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見蠟燭都未捻後,為何確定是太監要作亂?

少俠一號

首先說,周培公的這一生是輝煌的,也是悲劇的。輝煌的是,他作為漢人,在平三藩,率領一群家奴滅了察哈爾王的叛軍;揮師西去,勸服了王輔臣歸降大清。這樣的功勞在當時評個王侯也不過分。悲劇的是,他是個漢人。在大清被滿人統治的情況下,漢人是不會被重用的,功勞那麼高,控制這二十多萬大軍,肯定會被朝廷上的人懷疑擁兵自重,所以康熙讓他去滿人的老家--盛京去養老去了,並死在那裡。

迴歸正題,周培公見蠟燭都未捻後,確定是太監要作亂。蠟燭這種東西,內務府全權供應,王公大臣、皇親國戚等這些貴族是接觸不到的,只有下人才能接觸,比如後宮的宮女、侍候主子們的太監。當週培公發現蠟燭沒有捻之後,首先想到的是太監有問題,太監是接觸這種東西最多的人,嫌疑也最大。只有這些東西沒有捻之後,才能在黑燈瞎火的情況下去做事情。

不得不說,周培公的判斷是正確的。周培公的才智膽略,在當時的朝廷中,應當屬於最高層次的,如果沒有後來,康熙不把他發配到盛京的話。他肯定會位居一品,內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等職位,也可稱之為“周相”,類似後來的漢臣張廷玉。

最後我想說,我最佩服的是周培公的胸懷。被康熙懷疑,朝廷拋棄十幾年。我覺得,如果換做任何一個人,肯定會自暴自棄,不思進取,對朝廷、康熙心懷怨念。有可能周培公內心也怨過、恨過。但是他調整的很好,用了數十年的時間,製作了皇輿全圖。歷史上,最詳細、最精確 的地圖。康熙至此才發現,對周培公的不公,內心悔恨不已,徹夜為其守靈。其實,我認為,自次事件以後,康熙在以後用人的策略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管是滿族,還是漢族的大臣,照樣用得當,用得好。為滿漢名族的融合做出了重大貢獻。


Anything觀後感

之於歷史,老麥還是蠻有興趣的,讀史不止是曉古今,更為關鍵的是可以明事理。所謂“事理”就是事情的道理,一件事情原本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成為了另一個樣子,背後深藏的原因又是如何?我們就把目光回溯到幾百年前的那個夜晚。

話說平西大將軍吳三桂舉兵反清之時,全國假借“朱三太子”名義,以“反清復明”口號大肆造反的諸多勢力也聞風而起,康帝大帝一時也是頭疼不已,這一夜諸位大臣正在商討對策,這一商討就廢寢忘食了,然後蠟燭也燃盡了,於是周培公緊忙吩咐周邊的太監去拿新的蠟燭,哥幾個繼續“夜總會”。


少頃,蠟燭拿來了,卻沒有捻,在這裡先普及一下,啥事蠟捻,這蠟捻就是中間的那條棉線,整個蠟燭燃燒就靠這條線緩慢的燃燒,蠟燭融化後的蠟汁供給蠟捻原料,蠟燭得以一直燃燒。那麼,蠟燭沒有捻,結果不言而喻了,這些蠟燭也跟就沒法點燃。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說是偶有一兩隻蠟燭沒有蠟捻,或是因為粗心大意,這拿來的蠟燭都沒有捻,問題就大了。首先來說,這是皇宮,皇宮內的物品無疑是通過層層的甄選,完全保證質量的,批量出現蠟燭沒有蠟捻,只有一種可能——這太監有問題。因為這皇宮的蠟燭平時都是歸太監管理。

於是,周培公立刻做出判斷:胡太醫,當心太監作亂!這裡面沒有其他非科學的道道,周培公作為康熙重臣,看出這一點,不足為奇。



老麥說說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康熙王朝》?這類電視劇通常能夠一個細節折射出大智慧。雖然大部分是作者的構想,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



今天說的主角是周培公,一個家境窮困的人物。他有一封皇帝早年老師為他寫的推薦信,其實他拿著這信給皇上,一定會被任用的。但是他堅持要靠自己做官。他沒有錢,為了換豆腐腦,萬般無奈,他就把這信給小女孩寫狀詞了。最終皇帝還是知道了此事。周培公與康熙間的君臣之情說不盡。

有一個晚上,風呼呼地吹,也沒有月光。那時吳三桂正舉兵反清,有位冒充朱三太子的人想與其裡應外合。大臣都在一起商量對策。不久,蠟燭燃盡了,周培公就吩咐太監拿點蠟燭。
誰知,太監拿來好幾根蠟燭,還都未捻!周培公瞬時做出判斷:“胡太醫,當心太監作亂!”

