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級航母為什麼不把導彈發射筒分別放在兩個耐壓殼內部?

許章杭


這張圖片就是正在建造的“颱風級”核潛艇,兩邊“”圓筒”就是左右兩個耐壓殼體,由於“颱風級”使用兩套反應堆+蒸汽輪機機組,所以要分別安裝在左右兩個耐壓殼體內、兩個耐壓殼體中間孔洞就是SS-N-20導彈發射筒的安裝位置。

為什麼,“颱風級”要這樣費勁兒的另外將導彈發射筒置於耐壓殼體之外呢?這主要原因還是SS-N-20(P-39)導彈太長的緣故(實則與美國差距很大的),長16米、彈徑2.4米,發射重量90噸(三叉戟2,長13米、彈徑2.11米 發射重量60噸),這樣大的幾何尺寸,特別是長度!就算是美國核潛艇建造工程能力也製造不出來這樣大直徑的耐壓殼體。
蘇/俄DⅣ級戰略核潛艇,由於導彈太長,沒辦法只能加高龜背,這也使潛艇水下阻力增大,水聲信號明顯。

這樣長的導彈,就是強行增加龜背也不行,會影響潛艇中心穩定的(蘇聯DⅣ級龜背已經到了極限),沒辦法只能變通的在左右兩個耐壓殼體之間佈置導彈發射筒,然後再在外面包裹一層非耐壓殼體。

現代核潛艇大直徑耐壓殼體加工技術,是非常高等級的加工工藝!首先,耐壓殼體的鋼板要很長很寬,這樣焊縫才少、還要有巨型的滾板機(精確的將鋼板滾成需要焊接的弧度)…等鋼板冷加工完了,進入焊接過程是最困難的!由於潛艇耐壓殼體鋼板是低合金高強度鋼,焊接過程中對於焊接電流密度、溫度都有嚴格要求,並且幾塊鋼板焊接成圓形還要使用“液壓千斤頂”同心圓放射狀將鋼板頂起,否則鋼板之間的相互拉扯應力會將焊縫崩開!上面圖片就是“基洛級”的耐壓殼體焊接,可以看見中心位置,使用角鋼進行頂起 防止耐壓殼體焊接過程中變形(製造工藝太落後了)。

“颱風級”始建於70年代末,當時的蘇聯潛艇製造技術水平和潛地導彈水平確實與美國等西方國家落後一大塊,沒有攻克9米直徑以上耐壓殼體加工生產工藝(現在也僅是美法完全掌握)。也就無從將P39導彈裝進耐壓殼體裡面去了,好在導彈發射筒使用的材質和加工工藝與左右兩側的耐壓殼一樣 ,同樣也起到了耐壓殼體的作用。
總的來說,“颱風級”是蘇聯潛艇製造的“巔峰之作”!是僅次於“俄亥俄級”的世界上第二強大的戰略核潛艇,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應該有的核威懾力也讓美國大為緊張!


皇家橡樹1972

選擇美國同時期開發的“俄亥俄”級戰略潛艇作為對標比較:

先看導彈:“颱風”級攜帶的P—39導彈長16米,發射重量90噸,射程約8000—10000公里;“俄亥俄”裝備的C4導彈,彈長10.39米,發射重量33.14噸,射程約7400公里;可以看到,美俄在導彈技術上還是有差距的,射程差不多的導彈,毛子的長度和重量大多了。

再看耐壓殼直徑:“颱風”的耐壓殼前小後大,到尾部也才10米;“俄亥俄”一來就是12米多。

綜合看來,問題就很清楚了,毛子因為技術問題,一做不出更大的潛艇耐壓殼,二做不出更小的導彈,結果就是隻能把導彈塞在兩個潛艇殼體之間,硬塞進耐壓殼難度太大。其實嘛,就算是“俄亥俄”級,其實也是有所謂的“龜背”隆起的,只不過相對不那麼明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