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頻繁出現的“化妝土”,到底指的是什麼東西?

腦洞人物史

亦文亦物談古蹟藝術:“化妝土”很神秘,也常用,燒瓷器為什麼要用到它?

經常看瓷器知識的朋友都知道,一般講到這類文物通常會用胎體、釉色、裝飾等專用名詞進行解讀,如果你仔細看過山西的不少地方民窯文物,會被一個詞刷屏,它就是“化妝土”。

1、化妝土?

化妝土,俗稱色衣、陶衣,從名字上可看出來是用來護胎的。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東西?早期陶坯的材料淘洗工藝不精細,成坯後的胎體往往不夠細緻、平整、顏色雜亂,看起來不好看,於是就用這種含鐵量較低,且質地較細膩的胎土先刷上一層,這樣胎體就顯得較為光潔,然後再在上面繪製圖案、施釉裝飾,算是一次“品控預處理”的方法。

也就是說,化妝土並不是土,而是一層低純度的釉,它就是為了彌補坯胎的氣孔、凹陷、雜色等小瑕疵的,所以叫化妝土,可謂恰如其分。

2、長達數千年的漫長曆史

據國際文獻記載,最早使用化妝土還真不是在中華大地,而是在公元前6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1948年,伊拉克發掘出彩紋陶土施化妝土的素器,視為人類最初引進此技術的明證。我國採用化妝土技術在河南的仰韶文化期,長江南北、黃河上下,也屢有發現。更成熟的化妝技術出現在浙江金華婺州窯,這是在東晉年間。自宋元以後,化妝土開疆拓土,廣佈天下,以宋金磁州窯最為知名,也就捎帶著影響到了山西。

3、細說分類

一般來說,古人使用化妝土不外乎三種顏色:白色、黑色和本色。

白色化妝土使用最廣泛,它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白硬質粘土,北方人稱鹼石。施化妝土的厚度要控制好,約在0.2公分左右,太薄了蓋不住瑕疵,太厚了容易開裂,都不合用;

黑色化妝土是經過加入黑料的白土,宋金元黑釉在北方非常流行,磁州窯、耀州窯、介休窯、霍州窯、渾源窯、懷仁窯都有燒造,尤其是用在露胎和底足部分,黑、褐不分,兩者混用,也能與白化妝土混用,有時候我們看到瓷器底胎是黑色的,那就是黑白混用的結果;

本色化妝土其實就是淘洗坯料時候沉澱下的顆粒更細的泥料,俗稱“澄(deng)漿泥”,它出現最早,應用廣泛。

古代瓷器匠師很聰明,早就摸索出用化妝土裝飾的方法,剔劃工藝其實就是化妝土對比效果的顯現;還有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瓷器,即“絞胎紋”瓷器,也是來自對紅色化妝土的巧妙運用,日本人非常推崇,將之稱為“流泥紋”,色彩豐富如大理石的紋路,頗有創意。

關注【亦文亦物】看頂級古建、古蹟藝術、經典知識


亦文亦物

承蒙悟空問答抽中讓我回答問題,這個問題對本人來說不算難,因本人熱愛陶瓷收藏,瓷器中頻繁出現的化妝土。到底是什麼?

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說什麼時候化妝?顧明思議化妝就這蓋一些原有的缺陷,瑕子,斑點,以及原有的底色等,好比搞裝修刮膩子,女人臉部化妝打粉底,化妝土陶土調和成泥漿均勻覆蓋瓷器的一部分。一般採取蘸釉,化妝土又裝飾土,也叫護胎釉等名稱,也叫陶衣,就是給陶瓷穿上衣服。主要起美化作用,遮蓋原有胎體上的斑點,小裂紋,凹坑等缺陷,美化胎體,減少吸水和燒裂,化妝土最早江西豐城窯,東漢時期就發現有運用,塗了化妝塗以後,器務表面美觀,光亮,柔和,滋潤,化妝土又分白,紅,灰,黑等。


讓人看著順眼了,到了宋朝化妝土已經基本在大部分窯口都有運用,化妝土在瓷器的口沿,底部,器物表面都有運用,兩晉時,磁州彭城,臨水一帶出現了化妝白瓷。化妝土的運用一直到現在,主要是在地方小窯,可以說是聰明的勞動人民發明創造,通過化妝土的運用,遮蓋了原有器物上的缺陷。我今天就回答到這裡,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關注我,我以後有時間會專門寫一篇這樣的文章。本人修圖能力有限,下半部不是,望看到這篇小短文的多多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