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魚雷可將驅逐艦攔腰折斷,而導彈卻做不到,為何魚雷威力這麼大?

育兒閒談

魚雷的裝藥量大啊。

首先魚雷不用考慮在天上飛的問題,依靠水的浮力那麼魚雷內就可以裝大量的炸藥。

而導彈需要在天上飛,則很多的重量需要讓給了各種類型的發動機和燃料。自然能裝的炸藥就很少了。


先看看魚雷的結構吧:

這是MK48魚雷的結構圖,魚雷由引導頭、戰鬥部、燃料段和推進段四大部分組成,和導彈的結構基本相同。

對比美軍的AGM-84反艦導彈來看結構

同樣也是由導引頭、戰鬥部、燃料和渦輪噴射發動機組成。

但可以看出的是魚雷的戰鬥部體積要遠大於需要放大的反艦導彈戰鬥部體積。

MK48型魚雷的戰鬥部裝有290.5公斤的烈性炸藥。而作為重型反艦導彈的AGM-84的裝藥只有221公斤,直接的爆炸威力就小了1/4。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導彈命中的是船體水面以上目標由於空氣是可壓縮的,那麼大部分爆炸能量都會被消散到空氣中去;相反,魚雷一般的情況下是在水面以下爆炸,由於水體是無法壓縮的,因此大部分能量得以保留那麼就會比在空氣中爆炸帶來更大的破壞力。


為此在大型艦船的設計中都包有防止魚雷帶來損害的防魚雷隔艙或者防魚雷隔艙空泡。

防魚雷空泡一般設立在水線周圍,中空或注入一半的水,通過對水和空氣的壓縮在魚雷爆炸的時候才可以防止魚雷的爆炸衝擊波進一步破壞船體。

而類似於企業號的防魚雷隔艙,則是在水線下面設置了兩層重裝甲,裝甲之間注水。並且注意到船底部的位置是不是很薄?當魚雷命中後很薄的部分就會被炸裂,將水和衝擊波導入入船底的大海中,而使得內部的裝甲不受到太大損傷。


軍武數據庫

魚雷發射圖。


“該死的魚雷……全速前進!”這是南北戰爭時期,美國海軍上將法拉格特在莫比爾海戰中留下的,他一生最為人們熟知的名言。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魚雷的力量無不讓海戰中的交戰雙方膽寒。一艘驅逐艦中了3發炮彈,驅逐艦很有可能無大礙,甚至中了2枚導彈,驅逐艦也有可能不會失去行動力。

但只要被一發魚雷擊中,這艘軍艦多半玩完。

對於很多非軍迷的網友來說,魚雷的威力之大,一直是他們搞不明白的問題。今天,咱們就來說說。

傳導能力

在牛頓擺球中,最左邊的小球總是能把其大部分能量傳遞給最右邊的小球,反之亦然。

設想一下,如果上面的牛頓擺球中,把中間的那3個小球換成是3塊軟軟的豆腐,牛頓擺還會有這麼好的效果嗎?

同理,爆炸時會產生壓力波,而壓力波能否得到有效傳遞非常重要。同等裝藥的情況下,在空氣中爆炸的效果就沒有在水下好,這裡面的原因之一是,水的傳導能力比空氣強。

海水密度大約是空氣的835倍,另外,空氣是可壓縮的,而海水的可壓縮性通常只有空氣的三萬分之一到兩萬分之一之間,通常認為水不可壓縮。

因此,魚雷在水下爆炸時,海水就成為了壓力波良好的傳導體。即使魚雷與艦艇不是接觸式爆炸,而是距離幾米遠處爆炸,魚雷也能給艦艇帶來重創。

大氣泡有大殺傷力

空氣中的爆炸,其能量是迅速向四周擴散開去,然而水下的爆炸,其情形很不一樣。

上圖是一個水下爆炸的高速攝影,可以看到,爆炸時產生大量高溫高壓氣體,這些氣體迅速膨脹,當膨脹到,球內氣壓等於周圍的水壓(靜壓)時,氣體球並不會停止膨脹,因為它有慣性,直到過度膨脹,導致周圍水壓大於球內氣壓,水壓才會再次將氣體球壓回“原形”,當氣體球被壓縮到最小時,球內氣壓再次達到另一個巔峰,接下來,它還會繼續膨脹。

