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

用戶65825501629

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其實這個問題首先是日本為什麼要在1941年秋天去幫助德國北上進攻蘇聯?有什麼好處?

德國的對蘇作戰同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一樣,事先未給三國同盟的日本任何通告。希特勒對大島大使說:“對蘇戰爭是德國自己下決心進行的戰爭,不期待日本的任何援助。”日本和德國之間對戰爭的指導沒有直接協作。

俄軍對蘇戰爭遭到挫折以後,德國的裡賓特洛甫外長才力勸大島大使,希望日本也對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並且說這是在東亞除去蘇聯的好機會。

但是在1941年初,美國正式照會日本,提出了幾個必須完成的要求,否則就會在當年8月,全部凍結日本海外資產,對日本進行最嚴格的石油禁運,並且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

這些條件最主要的就是日本必須立刻從中國撤軍,並且不能索要賠償和割讓領土。否則,美國就立刻對日本進行全面制裁。

而日本拒不撤軍。幾個月的談判毫無進展。七月二十六日,羅斯福總統終於採取了決定性行動,下達總統行政命令,對日實施貿易禁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兩天後,又凍結了日本全部在美資產。

在石油和戰爭物資儲備告罄之前,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要麼對美開戰。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沒有能力北上蘇聯,因為在40年代,西伯利亞油田還沒有發現,西伯利亞大油田是60年代才發現,70年代正式開採的。

那麼,日本要想獲得石油和資源,就只有一條路,南下與美國開戰。在 1941年,日軍北上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除非能在2年之內打到高加索去搶石油。而且,還能順利的把石油運回日本,畢竟在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的1941年8月,日本只有最多維持2年的石油儲備了,一旦耗盡,沒有補充,就只能舉國投降了。


深度軍事

日本倒是想幫啊,或者說,日本倒是很想借著小鬍子打到莫斯科的機會在背後偷一波塔,北上蘇聯撿洋落去,奈何……

鬼子在搗鼓出“九一八”事變之後,隨著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劇與地緣政治迴旋餘地越來越少,對外實施戰爭擴張的訴求不斷上升。就下一階段的擴張方向而言,形成了不同的派別:一是“苦練內功派”,以戰略家石原莞爾為代表,力主日本依託現有的“偽滿洲國”基地,

將東北、朝鮮、日本本土聯成一片,充分發揮資源地帶的優勢,打造出一個產業集群,待發展較為充分後同英、美等國爭奪太平洋制海權,促成日本成為一個海陸二元型帝國;二是“懲膺暴支派”,可以說是“苦練內功派”的升級版,以昭和參謀和“擴大派”為代表,他們的訴求是現在日本國內矛盾深重,必須立刻打出去,以最快的速度滅亡中國,再轉入“苦練內功、意圖決戰”;三是“北上徵蘇派”,又稱為“北上派”,以搗鼓出“關特演”的東條與板垣徵四郎為代表,意圖爭奪蘇聯的濱海邊疆區乃至後貝加爾地區,至於戰略目的十分不明,可能是出於徹底消除蘇聯對“偽滿洲國”軍事威脅的考慮;四是“南下討英美派”,以搗鼓出“北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的富永恭次、佐藤賢了等人,還有後來的開戰派為代表,要求一波流攻佔南洋資源地帶,寄希望於第一波打趴下英美鬼畜之後米國能和鬼子締結“光榮合約”。幾個派別既互相掣肘,又互相關聯,勾心鬥角的撕逼和合作就這樣貫穿了整個30年代的日本大本營。

但是隨著1937年的“七七事變”導致“懲膺暴支派”取得了勝利,鬼子的擴張方向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中國大陸一帶,其結果可想而知:中國大陸巨大的戰略縱深與無休止的消耗戰像海綿一樣吸收著鬼子的軍力和財力,高昂的佔領費用與從中國的土地上攫取的東西根本不成比例不說,指望著“迅速打垮中國”再“掉頭回去跟英美鬼畜決戰”的打算落了空——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中國戰場這個無底洞裡去了,還怎麼北上去搶蘇聯的洋落去?

