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農村“叫魂”,你見過沒?

中原農村“叫魂”,你見過沒?

張延偉 | 文

我曾目睹“叫魂兒”場面

以前,常聽村裡老人講一些關於靈魂出竅和失魂落魄的故事,特別是小孩子缺乏語言表述能力,突然間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或者是莫名其妙地不吃不喝、哭鬧不止,家裡老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嚇掉魂兒了”。

解決的辦法就是給他們“叫魂兒”,等“魂兒”叫回來了,孩子也就恢復神志,慢慢振作起來了。

記得上中學時,鄉下還不興貼廣告,從家到鎮上學校一路可見的牆壁上,除了石灰漿刷寫的與計劃生育、科學種田相關的標語外,最常見的就是醒目地貼在十字路口牆壁上或樹幹上磚塊兒大小的紅紙或黃表紙了,上面無一例外地寫著:“天皇皇,地皇皇,俺家有個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

中原農村“叫魂”,你見過沒?

我和夥伴們覺得這“順口溜兒”好奇又好玩兒,念兩遍就能記住,往往大聲念著趕路。

後來我專門就這事兒問奶奶,奶奶神秘兮兮地告訴我,這些“口訣”都是孩子丟魂兒、夜哭的“破(解)法兒”,只要路過的人見了念上幾遍,孩子便能魂魄歸位、“災陣兒”慢慢祛除。

我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奶奶說的那樣神奇,反正以後再見到時我和夥伴兒們念得聲音更大、遍數也更多了。

也算是有病亂投醫,小鄭夫婦趕緊抱著孩子找人“叫魂兒”。

說來奇怪,頭天下午叫了一次,孩子睡一覺,第二天睜開眼就要東西吃;連著叫了三次,那孩子便活蹦亂跳、和平常一般樣子了。

女兒兩歲時曾有一次被“嚇掉魂兒”的經歷,於是我得以耳聞目睹村裡和我同輩份的老太太——長林嫂給她叫魂兒的場面。

中原農村“叫魂”,你見過沒?

長林嫂給孩子叫魂兒的時間選在傍晚生火做飯時。只見她先用手指在廚房門口的土地上畫出兩個“十”字,在“十”字中間放一隻盛滿清水的瓷碗,然後把火杵插在灶膛裡燒得通紅,一手拿著火杵,另一隻手在碗裡沾下水,在火杵上捋一下,頓時空氣中瀰漫起一股焦糊的氣味。

長林嫂用捋過火杵的手輕輕拍下女兒的頭頂,口中叫著女兒的名字,說:“回來吧,回來吧!”我們則在一邊應道:“回來了,回來了!”如此反覆三次,連續三天才算好了。

長林嫂說,叫魂兒時產生的焦糊味越濃,說明孩子身上的邪祟越多,叫的次數也需相應增加。而今長林嫂已經去世多年,聽說她把叫魂兒的手藝傳給了兒媳婦,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千奇百怪的“叫魂兒”方式

聽別人說,住在村西頭的延釗哥也能給人叫魂兒,只是我沒親眼見過。延釗哥叫魂兒不分時段,可以隨到隨叫。

同樣是用碗盛滿清水,用一個篩面的細籮篩子蓋著,口中唸唸有詞,一邊叫著孩子名字,另外有人應著,然後把蘿篩子拿掉,並排著把一雙筷子插進碗裡,如果筷子直立不倒,說明孩子的魂兒就已歸位,再叫兩次就完全好了。

中原農村“叫魂”,你見過沒?

那時候鄉村裡不但有專門擅長給孩子“叫魂兒”的人,孩子的爺奶、父母等家庭成員也大都自學成才、兩兩呼應配合著客串叫魂兒“師傅”。

有在晚上睡覺時給孩子叫魂的。一個人手撫床沿和席子,嘴裡念著:“床幫神,席沿神,小孩兒丟魂向你尋。XXX(孩子名字)回來吧!”另一個人在旁邊應著:“回來了!”

有趁中午時對著太陽給孩子叫魂兒的。這至少又分三種方式:

一種是找來一個細面籮篩,將篩底朝著太陽,孩子站在下面,千百條光線透過篩眼兒照在孩子身上,兩個人相呼應著:“高頂籮,千眼照,遠的近的都來到。XXX,回來吧!”“回來了!”

另一種是在地上畫個“十”字,把一碗清水放在上面,一人雙手相掬,朝著太陽捧去:“太陽太陽你是神,小孩某魂兒向你尋!”把手裡捧著的“東西”朝水碗裡一“放”;接著用手沾水在孩子額頭拍拍,再雙手貼著水碗捧一下,“放”在孩子頭頂,叫著:“XXX,回來吧!”這邊有人應著:“回來啦!”

