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用戶3302088553

首先解釋一下這句話的由來,它是出自: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後來成為了一首歌,一首唱起來讓人淚流滿面的歌。

《送別》的作者李叔同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他家在清朝的時候是天津鉅富,年輕的時候也是風流才子,在維新變法中他是非常支持變法的,甚至刻了印章,自稱康梁的徒弟,當然後來的事大家也知道了……

後來他沉迷於各大風流場所,再到後來他去了日本留學,回來後判若兩人,開始潛心研究藝術,由於他經歷了自己家的家庭變故和社會變故,故對以後的藝術生活打下堅實基礎,在1914年,他的好友拜訪他離開的時候他寫下了這首詩!

到1918年,他就看破紅塵,出家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當年的維新派人員死的死,逃的逃,這種打擊下,他是清楚的,從此天涯海角,再也無法相見。到1914年他的好友離開,他是異常傷感,寫下這首名詩,配上了旋律,就成了經久不衰的歌曲!

說到這裡又得提一個人物,那就是席振鐸,是席慕蓉的父親,席慕蓉大家應該都熟悉,著名的散文小說家,她曾經寫過一篇散文,題目叫《燕子》,楊角風讀書的時候是考過閱讀理解的:

“長亭外,古道邊……”剛開了頭,就被父親打斷了,他問我:“怎麼是長亭外?怎麼不是長城外呢?我一直以為是長城外啊!”我把音樂課本拿出來,想要向父親證明他的錯誤。可是父親並不要看……

席慕蓉一家其實最早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她的叔父是堅定的抗日力量,後來被日本鬼子給暗殺了。她的父親後來去了重慶,再後來去了香港,再後來是臺灣省和德國……

所以,我認為這首歌更多的飽含一種思鄉的感情,已經不是純粹的送別之情了……

席慕蓉曾經說過,她的父親思鄉之情從來沒有變淡過,反而越來越濃烈,甚至有次遇到了剛割開的草,他就蹲下聞一聞,並說,這就是家鄉的味道。

這首詩是不能拆開一句一句的讀的,這樣你也讀不出感覺,必須配上音樂,邊聽邊思考,這就是它經久不衰的原因。

說實話,身在異鄉的楊角風,聽這首歌,眼睛也會溼潤,不是因為沒有知己,而是這旋律就會讓你哭,讓你想到那個戰火紛紛的年代,那些永遠回不了家的人……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被人廣為傳唱,曲調哀婉悠揚的《送別》,是李叔同於1915年所做。

李叔同出生於津門故里,鹽商之後,父親官至吏部主事。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和富二代。

他的前半生,滿腹才華,無論在音樂、戲劇、書法、繪畫、金石、詩詞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他最早將油畫、鋼琴、話劇引入中國。

他在日本留學期間,扮演的“瑪格麗特”,披著迷人的波浪長髮,粉紅色洋裝,腰身緊束,開啟了中國人表演話劇的歷史先河……,他是中國百年的文化史中,被公認的通才和奇才。

可是,在39歲那年,卻突然遁入空門,弘法四方,度人度己,成為名揚四海的法道高僧—-弘一法師。

1911年,李叔同結束了6年的日本留學生涯回到祖國,此時,國家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政局動盪,改朝換代,亂世紛爭,辛亥革命、宋教仁被殺、二次革命……各省軍閥紛紛獨立,又取消獨立,怎一個“亂”字了得。他出國前曾經的公子哥生活,已成為遙遠的記憶。

遙想當年,二十歲的李叔同與好友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結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上海許家的“城南草堂”,是他們的大觀園。李叔同與許幻園雖為富家子弟,受進步思想影響,他們宣揚民權,提倡移風易俗,男女婚姻自主。在這裡過著文人雅士的生活,逍遙自在。

然而,生逢亂世,層出不窮的社會變革,不僅讓李家家業凋零,也導致許幻園家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他自己以教書謀生。

這天,草堂主人許幻園突然來到他公寓的門口,告訴他自己破產了,他們曾經的樂園大觀園要拿去抵債。然後,轉身離去,他要進京向袁世凱討說法了……許幻園走得很快,不忍扭頭。

李叔同望著老友的背影,內心百感交集,站立沉默許久。

在鋼琴前坐下,於是,就有了這首《送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無限的傷感在心頭縈繞。

時局動盪,大觀園已不復存在,“天涯五友”,各自飄零,昔日的摯友都各自去了哪裡,問君此去幾時還,無人能答。這世間,終究有幾人能相守在一生?

生逢亂世,誰又能把握得了自己的命運。

人生就是在不斷地送別,送別過去,送別昨天,送別親人,送別朋友……

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

閱盡繁華終歸空, 無非夢幻與泡影!

