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是什麼?

123我的小天鵝

在四月上旬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四款景泰藍作品入選今年的官方用禮。這款古代帝王專享的奢侈品,代表著中國漂洋過海,在世界各地講述著東方的故事。


明景泰 掐絲琺琅番蓮紋盒

高6.3釐米,口徑12.4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然而,景泰藍可不像瓷器那樣“土生土長”。景泰藍,原名又叫掐絲琺琅。這種工藝傳自於西方,至今已有700餘年。在明朝景泰年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當時以富貴華麗的藍色製品最為出色,因此得名“景泰藍”。


景泰藍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段傳奇故事。


一抹帶著阿拉伯風味的藍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據傳早在公元6世紀末,就有大食國商人(現代的阿拉伯人),通過那條由張騫探索出來的絲綢之路,陸陸續續把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區的琺琅器物或是技藝帶到中土。

但更為可靠的說法是,成吉思汗在13世紀下半葉,率領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時,他們俘虜了一大批擁有高超技藝的手工藝匠人,其中便有當時懂得燒造“大食窯”器物的匠人以及他們所使用的琺琅釉料。

13世紀末期的蒙古諸國(汗國)


元朝是一個空前開放的國家,它不斷向西擴大疆土。而在東邊,碧波萬頃的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阿拉伯的船隊穿梭往來,連接起當時世界上最繁榮也是最先進的兩個地區。

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裡,描繪出元代繁華的對外貿易:“外國巨賈典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阿拉伯出發的商人,經波斯灣、印度,最終抵達廣州。這些頭髮捲曲,眼神蔚藍的波斯商人,他們帶來了珠寶、香料、藥草等眾多番貨,還有奢華無比的景泰藍。

繁複的花飾和迷人的異域色調,也帶來了人們對那個有著藍色尖頂教堂,蔚藍色大海的國度的想象。這個來自遠方國度的器皿,也許曾一度讓當時的人們陷入迷思。


那抹帶著濃郁的阿拉伯風味的藍,開始中華大地上的流轉。



東家APP

〔景泰藍〕又稱“琺琅”,咋一聽好象是一個洋玩意兒,其實不然,是我國一件地地道道的傳統工藝品,產地北京,至今己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因為在明景泰年間製作的工藝品,而且以藍釉為特點而得名。

製作景泰藍這裡面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相傳,一日京城金鑾殿失火,火滅之後從灰燼發現一隻瓶和一隻罐,色彩斑斕,晶瑩閃耀,不知何物,大家將一瓶一罐獻給皇上,皇上傳下聖旨,讓工匠們三月之內仿造此物。由於胎形和金銀絲無法粘合,傷盡了腦筋。一天,某工匠夢見一仙女從瓶中出來,教給了工匠六句詩。“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得白急花不開,不經八卦蝶不來,不受水浸石磨苦,那能留得春常在。”得此喑示,工匠依照詩中暗示的工藝方法,製成了彩釉金銀絲花瓶。

以後明朝宮廷用作祭祀器皿,到了清朝又品種增多,赤,橙,黃,綠,青,藍,紫多種色彩,1904年參加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獲一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