像這種爆炸氣體在水下膨脹-壓縮-膨脹的現象叫做氣泡脈動。

魚雷在水下爆炸產生的大氣泡以及氣泡脈動很有殺傷力,下面咱們借用Mk- 48型魚雷的一次試驗說明這個過程。

Mk-48型魚雷是美國海軍潛艦的主力重型魚雷,圖片來自美國海軍。

1999年6月14日,為了試驗,澳大利亞海軍發射了一枚MK-48魚雷,擊沉了驅逐艦Torrens,其過程是這樣的:

MK-48魚雷從澳大利亞海軍柯林斯級HMAS Farncomb潛艇發射。

魚雷在驅逐艦下方爆炸,產生衝擊波和球形氣泡。

衝擊波,加上最大直徑可達18米的球形氣泡,將驅逐艦從中部抬起。

球形氣泡膨脹到最大值後,迅速收縮,海水下陷,驅逐艦的中部向下運動。

球形氣泡再次膨脹,驅逐艦終於被攔腰折斷。

由於球形氣泡內是氣體,其密度遠低於海水,所以其運動方向是向上快速運動,當其上行到驅逐艦底部時,會將氣泡上方的水高高衝起,形成噴泉一樣的垂直水柱。

驅逐艦Torrens的最後下場。

1999年6月的這次驅逐艦被魚雷擊沉視頻,後來用到了2001年上映的《珍珠港》電影中。

上面的真實事例說明,在水中爆炸的魚雷,其衝擊波毀傷是一方面,脈動氣泡的威力也不容小覷。

《水中兵器概論(作者石秀華等)》一書中,有這麼一個數據,1升炸藥爆炸後,可產生1000升爆炸氣體產物。在爆炸瞬間,這些氣體被強烈地壓縮在炸藥原有的體積之內,形成高溫高壓氣體,其氣壓可達到十幾萬個大氣壓。

最早期的魚雷使用的是黑火藥,後來使用的是TNT,但現在使用的是混合炸藥,通過在炸藥裡面添加特殊物質,可讓炸藥爆炸時產生更多得多的氣體,以便在水下形成更猛烈的衝擊波和氣泡脈動。

攻擊的是艦船的薄弱部位

一枚導彈擊中驅逐艦的甲板,並把其撕裂,但驅逐艦有較大的可能不會因此而湧進大量海水。但魚雷不同,它攻擊的是艦船的水下部分,這也是艦船的薄弱地方,當魚雷從水下撕裂船體後,必會湧進大量海水,軍艦要麼失去行動力,要麼沉沒。

綜上所述,魚雷沒有擊中則已,若擊中,必會給軍艦帶來很大傷害。

當然,魚雷威力大還有其他原因,由於它是在水下航行,所以可以方便地藉助水的浮力,從而不必把推進燃料浪費在浮力上,這反過來讓魚雷的裝藥量大大增加。而導彈要想在空氣中飛起來,必須依賴一個很大的速度,如此才能產生足夠的升力,推進燃料多了,裝藥也就減少了。


寒木釣萌:喜歡本文就點個👍,以鼓勵產生更多這樣的文章^_^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


寒木釣萌

不管魚雷還是導彈,其本質都是爆炸類武器。主要威力來自於戰鬥部裝藥爆炸以後產生的傷害。而炸藥爆炸以後的威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衝擊波,另一個就是彈片。其中爆炸以後的絕大多數能量是轉換成了衝擊波。

而衝擊波的傳導與介質的密度直接相關,總的來說,密度越大的介質,傳導衝擊波能量的本領就越強。當然,前提是流體。要是一個純固態的東西,那造成傷害的就不是衝擊波了,而是這個固態的東西本身,比如子彈。

回憶一下中學物理知識,我們不難發現,水的密度是1000克/升,空氣的密度則是1.293克/升。水的密度是空氣密度的近800倍,也就是說,水傳遞衝擊波能量的水平比空氣要高得多。因此,在水中爆炸的魚雷能夠將爆炸能量更為完整地傳遞到艦體上,從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另一方面,艦艇的主受力承重結構(如龍骨)一般位於艦艇的底部,魚雷在爆炸時離得更近,再加上傳遞的能量更大,因此也就更容易破壞這一受力承重結構,造成船體斷裂。

除此之外,還應該注意到,魚雷爆炸後一般會形成較大規模的局部湧浪,這些湧浪砰擊船體,或者抬升船體,都會讓艦艇的船體受到非正常的較大力矩,進而加劇船體斷裂的傾向。

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同樣尺寸的魚雷,戰鬥部裝藥量一般要大於同樣尺寸的導彈,威力自然也就更大了。T


聯合防務

舉個簡單的例子,拳頭沒有打到人的時候人會疼嗎?

