠的證據證明過?

這難道不簡單嗎?

根本就不需要你是什麼領域的專家,只要你有這個敏感性,可以識別九成以上的錯誤、虛假信息。

你可能要說:

你裝什麼逼,你那麼認真幹什麼?我們就是圖個樂子,娛樂一下。真假對我無所謂,也沒有損失。

如果這樣想,就沒辦法了,我認為求真是人的天性。或者說我不喜歡被騙。即便沒有什麼利益損失,我養成了懷疑的習慣。

如果這是裝逼,我就將這個逼裝到底。

--------------------------------------------------------

人云亦云犯了錯誤,真的不要緊,其實我也經常犯這種錯誤。我驚訝的是這種很明顯的錯誤廣泛傳播,沒有人懷疑一下。

我並不是想針對任何人,真的不是。

我看到有位答主說我想當方舟子,竟然說:「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徐壽沒有借鑑」。

人類基本智力活動規則「誰舉張,誰舉證」,你舉張,你就要舉證。

如何能證明一個什麼東西沒有呢?邏輯上無法證明。

因為不能經驗所有的時間、空間、所有事物。所以,科學理論是可以被證偽的,因為科學理論是經驗的。

我說我對面有條隱形的噴火飛龍,你能舉出證據沒有嗎?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上帝、外星人、飛天麵條怪、葫蘆娃、變形金剛不存在。難道這些東西都存在?

假如是這樣,人類的社會的法庭、聽證會、大學、科研機構都不需要了,因為什麼都可以成立。

我曾多次說過,思考任何問題,一定恪守這個原則:誰舉張,誰舉證,非常之結論,需非常之證據。

也就說:拿可靠的證據來證明,我隨時願意放棄自己的觀點和結論。沒有證據證明我就暫時不相信。


小漢字見大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前面很多答主也從各個方面給出了較為詳細的回答,不過很多都提及到了族譜這一文獻,主要的說法如徐壽在翻譯時參考了明皇族朱氏的家譜,故茲就家譜而論,僅談及個人的一些看法。

中國人起名(當然不限於名,也包含字等)的規範化很早就開始,同一家族同一輩都帶有相同的字或者相同的偏旁,如魏晉著名的司馬防八子“司馬八達”,都有一個“達”字,至宋代,趙匡胤兄弟五人俱從“光”字輩,字派始正式出現,其後匡胤、光義、光美三支後裔又分別訂立字派。至明代朱元璋,26子俱從“木”字派,併為每一子分別訂立20字字派(其中二子早喪,實際24子)。明中後期,宗族始在民間大規模出現,開始興建祠堂、修纂族譜,字派也被延續。

而朱元璋規定子孫起名極為嚴格,名字都由兩個字構成,第一個字是各支系字派,第二個字必須以“木火土金水”其中之一為偏旁,依次循環(如朱棣,“棣”從“木”;其子朱高熾,“高”為燕王系字派,“熾”從“火”;四代朱瞻基,“基”從“土”;五代朱祁鎮,“鎮”從“金”;六代朱見深,從“水”;七代朱祐樘,又從“木”;其後無限循環),取五行相生相生之意,寓意大明王朝的生生不息。

朱元璋24子,除郢王、湘王、潭王無子,朱標後裔未知外,還有二十子。首先從整體數量來說,明朝宗室之盛是人所共知,至萬曆三十年,明朝宗室在籍者已有十三萬之多。再者從“金”字主要是第五代和第十代,僅一王一子,至第五代也傳了二十人,但實際上遠遠不及此,僅帝系,朱瞻基有兩子朱祁鎮、朱祁鈺,朱瞻基亦兄弟十人,五位無子,另有四人藩王,再如慶成王有百子,傳至第十代,一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所以,藩王數量眾多是主要的原因。如果元素週期表的元素不是加“金”,而是加“木火土金水”中的任意一個,都是會大量和朱氏宗室名字重合。再者,說徐壽翻譯時參考了朱氏族譜,這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觀其中的藩王名字,囊括了秦王、楚王、遼王、沈王、晉王、代王、慶王、周王、唐王、韓王、伊王、燕王(帝系)十二個藩王,想找到這麼多的藩王家譜真的特別困難。


楚邾

不是明朝的皇子們按照化學週期表取名字,而是化學週期表在翻譯的時候借用了很多五行偏旁的漢字。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子孫後代的永久流傳,在開國之初就給自己未來的子孫規定了一套取名字的規章制度。五行之間相生相剋,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名字的第二個字是輩分,現在很多地區也會有這種取名字的做法。第三個字必須要有五行的偏旁按照木,火,土,金,水這樣的順序一直世世代代的排列下去。


