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漢皇帝的存在感這麼弱,今天的普通大眾基本都不瞭解東漢有哪些皇帝?

息伴風行

東漢皇帝之所以普遍不受關注,很大的一個原因是:

東漢皇帝們大都死的太早了。

好比是你剛上臺表演,就落了幕布,有什麼故事可說?主角的命,卻演成了配角,原本的配角——宦官和外戚,反倒耀武揚威,活的好不精彩。

↑光武帝劉秀家族一定有短命基因↑

正因為東漢皇帝們個個短命,所以你不會看到唐德宗那樣利用宦官施展皇權,你不會看到漢武帝對付衛子夫衛氏家族的種種算計,你也不會看到明英宗朱祁鎮一度為虜,卻又絕境逆襲的精彩篇章。

活的不久,但又能留下故事,那就得是天縱奇才,少年就能做出一些事情,比如康熙,十五歲的時候就設計剷除了鰲拜,展現出王者氣象。

比如福臨,雖然22歲就死了,但是他的愛情故事,他和多爾袞的恩怨情仇,他出家為僧的行為藝術,都在歷史上留下重重一筆。

再如李世民那樣的天才,17歲就參軍,並獻出奇計。20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統帥,並且平滅薛舉父子的勢力(薛舉可是把劉文靜,殷開山等人打的落花流水,堪稱梟雄)。

↑漢章帝是一個明君,但似乎用光了家族的運氣↑

可惜東漢皇帝們個個都不是這樣的少年天才,他們生來似乎就被記載了登基年月,然後是死亡年月,存在感當然幾乎等同於無。

具體看一下東漢皇帝們的壽命和事蹟:

光武帝享年六十二歲,漢明帝四十八歲,漢章帝三十三歲。這祖孫三代壽命已經是一代不如一代,沒想到,後面的更差勁。

和帝十歲登基,享年二十七歲。(算得上一代英主,可惜早逝。)

殤帝百日登基,享年二歲。(創造歷史記錄:中國歷史上即位年齡最小、壽命最短的皇帝。)

安帝十三歲登基,享年三十二歲。(被鄧太后外戚集團擁立,鄧太后死後,漢安帝剷除鄧氏外戚集團,沉迷酒色,東漢開始衰敗。)

↑漢順帝好歹活到了30歲,可卻是個昏君↑

順帝十一歲登基,享年三十歲。(被19個宦官擁立為帝,給這19個宦官全部封侯,也算是創歷史記錄了)

衝帝二歲登基,享年三歲。(被權臣梁冀毒死)

質帝八歲登基,享年九歲。(童言無忌,當著梁冀面說“此跋扈將軍也”,當天就被梁冀毒死)

桓帝十五歲登基,享年三十六歲。

靈帝十二歲登基,享年三十四歲。(最大的事蹟恐怕就是認宦官當父母了:“張常侍乃我父、趙常侍乃我母”,在任期間爆發“黃巾之亂”)

章帝以後八個皇帝,包括沒算進去的少帝劉辯(十七歲)和獻帝劉協(九歲),繼位時沒有一個是成年人。

活得最長的桓帝和靈帝,又是著名的昏君。

↑黃巾起義嚴重摧垮了東漢的統治基礎↑

需要特別一說的是,漢章帝是一個很不錯的皇帝,然而他一是活的短,只活了33歲,另外就是他開啟了外戚專權的大門,竇太后執政,竇憲和竇氏一族全面掌權。

在後面,就是皇帝聯合宦官剷除舊的外戚集團,然後再培養出新的外戚集團,下一任皇帝再重演劇本。

漢恆帝在他36年的“長壽”生涯裡,完成了剷除梁冀為代表的外戚集團的重大勝利,但從此又開啟了宦官專政的大門,士大夫對宦官非常不滿,又聯合新外戚集團和宦官作鬥爭,朝政一片混亂。

↑竇憲的功績載入史冊,刻石燕然山↑

東漢大部分皇帝都是在重複以上劇本,按下葫蘆浮起瓢,外戚宦官輪番控制皇權,真是沒什麼可說的,還不如說說竇憲呢,好歹竇憲還曾經大敗北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記功……


