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畢業三四年之後,同學之間的差距拉大?

真實生活2017

在學校上學的時候,因為同一個老師,同一個教室、同一個宿舍比較統一的讀書環境,那時候只會說誰誰誰好像比較有錢,但是再有錢也多不到哪去;誰誰誰成績比較好,也不會高到哪去。所以大家看起來沒什麼不一樣,差距也並不明顯。


但是一畢業,大家都像換了個人似的,一下就飛昇上神了而有的人還只是一介凡夫俗子。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天壤之別的情況的呢?

一、神助攻

有的人上學只是為了得到學歷,有的人上學是為了拓展眼界,有的人則是為了改變命運。家庭的神助攻會讓人平步青雲。有的同學畢業之後直接就接手家族事業,有的同學則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打拼。


比如我有一個同學,家是福建的,不知咋的,認識的福建同學家裡都非常有錢,辛辛苦苦考大學上了一年就退學了,說覺得浪費時間,反正畢業以後也是要接手家裡的生意,還不如趁早。現在他開了一家又一家建材店鋪,還準備轉戰餐飲行業。而我們呢,還在苦逼地加班掙錢。


二、個人能力

在學校時,評定一個人能力的高低最主要以成績為主,再多的就是校園活動的參與度,看不出啥。而在職場中,需要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學習能力、執行力等各個方面,綜合素質強的人則會取勝。


三、選擇

站在選擇的岔路口,每一個選擇都會去往不同的地方。一個個選擇的累計造就了日後的自己。選擇很重要,選對了方向就能快人一步。有時候反而因為因為太過重要,有的人不敢選擇,導致錯失了最好的時機。


家庭的基礎不同造就了起跑線的不同,又因為一個個選擇,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擴大,有的人選擇打遊戲,有的人選擇學習課程,就造就了能力的差距。把握好畢業後的三四年,不會落後於他人太多。


你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家庭背景。其實同學之間的差距本來就很大,知識因為待在學校的時候,坐在同一間教室裡、住在相同的宿舍樓、在同一個校園裡活動,這種短時限的區域劃分讓同學們“看起來”是相同的。事實上,即使是考上相同學校的同班同學,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煊赫,有的只是憑著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考上來的,這些背景本來就是不同的。大家畢業後各奔東西,有的人上大學是為了經營家族企業,有的人是為了改變命運,畢業以後的發展會一樣嗎?

二是個人能力。除去家庭出身不說,學校框定的小區域內,評判一個人最直觀也是幾乎唯一的標準就是成績,即一個人的考試能力(而非學習能力)。學習有兩種,一種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另一種是以考試為目的的,而分數只能衡量後者的能力。而溝通力、理解力、顧問力等能力也同樣重要,但它們在學生時代一般不被重視,進入社會以後這些能力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則被放大了。

三是個人選擇。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站在某個重要事件的十字路口,一次選擇可能就會改變人的一生。成功的人,無一不是努力+運氣的共同作用取得的成就,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理性決策、權衡利弊,對於前途發展也是同樣重要的。
綜上所述,畢業之後同學之間差距拉大,既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天的原因。即使你沒背景、沒關係也無妨,別人通過拼爹能拿到的,你通過努力也會得到,甚至會得到更好的。找到自己的方向,並且堅定地走下去,這才是正道。

賀嘉

那些家庭殷實,非富即貴的我們就不討論了,這些人不是畢業後三四年拉開同齡人的,他們在孃胎裡可能就甩開了同齡人幾條大街,沒什麼好討論的。

三四年是一道坎,在普通人群中,畢業三四年就拉開差距的,主要有幾類:

1.找了一份好工作,選對行業和職業:

比較多的人是通過這種方式小距離拉開同學的。當然,好工作的標準很多,單純從收入和發展來說,一般是——

熱門行業+知名大公司+核心職位。

這類人群集中在互聯網做技術和產品、房地產的投拓和營銷、金融裡的投行、管理諮詢顧問、資快消裡的營銷等等。

2.創業成功人士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業的人越來越多,雖然大部分創業者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還是倖存了一部分,並且有些做得非常不錯。由於自己是中山大學創業學院畢業,身邊很多創業者。很多同學在互聯網、高科技、電商等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甚至短短几年,實現過億身家。所以,創業成功者,是拉開同學距離最大者。

