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河南話念唐詩宋詞很好聽,河南話是接近古漢語的方言嗎?

是誰矇蔽我雙眼

河南方言念唐詩純粹是順口而已,和古漢語沒有多大關係

河南方言俗稱“中原官話”屬於北方最大的官話區,也是最為接近於現代普通話的方言。而中國的古代漢語標準是指中國古代的河南話,那時候多采用洛陽音(河洛方言)和開封話制訂了中國最早的官方普通話又稱“中原雅言”。但是進入近現代以後專家通過語言對比研究發現:古代的“中原雅言”和現在的中國廣東話(粵語又稱“唐話”)和客家話(古代南遷的洛陽人帶過去的方言)最為接近或者相似。河南自經歷了“五胡亂華”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各個朝代戰爭洗禮、融合及通化的過程以後基本上其當地方言河南話已經和古代的“中原雅言”不搭邊了!這一點我們必須得承認。至今客家話裡面的詞彙仍是保留古漢語最多的語言之一。


至於你說用河南方言對唐詩宋詞好聽,那只是順口而已。現在的河南方言和古漢語沒有一點的關係好嗎?現在世界上最為接近於古漢語的語言有粵語、吳語、客家話、閩南語、日語、韓語/朝鮮語、越南語、(注:客家語又稱“河洛話”即古河南洛陽方言)。


豫東小年胡

“河南話念唐詩宋詞好聽”,這也許是真的,因為重慶話念唐詩宋詞好聽。為什麼重慶話念唐詩宋詞好聽就能推出河南話念唐詩宋詞好聽的結論呢?別急,讓我慢慢道來。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重慶話念唐詩宋詞乃至現代詩詞究竟好聽不好聽。“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圻,乾坤日夜浮……”,這是杜甫《登岳陽樓》中的前四句,押的是“0U,歐”韻,陽平聲,用普通話念第四句的“浮”(fu)就不押韻。如果用重慶話來唸,“浮”字應讀“f0U”(陽平聲,普通話沒這個讀音的字),這就完全押韻,非常好聽了。再看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用重慶話念韻律優美,因第二句末尾字“斜”應讀如“霞”(Xia),與“花、家”押韻。用普通話念則不押韻。各位都諳熟普通話,就不必細說了,下同。至於宋詞,比如辛棄疾的《鷓鴣天·陌上柔桑》中,“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也是用重慶話念才押韻。現代的毛澤東主席寫了不少詩詞,如《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六月天兵徵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百萬工農齊踴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這首詞作於1930年,應該是按湖南方言的音調寫的,毛主席在北京多年,一直都是一口濃重的湖南鄉音。有趣的是,我們用重慶話來誦讀,同樣韻律優美,除了下闋第三句按規則未用韻之外,句句押韻,押的是UO韻,陽平聲。惡,讀euo,陽平聲,拼得不準,普通話沒這個音;縛,念bo,博士的博;角,念juo,陽平,普通話也沒這個音;略,念li0,陽平,普通話無此音;躍,念Yuo,陽平;鄂,與惡是同一個音;落,讀lu0,陽平,普通話念去聲……總而言之,重慶話念唐宋以來的很多詩詞都韻律和諧。我想,舊時的人創作詩詞,大槪多是按自己熟悉的家鄉話來寫的,因為那時並無法定的標準語音,何況人們對家鄉話的熱愛和堅守是那麼執著,他們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家鄉話,像中國人民志願軍堅守上甘嶺一樣堅守家鄉話,“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這個祖訓已成絕大多數人的人生信條。您看,賀知章這位唐朝的老先生,在外當官多年,老了老了,還在堅守著他的家鄉話,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名句不是很能·問題嗎?我真納悶兒,他在長安求功名、考進士、混跡官場的那些年頭兒,是用時髦的官方語言還是操他老家的浙江話呢?如果時時處處都是鄉音不改,行得通嗎?這倒值得研究。唐宋詩詞的作者,大多在陝西、河南一帶成長、學習和“工作”,他們說話應該是用陝西河南“方言”,他們寫詩詞也應該是用陝西河南“方言”,而現今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難怪用普通話念唐詩宋詞常覺不合韻律。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討論重慶話吧。重慶話、四川話都屬西南官話,它輻射四周,覆蓋了很大一片國土。據研究,它的形成,與明清時代漢人南遷密切相關。於是我就想,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南遷的人們扶老攜幼,拖家帶口,肯定很多心愛的物品都丟了。但是,有一樣東西是絕對不會丟的,那就是:“家鄉話”!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中心都在包括河南的中原一帶,這裡的方言可能就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可以設想,南遷的人中河南人一定不少,他們把具有官方語言特質的、能產生強大影響力的家鄉話帶到四川、重慶一帶,再摻合其它語言,就慢慢產生了西南官話、四川話、重慶話。換句話說,就是重慶話與河南話有“血緣關係”。對河南話我沒做過深入研究,只曉得他們愛說“中”;再有就是戲曲中的“劉大哥說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那腔調還是滿好聽;還有“我是黃世仁他娘”,把“娘”字拖得長長的、音調一起一伏的,別有一番意味。由於我對河南話瞭解不夠透徹,所以無法直接斷言河南話念唐詩宋詞好聽還是不好聽。但是,我認為,旣然重慶話讀唐詩宋詞好聽,與重慶話有“血緣關係”且是當年官方語言的河南話念唐詩宋詞也應該好聽。重慶話、河南話都可能是接近古漢語、保存了古漢語某些特色的方言。最後我還要說幾句,普通話念唐詩宋詞不押韻並不能說明普通話不好,實際上普通話是最優秀的漢語,這些年不少人寫詩詞、做對聯都以普通話為標準,其結果,佳作層出不窮,真是美不勝收。