另朱元璋沒有意料到的事,皇室後代基本上呈指數型增長,到了明朝末年到處都是朱家的子孫,拿朱棣來講,他是明朝正兒八經的第三代皇帝,雖然這個位置是搶奪他侄子的,好歹他在位期間做的不錯,也就功過相抵了。從他這一代開始往下傳是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名字的第三個字咋一看十有八九都不常見。雖然朱元璋最初設立這個規範的想法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由於人口數量巨大,漢字表達的信息量大是以組合取勝,特別是以五行為偏旁部首的常見字數量有限,完全滿足不了朱家取名字的需求。到了後來各種帶著五行偏旁的生僻字都被翻出來了。


而到了現代之後,無論是化學還是醫學都是以前從來沒有過,漢字在造字的時候也沒有能夠準確表達這些元素的詞語。而且中國五行和元素在某種方面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古代人認為世界的本源是五行,而到了現在才發現都是由元素構成。所以為了形象的翻譯就直接採用了這些帶有五行偏旁的漢字,從而導致朱元璋的子孫名字可以變成一個元素週期表。


而到了現代以後,因為這些字的偏旁都是帶著金木水火土的,在現代化學、醫學等學科傳入中國後,很多元素的翻譯,為了形象就直接採用了這些字。可以說,朱家的子孫名字可以編成一個元素週期表


品讀武器裝備

這個問題就是個“逗比”,聰明的網友發現兩件事特別像:明代藩府宗室的姓名用字和化學元素週期表裡的元素名稱。

比如“鐳”“銠”等等(好多字打不出來,需要造,就不多舉例了)。

元素表裡的字有兩大特徵:一是字多非常,不是常見字;二是字多帶“金”,金字偏旁的字特別多。這恰恰也與明代宗室成員的名字有點像(只能說有點像)!



於是有人搞了一個皇子與元素表同名的怪,實為逗趣,不料頗有答主,對此十分義憤。不必要嘛!笑點太高不行的。

我不懂化學(所有知識積累均來自中學,跟大家一樣,早忘的一乾二淨,十分徹底),但細看元素週期表,不難發現,帶金字旁的字最多,其他氣字旁、石字旁的,也有一些。可見自然環境裡,“金”(金屬)最常見的,另外還有一些“石頭”“氣體”類的物質。

這讓我想到中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對大自然五種基本元素的高度歸納。

除了中國人的五行,印度人也有“四大”:地火水風;希臘人有“四原質”:水火土氣

相對於化學元素週期表,偏旁只有金、石、氣,“元素”最少!這麼一比較,是否更加有趣。我不懂化學,講到這裡趕緊都收住,更不可妄下結論,不然就要露拙了。



(五行運行分“相生”與“相剋”兩種/皇帝不稱朕)

不管是不是中國人講的“五行”,在對自然的歸納上還不夠最“精煉”,至少從春秋戰國時代以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構建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中國人凡事都講五行。一個與本題有關的例子,就是朱元璋在規定後代姓名用字時,除了第一個字固定用“派兒”,第二個字則依五行(火土金水木)循環之法取固定偏旁的字。以第四子燕王朱棣(明成祖)一系為例,其子孫名字為:

朱高熾(火),朱瞻基(土),朱祁鈺(金),朱見深(水),朱祐樘(木)——至此五行第一輪循環完,顯系依“五行相生”的規律(如果是“相剋”,五行順序就要變了)。下面開始新一輪循環:

朱厚照祝、朱厚熜(四點水就是火),朱載垕(土),朱翊鈞(金),朱常洛(水),朱由校、朱由檢(木)。

不多不少,兩輪循環完成,明朝滅亡。



從燕王一系的名字,可見明朝宗室取名的一般規律,就是名字的第一個字,即“派兒”,是依輩分不變的,變化的,是第兩個字,但又規定了以“五行相生”的規律,選用帶火土金水木偏旁的字。

這就有很大的限制了。

自然界的基本元素非常有限,可大明的皇子皇孫們,卻在近三百年裡繁衍無盡,到明朝滅亡時,其人數可能達到幾十萬之眾。女性不要緊,男子取名就有大問題了。

明代,宗室成員的名字不是由爸爸媽媽給取的,而是實行“請名”制。即某藩府新生子孫達到一定人數,就由親王集中奏報到北京,請朝廷頒賜名字。這事由禮部負責。

禮部時常為賜名犯難,固定偏旁的字畢竟有限,可宗室繁衍人數眾多,字不夠用啊!怎麼辦?辦法總比困難多。禮部想出的辦法,就是造字。反正只要偏旁部首無誤,另外半邊隨便湊一下就行了,形成許多新字。

禮部這麼做,不必擔心造成社會上漢字用字的混亂,反正也就是遠方的某個宗室用一下,他人一死,這字也就消亡了。我們今天還能遇到這些怪字,主要因為某個名字少見的宗室因為某事被史書(最多的是《明實錄》)記錄下來了。古代的書多是抄寫,遇到疑難字不要緊,當然今天更不要緊,但碰見了,就必須“造”。word或WPS裡的造字功能,其實就是部首偏旁配字。