其結果就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鬼子的“白兵主義”和孱弱的火力在蘇軍坦克與重炮的威力下被毫無懸念地教做人,北上跟蘇聯剛正面的打算被兜頭一盆涼水;而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1941年6月衛國戰爭爆發後鬼子一瞧機會來了,以東條陸相為代表的勢力又忙不迭地想北上徵蘇,結果就是1941年7月的“關特演”計劃,該計劃的要義是待蘇軍遠東方面軍向西線戰場調動集結後,集結25個師團大約70萬兵力橫掃蘇聯遠東地區,一是作為小鬍子的策應,二是趕快搶一波濱海地區作為新的戰略後方。但是俗話說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鬼子為“關特演”準備的大約70萬兵力不假,但是隻給50萬人提供了堪用的武器與冬季裝備,為進攻蘇聯所準備的彈藥、油料、備品也是嚴重不足。計劃之草率與異想天開弄的昭和天皇都極為鬱悶,接連質問東條陸相“此為何意”,而東條陸相的回應更加爆炸:“進攻蘇聯的目的我們還沒開始考慮。”

既然進攻蘇聯的計劃一開始就是一場鬧劇,那最後肯定就演不下去了。再加上遠東地區的蘇軍始終沒有向西線開始軍事運輸,初始作戰條件始終無法達成,“關特演”自然就只能無果而終了。隨後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領導的美國準備親自下場,對日本的包圍圈“ABCD”開始不斷收緊,鬼子不得不再度調轉槍口南下跟英美搶奪南洋資源地帶,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攻擊蘇聯的問題就更加沒人再提了——小鬍子的軍隊在莫斯科城下困苦不堪之時,小鬼子的南進兵團正在印度支那地區自我感覺良好呢。

以上,歡迎評論區大神指正!


軍武次位面

這事追根溯源,得從九一八事變說起。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挑起九一八事變,繼而逐步開啟全面入侵中國的行動,軍事力量迅速向中國東北集中,同時威脅到了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安全。作為自建國伊始就時刻擔心帝國主義勢力吞併自己的蘇聯自然是高度敏感,其國家戰略一直是圍繞應對帝國主義勢力而制定。更何況此時已是深陷敵對勢力包圍圈,自然不敢馬虎大意,當然也在醞釀應對之策。

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增加了日蘇開戰的風險。同時也給蘇聯帶來了一定的機遇,且看斯大林這個高明的戰略家是如何應對的。

首先是軍事力量開道,從九一八事變起到1935年,蘇聯不停地增兵遠東。到1935年底,蘇軍在遠東的兵力達到14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總兵力達24萬人,裝備坦克850輛,飛機500架,潛艇20艘,較1931年時兵力兵器擴大了3—5倍,還有擴大的可能。而同時期的日本由於中國國內抗日力量日漸增強,牽制了日軍兵力,因而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還不到8萬人,武器裝備更是遠遜於蘇聯。即便是對蘇開戰進行總動員也不會超過50萬,而且還要應付在東北活躍在白山黑水間數以十萬計的中國抗日義勇軍。日本軍部因此產生了北進與南進分歧,日軍在華北頻頻得手,兵鋒直逼北平。日本軍方多數人主張南進,迅速解決中國問題。正是在這樣一個形勢下,日本向南發動了全面入侵中國的七七事變。蘇聯也沒有閒著,大力改善同中國的關係,在經濟、軍事上大力援助中國,又積極促進第二次國共合作,極大的增強了中國的抗日力量,讓日本在中國戰場越陷越深。

東方漸漸穩定後,蘇聯開始經略西方。先是與英法謀求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成,反而招致英法禍水東引政策出籠。於是謀求與德國媾和,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正當蘇聯準備在東南歐大幹之時,缺乏戰略頭腦的日本關東軍突然在中蒙邊界挑起諾門坎衝突。蘇聯人毫不示弱,調集重兵反擊,全殲關東軍一個精銳師團。

諾門坎戰役後期,即1939年9月1日,德軍全面入侵波蘭。根據蘇德協定,蘇軍應占領波蘭東部。於是在諾門坎戰役結束第二天即9月17日,部署在蘇波邊境的60萬蘇軍隨即開進波蘭與德國一道瓜分了波蘭。隨後德軍向西橫掃西歐,蘇聯則兼併波羅的海三國與東南歐多國的部分領土。西部趨於穩定,蘇聯又開始準備解決東部問題。

日本自武漢會戰後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蘇聯卻主動與日本媾和,且條件十分優厚。蘇聯承認偽滿洲國、中止對中國的軍援、有償轉讓中東鐵路。同時日本承認外蒙古獨立國家的地位,雙方於1941年4月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於是蘇聯利用軍援中國拖住日本,有效確保了遠東安全,之後又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力推日本南下與美英衝突。