3.個人能力突出者

到了職場,最終更多是拼能力。在甩開差距的人群中,能力都是比較突出的人,尤其是資源整合能力比較強的人。有幾種人尤其多,一是做銷售的,同學群中的高收入者不乏醫藥行業的銷售代表、金融行業的客戶經理、房地產銷售顧問,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崗位,做得好很賺錢。第二種是在中小型民營企業的人,公司平臺雖然不大,但機會非常多。如果你的能力是超群出眾的(前提),完全不受年齡的限制,可以實現快速的發展。

這群人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成就欲很強,並且是一個心態開放的學習者,不會因為畢業而停止學習。



4.方向明確並且持之以恆的人

很多同學幾年發展相對不順的,很大一部分是沒想清楚自己要幹什麼,頻繁跨行業或職位跳槽的人。左右搖擺,朝三暮四的話,沒有經驗和專業的沉澱,每次從新開始,幾年後依然和應屆畢業生差不多。

相反,如果大學就有了清晰的規劃,職業方向明確的人,一切都按目標和計劃推進,畢業三四年後,剛好是一個開花結果的時間。很多人畢業三四年,一般都實現了晉升,還有幾輪的加薪。



4.有投資意識的人

剛畢業可能很難買房。但只要用心,選個好的小房子,拼拼湊湊搞定首付,放在前幾年升值還是超乎你的想象。我很多同學,剛畢業一兩年,自己攢一些,借一些,買了價值低窪地段的房子,幾年後翻了幾倍。其中一個同學,11年在深圳寶體買了一個四十多方的小房子,價格一萬多,首付不到二十萬。15年三四萬的價格賣了,賣房的錢家人兩口子積蓄順勢在華僑城付了首付,換了個好地段的大房子。這幾年又翻倍了,現在房子值一千萬多萬。

不是說買房升了多值,賺了多少錢,如果是自己住,那也只是一個數字。但非常重要的是,對於後面買房的人來說,你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吞噬你多年的勞動成果。買房不僅僅是住的需要,同時是保值增長的方式。很多人沒有投資意識,所以腦海裡都是等我有足夠的錢了再去買,總想一步到位。最後越等越貴,越來越買不起。就算買了房,也可能多耗費了幾年的時間,多花了幾年的錢,差距自然開了。



我們不追求攀比,但我們需要追求更優秀的自己,還有更好的生活。像優秀者學習,是一個好方式。


職場大叔Allen

畢業2、3年,看著昔日掛科補考的同學c,做著小生意開著奔馳;再看看同寢室的同學a結婚生子,幸福美滿,天天在朋友圈曬娃;還看看研究生在讀的同學b,參加了留學生交換項目,在國外兼職做代購......最後看看自己,生活在幾平米的地方,每天忍受著邋遢的室友,擠半小時的地鐵,點外賣還要看看有沒有糧票,父母年事已高還逼著自己結婚,數算著下個月的工資,又要交一半給房東。默默在幾平米的小房間,看著朋友圈裡當年同窗的大學同學,曬娃曬車曬旅遊照,為什麼畢業幾年,大家就那麼的不一樣呢?


  • 原生家庭就不同

同學c得到家裡的幫助,有了一筆做生意的基金,父母幫著打點,不想做成功還真不行,別人只能望洋興嘆。每個人原生家庭就不同,觀念、經濟基礎更不一樣,這2種東西直接影響了個人發展。有的家庭看重學歷,有的家庭看重經歷。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自帶創業的基因,有的孩子就只能一輩子呆在學校做科研......

  • 選擇不同、努力程度不同


我們只看到畢業2年後,別人的牛逼閃閃,卻不知道早在大學初期,人家早已定下目標並努力了。有的人早就在畢業前就做好自己的就業的準備,早就為了心儀的公司充實好自己的簡歷,磨礪自己的專業水平,只等在校招寶劍出鞘;而有的人只能依附父母的建議,內心毫無想法,也不著急就業,也許畢業幾年都在家啃老;有的人在大學遇到了結婚對象,大學畢業就領證結婚......