我見青史多嫵媚


首先一點,東漢夾在知名度很高的西漢和三國時代中間,即使是兩漢之間“新朝”的王莽,都比東漢大多數皇帝“更出名”。西漢那麼出名,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奠定了以後中國的大部分版圖;再就是,做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漢族,以及相關詞彙——漢人、漢語等等,無不與之有關。


三國時代,自不必說,所謂“亂世出英雄”;而且,歷史有個奇特的現象——亂世也多名人。這樣,使整個時代的眾多人物,知名度都提高了一大截。

再就是,文學著作如《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等的廣泛流傳,以及民間故事、說唱藝術的某種程度上的宣傳。據說,清朝還是後金時,因為漢文化水平不高,努爾哈赤就明確提出,要求領軍大將和諸王貝勒,把《三國演義》當兵書去讀。


夾在這樣的兩個時代,東漢的皇帝,除了頭和尾的兩位,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和漢獻帝劉協以外。其他的皇帝,即使是做出了不小貢獻的第二位、第三位——漢明帝劉莊和漢章帝劉炟,也不怎麼出名。甚至還不如諸葛亮《出師表》裡,被點差評的“桓靈二帝”。


另外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東漢的皇帝,多是“沖齡繼位”,有的甚至是在襁褓之中,即被宣佈做了皇帝。而且,不僅繼位年齡小,駕崩時的年齡也小。這就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翻不起大浪”——無論是好名,還是罵名,都很難留下。至於知名度,幾乎為零了,現在看起來也就幾無存在感。

給人的感覺就是,東漢只有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最終導致“黃巾起義”,繼而過渡到三國。


漫卷詩書

縱觀整個東漢二百年,很多皇帝的存在感確實不是很強,從光武帝開國之後,出名的皇帝最多就到明帝、章帝,之後的皇帝光環就暗淡了許多。

之後出名的皇帝可能就要到桓靈二帝,少帝、獻帝了吧。


其實不出名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事蹟少,為什麼這中間一百多年間的皇帝會事蹟少呢?因為大多數皇帝繼位的時候都很年輕,甚至有的在襁褓的時候就登上了皇位,不過雖然皇帝繼位的時候很年輕,可是駕崩的時候也很年輕,很多皇帝都在壯年的時候早早地離世了。

至於為什麼這些皇帝都早早的夭折呢?正史可能沒有太明顯的記載,可是野史可寫了很大的篇幅。


皇帝小時候一般都是伴隨著太監一起長大,基本上都是好色之徒,在很小的時候就就各種親近女色,這就導致了身體早早的就虧空了,能長命才怪呢。


夢三七夜

主要是傳播問題吧,除卻想要了解的人之外,普通大眾對於歷史,基本上都是從影視還有小說中瞭解


漢朝分西漢,東漢

近乎完美的漢光武帝劉秀,雖然很少人知道,但在史學界可是如雷貫耳


這位皇帝本只是個破落皇室宗親,母親早逝,父親本是一個縣令,在自己七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自己和大哥劉演還有妹妹,由叔叔撫養長大,長大後的劉秀曾經上過洛陽太學,算是個正宗的高富帥,後來天下各地叛亂,和大哥劉演一起參加義軍,因為缺少馬匹,劉秀就騎牛上陣,也是第一位騎牛上陣的天子,因為大哥功高蓋主被更始帝劉玄殺死,劉秀韜光養晦,最終單槍匹馬入河北,娶了真定王劉楊的侄女,以此為基業,白手起家橫掃天下,延續了漢家江山,也是第一個和唯一的光復並且延續了朝代的帝王

這位可是開國皇帝


漢明帝劉莊和兒子漢章帝劉炟


個人認為這兩位創造的明章之治,不遜色西漢的文景之治,在父親光武帝末年,全國載於戶籍的人口為2100多萬,到漢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激增至3400多萬人口

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永平十六年,命竇固徵伐北匈奴。其後,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次年,復置西域都護。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明帝之世,吏治比較清明,境內安定。



漢章帝


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並且“好儒術”,使得東漢經濟、文化在此時得到很大的發展。這時思想也比較活躍,如王充等。此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章帝還兩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區重新稱藩於漢。因為明、章兩代大體承繼了光武之施政方針,勵精圖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稱“明章之治”。