到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戰役激戰正酣時,日本在中國長沙與中國軍隊大戰,同時注意力又放在了東面的珍珠港和南面的南太平洋,根本無力也無心再顧及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的事了。


世紀戰爭大揭秘

日俄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戰敗,日本取得了沙俄在中國東北的權益。但日本面對土地如此遼闊的沙俄是既鄙視又畏懼,而日本的野心是佔領中國東北並殖民那裡,日本把中國東北看作是自己的國土,甚至提出滿洲是帝國的生命線這樣的論調。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布爾什維克建立了政權,這樣,日本由與原先對峙的沙俄轉變成了布爾什維克的蘇聯,同時,也由原先腐敗的沙俄軍隊轉變成了有著堅定政治信仰,英勇無畏的蘇聯紅軍。隨著作戰對象的改變,日本也必須相應對東北的軍事部署做出調整。最顯著的部署就是設立關東軍,該支軍隊不僅直屬參謀本部直接指揮,而且裝備優良,使命特殊,是日本放在中國東北用以進攻蘇聯的主力。關東軍的設立與日本對蘇方針有著很直接的關係,1936年8月廣田弘毅內閣制定《國策基準》,把蘇,美作為主要威脅。由於日本與蘇聯有著意識形態上的根本分歧,又與法西斯德國是軍事同盟國,故而,日本和蘇聯,乃至德國都把關東軍看作是進攻蘇聯的軍事力量。

1940年6月隨著德國對西歐大陸戰役的全面勝利使得日本皇道派軍人狂躁,焦慮不安,陸海軍從上至下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快速結束在中國的戰爭,把軍力解脫出來立即發動參與瓜分世界的戰爭。陸軍中的一部分軍人認為應該對蘇聯用兵。但遭到海軍和部分統制派陸軍軍人的反對。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一年前的“諾門坎事件”,日蘇在中蘇邊境地區交戰,日本慘敗。通過這場戰役使得日本領教了蘇聯紅軍的強大戰力。原先日本的挑釁就是認為蘇軍與沙俄軍隊一樣,也可以輕易被日本擊敗,在戰術上輕視蘇聯紅軍。所以就貿然發動了軍事行動,通過軍事行動試圖再次探測蘇軍的實力,但遭到蘇軍的強力回擊,損失極為慘重,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被撤職,列入預備役。日本是個十足的機會主義投機國家,對蘇聯朱可夫的進攻和毀滅性的打擊印象深刻,內心驚懼,恐慌。已經不敢再挑事發動對蘇的大規模戰爭了。但掠奪和瓜分別國領土的野心卻並沒有收斂,於是就把矛頭指向了南洋群島諸國,儘管那裡是英,法,美,荷的勢力範圍,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德國擊敗了這些除美國以外的國家,而日本與德國又是同盟國,況且,南洋群島諸國又有著日本需要的各種戰略資源,同時又可以切斷中國的外援,除了美國的軍力外,日本認為其他都是小菜一碟。1940年7月在日本的御前會議上通過了大本營和政府聯合制定的《適應世界形勢演變的時局處理綱要》的決議,確定了日本在歐洲形勢發生急劇變化的情勢下的對外政治,外交和軍事方針。同時也確立了日本要向南“發展”的軍事戰略。由於蘇聯非常明確其主要威脅來自德國,需要穩定其遠東邊境的所謂安寧,而日本也同時需要與蘇聯取得暫時的和平,以解除來自北方的“威脅”,好讓日本全力南下與美英爭奪南洋殖民地,所以,1941年4月,日蘇兩國簽訂《日蘇中立條約》。至此,日本可以全力南下了。

1940年9月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正式拉開了與美英爭奪太平洋諸島國的序幕。1941年6月德國突然閃擊蘇聯,並快速進軍,佔領了大片蘇聯領土,這一重大事件又一次深深刺激了部分陸軍軍人,他們向大本營提出在中國東北靠近邊境的地區舉行關東軍特別大演習,以作入侵蘇聯的準備並試探蘇聯方面的反應。但日軍高層僅僅是將此次挑釁限制在演習範圍內,以避免事態擴大,因為萬一遭到蘇軍的反擊那麼日本軍隊將無法承受。當然,這也是蘇聯的意願,因為這時的蘇聯正在遭到德國軍隊的閃電襲擊,正在節節敗退,無法再在遠東與日軍打一仗。不僅如此,陸軍的激烈行為還遭到了海軍的激烈反對,為了協調陸海軍的行動和積極向南擴張,召開了由日本天皇參加的大本營御前會議,討論的結果最終決定全力向南發展,對德蘇戰爭則採取觀望的態度。