你會想,這是什麼問題?拳頭沒有打到人當然人不會疼了。而我問這個問題的意思就是,所謂的拳拳到肉,就是你攻擊的全部能量都可以施加到對方的身上,這樣才可以造成傷害。不然的話,你的拳頭用力再猛、速度再快,但是能量沒有傳導到你的攻擊目標上,也是白搭。

↑水中的魚雷↑

慣性較大的水可以讓能量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

相比之下,魚雷和導彈攻擊到驅逐艦之後的區別就有點兒像“拳拳到肉”和“隔空打拳”。這是因為魚雷在水中爆炸,水的密度較大,所以魚雷產生的巨大的能量會被慣性較大的水限制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面,從而造成巨大的傷害。相比之下,空氣的密度比較小,導彈產生的能量很快就發散到周圍的空間去了,而不會造成集中的傷害。

↑爆炸在空氣中四散的衝擊波↑

魚雷在水中爆炸產生的波動會加劇船體的損壞。

魚雷在水中爆炸,先會產生一個巨大的氣泡,同時由於水的慣性作用,這個氣泡在短時間內會快速收縮,然後再次膨脹——這就是爆炸在水中產生的脈動,就好比一個東西在船的下面反覆地頂來頂去——而這樣的脈動對於船的傷害是致命的。這就好比你一拳可能打不壞一塊鋼板,但是反覆折幾次鋼板就散架了。


↑氣泡在水中的脈動↑

↑魚雷爆炸的方式會加劇船體的損壞↑

魚雷和導彈攻擊的位置不同。

一般來說,魚雷攻擊的都是艦船的水線以下的位置,這個位置都是艦船的薄弱點。而導彈攻擊的則是水線以上,甚至於攻擊到的是艦島,這些位置相對而言對艦船沒有那麼重要。

不過導彈也不是那麼弱的。

雖然說導彈對艦船的傷害相對而言沒有那麼大,但是一枚角度合適的反艦導彈擊中艦船,那麼艦船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畢竟反艦導彈的炸藥裝藥量都在300公斤左右高於魚雷的100-200公斤,而且前面所說的空氣傳導能量的問題,反艦導彈可以擊穿船體、在船體內爆炸呀。

所以導彈也好、魚雷也好,現代軍事武器,擊中了你就沒有想讓你好過。只是魚雷相對而言可能效用更加高一些吧。

↑角度合適的反艦導彈也足以一擊把艦船打成渣↑


SilentTurbine

一是裝藥量有差別;二是附加作用力載體不同!導彈在水面以上爆炸,附加作用力在空氣上;魚雷在水面以下爆炸,附加作用力在海水上!導彈是靠自身高速飛行具備強大動能,在命中的那一瞬間擊穿軍艦,然後直接在軍艦內部爆炸!如果導彈威力足夠的話同樣可以將軍艦炸成兩截,但是導彈受限於裝藥量不足,往往很難做到!而且因為導彈命中的是軍艦的水面部分,難以形成二次創傷,反而不致命!

魚雷就不同了,魚雷由於速度不夠快,在命中軍艦的時候很難鑽進軍艦內部,這時候魚雷就已經爆炸了,魚雷裝藥量大,往往是導彈的一倍多,這就決定魚雷威力比導彈大一倍以上。但是這還不是魚雷致命的地方,魚雷命中爆炸以後傷及的是軍艦的水下部分,這時候大量的海水灌入軍艦內部。魚雷爆炸的衝擊波會作用在水流身上,並造成漩渦,這種漩渦的水壓非常大,會形成附加二次創傷,一部分擠壞軍艦外殼,一部分灌入形成內漩渦,裡外作用,撕裂軍艦。而且,一般魚雷命中軍艦後,除了造成這麼大破壞以後,還會激發水流把軍艦舉高几十米再往下一摔,這才造成軍艦徹底斷成兩截!


