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瓦解?

xuo940

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是個什麼國家?

相信玩過鋼鐵雄心的朋友都對神聖羅馬帝國(以下簡稱神羅)並不陌生。在歷史上,神羅的名聲也頗為響亮。


對於神羅,wikipeika上給出的定義是:

“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君主制帝國。帝國的版圖以德意志地區為核心,包括一些周邊地區,在巔峰時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國和勃艮第王國。”



789年神聖羅馬帝國疆域圖


OK,說得通俗一點,這個國家就是德意志的前身。


10世紀,加洛林王朝在德國的統治結束後,康拉德一世(Konrad I)稱王,標誌著獨立的德意志歷史的開端。到了962年,奧托一世(Otto I)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神聖羅馬帝國誕生。

奧托一世


自奧托二世(Otto II)起,皇帝沿用‘The Roman Emperor’(“羅馬人的皇帝”)稱號;1034年,康拉德二世(Konrad II) 採用了“羅馬帝國”的稱號。腓特烈一世在前冠以 ‘Holy’(“神聖”)二字。


到了1806年,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拿破崙對當時的領主國國王——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稱號。1806年8月6日,帝國的歷史就此終結。


神羅強不強大?強大。


查理帝國解體後,神聖羅馬帝國一直是西歐最強大的政治力量之一。中世紀歐洲所謂四大商業圈,帝國擁有其三,即漢薩、尼德蘭和北意大利。


但事實上,神聖羅馬帝國從建立之初就是一個政治上鬆散的多民族聯合體,而非名副其實的中央集權的統一民族國家。也就是說,它本身就是分裂的。它實際上是一個由數百個更小的附屬單位(包括親王國、公爵領、伯爵領、帝國自由城市等)組成。

關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崩解,伏爾泰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論斷:“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11世紀時,他們就“誰來任命高級神職人員”的問題發生了爭執,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1076年,亨利七世屈服了,他赤足披毯 ,在寒冬時節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請罪 ,求得教皇的寬恕 ,保住了皇位。直至 1122年簽訂的沃姆斯宗教協定 ,規定主教和修道院院長的任命必須得到教皇和皇帝雙方的認可 ,才達成了妥協。


而對於“羅馬”二字,日耳曼向來被稱作“蠻族文明”,與“羅馬”二字本身無甚關聯。在他們還處於原始狀態的時候,羅馬帝國已是擁有高度文明的國度,但這絲毫阻擋不了日耳曼人對羅馬先進文明的嚮往。神聖羅馬帝國是德意志人對羅馬文明的崇尚與對羅馬情結的追尋。而羅馬,這座永恆之城,成為每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追尋的榮耀——他們率領軍隊翻越阿爾卑斯山,在羅馬加冕為帝,宣稱自己對意大利的統治主權。


在霍亨斯陶芬王朝尤其如此。13世紀,腓特烈二世即位,他努力恢復其父亨利六世時皇帝所擁有的光榮威嚴。 腓特烈二世自幼在西西里長大 ,意大利秀美的自然風光使得他不願意在德國居住 ,因為德國“城鎮泥濘 ,窗戶狹長 ,森林和城堡黑暗” 。他的目標是恢復昔日羅馬帝國 ,使羅馬成為整個西方世界的政教首都。 為達到這一目標 ,腓特烈與教皇獨佔意大利政策發生了尖銳的對立 ,教會因此把他列為最大的敵人 ,使用了包括開除教籍等各種手段 ,甚至發動十字軍討伐腓特烈 ,與之兵戎相見 ,引發了13世紀教皇與德皇的最後一次鬥爭。


對羅馬的追尋、對意大利的控制不只葬送了王朝的命運,還有統一的神聖。


政治上,神羅採取選侯制度,1356年的《黃金詔書》將此制度固定下來。從13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缺乏穩定的繼承製度。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選帝侯繼任皇帝的紛爭,因而導致帝國的內戰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繼位皇帝必須以武力戰勝其他反對者,或者贏得多數諸侯的擁戴,才能維繫皇帝權威。當有兩個候選人出現時,一場內戰就不可避免。


