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珠海“第一村”的會同村,嬗變後有哪些特色?

大洋網

珠海鳳凰山北麓,沿著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新校區門前一條嶄新柏油馬路走到盡頭,參天的古木下,一條靜謐幽然的鄉村小路將人們引向鳳凰山麓深處的會同村。蜿蜒的小路兩邊,農林、果園,山清水秀,村前一座彎彎曲曲的風水池鱗波盪漾,一群群鴨子在池塘裡悠閒地嬉戲,與岸上高大茂密的古樟樹下古村落相映成趣。


據瞭解,會同古村有著200多年的歷史,1732年,姓莫、鮑和譚的三家人來自不同地方相約於鳳凰山北麓建村,“會同”因此得名。後來,莫家中的莫仕揚事業有成,做上了香港太古洋行總買辦。莫家三代即莫仕揚、莫藻泉、莫幹生祖孫三代在太古洋行任職長達60多年。他們為太古洋行的船運業、製糖業、船舶工業、保險業和進出口貿易等產業積聚了雄厚的財富,同時也將會同村1000多位族人鄉親帶出家門,造就了一支懂得西方經營之道的管理隊伍,並由此在廣州、上海、福建等地創辦了一大批新興的民族工商企業。

村裡現存的古村落是清同治至光緒年間,由當時的海外富裕宗親投資,會同村在統一規劃下重建,核心結構為“三街八巷”,主要建築包括2座碉樓、3座祠堂和40多座民居。

迄今保存最完整有棲霞仙館、碉樓、祠堂及30多處古色古香的清代民居,使其成為一個難得的古村落建築群,也是珠海近代史的活標本。

最讓人所津津樂道的是早在1927年,由莫家人從香港購回發電機,讓會同村村民使用上了電燈照明,這是當時的香山縣(現今珠海中山兩市)第一個亮起了電燈和播放電影的村子,顯赫的會同村聲名鵲起,因而也有著“民國時期珠海第一村”之譽。

UIC的進駐讓古村重新興旺

但是隨著原住鄉親大量走向港澳甚至更多的定居海外,會同村人煙日益稀少,眾多古建築長期無人居住,年久失修,開始破敗。

畫家尚燕也是較早進駐畫家村的一員,看到村裡那多嶺南古屋日漸破敗,尚燕有些心疼。但是這裡的舊民居都是私產,主人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的老屋根本沒法找到主人,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想出資修葺都心有餘力不足。

尚燕一直想租下幾處老屋原樣翻修,嘗試著做一些保護性開發,經營點咖啡之類,可供自己和朋友們小聚。幾經努力,最終找到一位幫人看管祖屋的阿姨,才得以輾轉聯繫上身在香港的房東,經過多次溝通,對方答應將父輩留給自己的一套宅子給她保護性使用。有著畫家的靈感,通過她自己的設計,修舊如舊,2014年初,深居在一條小巷子裡的“老屋咖啡”正式誕生,便成了會同村除小士多以外的第一個正式的商業主體。原本,只是在週末或節假日,會有一些朋友結伴來到這裡,點些小吃、喝杯咖啡,享受這份優雅和愜意。但隨著2014年UIC新校區在會同村破土奠基,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會同古村,尤其是去年,UIC的師生整體進駐新校區,“老屋咖啡”便常常變得一位難求。

古村拒絕“大學城中村”

近年,雖然珠海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不少舊的城中村陸續完成了改造,但因會同村古建築整體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這裡始終守住了寧靜,沒有大拆大建。

新世紀之初,隨著珠海大學園區的進入,會同村靠背的寧塘村、官塘村兩個村莊早就舊貌換新顏。2006年,第一撥大學生進這兩個村開公寓旅館,村民也紛紛拆掉舊房興建多層的住宅,出租給學生。僅僅寧堂村目前就有幾十棟小樓聳立,附近高校數萬大學生為主要租客源。但是,那兩個村口經常癱瘓的交通和大量的外來人口開始讓村子變得擁擠不堪。