優己

題中的導彈,應該是指的反艦導彈。反艦導彈對驅逐艦的毀傷程度,主要受這麼幾點因素影響:裝藥量、導彈命中部位、。

魚雷的威力大,一個原因就是,它的裝藥量更大。目前世界上主流的魚雷(533毫米以上的大型魚雷)的裝藥量,都在600千克以上(大多數魚雷的裝藥量在800—900千克)。反艦導彈的裝藥量,一般都在200—500千克範圍內。僅從裝藥量上來看,反艦導彈的爆炸威力無論如何都比不過魚雷。



發射魚雷

一款武器的裝藥量,是由其作戰任務來決定的。魚雷的作戰任務就是:攻擊敵方大/中型艦艇、潛艇,並將其摧毀。這些戰艦都擁有相當堅固的裝甲,若要將這些戰艦摧毀,必須擁有更大的裝藥量——以確保順利完成作戰任務。

其次,魚雷與導彈這兩者的戰鬥部所採用的爆炸技術不同,同等裝藥量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毀傷效果、毀傷程度不同。目前世界上的反艦導彈的戰鬥部大多數都是採用的聚能/半聚能穿甲技術:直接穿透艦船裝甲,在其內部爆炸,引起大火、人員傷亡、毀傷敵艦設備等方式來摧毀、重傷敵艦,使敵艦喪失戰鬥力——直接沉沒或者是退出戰鬥。

魚雷採用的是戰鬥部聚能爆炸技術。在水下直接撕開艦船裝甲,形成一個大洞,使得海水直接大量湧入艦船內:破壞其內部設施,使敵艦沉沒。魚雷的聚能爆炸技術,利用了有名的“倍增效應”:同等當量的爆炸在不同密度的介質(水、空氣等均可作為傳播介質)中釋放出來的能量值(爆炸威力)不同:介質密度越高,釋放出的能量就越大——這裡,高密度的傳播介質,就可以看作是能量倍增器。

看看海水密度是空氣密度的多少倍,就能知道水(海洋)下,同等當量的爆炸比在空氣中釋放出的能量大多少倍。水密度是空氣密度的772.4倍,海水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1.02—1.07倍,取其中間值:1.05。也就是海水的密度是空氣的:772.4×1.05=810.6倍,取整:810倍。也就是同等當量的爆炸,水(海洋)下的爆炸威力相當於在空氣中爆炸威力的810倍左右。

這麼大的能量,什麼樣的艦船裝甲也抗不住。一旦命中,只有一個後果:被撕裂。

另外,魚雷多數都是在艦底(打擊水面艦船)爆炸,爆炸會產生很多空泡,爆炸衝擊波帶著這些空泡直接轟向敵艦艦底——敵方艦船就像在一噴發的火山口,各種力相互作用:扭、撕,其結果可想而知。


儒道之主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看了下下面的評論,都是在說魚雷裝的炸藥多、水的密度大、產生氣泡等等,沒有一個能說到點子上。

我2006年在北海艦隊某驅逐艦服役,剛分下去的時候,剛好船進塢大修,我們要經常要到船艙地下工作,因此得以見識了驅逐艦各個部位的作用。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說



導彈為什麼不能對驅逐艦構成致命威脅

我學的是導水專業,當時學的是些比較落後的導彈,包括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的海鷹、海紅旗、鷹擊系列等等。這些導彈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彈道導彈飛行,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傻瓜導彈,自我防禦能力和攻擊力都很低,當然造價也相對比較便宜。



當時在舟山有幾艘比較厲害的驅逐艦,從俄羅斯進口的,導彈也是俄羅斯進口的——進口武備很大的程度都是進口火控系統或者說武器。俄羅斯的導彈很厲害,價格是上述導彈的數十倍,甚至百倍。

同樣是導彈,差價為什麼這麼多大呢?就在於導彈的飛行高度。俄羅斯的導彈號稱是隱形導彈——導彈飛行高度很低,幾乎是貼水平面飛行,是驅逐艦的盲區。最騷的還不少這個,最騷的是它呈蛇形飛行,攔截難度很大。由於它飛行高度低,攻擊的堅挺的要害部位,因此威力很大,價錢就高了。



魚雷的威力為什麼那麼大

俄羅斯的導彈之所以牛逼,是因為其飛行高度低,在艦載預警雷達的盲區。但是,以用途來看,導彈在現代屬於超遠程武器。



魚雷就不一樣了。魚雷威力大主要有兩點原因:

魚雷攜載的炸藥多,戰鬥部威力大。魚雷一般是由潛艇發射,驅逐艦和航母雖然會攜帶魚雷,但大多用於防禦。潛艇之所以威脅大,主要就是魚雷,這就好比毒舌為什麼可怕,並不因為它長的跟黃鱔一樣,而是因為它有毒。潛艇發射魚雷,距離通常比較近,所以動力裝置不會佔用太多空間。



魚雷攻擊的要害部位,這是最關鍵的。我們下倉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在水面一下,幾乎都是軍艦的要害。軍艦看似很矮,其實大部分,有接近4分之三的船體是在水下的。一般都有三到四層。除了一層武器,最下面的兩次都是有倉。魚雷達到船底,要麼是打到彈藥庫,要麼就是說打到油倉,無論哪裡被擊中,都是滅頂之災。


貓與史

從最古老的風帆戰艦到近代的鐵甲戰列艦再到現代的驅逐艦,世界海軍軍艦的發展史其實就是戰艦身披戰甲的成長之路!