沒想到,在網絡時代,元素週期表裡的怪字和明代宗室成員的怪名字來了個撞臉(實際上撞得很有限,就是一個“金”字旁),一撞撞出個有趣的歷史話題。說歷史,當求真,但心態和麵孔卻不可板起來。(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不期然而然的巧合

在封建時代,皇族成員的命名雖然很講究、很典雅,但是也和大部分中國普通人遵循的基本規則一樣:姓氏+輩分+單名

對於大明王朝來講,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沒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但是喜歡

臭顯擺、立規矩,他給後代起名制定了一套法則,簡單說就是:

1.給每支皇族一套輩份表,20個字,比如燕王這一支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裡面有很多咱熟悉的,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萬曆皇帝朱翊鈞、崇禎皇帝朱由檢等等。老朱有20多個兒子,每個兒子都20個字,還不重樣,真夠他(或者大臣們)想的。

2.每個皇子皇孫的單名都要與金木水火土有關,而且要按照五行相生來排序,比如嘉靖皇帝叫朱厚熜,五行為火(熜是火字旁),他的兒子的名字就得和土有關(火生土),也就是隆慶皇帝朱載垕;隆慶的兒子呢,土生金,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了。

這套體系實在是太考驗老朱家人的文化水平啊。漢字就那麼多,但是皇族們養尊處優很能生啊,據說明末皇族有上百萬人。這上百萬人的名字要硬往上面這個規則裡套,還不能重名,結果可想而知。許多人的名字都是生僻字,讀起來也不好聽,比如下面這些:

永和王——朱慎鐳;封丘王——朱同鉻;魯陽王——朱同鈮;

瑞金王——朱在鈉;宣寧王——朱成鈷;懷仁王——朱成鈀;

沅陵王——朱恩鈰;鉀慶王——朱帥鋅;韓王——朱徵釙;

稷山王——朱效鈦;新野王——朱彌鎘;楚王——朱孟烷

這不都是元素週期表嗎?

1896年徐壽引進了門捷列夫發明的元素週期表,怎麼把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譯成中文呢?他在明朝皇族的家譜裡找到了靈感。金屬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上個音譯的漢字唄,比如Na(Natrium),就用了瑞金王朱在鈉的名字。

世界太奇妙,龍子龍孫們的名字居然給科學幫了個大忙。孩子們學化學的時候,起碼得稍稍對朱元璋老先生表示一下感謝,否則,他們很可能不是背誦氫鋰鈉鉀等等,而是要背Hydrogeium,Lithium,Natrium,Kalium。

還好,答主早畢業啊!


飲水君

兩個字,概率。中國的漢字有多少?康熙字典收錄了47000,現代最多的字典收錄了8萬多個。朱元璋的皇子皇孫有多少?當了皇帝自然會大量佔用生殖資源,朱元璋就有20多個兒子,後來慶親王有100個兒子,據說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朱元璋的皇子皇孫達到了百萬之眾。這麼多人要取名字,還要按金木水火土來,把所有漢字都用上一遍也是遠遠不夠的,自然所有的生僻字都派上了用場。而徐壽在翻譯化學週期表的時候,不管他是翻康熙字典還是朱氏家譜,就只有這麼多字供他使用,他取出的化學元素名字,當然十有八九會和朱元璋皇子皇孫的名字重合,就純粹的概率問題而已,哪那麼複雜?


徐德文

這一切都得歸功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朱重八老兄了,此老兄堪稱“元素週期表之父”:

朱元璋得了天下後,為朱家子孫取名字定了很多規矩。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行取名法,其命名的規律是:朱姓+輩分+五行,其中第三個字必須是帶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


他的下一輩有25個兒子加一個侄子,就給每一家都定了一份二十字的輩分表,比如太子家裡就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一家一份就這二十個字,一輩接著一輩輪流用,用完了再回轉著用。

而第三個字則是要求按照五行相生的關係採用金木水火土作為偏旁的字,如他的兒子都是木字旁的名字,如朱標、朱樉、朱棡、朱棣等,到了孫子輩就是是火字旁的字,如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等。


每個皇族的名字只有一個是用來區別其他人的字,偏旁部首還必須一樣,而且每五代偏旁部首就要輪迴一次。

重八兄的初衷是很好的,可千算萬算,沒有算到朱家的後代的繁殖能力,子孫後代每一代人口都會呈幾何增長,一開始還能用通用常見的字,可是很快,悲劇了,朱家子孫發現字都不夠用了。


怎麼辦?只能翻找各種古籍,什麼生僻字、異體字、通假字都蒐羅了個遍,還不行,就只有造字了。


這之後,就有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如鐳、鈉、鎂、鈷、鈰、烷、烯等等。這些字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元素週期表。