這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似乎有著某種暗示。

所以,後來有人說,這首《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名義,傳達出看破紅塵的內心覺悟,是他告別塵世、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這一年,李叔同,36歲,已是閱盡人間繁華與別離,經歷亂世,家庭的變故,朋友的離去,深感人生的無常。

就在李叔同寫下《送別》後的第三年,1918年,他拋下了結髮妻子俞氏、兒子和日本妻子雪兒,遁入空門。從此與佛堂相伴,一燈,一粥,每日誦經、打坐,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研究律學。

半世繁華半世空,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有了高僧弘一法師。

在生命最後的十年,講經足跡踏遍閩南,戰爭使得閩南大地滿目瘡痍,哀鴻遍野。他走到哪裡,就講到哪裡,那舒緩的語調,撫慰了無數絕望之人的靈魂。

去年,朴樹在演唱電影《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時,深情投入,現場突然失控大哭。

後來他回應媒體,說當時是因為太激動,情緒和情感都達到了一個飽滿的狀態,而且因為人到中年以後,對這首歌有了更深的感悟,感受到人生的複雜。

朴樹甚至說過,“如果這是我寫出來的歌詞,讓我當場死在這兒都可以。”

張愛玲也說:“我從來不是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謙卑。”

此刻,《送別》的歌聲在耳邊迴盪,哀婉而悠遠,用心感受一代宗師的靈魂所在,悲欣交集。

高僧大德,佛法無邊。人生永遠沒有圓滿的一天,不圓滿,修行就不能終止。

弘一法師為弘揚佛法,鞠躬盡瘁。

行文至此,已是淚水漣漣,願你我的靈魂能與大師相遇,接受洗禮,將心中的感動化作一股力量,那就是愛、慈悲。


有書共讀


此句出自弘一大師出家前(俗名李叔同)所做的《送別》一詩。全文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此句字面意思,可以這麼理解:我和我的那些知己好友們,一個(些)在天涯,一個(些)在地角(海角?),星散零落於世間各處,很難再相見了,倍感孤獨與蒼涼,以及人生的無常與無奈。

天下送別詩多矣,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與這些千古名作相比,《送別》一詩在藝術性和傳播度上,毫不遜色。

這首小詩多用短句,朗朗上口,而且還被譜成歌曲,也是旋律簡單優美,易於背誦。順便安利電影《城南舊事》,很好看。

此詩引人入勝,引發共鳴的地方在於它的意境。古人做贈別詩,多是豪邁,自信,勉勵,乃至悲壯,頹廢。此詩讀來,卻是平和,沖淡,平淡而雋永,以及一絲絲的無可奈何。本來分別就是一件悲傷的事情,知交好友恨不得天天見面才好,總有說不完的話,然而命運與造化又是如此弄人,此一分別,不知何年何月才得再見,偏偏又無力抗爭,只能喝下這杯苦澀的酒,就此作別。既不必慷慨激昂,故作豪邁,也無需怨天尤人,惹人發笑,更不能頹廢放浪,一蹶不振。送你一首詩,給你慰藉,雖然天各一方,仍有知己掛念著你。雖然也是順從於命運,又不同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而是一種看破紅塵,順應天命的態度。

這種淡泊,雋永,對命運的感慨,與中國文人的傳統一脈相承。詩經說“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來思,楊柳依依,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王羲之說“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晏殊感慨“無可奈何花落去”,柳永低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命運的安排總是讓人無奈。

長途車上手機打字,累死了,有些地方說的不通透,見諒。


從小愛睡覺

讀起這句話,耳邊便響起了熟悉的旋律,你或許不知道它的創作者,或許記不全歌詞,但只要旋律響起,你就會不自覺地哼起,傳唱了百年,依舊怦然心動,這便是這首詞的魅力。

出自近代大師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這一句什麼意思呢?

同是知己好友,有的在天涯,有的在海角,四處流落,漂零伴一生。

李叔同是個傳奇,前半生才情橫溢,後半生佛學高僧。在凡塵世俗,文學,繪畫,音樂,書法,教育,甚至戲劇,無一不精,遁入空門,毅然放棄所有,潛心修佛。一念既起,萬般從容,做到極致,放得徹底,像謎一樣,被人稱道。

這首詞創作於1914年,一同參加革命活動的好友許幻園因社會動亂,面臨破產,離開上海之際,前來告別,李叔同還未來得及說道別的話,好友已經走遠,李叔同感慨萬千,含淚寫下這首詞。

這首詞通俗易懂,清新淡雅,婉轉悽美。

採用詩經重章疊句寫法,化用古典詩詞,意境古樸典雅,音樂美感十足。

1 寫景,“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柳笛”“夕陽”無一不在渲染離別氣氛,無一不是離愁別緒,黯然神傷。