所以,在諾門坎事件後,日本已經基本不敢再染指蘇聯的遠東地區,只能向南擴展。日本儘管是德國的同盟國,但根本上有著自己的侵略利益,不可能為遠在千里之外的法西斯德國火中取栗。在德軍發動莫斯科戰役的時候,世界正在屏住呼吸盯著蘇德兩國的決鬥!日本也不例外,它也要注視著戰局的變化,賭注不能隨意下,否則,將血本無歸,而這樣的教訓日本是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的。


emwm2009

說到二戰日本和蘇聯那些事,有一場戰役不得不提-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改變了日本對蘇聯的看法,直接影響了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

圖為日俄戰爭時期的漫畫,當時沒人看好日本

其實日本對蘇聯態度極為複雜,明治維新後日本日益強大,眼光已經不再侷限於亞洲,不再侷限於曾經視若神明的中華帝國,他們的目標是世界強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獲取世界列強的認可,那麼找一個真正的強者打一仗就必不可少了,而這個強者就是當時的沙皇俄國。日本俄國爆發的日俄戰爭,經過浴血廝殺,日本舉國之力最終在陸戰和海戰上全面戰勝老牌強國俄國,自此以俄國為踏板成為世界列強之一。

圖為蘇聯坦克部隊

自那之後,日本終於成了世界強國,而沙皇俄國緊接著爆發了十月革命,日本竟然趁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立足未穩時扶持反對勢力也就是白軍。所以說日本與蘇聯在歷史上早就成了老冤家。日本覺得我打敗過俄國,現在就能再次打敗蘇聯,這就是諾門坎戰役爆發前的日蘇兩國態勢。

日本狂熱軍國主義分子辻政信,諾門坎挑釁蘇聯的主要策劃者

在二戰時期,日本還有個特點:軍國主義到了瘋狂的地步,軍隊中的狂熱分子經常違抗大本營的命令進行各式各樣的軍事冒險。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這樣直接導致了日軍上下均高估了自己實力。在佔領北平、南京後,日本覺得中國戰事已經大局已定,所以接下來就該選選下一個目標了。當時二戰還未全面爆發,日美關係還算正常,於是離得近、又自認為實力遜於日本的蘇聯成了新的目標。

圖為諾門坎的蘇軍部隊

諾門坎位於中蒙交界,戰役自1939年5月11日打響,至9月份停火,由於名義上衝突雙方主角是蒙古國和偽滿洲國,所以日蘇雙方並沒有宣戰,這次戰鬥也更具有挑釁和試探的味道。諾門坎戰役中,蘇軍損失2.5萬,日軍損失1.7萬,蘇軍損失的坦克裝甲車輛等裝備也遠遠大於日軍。蘇軍最高指揮長官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將軍,可以說單看數據日軍並沒有吃虧,而且還佔了上風,尤其對方還是朱可夫,怎麼看都是贏了,但結果卻是日本徹底打消了在與蘇聯動手的念頭。

圖為諾門坎向日軍衝鋒的蘇軍坦克群

在諾門坎,朱可夫才用的戰術比較簡單:你打掉我10輛坦克,我再增派20輛,你打100發炮彈,我就打1000發,總之一句話就是源源不斷、鋪天蓋地。打著打著,日本人終於發現了,自己不可能打的贏,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蘇聯強大的國力,他們擁有漫山遍野的坦克、遮天蔽日的飛機和勇敢強悍的戰士。有人覺得此戰是朱可夫的汙點,其實不然,他就是要用這種不計代價的戰術讓日本清醒:蘇聯不是沙皇俄國,現在的蘇聯不是你能惹得起的。

蘇軍繳獲的日軍94型坦克,當時日本裝甲力量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

事實也正是如此,見識了蘇軍強大的實力和強大的國力後,就連最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也清醒了,不可能打得過蘇聯。所以無論後來日蘇打的如何火熱,日本都沒敢輕舉妄動。


軍事新觀察

幫是不可能幫了,這輩子都被可能幫的!早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兩年,日本就大舉進攻蘇聯,雙方在諾門坎大打開來。
結局是關東軍傷亡慘重鎩羽而歸,所以日本知道打下蘇聯很難,便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承認滿洲國。東北亞地區暫時還算和平。而德國1941大舉進攻蘇聯的時候勢如破竹,一個戰役幾十萬上百萬的殲滅蘇軍,一度打到莫斯科城下,