而化學週期表直到1896年才由徐壽引進中國,當時並沒有能對應的漢字。為了能翻譯好這些元素,達到形聲兼備,這個老哥翻看各種古籍尋找靈感。一不小就找到了朱氏家譜,這一個可不得了,這不再合適不過了嗎。


於是,徐壽就將明朝家譜命名了今天的化學元素。只能說是朱元璋老兄及其子孫發明和創造了元素週期表的元素字在前,後人借鑑和抄襲了他們的名字在後,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這種巧合。


八零印記

我想用一個笑話的產生過程來回答這個問題。

小明在寫作業時抓耳撓腮、愁眉苦臉,媽媽見狀問原由。

小明說:“老師要我們用ABCDEFG造句,這可怎麼造呀?”

媽媽說:“這不難,聽我的:A,這個B小孩是C家的,坐在D上連個EF也不穿,露著個小GG。”

笑完我們來分析一下,有沒有人會產生疑問:這個笑話怎麼跟26個英文字母高度重合?

相信不會有人問。

因為笑話產生的過程一目瞭然,大家都知道是根據字母的音譯表達出一串中文意思。

化學元素週期表在我國形成漢字概念的過程,其實跟笑話的產生原理相似,是十分富有趣味性和偶然性的。

化學元素週期表發明於1869年, 那時正處於清朝同治時期,歷史老師給一位叫徐壽的科學家佈置了一個語文作業,要他用化學元素的拉丁讀音造字。

那可真是個難題,107個讀音要先翻譯成漢語拼音,然後找出相應漢字,每個漢字要和元素性質貼合。

徐壽首先把107個元素按輕重分成三部分:能飄的、不容易捕捉的安排成“氣”字頭;能在鍛燒中轉化形態的固定為“石”字旁;砸不爛、錘不斷的金屬元素就定為“金”字邊。剩下的工作,只需找一個對應的聲旁部首填充就行。

據說在選“金”字邊的用字時,他偶然就得到了一本明朝皇家族譜,發現了那些皇子皇孫的名字中很多帶金字邊的:如朱公錫、朱同鈮、朱均鐵、朱詮鈹、朱成鈷……至少有三十個字的讀音與化學元素的拉丁讀音相似,而且在《康熙字典》、《說文解字》等工具書中的解釋正跟元素性質相通。

那麼,朱明王朝為什麼有如此多的奇葩名字出現呢?

因為朱元璋子孫多唄。到明末時,其數量已達十萬之眾。

而且古人起名是很有講究的,後代不能和五代之內的長輩重名,因此他們不得不拼命選奇字造新字,沒想到無意間為後世的科學事業做出了貢獻。

所以,這個問題應改成為什麼元素週期表和明朝皇族家譜重合率那麼高,而不是明朝皇子名重合了週期表。

看,當科學遇到歷史、外語和文字時,無論如何也是嚴肅不起來的。


24幀半

因為這都是被朱元璋逼的。老朱同志是個歷史上有名的工作狂,不光操心自己任期內的事情,連子孫後代的工作都恨不得替他們都幹完了。他給後代們制定了很多事情,讓他們按照執行就好了,其中就包括了怎麼起名字。

按照他的設想,子孫們起名字都要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做偏旁,按照這個順序來往下循環起名。他有26個兒子,給兒子起的名字全部都是木字旁的,比如大兒子朱標,四兒子朱棣。

然後規定孫子們取名都得用火字旁,比如朱允炆,朱高熾等。

孫子們取名就得用土字旁的,比如朱瞻基,朱瞻埈等。

到了曾孫一代,自然就是金了,比如朱祁鎮,朱祁鈺。

再下一代的自然就是水了,比如朱見深,朱見澤。

再往下就重頭循環再來一遍。不過老朱同志沒想到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漢字是有限的,而他的後代是無限的。明朝後期宗室皇親們的數量達到了幾十萬快一百萬之多,漢字明顯是不夠用的。

剛開始的取名還能挑點寓意好的字,可後來字都被用完了,後代取名肯定得避諱先輩的,不能用先輩們用過的,這就造成了越往後面取名越難。

最後被逼的沒辦法,祖先定下來的規矩不能壞。寓意好的字沒了,那就隨便用吧,只要五行能對上就行。再後來還有學武則天的,乾脆就自己造字的。

這就是為什麼朱家子孫名字霸佔了元素週期表的原因,因為元素週期表上全是五行相關的字啊。

另外老朱還把子孫的輩分都排好了,給26個兒子每家都定了20個字的輩分往下傳。

比如老大朱標家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按照這個輩分,朱標的後代比如朱允炆,朱文奎等都是這樣排的。

朱棣家的輩分表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他的後代們比如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鈺,朱見深等等。

因為他的後代們太能生了,現在20字的輩分已經用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