不能說哪種生活好,哪種不好,自己舒服且充實就是最好,不必羨慕別人過得有多好,也不用嘲諷別人過的多窘迫。

智聯校園 學生張敏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首先,拉開同學之間差距的有三點。

1.家庭背景。

什麼叫家庭背景?

就算你和你同學是一個學校出來的,他爸是億萬富豪,或者是廳長,你爸是一個農名工。

這個差距就會相當明顯了。


而且,這個差距已經不是在你上大學的時候顯現的。

而是早就顯現了。


比如,你農民工的子女,從小接受到的信息,能量都是遠遠低於富二代的。

人家可能從小就出國旅遊了,接觸到了很多高層次的書籍,信息,漲了很多見識,以及他接觸的叔叔阿姨,可能都是各個社會名流。


即使,你們在一個學校,這些東西,你是很難覺察到的,他的這種叫軟實力。

幾乎潛移默化的會在他腦子裡輸入很多良好的程序。

而你呢,小時候長大,可能接受的更多的是這個社會負面的東西。


說硬的,你也更比不過了。

人家出來創業就有很多資源,然後,父母也會給他推薦很多渠道。

而你呢全部都只能靠自己。


人的第一屬性就是階級,家庭背景指的就是階級。


2.性格。

這個性格不得不說,按照心理學的觀點,很多時候也是家庭作用的結果。

但是,未見得這個好的性格一定就誕生在富裕的家庭。


我舉例子,我身邊有好幾個農村出來的同學,他們可以真的說是山溝溝裡面爬出來的。

能夠考上大學也算是他們成績中佼佼者,超越了很多同齡人才行。


他們現在有的自己做淘寶賺了幾百萬,有的做遊戲,有的做心理行業的生意。

有結婚生子的,也有默默耕耘的還在。


總之,他們無一例外都拿吃苦受難不當回事,做事非常踏實,同時,還比較和善和人打交道是比較從容仗義的。


也就是這樣的特質讓他們不斷的奮進,讓他們不斷的超越。

在大學的時候,他們就沒有閒著,沒有像大多數同學那樣打遊戲,有的就出去做銷售,做生意,開始了自己的嘗試。

敢想敢幹,還特能吃苦,情商也不低。

這樣的人當然能在日後的畢業路子上越走越順。


反觀很多家境還稍微不錯的中產,當然也包括大多數普通人,都是沒有這些特質。

他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

所以,也就和這些人拉開差距越來越大。


畢竟,人的素質,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

所有的家庭背景也好,資源也好,本質上都是培養出一個優秀的人。


所以,人才是第一個關鍵,但是,這個本身就和他從小到的經歷有關係,決定了他的素質。

故拉開差距絕對不是這幾年的事情,而是從出生就開始了,甚至是從幾代人之前就開始了。


我們只能做好當下的事情,盡力把自己做好, 畢竟每個人條件不同,要充分尊重客觀事實,才能看的清楚才能不迷茫。


貓黍說

剛畢業時,大家其實就有了一定的差距,這個差距源於大學的積累。

而畢業後三四年差距會繼續拉大,為何呢?

一般很多人在畢業後前三四年內還會遇到很多的迷茫,職業定位還不明確,但也有的人已經在職業上發展很快。

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職業選擇和定位:

大部分平庸的人會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畢業後工作換來換去,沒有在一個領域有太多的積累。

大多優秀的職場人士一般都是在一個職業領域拼打多年,並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如果是技術型職業的話,那就是技術精湛;如果做管理的話,那就是能征服一方,管理出效益。

那些工作換來換去的人,說到底,還是個人的職業定位不清晰,職業選擇不科學。

如此以來,如果職業選擇和定位夠準確的話,那麼職業積累和發展就會更加科學和快速。所謂滴水石穿。

被拉開距離的人,有的就是敗在職業選擇和定位上。

2)行業特點

選擇行業也比較重要,因為行業之間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

比如說,有的畢業生去了互聯網行業,短期內發展迅速。如雷軍所說,站在風口,豬都會飛。這就是行業帶來機遇和機會。

有的畢業生去了鋼鐵製造業,那麼可能就會遇到發展的瓶頸,畢竟鋼鐵屬於夕陽行業。現在都是去庫存,去產能階段,所以發展一定機遇不多。

行業分曙光、朝陽、成熟、夕陽行業。

假如你選擇的是曙光和朝陽行業,那麼你就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成為領頭人物。如果在成熟行業,人才集聚,競爭激烈,想出頭並不容易。而在夕陽行業,則會面臨淘汰,需要抓緊轉行。