漢和帝劉肇


個人認為是東漢皇帝裡,除卻光武帝劉秀之外,天資最高的皇帝了,九歲登基成為皇帝,因為年幼,政權由竇太后把持,竇太后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佈誥命;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將,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從而 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外戚竇氏權勢滔天

然而年幼的漢和帝,把一切都看在心裡,十四歲的漢和帝就利用宦官,橫掃了外戚,廢除罷免了竇氏許多的子弟,十四歲的漢和帝從此親政,此後他每天早起臨朝,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

平定域外

西北有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餘國;東北有烏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單于,將遼東收歸,改為渤海郡。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過少數民族的叛亂。

使用寬政

和帝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災救難、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經典,而“務從寬恕”。


漢和帝十分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而漢和帝也常常下詔書責怪自己,永元八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漢和帝下詔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民之心,殷殷可見。嶺南出產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和帝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在位期間,班超敗貴霜帝國,竇憲橫掃北匈奴,在燕然山上刻下了封燕然山銘,2017年8月15日宣佈,在蒙古國發現遺蹟

這位皇帝九歲登基,十四歲從外戚手裡奪權親政,卻在二十七歲就駕崩了



筱談天下

東漢皇帝相比西漢的確存在感低不少,但是按數量也是12個,跟西漢相同,這十二個皇帝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1.開國英主。當然是漢光武帝劉秀,他的名氣很大,但是相比其他開國君主貌似還是低調一點。



2.守成之君。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莊和第三位皇帝漢章帝劉炟,比較有作為,是守成之君,其在位期間被稱為明章之治。

3.短命帝王。東漢大部分皇帝壽命都較短,這估計是他們存在感不強的重要原因,另外就是大都受制於人,不是外戚當權就是宦官當政,皇帝基本上是傀儡,少有作為。像漢殤帝等幾個皇帝更是幾歲孩子,在位不久就死了。

4.痛恨桓靈。這是出師表上諸葛亮說的話,親小人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傾頹也。漢桓帝劉志和漢靈帝劉宏繼位都很幸運,但是卻導致了東漢王朝的不幸,他們在位期間賣官鬻爵,淫樂嬉戲,寵信宦官,朝政日非,東漢滅亡實在是因為他們二位。



5.亡國之君。漢獻帝劉協,名氣很大,但是主要是因為他是末代皇帝,而且沒有真正當過一天“天子”,先是董卓後是李傕郭汜最後是曹操專權,他是不得不做這個亡國之君。


文綜史組

大概應該是東漢前面的西漢和東漢後面的三國比較熱鬧的原因吧。夾雜在他們兩個之間的東漢,瞬間就沒了光彩。

在一個就是由於東漢這一段的歷史很少被編選為小說演繹或者戲劇,所以,大家對這一段的歷史也就比較陌生了。

你看,大家一談到西漢的時候,就會想起明哲保身的張良,用兵如神的韓信,英勇無敵的項羽,痞幸十足的劉邦,老謀深算的陳平,糊塗透頂的項伯.......。

這些人被歷史上太多的文人,通過各種形式演繹出來,然後在通過人們世代相傳,所熟知。所以大家對他們的事蹟就瞭如之掌了。

還有一個就是,西漢這一段歷史,正好是史記的撰寫者司馬遷生活的年代,他對這一時期發生的事情寫的比較深入,有趣,研究這一時期的文人墨客也就多了起來。相信很多人是衝著司馬遷的文采來觀賞這一時期發生的事情的。基於以上原因,所以西漢就顯得格外的熱鬧非凡了。

三國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東吳的孫策孫權,蜀地的劉備諸葛亮,挾天子已令諸侯的曹操,還有建安七子的出現,使這一時期變的更加活躍,甚至超越了西漢。

我們之所以對三國裡的人物不陌生,這都是因為有一部叫做《三國演義》的小說的影響,三國演義先是被用評書的方式,在民間表達流傳開來,緊接著又拍成了電視劇,在各大電視臺輪流播放,三國的事想不火都難。

我們在回過頭來看看,東漢有什麼?