同樣是腓特烈二世(1220-1250年在位)時期,由於皇帝採取重意大利輕德意志的對外政策,導致神聖羅馬皇帝在德意志的權力和威望逐漸衰落,對帝國核心地區的控制力也隨之減弱。1250年腓特烈二世逝世後,由於缺乏有能力的繼任者,導致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終結和暫時沒有皇帝的“大空位時代”,促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徹底分裂。神羅空有帝國之名,事實上已逐漸演變為一個鬆散的“邦聯組織”。


馬克思將此法導致的局面戲稱為“多頭政治的根本法”


自奧托一世到腓特烈二世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未真正控制過意大利 ,未設立具體的管理機構 ,僅僅滿足於意大利權貴和主教們動搖不定的效忠 ,每任皇帝繼位後都要重新確立對意大利的統治權 ,因而這種統治極不穩固。 10世紀時北意大利城市興起後 ,各城市又成為反對德皇、爭取自治的重要力量 ,它們組成聯盟對抗入侵者 ,所以帝國在意大利的統治僅侷限於對北部的遙控。


在整個中世紀時期 ,儘管德皇冠以“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 ,實際上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直到19世紀初崩潰為止 ,基本上保持著德國的形象。

神聖羅馬帝國國徽是頭頂皇冠的雙頭鷹圖案,雙頭鷹圖案是沿襲古羅馬帝國圖騰,意即帝國是古羅馬的正統繼承者。中間的耶穌受難圖則表明帝國皇帝即是羅馬天主教會和整個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雙頭鷹翅膀上則繪七大選帝侯國和德意志各大諸侯旗幟。


17世紀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有390個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自由邦、自

由城市、騎士領地等,德意志爆發了三十年戰爭。長達三十年的烽火連天使日耳曼的經濟倒退了近200年,猶如回到了農奴制的封建時代;又因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諸侯可享有自主權。這使得皇權進一步被削弱,帝國境內的諸侯各自為政,他們的領地有如一個獨立的王國。


後期奧地利控制的神羅始終拒絕德意志化,那麼它被德意志人民所拋棄就是必然。


而奧地利對於神羅的需求僅僅是一個皇冠,奧地利也沒有重建神羅的必要。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事實上,中世紀德國史非常複雜,遠非一句簡單的“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可以概括。對於神聖羅馬帝國曆史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更為嚴謹與精確的學術探討。


參考文獻:

[1] 黃尚欽,《論神聖羅馬帝國的封建商業與分裂》,《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2]王軍,《試析11- 13世紀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間的政教之爭》,《北方論叢》1998年第3期。

[3] 崔鵬,《試述神聖羅馬帝國從統一到分裂的演變及原因》,《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7期。

[4] 雷鈺,《中世紀德國社會分裂探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歷史研習社

原因在於帝國缺乏核心統治家族,例如統治英國的諾曼~安茹系以及後來的都鐸~斯圖亞特系,或者像法國的卡佩系,不論是波旁還是瓦羅亞都是它的後代。而神羅則不同,他內部從來沒有形成能夠遍及全境的統治核心,帝位繼承到後來甚至完全被貴族把持,成了看似皿煮的選舉制,這導致貴族的權利不斷膨脹,而皇權則日漸式微,說到底神羅只是一個諸侯聯盟,皇帝只是其中最強的一個,他的神聖性不如塗油膏的法蘭西王國。另外在民族國家形成的最關鍵時刻,皇帝沒有利用城市的支持來對付貴族,而是醉心於建立從波羅的海延伸到地中海的大帝國,白白浪費了霍亨斯陶芬時代,最後有權利的君主時代。此後,隨著該王朝的瓦解,帝國進入長達半個世紀的大空位時期。此後,在15世紀後,皇位雖然長期把持在哈布斯堡家族手中,然而他們依靠的卻是西班牙和奧地利,而不是帝國的整體實力,神羅完全成為一個鬆散的邦聯,自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


七丘之狼1

非機器大生產時期,任何跨境大區域的帝國都無法長期生存。民族、文化、語言、風俗、宗教、道路、經濟等各方面的差異都會最終葬送了帝國。

短期內的成功是因為軍事力量膨脹。強人統治者死亡,統治階層必定因為前面的差異形成諸多利益集團,分裂也就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