行業不同,回報不同。

3)思維能力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本質在於思維,好的思維,高效的思維,會推動一個人更加高速發展。

高效的思維,會讓人能看到本質,看到最底層的知識。

比如說,房地產價格增長快速,是什麼原因?

甲說,是因為炒房的人多。

乙說,是因為土地資源供需不平衡。

那到底哪個是本質原因。

認真分析的話,應該是乙給出的答案。

如果我們找到了本質原因,那麼後面尋找的對策也會更加科學。

這就是思維的力量。

我們很多人畢業後被拉開距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思維的差距。

畢業後無論三四年,還是十年二十年,差距一定有,差距一定還會拉大。

減小差距,除了勤奮,就是智慧地勤奮。

這種智慧就是學會定位,讓自己更加從容;學會選擇行業,讓自己抓住外部機遇;學會提升思維能力,讓自己學會選擇和思考。

從而,那種拉開差距的恐懼一定會變得少很多。


《讓畢業後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噹噹網首發。上線十天就進入噹噹新書熱賣榜前10。

上了大學如何才能擺脫平庸?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得優秀?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讓畢業後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結合了大學生典型的問題和疑惑,為任何專業的大學生指明瞭讀大學的方向——打好基礎,挖掘天賦。為什麼要讀大學?從大學裡帶走什麼?如何帶走?書中一一為你揭曉。


鮑金勇

因為改變一個人沒有你想得那麼久,三年足矣。

高中時有一個同學,單親家庭、家境也不太好,性格孤獨內向、甚至有一些自閉。平時完全是獨來獨往。特別特別瘦,個不低,但有駝背的毛病,所以看著瘦瘦小小的。長得其實五官還挺端正的,就是平時穿著太隨便了,頭髮劉海也不剪,也不收拾自己,看上去就有點邋遢。體育課自由活動時,其他同學湊一起玩排球、足球,女孩在一起聊天,他永遠是自己躲在角落裡,默默地看書、複習,偶爾也發呆。就真的是那種完全活在自己世界的人。

但是他成績很好,因為確實是學霸,但是,我們沒什麼人,包括學習最差的同學都沒有羨慕過他。因為,我們都覺得:這種情商和性格,就算清北出來,將來找工作混職場肯定費勁,前途渺茫。甚至有點同情和可憐,感覺他應該永遠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陰影了。

結果,前兩年還沒畢業時,國慶回家和高中同學聚餐,他當年的同桌來了,聊天時無意提到了他。
“那傢伙現在在學校混得風生水起,前度時間競選上了學生會主席,現在朋友圈總是發各種交流會、大公司參觀實習,平時還有各種健身照,比那時候健壯多了,也白了不少,自拍都有點小帥,竟然還交了一個學霸女朋友,長得還不錯。“

幾個男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後來,又是偶然的機會,我和和他考到同一所學校,稍微走得近點的同學聊天,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原來,同學大一時喜歡上一個女孩,第一次勇敢表白了,但女孩嫌棄他太木訥了,這女孩性格還有點直爽,直接把這點說出來了。這一下倒是把同學刺激到了,決定要真正改變。從這以後,同學完全像換了個人一樣,開始試著主動參加各種社團、申請入學生會、報名各種比賽、實習……他終於願意拋棄原生家庭的包袱,走出自己的那個狹窄的世界。
差不多也就三年,同學已經是系辯論隊的隊長了,還有不少挺有含金量的實踐經歷,再加上本身就是學霸屬性,成績永遠霸佔年級前10%,所以,最後競選上主席也沒多出人意料。本身顏值身高都可以,稍微健健身,改變一下體態,整個人都精神了。本來愛看書肚子裡墨水就多,再多練練口才,談吐根本不成問題。按同學的話說就是:和他聊天,上能聊到大國博弈,下能聊到明星小鮮肉,所以,交女朋友找實習也根本不算事。