關於東漢的電影,電視劇都是寥寥無幾吧。其實東漢這一時期,也是很有趣的一段歷史。尤其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以及雲臺二十八將的故事。

這些人都有自己傳奇的一生,我們對這一時期瞭解的少,主要是我們學的書本上,對這一時期的描寫不夠多,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而已。

不過,以後東漢這段歷史應該會逐漸的走人百姓的視野當中來了,畢竟現在自媒體很發達。專門寫這一時期的文章的人也有很多。

大概就是以上原因吧,使東漢略顯落魄一些,東漢的皇帝,我們能叫上名字來的也不多。


史學達人

東漢的皇帝存在感很弱,主要原因是娃娃皇帝太多,一個個都是傀儡、提線木偶,被人操控,外戚專政和宦官專權是東漢最大的政治特色。



王莽新政後,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劉室後裔劉秀趁勢而起,奪得天下,是為光武帝,他和兒子也算勵精圖治。到了漢明帝和兒子漢章帝,東漢最為興盛,史稱明章之治。此後,外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我們先看看一個皇帝在位的表,表中第四列數字是皇帝在位的時間,最後一列數字是壽命。我們可以看出除了光武帝劉秀活了63歲,在位32年,其他的壽命都很短,而且在位時間也短。漢獻帝雖然壽命長,在位也長,但那時已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他就是個傀儡。東漢的很多皇帝都沒有活過40歲,年齡最小的漢殤帝劉隆活了不到2歲,沒斷奶就死掉了,那有什麼存在感。



所以,娃娃皇帝多,那些外戚,也就是孃舅家勢力就比較強硬,開始登上政治舞臺,這一切也是效仿呂后專權模式。後來,這些娃娃長大,只好靠身邊人來消滅這些外戚,那麼這群人就是宦官,也就是太監。



太監沒有了生理需求,自然在政治上就比較上心,加上生理殘疾也會導致心理殘疾,所以掌權後就成了國家災難。太監在封建朝代中最為牛叉的幾個朝代就是東漢、唐、明、清。所謂的大太監無非都出自這幾個朝代。


長安那片月

東漢從光武帝劉秀即位也就是公元25年開始算起,到公元220年,東漢存在了有195年之久。可是,東漢王朝可以算是中國曆代王朝裡面最沒有存在感的時代。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從外在原因和內在原因去分析。先說外在原因。

第一條, 東漢王朝沒有什麼值得稱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東漢唯一有突飛猛進發展的應該是說農業醫學和科技,比如牛耕技術、造紙術和張仲景的醫學等等。可是,科技不像政治或者文化方面的發展,科技是循序漸進的,而且一旦發明出來,就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事情,所以科技的發明並不會讓人們記住東漢。此外,東漢之前的東漢有獨尊儒術,驅逐匈奴,通絲綢之路等等偉大的事件,所以兩相對比,大家自然不會想到東漢。

第二條,東漢皇帝成就不高。東漢的皇帝主要都是沖齡即為,很多都是幾歲就即為,比如漢和帝是10歲即位,漢順帝11歲即位,漢衝帝2歲即位,漢質帝8歲即位。而且,很多皇帝在位事件也很短,平均下來也就十幾年,所以很難有大的成就。

第三條,皇帝年齡幼小,導致東漢外戚和宦官干政特別興盛。光臨朝的太后就出現了六位,太后把持朝政,最明顯的就是太后家族的得勢,以漢順帝的妻子梁太后為例,梁太后一家前後一共有七個侯爵,六個貴人,兩個大將軍,其餘小的官職更是不計其數。這裡面還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梁冀,他曾經毒害漢質帝,另立皇帝,使得東漢王朝內部非常混亂。

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第一集開篇曾經有個畫面,就是梁冀毒殺漢質帝

下面再說外在原因。外在原因主要是東漢士族和門閥制度非常強大,士族門閥強大,導致地方勢力可以與中央王朝分庭抗禮。所以整個東漢王朝對於地方的管控非常弱勢,這就導致中央很多決策沒有辦法下達,應該說皇帝權力較弱的時期。我們傳統歷史,都是帝王將相的歷史,皇帝權力弱,自然就沒有人關心,所以久而久之,東漢王朝也就沒有存在感了。


兮兮說事兒

我們往往將東西兩漢並稱為漢代,其實東漢和西漢並不相同,他們是兩個不同的王朝,只不過都是由姓劉的建立的罷了。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所以他登基稱帝之後,還以“漢”為國號。因為劉秀的漢朝首都在洛陽,相對於劉邦所定都的長安,洛陽在東邊,所以人們稱呼劉秀所建立的漢朝為東漢,而稱劉邦所建立的漢朝為西漢。

