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助力鄉村振興!浙江百餘條古道重煥生機,通向村莊的遠方

观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通向村庄的远方

核心提示:“謀劃實施‘大花園’建設行動綱要,使山水與城鄉融為一體、自然與文化相得益彰”,是我省建設具有詩畫江南韻味的美麗城鄉的要求。遍佈浙江的古道,濃縮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歷史,是詩畫江南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我省各地通過保護、修復自然地理路徑,整理、挖掘沿途風俗文化,古道重新煥發生機,既為人們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產品,也為傳承自然人文精神、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助力。

人的一輩子,要走許多路,有沒有一條路令人刻骨銘心?

松陽人藍曉光說:“有。”這位省林業廳原總工程師,幾乎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至今難忘童年時期凌晨起床到四鄰八鄉趕集時,走過的那20多公里卵石路。

這是武松古道的一段,也是千百年來連接武義三港鄉和松陽三都鄉的官道,一路串聯起古亭、古橋、古驛站、古樹和近20個村落,一度行人絡繹車馬喧。然而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張,武松古道與浙江其他眾多古道一樣,逐漸失去交通功能,平原上的許多已不見蹤影,山區、森林中尚存的也有部分被截斷、硬化。

观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通向村庄的远方

“古道遍佈浙江各地,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一經毀壞不可再生。”藍曉光說,近年來,隨著戶外徒步運動和全域旅遊興起,古道開發引起人們關注。尤其是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大力建設具有詩畫江南韻味的美麗城鄉,古道保護利用更加受到重視。

探尋古道

古老路線,串聯鄉村今昔

因為一位唐代大詩人的想象,1200多年來,紹興天姥山古道讓人魂牽夢縈。

天寶三年,44歲的李白,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從此破滅。回到東魯家中小住不到兩年,他又一次準備踏上漫遊的旅途,前往青年時代就嚮往的越地。啟程前,興許是憶起司馬承禎等友人先前的介紹,又或許是感懷謝靈運詩中的描述,李白做了一個夢。

夢中,他乘船入紹興鑑湖,而後由曹娥江至剡溪、入新昌,一路千回萬轉登上天姥山頂,瑰麗變幻的奇景和慷慨深沉的感悟,成就了千古絕唱《夢遊天姥吟留別》,也讓長約45公里的天姥山古道成為浙東“唐詩之路”中的一段精華。

观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通向村庄的远方

地處台州的寒山古道。

《爾雅》釋義:“道者蹈也,路者露也。”顧名思義,古道是古人踩踏、走出來的路。

“我們把具有100年以上歷史的道路稱為古道,但只將古道當作單條的線,就錯了。”在藍曉光看來,古道是一個系統,一條古道串聯了沿線村莊、橋樑、驛站、樹木、溪流等人文、自然節點,也彙集了古村落文化、古樹文化、名人軼事等,是文明發展的印跡,也是社會變遷的見證。

2013年,帶著對《甌江怨》中“高機與吳三春”悽美愛情故事的感嘆,藍曉光與友人踏上了括蒼古道。

這條相傳築於唐後期,由當時的左遷處州司馬、書法家李邕提議興建的古道,從縉雲東渡鎮樊莊村開始,到蓮都巖泉村為止,綿延橫亙近30公里,向北還能抵達京城。這條路,傳遞政令的駿馬跑過,進京趕考的學子行過,遠足的商旅路過,清代詩人袁枚也走過。

观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通向村庄的远方

路亭、橋樑、村落、參天的古木、離離的芳草、山間勞作的人和結伴而行的驢友……一路走來一路故事,也不斷勾連起藍曉光內心深處對家鄉古道的記憶,鄉愁彷彿在這條卵石鋪就的路上,濃郁得化不開了,“從古道開始,我走向城市、走向遠方,但始終懷念故鄉的風景。鄉土的滋養,讓我受用了一生,有生之年也想為這片土地注入一些養料。”