同學就這麼從一個角落裡的小人物,蛻變成了在名校裡都算是閃閃發光的存在。這一切也就花了三年。


其實,仔細觀察了一下身邊人,發現不管是哪個行業哪個領域,三年都是一個分界線。
畢業走傳統經理人路線的,前兩年可能還看不出什麼,但到了第三年,能力強還主動的好多已經能獨當一面,做個小主管,而一直渾渾噩噩的還是混在執行層,而且,大多數再過幾年也還是這樣,月入過萬這個檻都邁不過去。
大學同學有幾個做銷售的,第一年基本都苦逼,起早貪黑還賺不到錢,幹得你分分鐘懷疑人生。第二年手上能積累點資源,多多少少能賺點,能看到點希望和回報。到了第三年,實力強又勤快的基本能迎來一個小高峰,碰上個大單子賺一筆小桶金。
身邊創業的,開淘寶店、咖啡廳、奶茶店、民俗……大多第一年很慘淡,第二年勉強盈虧平衡或者小賺,第三年才開始真正盈利。
有人說,堅持100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但是,如果真的想要徹底改變,無論是事業有所起色、學習一個技能、培養一種愛好,還是想要通過讀書美容減肥等提高內外的氣質,起碼要堅持1000天,差不多也就是3年。
三年,說短也短,說長也長。
如果總是想要看到每天、每個月的回報,那就慢。但是一旦放寬心,願意以年來為單位看結果,那就快了。畢竟,一年也就是一轉眼的事。共勉。

運營喵芬妮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今天的你是昨天的你造就的,同樣,明天的你是有今天的你造就的。這就很容易解釋,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同樣出自一所學校,畢業後有了不同的成長速度,進而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原本兩個人就不同,而且不同的地方非常非常多。我們能輕鬆的看到兩個人的相同點:同一個學校。可我們很少去思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人際圈子不同,觀念不同,畢業時選擇的公司不同……說簡單點,進大學前你們不同,出大學後你們也不同,相同的只是你們在同一所學校而已。

因此,這種比較既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

導致最終成長速度不同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在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下,兩個人會做出不同的行為。同樣是週末,我和女友選擇在家,她讀書,我寫字;或兩人一起去聽講座;或一起聊天談論中國教育……同樣的,有人或許選擇KTV,選擇和朋友聚餐,選擇外出旅行……何種選擇都沒有對錯之分,但有是否合適之分。例如,我和女友都是搞教育的,我們談論的幾乎所有事情的落腳點最終都在教育上。很快我們就發現以我們當前的學識已經無法再聊出什麼新意。因此,我們選擇去讀書。

我相信,這個選擇很快就造成了我們和周圍人的成長速度不同了。

再比如,進了單位遇到好領導。這個好不是說人好,和藹可親就叫好。而是他會真心實意的關注你的成長。比如,我的領導就告訴我,做幹部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自己的「權責利」。起初,我只是覺得說的對,有道理。可是無法體會。直到我經歷實實在在的事情,領導又給我進行案例教學。我才一點點明白。知道和做到還有很大的鴻溝。

再比如,你和大咖鏈接了。大咖給你帶來的信息量和視野,絕非在你的高度可以看見的。他們可以看到整個行業的問題,可以看到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可以給你理清未來的發展趨勢……

所以說,你要問到底什麼決定了人們成長速度的不同?我只能籠統地告訴你:你自己和你所處的環境。

先說說你自己。你可以按照以下幾個問題思考:

1. 我怎麼看待我的過去?

2. 我怎麼看待我的現在?

3. 我怎麼看待我的未來?

4. 我有什麼優點?

5. 我有什麼缺點?

6. 我的人生信條是什麼?它對我有什麼影響?