東西兩漢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王朝,持續時間數百年,以至於我們今天中國人中最大的一個族群就叫漢族。不過,很多時候,東漢的光輝往往被西漢所掩蓋。別的不說,就說這裡所問的皇帝的話題。西漢先後出過很多有名的皇帝,比如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等等。而到了東漢,除了光武帝劉秀為人所熟知外,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漢獻帝了。而漢獻帝往往被人們看成傀儡皇帝的代名詞。

就整體素質而言,西漢的皇帝要好於東漢。東漢的皇帝,在開國皇帝劉秀之後,漢明帝、漢章帝還大體繼承了劉秀的勤政。但是,漢章帝英年早逝之後,漢和帝十歲即位,從此後東漢王朝就陷入到外戚專權與宦官專權的交替循環之中。漢和帝去世後,不到百天的漢殤帝即位。之後是十三歲的漢安帝。漢安帝去世後,十一歲的漢順帝即位。漢順帝去世後,兩歲的漢衝帝即位。漢衝帝去世後,六歲的漢質帝即位。接著是十四歲的漢桓帝。之後,漢桓帝和漢靈帝,則是被人們視為昏君的典型代表。諸葛亮《出師表》裡說劉備經常“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除了開國皇帝劉秀之外,東漢的皇帝很少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且不說漢武帝那麼雄才大略,即便是漢宣帝這樣的傳奇皇帝,東漢也沒有。

所以,人們會覺著東漢的皇帝,沒有什麼可值得稱道的。


野叟雜談

這是因為東漢皇帝有個很神奇的地方,簡直就像詛咒一般——除了光武帝,每個皇帝的壽命都不長,貌似最長壽的也就三十幾歲。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新皇帝登基的時候幾乎都還是小娃娃,有時候老爹不爭氣,甚至連嬰兒都得上場。小孩子又不懂事,當然只能聽媽媽的話了。皇帝他老媽此時也就三十來歲,見識既不多,況且古代女子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就算是皇后也好不到哪裡去,那麼她只能靠孃家人了。於是東漢兩大政治勢力之一外戚粉墨登場,飛揚跋扈,大撈特撈,封官拜爵,一時煊赫無比,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並不光彩。

等到皇帝慢慢長大,看到這幫舅舅三姑六婆整天在自己面前趾高氣揚,神氣得不得了,還不把自己放在眼裡,還當我是小孩子啊?這還能忍?於是皇帝開始懂事想把權力抓回自己的手中,為此他開始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這個勢力就是東漢另一大政治勢力——宦官集團。等到時機成熟,皇帝依靠宦官集團一舉剿滅外戚勢力,將權力緊緊握在自己手裡,同時宦官集團作為大功臣,有了皇帝這個天底下最大的靠山,自然腰板也挺了起來,由於客觀條件限制(自幼家貧,沒念過書;又因為捱了那一刀,難免心理有點陰暗),他們的胡作非為比之外戚猶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像跟外戚比誰更渣滓一般,也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宦官們還沒得意多久呢,皇帝大人就又一命嗚呼了。於是又來一個娃娃皇帝,這個娃娃皇帝又帶出一大片外婆家的親戚,而又因為這幫子宦官也確實太不爭氣,壞事做盡了,根本沒啥人緣,切瓜切菜般地,就被皇帝他舅舅們一鍋端了。從此天下又進入了外戚時代。然後皇帝又長大了,皇帝又看舅舅們不順眼了,皇帝又去找宦官解決舅舅們了,於是宦官時代又來了……

整個東漢王朝,就就像是卡帶了一般,玩了二百年這一幕鬧劇。

皇帝很小的時候登基,壽命又比較短,受教育的時間可能也不長,也不吸取前車之鑑,自己的舅舅們和自己的換關小弟們也都不靠譜,導致在位期間在臺面上的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鬥外戚,鬥宦官,反而皇帝成了臺下看戲的觀眾了。

這樣的皇帝還能有啥存在感了啊。

PS:漢獻帝壽命倒是比較長,只可惜被曹家踹下皇位去了。看來東漢王朝的皇帝是壽命與皇位不可兼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