  蠟燭未捻,同太監作亂有什麼關係呢?歷史上,政變很多時候都會有太監的影子,他們是離皇帝、宮廷最近的人,往往他們的一刀才最致命。


周培公斷定是冒充朱三太子的人把太監收買了,企圖趁夜黑風高偷襲。所以太監也就做個手腳讓蠟燭不能點亮。

不知道為何不整幾個有捻的蠟燭?混一起不就不會暴露了?

  周培公的結果並不怎麼好。打下江山的是滿人,但是還是漢人維持天下,為了天下不顧性命!清朝有不少有名的漢臣都不得善終。


520吉他網

周培公看到蠟燭沒捻後第一時間判斷太監造反,這個細節充分反應了周培公為人機警,善於決斷的特點。

那麼周培公是如何根據蠟燭沒捻兒這件事來判斷太監造反呢?

這還得結合當時的大環境來看,當時發生了兩件大事,首先皇后赫舍裡去世,宮中正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緊接著吳三桂起兵造反,康熙皇帝撤藩計劃落空,與此同時吳三桂聯絡了“朱三太子”,準備裡應外合先行刺殺康熙。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皇宮嚴密戒嚴,大臣們也是緊繃著神經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所以當週培公發現連續幾個蠟燭都沒法點亮時,於是判斷是太監專門將蠟燭念兒抽走,以便趁黑好作亂。


一點點歷史

《康熙王朝》作為歷史正劇的高峰之作,塑造出了無數的經典角色,而這些角色的塑造往往是通過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來完成的。如康熙身邊的智囊臣子中就塑造出了幾個性格迥異的人物,但是惟有周培公符合我們對一個儒將的一切想象。他出身貧寒,卻盛負才名,得康熙帝師伍次友推薦卻不寄人籬下,只想富貴直中取。一封給宰相的推薦信也抵不過他與小姑娘的貧賤友情。幸被康熙發掘,破格提拔,進入上書房行走。

而周培公在發現送來的蠟燭都沒有捻的時候,很快就反應出來是太監要做亂,並及時加以防備,將這場宮廷逆亂鎮壓在了萌芽狀態。當時的形式晦暗不明,三藩王剛剛造反,朝廷大軍節節敗退,康熙對自己的獨斷專橫生出愧意,決意廢掉自己的帝位。而外面又有三郎香會的叛賊,這時的大清王朝風雨飄搖,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

為什麼周培公能那麼快就判斷出是太監在搗亂呢?眾所周知,有清一代設立了內務府來掌管宮廷大小事宜,並把太監分為十二監,各有所司,每一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而這些太監中恰好有一司是負責宮內日常物品的採購與監造,而上書房的蠟燭通通沒捻,說明這絕不是偶然。因為負責此事的太監是要對採購(或監造)的蠟燭負責的,就像修建長城的磚石上要刻上工匠的名字一樣。所以這個時候所有的蠟燭都沒捻,說明這些太監連死都不怕了。他們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要造反。

而自從秦王掃六合之後,太監就在中國的政治局面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無論是趙高矯旨,還是東漢的十常侍禍亂宮廷。歷朝歷代的宮中政變和政事更迭,背後總是少不了太監的參與,所以想到太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此時的大清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些太監將蠟燭中的捻通通毀掉,目的便是要讓宮殿中漆黑一片。因為在燈火通明的地方,這些太監很容易就被一網打盡。所以不難推斷,這些太監要造反,而目標則是康熙皇帝和孝莊太皇太后。所以周培公判斷出了太監的意圖,在康熙的寢宮外設下埋伏,便將這些太監通通一網打盡。