僅以上六個問題已經夠我們思考很久了。如果你思考的方式不對,那還會得出比較糟糕的結論。我想強調的是如果我們僅僅將成長速度的快慢歸於外部因素,實話講,你的成長一定是被動的。一輛車是被推著走快還是開起來快?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外部因素和環境,我就不多說了。題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小環境(部門環境)、中環境(公司或組織環境)、大環境(社會環境)。不同環境裡面都有對應的人和事。

至於我們常常看到的勵志故事,從天而降一個貴人,從此飛黃騰達,基本是騙人的。你不想想,自己都不奮進,誰還會看好你?天佑自佑者。

題主說如何迅速提升自己?王陽明的三個字非常好:「事上練」。

你得在「事」上磨鍊。也就是說,你經歷不同的事情,就會鍛鍊不同的能力,鍛鍊了不同的能力,你的成長就加速了。職場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覺得別人在針對自己。其實,大家都挺忙,幹嘛非得針對你。

需要警惕的是有些人即使在「事上練」,還是成長速度很慢。為何?

極有可能是因為「你是一輛被推著走得車」。


天驍說

這個問題,我用最近非常流行的《吃雞》類遊戲來做說明。

類似《吃雞》遊戲的玩法大致是這樣的,一般是100個在線玩家聯網,在遊戲中,通過飛機投入到一個荒島上相互殘殺,或個人或四人組隊形式,最後留存下來的個人或團隊,即為勝者。

這遊戲之所以被來作比喻,是因為裡的死亡淘汰在時間上的規律,就是跟一群裡的競爭,或都是人與人之間在人生的競爭非常的像。

從可以跳傘開始的五分鐘內,一般就已經淘汰了30%的人,而從第5分鐘起到20分鐘會淘汰50%-60%的人,就是隻有10%-20%的能活過前20分鐘的時間。

而這20分鐘後還能存活的人,都是能在這一局裡排上名次的人了。

《吃雞》遊戲到底給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在說啟示之前,再說說我的一位朋友在這個遊戲裡,一個特別的技巧分享,是這樣的:一開始通過預估,找一個離地圖中心比較偏的地方降落,或者在中心附近也可以,方法就是不急於尋找武器,因為前面30%的人就是在尋找武器期間,衝突而死掉的,於是在下到地方後,不急著尋找武器,而是找一個隱密的地方藏起來,一般都可以順利度過前15分鐘,這個時候在遊戲中,基本已經淘汰70%的人了。

好了,說到這裡多少能明白我所說的意思了吧,我們進一步說細。

前幾年很流行的一句話: “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沒到要拼天賦的地步。”

套用到這個遊戲,就是: “大多數人在遊戲當中表現出的差距,根本輪不到用“打遊戲的能力”來拉開”。

好,現在讓我們回到實現,

“大多數人剛畢業的三四年後表現出的差距,根本輪不到用天賦、能力、機遇來解釋”。

那差距的拉大是什麼呢?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事實上,成功的道路並沒有想象中得那麼擁擠,在人生的馬拉松上,絕大多數人跑不到一半就棄權了,笑到最後的,一定是沒有棄權的人。

歡迎大家留言,說說你的理解 ,或本文給你的啟發。


CBD生存指南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感覺,僅僅畢業幾年,當老同學們再次相聚時許多人都變化的不敢讓你相信了。而這樣的變化不僅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談吐舉止,社會地位等等。那麼形成這樣的變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覺著最重要的有這麼幾點。

(1)家庭背景。不可否認的是許多人的出生都是就決定著他的起點比別人高好幾個層次。而這些,有可能是一些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舉個例子,當年王思聰剛剛畢業后王健林就給了他五個億去創業。首先這一點就是很多人沒有的。當然,這是往大了說,往小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有些人擁有一個好的家庭背景,那麼畢業以後他所處的平臺肯定和別人也是不一樣的。那麼畢業幾年以後,差距就顯而易見了。

(2)個人努力。拉開差距的原因與個人的努力也是有很大關係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活生生的例子。比如,京東的劉強東,和許許多多的普通家庭一樣,他小時候的家庭也是很貧困的。但是,憑藉他不懈的努力,一步一步成為今天中國商界舉足輕重的人物。由此可見,個人的努力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畢業三四年以後拉開差距的肯定不僅僅是上面這幾點,但是這幾點在裡面起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不論怎麼說,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有夢想,並持之以恆的去實現它。皇天不負有心人,遲早會有成功的一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