這時誰都以為德國拿下蘇聯十拿九穩,這個時候日本北上進攻蘇聯一點好處也撈不到,但是如果日本不南下,由於英美對日本的封鎖,日本的石油只能維持一年,那個時候西伯利亞還沒有石油開發。沒有石油日本就全面癱瘓。所以南下奪取印度尼西亞的油田便成了當務之急。首當其中的便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然後珍珠港事件就爆發了。誰都想不到蘇聯最厲害的武器“嚴寒”提前到讓德國功虧一簣,

日本若是去了也是送死,還有可能還被中國軍隊斷了退路,所以日本不去是理智的,南方都是大魚大肉,犯不著北上吃德國殘羹剩飯!

正所謂天理昭昭,人算不如天算,這兩個邪惡的國家最終都相繼戰敗了!


自由奔跑

二戰德軍和日本根本不可能匯師,因為日本人的腦子裡就沒有打世界大戰的基因,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日本人跑去打美國人,結果把狼給招來了。日本帝國海軍主力在太平洋上全部被殲滅,要支援德國簡直是痴人說夢。而且日本要進攻蘇聯,也不可能,因為蘇聯紅軍也足夠強大,在最基本的步兵方面,紅軍在戰前已經開始逐步用半自動步槍取代栓動步槍、用新的更輕的重機槍取代笨重的馬克沁機槍,步兵部隊的擴編充實和訓練也將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

德軍之所以在1941年就決定打蘇聯,也是因為怕蘇聯以後打就打不贏了,如果延遲進攻蘇聯意味著蘇聯基層部隊能獲得大批的指揮員,而不會出現在歷史上正處於換裝基本武器、指揮員缺額明顯時就猝不及防地遭遇侵略的情況。輕武器換裝的完成意味著紅軍步兵的火力投射能力可以上升一個數量級,壓制能力更為強大,德軍那點兵力和坦克遲早被蘇聯虐掉,日本在太平洋已經吃鱉了,還想著支援德軍,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德軍真的等日本來才進攻蘇聯,那麼很有可能在數個月內戰局就會逆轉甚至被反推,二戰甚至更快就結束了。二戰德軍進攻蘇聯本來就是個錯誤,日本去招惹美國人也是個錯誤,美蘇依然是最強的兩國,有技術、有戰略縱深、有特出的海空軍、蘇聯坦克集團,它們參戰之後,日本和德國就別打了。


川陀太空

首先在諾門坎戰役前日本曾經有過北進的計劃,就是以中國東北和遠東為跳板,進攻蘇聯。德國在蘇聯在東線戰場打得如火如荼,希特勒也曾要求日本與德國兩面夾擊蘇聯。但是日本最終沒有北進,而是選擇了南下。究其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諾門坎戰役後,日本意識到與蘇聯遠東集團軍交戰,勝算很小。雖然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勝過,但是蘇聯的實力已是今非昔比。首先日本無論是在大口徑火炮還是裝甲力量上,都遠輸蘇軍,日本在諾門坎和張鼓峰的試探性攻擊都沒有佔到便宜,還使日軍領略到了蘇聯大炮主義的厲害。所以日軍對蘇軍還是有所忌憚。後來還和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再有蘇聯經過情報驗證,日軍決策層沒有進攻蘇聯的計劃,這就使蘇聯調動了遠東的幾個集團軍來填補蘇德戰場的大量人員消耗。



第二,當時日軍陸軍主力在中國戰場,雖然東北有其精銳關東軍,但是日本若要進攻蘇聯,日本陸軍就要陷入兩線作戰,兵力必然會分散。何況又沒有絕對勝算。而日本最強大的恰恰是海軍,何況進攻蘇聯後就算成功了,日本得到的是什麼?西伯利亞貧瘠的土地和嚴寒。而東南亞恰恰有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所以,可以想到日本本土資源的貧乏,這就需要東南亞大量的資源去維持戰爭。


第三,當時東南亞大部分是英法殖民地,當時英法忙於西線戰場,無暇東顧,給了日本可乘之機。當時美國已經對日本實施了石油禁運,並且加入同盟國的意向明顯(給予英法大量援助),日本若要南下和美國必有一戰,就算日本不對美宣戰,時間不長,美國也會對日本宣戰,日本想不如先下手為強,佔取戰爭主動權。利用自己的海軍優勢試圖消滅美軍的太平洋艦隊。這就導致了後來的珍珠港事件,可以說日本進攻美國雖然意外,但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綜上所述,日本軍部經過深思熟慮,並不是腦袋發熱,決定進攻美國。以取得先機。初期,日軍攻勢勢如破竹,橫掃東南亞。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招惹美國這個巨人就註定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

純手打,只是個人分析,希望大家多指點。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帶給您喜歡的文章。謝謝支持!