中原農村“叫魂”,你見過沒?

還有就是雙腳分別站在門檻內外,一手拿把勺子,一手拉著門搭手,一邊用勺子朝著太陽舀,一邊唸叨:“隔山哩,越嶺哩,勺子引著回家哩!”“回來吧!”“回來啦!”

如果在外面大樹上、地堰上、高牆上摔下來或其它原因受到驚嚇,就得找來一個竹耙,上面放件孩子平時穿的衣服,趁中午時來到孩子受驚的地方,一邊叫著孩子的名字,一邊拉著竹耙往家走,途中不得停留,說是這樣就把孩子的魂兒給找回來了。

民間關於“叫魂兒”由來的傳說

多年前父親曾給我講過一個關於“叫魂兒”的傳說。

古時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後來兒子外出三年杳無音信,生死未卜。母親思念兒子,一次在集市上碰到一位叫周公的“神斷”算卦先生,於是,就請對方算算兒子何時回家。

誰知周公掐指一算,長嘆口氣:“後天中午就是你兒子的死期,他回不來了。看你命苦,卦錢我也不要了!”

這消息好似五雷轟頂,母親強忍悲痛回到家裡,萬念俱灰,找來一根麻繩準備在門口的歪脖樹上一死了之。不料這時突然有人進院尋水解渴,這人便是周公的同門師妹桃花女。

中原農村“叫魂”,你見過沒?

桃花女問明情況,呵呵一笑,向這位老母親交代了一番,只叫這位母親兩天後按她說的做,不要傷心。

第三天正午時分,母親按挑花女說的找來一隻竹耙,把兒子在家時穿的一件舊衣服掛在耙子上,一手舉著竹耙,一手扶著門框,嘴裡念著兒子的名字不停地喊:“兒啊,回來吧,回來吧......”

原來,兒子在外做生意掙了一筆錢財,想起需要照顧的年邁母親,便準備回家照顧老母。誰知在離家約五十里遠的一片空地,天上突然響起幾聲炸雷,接著下起瓢潑大雨來了。

他四下瞅瞅,見不遠處有條臨崖挖成的窯洞,趕緊進去避雨。這時隱約聽到外面有人叫自己名字,側耳細聽竟是母親的聲音。

下這麼大雨,母親咋找到這裡來了?

中原農村“叫魂”,你見過沒?

他這樣想著便無心避雨,趕緊從窯洞裡出來尋找母親。誰知他雙腳剛邁出洞門,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整座窯洞便坍塌下來!兒子驚得目瞪口呆,趕緊飛一般往家趕。

等他黃昏時分趕回家裡,只見母親無力地依著門框,用一雙失神的眼睛望著遠方,嘴裡仍停地念叨他的名字。兒子大喊一聲“娘”便撲上前去,母子二人恍如夢裡,抱頭痛哭……

據說,周公只學了一半技藝就急著“出師”,而桃花女則得到了師傅的全部真傳,所以周公能算不能解,而桃花女能算也能解。

這個故事或許能幫我們瞭解到一些民間“叫魂兒”的由來吧。

“叫魂兒”的箇中道理很難解釋清楚

農村這些千奇百怪的“叫魂兒”方式到底有無科學依據,蘊藏著怎樣的道理?說它封建迷信也罷,說它誤打誤撞也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反正現實生活中的確有許多科學無法解釋清楚的東西。

中原農村“叫魂”,你見過沒?

我專門向當了一輩子村醫的建章哥請教。他說,凡家長抱著莫名哭鬧或無精打采的幼兒看病,醫生一般都要仔細觀察孩子虎口處那根筋(血管,只有小孩子才能清楚顯現)的顏色和狀況,根據中醫辨症施治的說法,“青風、紫熱、紅傷寒,黃色就把肝積斷”。

而民間曾熱衷的叫魂兒方式,既然流傳年代已久,自然也有它一定的道理,現在也沒人解釋得清楚。

不過,叫魂兒時大都帶有拍拍打打的動作在裡面,似乎又與中醫按摩有些關聯,如果在拍打的過程中偶然刺激到某根神經,孩子的病自然也就慢慢好轉起來了。如此看來,叫魂兒仍以誤打誤撞的成分居多。

中原農村“叫魂”,你見過沒?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醫學知識尚未普及、醫療技術也不發達,孩子因病出現哭鬧等症狀時多采取“叫魂兒”方式處理,病好了萬事大吉,因延誤病情導致孩子夭折又說是命該如此。那時候農村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也與此有莫大關係。

張延偉,男,生於1972年1月,土生土長的禹州人,身上始終具有勞動者的本色,現供職於禹州市國土資源局,偶有所謂“作品”散見於各級報刊。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