從軍艦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軍艦的艦體防護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逐步加強。到了近現代,得益於科技大爆炸,各種先進的材料層出不窮。其中很多防護能力強大的材料被用在 艦艇之上,所以面對一發,幾發甚至十幾發導彈時,艦艇仍可以憑藉強悍的防護能力得以保存。

在軍艦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艦體底部都換成了鋼鐵,防護能力大大加強。但與整艘艦艇相比,艦體底部仍然是軍艦最脆弱的部位。其次, 由於海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多倍,當魚雷擊中軍艦,在水裡發生爆炸時,海水具有比空氣更加強大的穿透力。這個時候產生的巨大壓力波會對艦體底部產生強大的撕裂能力。由於爆炸時會導致強烈的能量外洩,這樣在水中就會形成一個巨大氣泡。但氣泡並不可能一直存在,在氣泡的產生與消失的過程中會糾結起強烈的伸縮之力,如此強烈的伸縮能力再通過海水優秀的傳導力,會擴大艦底的撕裂效果。船體破裂,大量海水倒灌而入,隨著時間的推移,軍艦會慢慢沉沒。

甚至有些時候,魚雷會幸運的攻擊到船體內部的脆弱設施,引發大爆炸加劇軍艦的沉沒速度。

這就是為什麼一顆魚雷就能夠擊沉一艘軍艦而導彈卻不能的原因了!


西山軍武

二戰時期,日本的航母翔鶴號被4枚魚雷擊沉,大鳳號被一枚擊中就掛了,雲龍號被2枚魚雷擊沉,瑞鳳、瑞鶴……基本上都被魚雷給送到太平洋海底去了。

相對一般的航空炸彈,這魚雷戰鬥部裝彈量可達600多公斤,如果是重型魚雷可以妥妥地接近一頓,這是極其恐怖的彈藥量,再加上攻擊是從水下進行的,爆炸加上海水的作用,那比一般往航母上扔炸彈的作用強大的多。

當魚雷抵達目標處,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的上千倍,海水衝擊波的傳導能力是空氣的上千倍,首先船底直接被魚雷撕開一個大口子,隨後海水灌入。在爆炸的作用下,衝擊波劇烈衝擊軍艦底部,將軍艦頂起,但是因為爆炸產生的巨大能量將周圍海水短暫驅離,軍艦下方又馬上出現巨大的幾乎真空區域,然後被頂起的軍艦又重重地摔下來,幾下折騰,即使航母也可能被自己的重量所斷裂。

相對魚雷,反艦導彈或者炸彈只能毀傷艦體水面以上部位,最多對軍艦表層、內層造成損傷,引發大火或者爆炸,但難以對船底造成致命性傷害。


雲中史記

不是魚雷威力大,而是魚雷攻擊的部位最接近艦船的“脊樑骨~龍骨”部位。就像我們人一樣有脊樑骨一樣,人的脊樑骨一旦受損,不是半癱就是全癱,從來沒有例外,而艦船的脊樑骨一旦受損,這艘船就無法修復宣告退役或直接葬身大海了。要問艦船的脊樑骨在哪裡,那就簡單明瞭的告訴你~最下面,船的中心線就是龍骨所在,那裡可沒有裝甲保護,即使有,也不能抵抗魚雷的爆炸。現代戰爭的魚雷裡,就有一種線導魚雷,顧名思義,這種魚雷說白了就是遙控魚雷,發射後由潛艇上的人操作,其攻擊部位往往就是艦船底部,因為那個部位能做到一擊必殺,像驅逐艦這些只有幾千萬把噸的目標基本上就只有沉沒的份兒,而像航母這些大型目標即使不沉想要修好那也不是幾個月的事了,那可是直接開膛破肚之後的事兒了,但是一般來說只要傷到龍骨,都只有選擇退役,因為維修費用和時間遠超一個大國可以承受的範圍了。像美國這個超級大國一樣,它們還不是有很多在和前蘇聯的較量中受損的潛艇和艦船,只要一檢查發現已經傷筋動骨了,就直接宣佈退役,不是它們有錢,而是其維修費用已經超過了其建造成本,不划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