反觀會同古村,村裡將集體土地租給商家給UIC建造新的學生宿舍,緊鄰宿舍是政府劃撥的免費教學用地。隨著去年6000多師生整體搬進新校區,會同村開始處處都洋溢著大學的氣息,UIC的師生隨處可見,但沒有“城中村”的喧鬧嘈雜。

“會同村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古村風貌,作為會同後人,我們在保護好古村落,更要努力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打造中西合璧的特色幸福村居。”會同社區黨支部書記甘偉明表示,UIC的進入,提升了會同村的文化底蘊,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僅僅出讓學生宿舍土地租金,每年給村集體帶來200多萬元的收入。會同村在創建幸福村居進程中將發揮村居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整體推進古村落活化。這一想法與UIC校長吳清輝的“大學小鎮”觀念不謀而合。這所香港基因的大學,一直夢想著建立一個跟西方“牛津小鎮”“劍橋小鎮”類似由全開放式大學和本地居民重新組合而成的文化小鎮。

吳清輝校長說,“這裡有一座全開放式的大學,有藝術工作坊,有音樂廳和體育場館,有商來自世界各地的師生和說著各種語言的名家大師甚至遊客,與當地村民和諧相處,做到社區中有大學,大學中有社區,這將是多麼的美妙。”

“會同村不斷地蛻變與轉型”

姚雨彤,UIC的大四女生,2014年的一個冬日,一時興起想要去看一看傳說中的UIC新校區。一個人騎著單車,在北師大珠海分校裡問了許多人,最後將信將疑地騎上了一條塵土飛揚的路。抬頭是“會同釣場”,左右都是農莊,她一邊騎一邊遲疑,最終熱心人為她指路,帶她去看了會同村。

一進會同村,古老的建築、和煦的陽光與如茵的草地一下子吸引了她,從此大學四年,她把大量的課餘時間花在關注會同村村民的生活與珠海古建築保護。至今會同村沒有專業的解說和導遊,一旦學校或者當地村委接待外來賓客,姚雨彤常常被請去臨時擔任解說。

雨彤說,這幾年村民逐漸意識到了會同村蘊含的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一些小店退卻又出現,使人應接不暇。好的轉機出現在2017年,UIC整體入駐,大學的義工行動課程與會同社區合作,同學們參與到了會同社區的建設當中。“從破敗,到商業發展,再到精神文化活動的引入,會同村經歷了不斷的蛻變與轉型”,姚雨彤微笑著說。


大洋網

會同村在珠海是一條非常知名的古村,號稱是珠海第一村,那麼塔究竟有什麼特色呢?該村位於珠海市金鼎鎮,整條村內都聳立著典型嶺南風格的民居,每家每戶的房子都覆蓋者灰瓦琉璃,同時以青磚砌成的牆體依然保存完好飛簷,村落裡的各棟建築整齊一致,極具嶺南特色。在2006年,由於其珍貴的歷史價值,會同古村就已成為了文物保護單位。

遊客沿著岐關公路,在兩旁茂密的樹林就能看到一座歷史悠久的緝卿亭,隨後一條幽雅清靜的林間小路將人們指向了會同村,在路上,人們可以看到許多美麗的池塘和稻田,鳥叫蛙鳴此起彼伏,一副生機勃勃的樣子,遊客走過一座古老的石橋後,便到了會同村口。這是兩座精美的碉樓和三座祠堂坐落在村口的路上,這都是當地多年曆史的祠堂,各種建築特色如青磚牆、月臺、都有著石雕裝飾;而村裡最高大的建築碉樓卻是有著西洋特色,這是當年在外打拼的華僑回報家鄉而捐資籌建的,體現了當地人們對於家鄉的熱愛,中西兩種建築風格毫無違和感,使得讓每個遊客都能體驗到這座中西合璧的歷史古村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