2014年,在藍曉光的倡議下,省林業廳著手對全省古道進行摸底調研。調查顯示,浙江48個山區縣尚存較為完整的古道100餘條、近2000公里長。

全省的古道,長的如始建於唐代的霞客古道,一路從寧海西門,經天台,到達新昌天姥山,綿延120餘公里;短的如伍子胥逃亡時途經的胥嶺古道,5.5公里長,沿山體小溪彎彎曲曲緩緩而上;風景優美的如臨安兩昌古道,沿途古木參天,山脊視野開闊,雲海霧瀑、冬季霧凇等景緻,美不勝收;人文厚重的如寒山古道,唐代寒山子且行且吟,寫下300多首詩作,范增詐死隱居的故事在這裡流傳,銅橋、雷馬坑、婁金崗等每個沿途的古村都藏著動人的傳說……

观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通向村庄的远方

但由於自然侵蝕、人為損壞、管理不善等原因,蒐集整理的100餘條古道資料中,有65條古道只剩不足10公里的路段,部分被水泥路面、機耕路截斷,部分坍塌或被泥石流掩埋,古道貫通性、歷史性、景觀性有所缺失。同時,伴隨古道交通、商旅功能淡化以及行人減少,不少沿線村莊也逐漸落寞。“保護古道就是保護歷史、保護文化,讓更多人走上古道,也就能為鄉村注入更多活力。”藍曉光說。

那麼,如何讓古道重新煥發生機?

保護古道

大山之間,有了別樣風景

古道的境遇,迅速引起人們的關注。

2014年底,我省出臺意見,要求加強森林休閒養生基地、森林綠道、森林古道、森林人家等示範項目建設,先行開展文成—景寧—泰順、寧海—天台—新昌、武義—松陽—蓮都等森林古道建設試點。同時,“浙江最美古道”評選在全省拉開序幕,經過徵集、推薦、投票等共推選出50條森林古道。上線短短一週,點擊量就高達18.1萬多次,進一步激發了各地尋找、保護、推廣古道的熱情。

在溫州,市縣兩級聯動,在完成普查任務的基礎上,挖掘古道故事、文化,並出版了《溫州古道》,為每一條古道編制了保護利用規劃;在浦江,從2016年開始,當地每年投入3000萬元用於保護古道,截至目前,已修復、串聯古道300餘公里;紹興則將古道保護利用納入全市綠道系統建設的一部分,在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利用現存的古道,打造綠道經濟帶和風景帶,讓東鑑湖綠道、“詩畫剡溪”綠道等與天姥山古道串聯……

观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通向村庄的远方

東鑑湖綠道

無數戶外運動愛好者和遊客,背上揹包,拿著登山杖,約上三五好友,重走謝靈運、李白、孟浩然、徐霞客等曾經走過的路,欣賞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詩意風景,也感悟乘興而行、盡興而返的山水人文精神和突破侷限、勇闖未知的探險精神。

一項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7年,浙江森林旅遊人數從1648萬人次增長到1.8億餘人次,為全省60多個縣市區、1000多個行政村帶來了增收致富的機遇,帶動了15餘萬人從事相關經營活動。

為進一步保護古道原真性、維持保護與開發的平衡,2016年,省裡還專門出臺指導意見,要求各古道所在地按照修舊如舊、鄉土性、實用性原則,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和歷史遺蹟,避免肆意改造地形、干擾環境或人為設立柵欄使古道與自然環境隔離。

观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通向村庄的远方

楠溪江畔

漫步楠溪江畔,自大若巖鎮龍垟村出發,經芙蓉嶺,至巖頭鎮鄭岙村,全長約7公里的芙蓉嶺古道彎彎曲曲,層巒疊翠。近年來,永嘉引入PPP模式,縣、鄉(鎮)、村與企業共同出資,修整古道兩側植被樣貌,修復路廊、古亭、石碑,沿途設置道路標識、公廁等設施,還設計開發了手機APP導引遊覽系統。