絡西涼

為啥日本不幫忙,我覺得多半有如下原因。一呢,日本被蘇聯打出陰影了。話說當初日俄戰爭,日本不費吹灰之力就打得沙俄潰不成軍。然後39年時候,對蒙古有點想法,找了藉口開打,然後蘇聯不高興了,然後出兵幫助蒙古,小日本不信邪,調集重兵跟蘇聯幹,結果損失慘重,被蘇聯打怕了。史稱諾門坎戰役。二麼,沒精力,從31年九一八事變,然後37年盧溝橋全面侵華,再到38年無力進攻,畢竟戰線拉得太長,國軍雖然政治扯淡,但是還是有點戰鬥力,加上八路軍在敵後搗亂,日本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上面說的諾門坎就是日本想打破僵局的一種嘗試,結果以慘敗告終。後來就開始南向,發起了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進攻東南亞。雖然從時間上看,德國攻到莫斯科和太平洋戰爭發生時間不遠,但是估計日本為了進攻東南亞謀劃了很久,所以沒精力跟德國呼應。三麼,即使北上也沒多大作用。別看德國打到了莫斯科,日本想北上也沒戲。德國之所以能攻到莫斯科是因為斯大林認為跟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協議,沒有對德國設防,實際上蘇聯的重兵都部署在遠東,一直防著日本,否則以日本的精明,不會不趁機搞一下蘇聯。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斯大林緊急從遠東調了一部分人回去。而且那時候已經入冬了,日本就算去補給也是個大難題。所以即使日本想,也沒戲。


低調的封

之所以出現軸心國各自為政,同盟國同氣連枝的戰場局面,這與德日兩個國家的不同利益訴求是一致的。

德國與日本達成了了軍事同盟,但實際上在作戰時並沒有互相呼應,甚至日本平白無故地給德國招來了美國這個大敵。

德國的戰略目標是統一歐洲,打服蘇聯,對抗英美海洋霸權。但在德國的戰略收益中,日本沒有分到很多利益。一旦德國與日本共同打擊蘇聯,蘇聯抵抗不了,宣佈投降或者亡國,那麼德國得到的將是蘇聯富庶的歐洲地區,日本得到的是遠東。德國得到了糧食,石油,礦產資源,能夠支撐德國打一場消耗戰。日本得到的只有西伯利亞的冰雪,除了黑龍江流域的外東北一年能有六個月無霜期,其他地方可被利用的程度很低。當時西伯利亞的油氣田還沒有被勘探出來,日本在東北找了十幾年都沒發現大油田,這對日本這個資源嚴重匱乏的島國來說,簡直是不能接受的狀況。日本要戰爭,要資源,佔領這些地區,毫無益處。

日本也做過一些努力,畢竟在遠東地區,能夠動搖日本霸權的勢力,只有蘇聯一家。日本如要獨霸遠東,蘇聯繞不過去。於是日本在1935年和1939年分別兩次對蘇聯發動了大規模試探進攻。進攻的規模如果放在中國,也算得一場大會戰,但是在蘇聯的強勢回擊下,日本付出了大代價,卻沒能取得預定的戰役目標,這讓日本對北進策略的決心發生了動搖。此外,日本軍部一直有海軍和陸軍的爭執,彼此互不服氣,互相拆臺。日本的海軍,在列強裡是能排的上號的,日本也確實花了大代價在海軍身上。日本的海軍也一直有善戰的傳統。如果打蘇聯,海軍怎麼打?艦炮根本打不了太遠。海軍不會這麼輕易就讓陸軍唱主角拿走大量軍費。如果打南洋就不同了,那必須得靠海軍。海軍就能分走大量的國家撥款。

結合以上幾點,日軍大本營權衡利弊,決定不幫德國人火中取栗。因為德國人取得的戰果太輝煌了,日本沒必要錦上添花,相反,日本覺得很眼紅。

在經過一番仔細的盤算後,精明的日本軍隊,對珍珠港下手了。

希特勒收到情報後,說:愚蠢的日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