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16載,他讓一個負債累累的窮村,實現集體經濟年收入30萬元、存款超過百萬元

观察|16载,他让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存款超过百万元

他是一個孤兒,由村集體撫養長大;多年前,他放下自己的事業,回鄉投身村集體事務,服務全體村民……

一晃16載,他讓一個負債累累的窮村,如今實現集體經濟年收入30萬元、存款超過百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到4000元增至約2.4萬元。

观察|16载,他让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存款超过百万元

徐庭友(中)正在走訪村民。

他就是龍游縣湖鎮鎮地圩村黨支部書記徐庭友,一個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文化示範村的鄉村振興帶頭人。

經營治村:

窮村走上致富之路

徐庭友如今已年過半百。剛接手村裡工作的那一年,他才38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可徐庭友偏偏拋下自己發展很好的企業,投身村集體事務。

“人最重要的是不能忘本。”徐庭友常說,自己是吃地圩村村民的“百家飯”長大的,自然要知道感恩。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17歲的徐庭友初中畢業了,他先後到金華、武漢、溫州等地闖蕩。不怕吃苦、腦瓜活絡的他在十餘年間打拼下了數百萬元的資產。

观察|16载,他让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存款超过百万元

雖身處異鄉,徐庭友最掛念的還是家鄉的父老鄉親:上世紀九十年代,看到村口通往外面的砂石路坑坑窪窪,徐庭友二話不說,自己掏錢修路;村裡的老年協會缺少物資,他出資3000元為老人們買回一臺大彩電;看到婦女在溪邊洗衣服不方便,他便拉來青石板砌好平臺……

看徐庭友如此熱心腸,又懂經營、善管理,村民們都想請他回村。2002年,因經營管理不善,地圩村辦了10多年的村企負債11萬元,眼看就要“黃”了。村集體一窮二白,老支書徐增福找到徐庭友,希望他回村帶著大家一起幹。

“當時,家裡人並不支持我回村,擔心影響自家的企業經營不說,還怕吃力不討好、得罪人。”對於究竟回不回村裡,徐庭友坦言自己也曾猶豫過。

观察|16载,他让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存款超过百万元

那年正月,徐增福前後三次來找他談心,說到動情之處忍不住老淚縱橫。望著老支書信任的目光,徐庭友答應了。2002年村裡選舉黨支部書記,徐庭友的得票率高達98%。

就此,徐庭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從此與“村黨支部書記”這個稱呼結下不解之緣。這一當就是連續6屆,整整16年。

在徐庭友帶領下,這些年,村裡通過出租閒置廠房和部分村委辦公樓、流轉土地等,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近30萬元。“如今村裡已經積累下了100多萬元,接下來這些錢將用來發展物業經濟。”徐庭友說,地圩村毗鄰工業區,目前規劃建造一幢面積1500平方米的3層樓,一年租金收入少說也有十幾萬元。

鐵面治村:

先定規矩再謀方圓

在村民眼中,徐庭友有著“鐵面無私”的一面:定好的規矩,誰犯了錯都不行,甚至到了有些“薄情”的程度。

徐庭友一上任就給村幹部約法三章:不用公款請客、不用公款報銷、不用公款旅遊。在每一項村集體支出上,徐庭友都嚴格把關。不單如此,他更從小處著眼,嚴抓黨建。

手機調靜音,統一上交主席臺旁的收納箱裡——在地圩村的會場,有著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制訂這條規定的人,便是徐庭友。

“以前,村裡開會,有遲到早退的,也有抽菸侃大山的,手機鈴聲更是此起彼伏。”對此,徐庭友以身作則,大力整頓。如今,村裡開會,會場上鴉雀無聲,參會人員按照事先定好的次序逐個發言,沒有拖沓、沒有廢話……

村裡召開黨員會議時,每個人都要佩戴黨徽,攜帶黨章、筆記本、筆,少一樣都不行。會議結束後,每名黨員要將椅子擺放整齊。

观察|16载,他让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存款超过百万元

在執行村規民約上,黨員、幹部、群眾一視同仁,誰犯了錯都不行。

有一回,村裡的網格員向徐庭友反映,有村民違規投放垃圾。經排查發現,扔垃圾的不是別人,正是老支書徐增福的家人。那天,徐增福在外工作的兒媳回家探望老人,因為不清楚村裡的規矩,隨手將家裡的垃圾放在了門外。

知道了事情原委,徐庭友仍堅持公事公辦。他認為,老支書負有監管責任,當月的黨員積分要扣2分。徐增福一聽,面子上掛不住了,紅著臉說:“我還是你的入黨介紹人呢,你怎麼這麼不給面子?”一旁也有村民幫著說情:老支書也不是故意違規,情有可原,要不這次就算了吧。

沒想到,徐庭友怎麼都不鬆口,徐增福最後還是在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上作了檢討。

观察|16载,他让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存款超过百万元

地圩村黨員定期清潔河道

事後,徐庭友找到徐增福。“老書記,咱們私底下關係再好,也不能壞了規矩。要不然,村裡的工作就很難抓了。”說著,他給徐增福鞠了一躬:“我感謝您的理解。”

經過這麼一回,村民們誰也不敢違反村裡的“鐵規”了。

七尺男兒也有柔情的一面。徐庭友嚴抓村規民約的落地,對困難戶和村裡的老人也格外關愛。每年端午節、重陽節、春節等重要節日,村兩委都會組織村民為村裡老人過節,70歲以上的老人還能收到紅包。

2015年11月26日,85歲的老黨員徐偉迎來了他入黨的第58個年頭。讓他感到無比激動和自豪的是,村兩委在全村黨員會議上給他過了“政治生日”。會上,老人手捧生日蛋糕和賀卡,頗為激動:“沒想到組織給我在入黨日裡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政治生日’。”

如今,給老黨員過“政治生日”已成為地圩村的慣例。黨組織每月也都會給入黨日期在當月的黨員集中過一次“政治生日”。

黨建治村:

三級聯動振興鄉村

在農村基層工作多年,徐庭友深深感到,鄉村振興離不開黨建引領。

2013年,正值生態家園建設啟動之初,“三改一拆”、生豬養殖整治、社陽溪小流域河道整治等工作全面鋪開。徐庭友和村兩委幹部一起,沒日沒夜地幹,身心俱疲,可效果並不理想。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徐庭友思前想後認為,這是因為黨員、群眾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只憑村兩委幾個人,力量太單薄。”

於是,一張“幹部包片、黨員聯戶”的作戰圖在他的腦海裡逐漸形成。他將村莊劃分為7個區塊,村兩委幹部為區塊負責人,每個區塊由3名至5名黨員聯繫10戶至15戶農戶。黨員聯戶內容涉及中心工作和衛生、幫困、糾紛等大事小事,通過網格化形式實現村莊包片無盲區、農戶聯繫無遺漏。

观察|16载,他让一个负债累累的穷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存款超过百万元

實施包片聯戶制度以後,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群眾參與村務的熱情大大提升。社陽溪整治前的2011年,村裡的老橋夏餘橋毀於一場洪水。黨員幹部帶著大夥將它翻新重修,將4米橋拓寬至7米。這座承載著全村百姓記憶的橋,如今面貌一新。“包片聯戶—聯戶黨員—農戶”三級聯動的模式,目前已在龍游全縣262個村推廣。

如今,地圩村建起了村民文化廣場,成立了婦女腰鼓隊、排舞隊、舞獅隊、老年座唱班等文化活動隊伍。來到村裡的中心池塘畔,投資100多萬元的黨建主題公園躍然眼前。平日裡,村民們茶餘飯後都喜歡來這裡坐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