化用了許多詩句,

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

白居易《草》“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楚辭》“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

《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楊慎《臨江仙》“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長亭,古道,芳草連天,夕陽無限,多美的傍晚景緻,可離別在即,哪有心情賞景,送別一杯濁酒,笑談別後重逢,從今後,夜晚清冷夢常伴,人生離別是常態。將離別置於幽靜優美環境中,以景襯情,更加傷感。

2 抒情,“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道盡人世滄桑,半生流離,無奈而悲愴,只有看透生離死別,才能從容放下一切。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別離”,是人生常態,有離才有聚,然而對李叔同來說,含義卻不一樣,

社會動亂,性命難保,送別朋友,再見是何年,何況別後世事難料,滄桑變化,恐一別成永別,怎能不傷感!

對佛學的興趣與研究,讓李叔同越來越看透人生,有所頓悟,有了遁入空門,遠離世俗的念頭,真的放棄所有,告別朋友,告別妻兒,不可能沒有牽掛與憂慮。“惟有別離多”,既是無奈的嘆息,又是離別的告慰,人生本如此,又何必牽掛與留戀!

李叔同的頓悟才成就了弘一大師的傳奇,世間少了一位多情郎,佛家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了卻世間的小愛,方能成就慈悲於世的大愛。


一綠浮芳

文/炒米視角

每次看到這種題目,總感覺是AI君出的。不過弘一的這首歌,的確流傳百年仍然繞樑三日,不絕於耳。


這首歌曾讓朴樹唱到半道,痛哭流涕,情不能自抑;也曾讓高曉松感嘆此生若譜得此曲,死而無憾;也讓姜文久久不能釋懷,多次引用到自己的作品裡。


長亭、古道、芳草、柳樹、笛聲、夕陽、山巒。撲面而來的立體成像的畫面感;也悠遠綿長地傳染著情緒。


是啊,每逢人生離別時,共聚郊外,長亭擺酒,前面是路,你我共飲,多少熟悉而親切的面龐,飲罷這杯,轉眼各自前程。殊途天涯,人生竟無法昨日,傷感之情瞬間你我。


天之涯,海之角,我們將彼此各自流散於不同境遇。所以一觥濁酒,撫慰我們彼此共同歡樂的時光吧,人生多離別,珍惜歡聚時刻。


然而對於大多人,人生第一次離別大概是畢業吧!散夥飯的時候,感情如酒,眼淚如水。第一次體驗離別,痛飲自己,抱頭痛哭。


李叔同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家庭情況下,能夠抓住這種情緒,創作出穿透心靈的歌詞,被當世後世深深歎服。


炒米視角

天之厓,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出自李叔同的《送別》。全詞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這句的意思是:作者的知己朋友,為了各自的生活和前程,都各自漂泊,不能常常相聚,把酒言歡。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

作為文人墨客,他們最大的興趣就是三朋四友,要麼把酒要麼品茶,共同推敲各自的作品,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心靈的寄託!

從全詞可以看出,李叔同對朋友的情感之深厚,無處不體現出一種悲,涼,孤獨。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一種依依不捨之情,一種望眼欲穿之意!人生難得是歡聚,為什麼離別的日子總比相聚的日子多?一壺濁酒飲盡餘歡,朋友分離的夜晚,我只有懷著一種淒涼狐獨走入夢鄉!

這都是文人的心態!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


堪與

這句話出自李叔同(弘一法師)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是李叔同出家前所做的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這首歌的詞出自李叔同,曲子借用於一位美國藝人。此歌意境深遠,曲調優美,歌詞悽美哀怨,充分表達了作者依依不捨的送別之情。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這句話是感慨人生本就知己難求,如今為數不多的好友也各安天涯,千山萬水,從此音訊茫茫。對好友的依依惜別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唏噓不已。

當年,我是先從電影《城南舊事》中聽聞的這首歌,如今依然耳熟能詳。尤其在人到中年後,對這首歌的意境有了更深的體會。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年代,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曾經的朝夕相處 ,心無芥蒂,無話不說,如今的散落天涯,淡淡牽掛卻無話可說,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真正明白其中的無奈和酸楚。



初見的欣然,再見的黯然,歲月的磨折已經讓我們面目全非再也回不到從前。夢裡夢外,一輩子就在一次次的離別中走完。


守望麥田

字面的意思就是:天涯海角,好朋友各自散落飄零。

其實這句話就出自李叔同


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首詞也是歌曲,應該好多人都會唱,至少也會跟著哼哼,我也會!這首歌所表達的情緒也很明白這裡不想贅述。我感慨的是我們今天的時代,當年我們離別情愁,朋友間見個面很難。可是現在網絡的發達,只要有心,只要有情,任你天涯海角也不過是一屏之隔,而且還可以認識更多的新朋友,這不在頭條我們以文會友,問答交流是多麼愜意的事啊!