宗太浩

我曾經在微博上發過一段內容引起了很多人都討論,當然還有對罵,具體如下

自建都陝西的西周始,關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漢代的大一統格局族大融合更促使了陝西話影響全國各地的方言。唐代達到鼎盛。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國外使節均說陝西話。也就是說秦朝以及唐朝,陝西話是標準的“普通話”。 這段話當時確實引起了不少的爭論。
關於粵語與古代漢語之間的關係,學術界認為其與廣韻系統 (宋代) 的聯繫較為緊密,而非唐代。 當然,粵語中有一些發音和唐音很接近,保留了少數中古前的詞語 ,不過這種傾向不佔主流。



唐音只有客家話和粵語比較接近。所謂的陝西話,關中話,是五代十國之後北方民族遷徙融合的產物。


尋找老西安

這個說法比較奇葩啊!河南話讀唐詩宋詞?我還真沒聽過!不過如果說用理論來解釋,也能說的通!

首先宋朝古都是河南開封!既然作為都城,那肯定是政治,經濟,文化的集散地。據說《清明上河圖》就是根據開封的原貌繪製的!


而唐詩宋詞的格律也是起源於唐宋時期!所以如果說河南話跟宋詞之間有關聯那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不過唐朝的都成在西安,如果按照問題的理論來講,唐詩是不是用陝西話來朗讀會不會更加上口呢??沒試過,惜我不會說陝西話!不然一定試試!

哈哈,問題問的離譜,回答也就稍加搞笑!歡迎大家踴躍吐槽啊!研究研究,到底這是弄啥呢?😂😂


怡然自得小痞子

這又扯到中古漢語像當今哪種語言問題。

首先講聲母,中古漢語36聲母,清濁對立,北方方言聲母全部清化(包括河南話)。不展開詳述,自己對比,下同。

其次講韻母,中古韻尾有m、p、t、k,這在北方方言裡是沒有了的,閉口m尾混入n/ng;p、t、k消失,晉語等少數語言僅存弱化形式(喉塞h)。

再講聲調。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各分陰陽,八個調類。河南話我不清楚,入聲肯定沒有。

關於念古詩詞押韻問題,僅能反應韻母問題。客家話、粵語無疑是保存最好的。


9998人關注

語言是先於文字的,每個部落族群都會有不同的發音。隨著文字的出現,各種方言也會趨於同一。社會發展國家出現,部落族群合併,文字和發音也勢必更加統一,殷商做為可考有文字的國家,統治階層就會形成相對統一的語言和文字,這也應該是最早的官方語言,殷商的範圍大致在現在的河南和山西南部,商最終滅於河南,河南應該是中國官方語言的起源地。詩歌有特殊性,它有強烈的韻律,並且不斷規範,可以吟唱,那麼只要語言發聲有韻律感都可以作詩吟唱。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是韻律感最弱的,以至於我們都快無法還原詩歌本來的面目了,反而方言尤其是做過首都的方言,它們都會有很強的韻律感,非常悅耳,用它們來讀詩一定會很好聽。我讀書少,歡迎指正。


關愛一生58100003

我曾寫過論語音的變遷,以及為什麼用方言讀詩更有感覺的文章。

其實每個人用自己的家鄉話讀詩都有感覺。

因為那是你從孃胎裡就開始聽開始感受的語音。

不似普通話是後天學的。有憋腳的普通話,卻不可能有憋腳的家鄉話。

家鄉話不用想就說出來了,而用普通話朗誦,則顧慮太多。至少我們經常看到有人嘲笑別人的發音不標準。

發音不標準,自然感覺就差了。


祖龍漢

這樣的說法實在是太多了。有的說廣東話是古代的雅言,也有說是閩南語,西安話等等,不一而足。不同時代的詩詞用不同的地方語言來唸,都會覺得比較接近。廣東的直舌,北京的上捲舌,越南的下捲舌,發音方法都不一樣。只能說地方語言既有保留也有融合吧。


弓箭手217977303

用什麼地方的話讀古詩詞好聽,沒有統一標準,因個人喜好而已。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河南方言與古漢語發音不是一個系統。古漢語的變遷,尤其是語音學的變遷有兩個節點不容勿視。一是唐末五代戰亂,導致中原人口外遷。二是南宋滅亡,衣冠南渡。現在的客家人才是真正的中原人,客家語才最接近古漢語的語言。現在的河南話,只不過是金元時期的北方話與本土文化融合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