由於沒有過多人工修飾,沒有人為干擾破壞,就地取材的卵石嵌在泥土間,參照古代“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三十里一驛站”原則設置的設施,既保障了人的休憩,又考慮到自然承載力,古道、山丘、峽谷、陽光、水和動植物群體連成一體,構成了質樸而又生動的大景區。

观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通向村庄的远方

芙蓉古村

大山之間,已然生機勃勃。

利用古道

改變的力量,在鄉間醞釀

仔細觀察每一條古道,它們的緣起,常常圍繞著古代生產生活所需,鹽、茶、絲綢、瓷器以及藥材等。歷史上,起點源源不斷地向周邊百姓提供物品,沿途又延伸出許多支線,形成了一條四通八達的古道網,將中國大地緊密聯結,也造就了無數商業重鎮和繁華村莊。

“今天走古道的人,從挑夫變成了徒步愛好者,但人氣和熱度不變。重修古道,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復興古老線路,帶動鄉村發展。”藍曉光覺得,古道不失為一個推動鄉村生態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

早在2016年,省裡就發佈指導意見強調,積極推動各重點縣把森林古道沿線的古村落、古樹名木、高山溼地、古建築等自然文化遺產串聯起來,使古道重新煥發活力,促進山區經濟社會發展。2017年,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實施“萬里綠道網”工程,建成覆蓋全省、環境優美的綠道網、景觀帶、致富線。古道,自然也被不少縣(市、區)列為綠道網的一部分,助力鄉村振興。

观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通向村庄的远方

天台南屏鄉翠東村

初夏時節的天台南屏鄉翠東村的觀景平臺上,眾多遊客一邊觀賞梯田美景,一邊攝影留念。長期以來,翠東村400多戶村民大多以種植水稻、花生、毛芋等為生。前些年,驢友在網上發佈的南黃古道風景和攻略,讓翠東村也逐漸成了“網紅”,激起了村民發展旅遊產業的熱情。村支書鄭國袖介紹,近年來,村裡自發重修通往鄰村的東嶺古道,打造面積近萬畝“蓮花梯田”,配套公廁、集散中心等旅遊設施。如今,油菜花開的春季和晚稻成熟的秋季,村裡每天都有4000多名遊客,路上車輛綿延不斷。

在黃岩西部,“演太線金廊工程”不久前全線貫通。這條全長9.6千米的“金廊”,是當地步道系統的一部分。近年來,黃岩摸排出現存狀況較好的“黃永古道”“黃仙古道”等七條古道,並結合全域旅遊開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串聯、建成步道400餘公里,貫穿中西部鄉鎮的所有建制村,連接沿線自然景觀、古村落、農業產業基地、農家樂等。據統計,2017年當地步道上行走人數超過150萬人次,帶動農民直接增收超億元。

观察|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百余条古道重焕生机,通向村庄的远方

仙霞古道

斜風細雨、近樹遠山、雲霧繚繞……伴隨著浙閩邊界的絕美風光,曲折盤繞的仙霞古道,也將人們一路從江山市區帶進大山深處。保安鄉龍井村耕讀農場內,村民帶來的戲劇、民俗表演和民間小吃讓不少古道遊客駐足。因為古道的人氣,村裡幾乎家家戶戶從事鄉村休閒業,還吸引了10餘名返鄉村民創業,民宿經濟風生水起。不久前,總投資1.5億元的龍井生態養老基地項目和總投資2億多元的龍溪化龍雲頂養生休閒項目先後入駐,預計將帶動近百戶村民增收。

生動的案例,常常讓古道研究者們驚喜不已。“古道活化給山村帶來發展機遇,激活了農村閒置資源,也促進了城鄉之間人才、資本等要素流動、融合。”藍曉光感嘆,從前都是用“林人”的眼光看古道,注重生態、景觀系統,現在得換“藝人”的眼光觀察,因為風景和文化就是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