朋友如果你還有知交半零落的感覺,那就快快擁抱網絡,最好來頭條吧!


濤聲依舊23268

第一次聽到這句詩,我還是上小學。那會兒流行電視臺點歌,有錢人家有什麼紅白喜事,就會去電視臺點歌,為朋友賀喜,為親人送別。


《送別》這首歌在彼時特別受捧,幾乎成了白事必點。於是乎,每當我打開電視,碰倒電視裡播放這首歌時,都會想著誰家又有人去世了。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以至於到大學快畢業了,我還是慣性的把這首歌當做喪葬歌曲。

大四下半年,室友已經是各自忙碌了。若不是畢業答辯,想必也沒機會把人都聚起來。那天晚上,我們宿舍人一起去唱歌,路上碰到一群女生,也是我們班的,於是就一起去了。

那天晚上本就喝了許多酒,腦子懵懵的。腦子一熱,就點了一首《送別》,本想祭奠我們消失的大學生活。可我還沒拿起話筒,就有個女生唱了起來,唱著唱著,好多人都哭了。

當時我是想嘲笑他們來著,一首喪葬歌曲,犯得著這麼賣力嗎?可仔細想想,或許真的是這首歌有什麼魔力吧。便收了心,把這首歌記在心裡。


唱完歌回去的時候,月色高明,酒也幾分醒。大家在路上也都說著客套話,以後怎樣云云,氣氛有些哀傷。我默默的打開手機,查了一下這首歌。知道了李叔同,知道了弘一法師,也終於知道了他們為什麼會哭。

第二天一大早,有人收拾東西走了。臨別跟我們一人來了個擁抱,我笑著對他說,幹嘛這麼鄭重其事呢。他笑笑不說話,輕輕的關上宿舍門,走了,也不讓我們去送他。

宿舍一共六個人,我是第四個走的。我也跟他們來了個擁抱,卻沒人笑著對我說,幹嘛這麼鄭重其事呢,只是都目送我離去。我也輕輕關上門,關上門的那一剎,我的眼淚忍不住掉下來了。

空蕩蕩的樓道里,就我一個人。我拖著行李,一直走到樓道口,眼淚也跟到樓道口,我擦乾眼淚,就下樓走了。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這一別,已經五年了。除了偶爾路過他們所在的城市,從未聚齊過。宿舍裡有人結婚了,也都是紅包至、人未到


紙老鼠鼠

一見到這句詞,不由倍覺感慨,感慨李叔同的感慨,也是感慨詞中的人生。看了他們的解說,大都介紹李叔同的經歷,那麼我只想談談這句詞。先白話過來就是:天的邊際的地方,地的遠僻的角落,彼此投合,相互結交的知心朋友都各自散落到這些地方。意思就是說自己和知心朋友各自飄零四處。李叔同和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在許幻園的豪舍城南草堂創辦了城南文社,經常切磋詩詞文章,這五人共稱:天涯五友。(小面是天涯五友的老照片)


當時許幻園家中富有,為人也慷慨,一度是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經常舉辦懸賞徵文活動。但是在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那晚許幻圓敲響李叔同的門,開門一見許幻圓狼狽不堪的樣子,卻淡淡的吐出幾個字,說道:“叔同”,我幻滅了!”未等李叔同開口,他就淡然轉身而去,見他背影漸漸的遠去,然後消失在天地的盡頭時,李叔同悵然回屋,提筆在紙上寫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如此的情懷與傷感通過許幻圓的離別也念想起當年共聚歡樂的天涯五友,如今真的是各自天涯了。這首詞是1914年在上海所自度的,後來美國的J·P實德韋譜了曲,作為兒歌唱到現在。

後來李叔同在1918年,也就是這事的四年後,他在杭州的虎跑寺剃度出家。虎跑寺就是宋代高僧濟公圓寂的地方。又後來,在1927年秋,“天涯五友”中的四人李叔同、許幻園、袁希濂、張小樓再次在上海相聚。此時,蔡小香已然謝世,是的他永遠離開了人間,也永遠離開了他們。而許幻圓此時十分落魄居住上海大王殿,成了居士。袁希濂則已卸去政職,也成了居士,叔同早已是佛門弟子。兩年後,許幻園在大王廟離開了人世。


(弘一法師老照片)而李叔同在壬午民國三十一年,也就是1945年10月8日則在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離開了這個悲歡離合的人世間。後人稱他弘一法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