通過這件事就可以充分證明周培公此人絕不僅僅是一個會讀書的讀書人,他還精通文韜武略,是文武全才。並且反應靈敏,為他日後平察哈爾王和吳三桂埋下了伏筆。但是也為他日後被放逐盛京做足了鋪墊,因為周培公不會收斂鋒芒,畢竟上書房大臣都在,自己就和胡太醫把事情給搞定了。有時候國家的安危不重要,自己的祿位才更重要,能力強的同事是會被人記恨的。

可憐一代儒將,因為滿漢之分,被康熙放逐在那樣一個冰天雪地之中,抑鬱成疾,遺憾終身。

以上。


逆流時代

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應。

這個世界有形的事物是有限的,無形的事物是無限的。人的智力和機警 體現在能不能看到更多的無形的事物,並找到其中的關聯,看到因果關係。

而周培公做出的判斷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如果你在一個大公司工作就會明白為什麼。凡事都要把責任落實到人,處處都要登記。只有這樣才能理清組織關係,及時查遺補漏。現在的大公司處處都有登記制度,何時何地何人做了何事。這樣做方便出了問題第一時間找到責任人。越大的公司登記制度越完善。

而周培公當夜身處深宮之中,又加上當時大清風雨飄搖處於一種極易發生動亂的狀態。朝堂議事本是嚴肅的事情,不是過愚人節。突然環境有異,其中必然有詐。這個時候固定責任人的制度就產生了作用。宮廷內務都是太監來管,各層各級下來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說明這不是單太監的問題,而是一個群體。

因為有采購蠟燭的太監,有保管蠟燭的太監,'有放置蠟燭的太監,有監管以上人員的太監。這麼多環節都集體沒有發揮作用,顯然是團伙作案,即使有不聽話的團伙也能輕易制服。

所以周培公可以結合當時的環境和具體失效的事物及時判斷出太監作亂。


淨化a木子

清皇室所用的蠟燭和其它日用品都是由專門的作坊來生產的,由皇室管理機構人員也就是太監來監製,有專門一套嚴格的監管和使用制度,來不得半點馬虎,要是出了問題,就是嚴重的事件,輕則各種處罰,重則砍頭。所以正常情況下是很少出現問題,況且是所有蠟燭都這樣。

電視劇中出現了所有蠟燭都無燭捻,說明這不是一次製作過程的疏忽,而是有意行為。因為古代人夜間照明完全依靠蠟燭,如果有人故意讓蠟燭點不著,那就是有所企圖,而且這個蠟燭是由太監管理的,說明問題出在太監身上,由此判定是太監作亂。

周培公天性聰明,且此時他正全力協助朝廷削藩,對削藩可能產生的問題也早有警覺,所以一發現這個問題,立刻聯想到可能發生內亂,他立即著手部署平亂。


華哥雜談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一下這一件事情其實在歷史是並不存在的,只是作者二月河為了突出周培公這個人的能力杜撰的,但是這個情節策劃的非常刺激,非常激動人心,值得我們好好探究其中的原因。



在電視劇中故事的背景是月黑風高之夜,當時吳三桂正準備舉兵反清,所謂的“朱三太子”就想趁著這個機會在宮廷內發動政變,和吳三桂裡應外合推翻大清。那天晚上大臣們都湊在一起討論怎麼解決問題,蠟燭剛要燒完了,周培公就讓太監去重現拿幾支,卻不料沒有一直蠟炬有芯。

這個時候周培公機靈的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當時就大喊“胡太醫,小心太監作亂”。那麼為什麼周培公就知道了可能會太監作亂呢?我認為至少有這兩個原因。



其一,古代宮廷裡面的蠟炬都是太監一手操辦的,如果蠟炬沒有芯,太監肯定是第一責任人了,更可況是當時那樣一個特定的時間,任何事情都不得不讓人想多一點,所以周培公當時就斷定太監作亂。

其二,太監的特殊,縱觀中華古代史你會發現自古宮廷政變基本上都離不開太監的參與,遠的像秦漢時期太監專政,近的像明代馮保,王振,魏忠賢這些大太監。周培公也算的上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史書上這些事情都是入冊的,所以他自然而然會想到太監作亂。



周培公這個人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舊時文人,他有才也清高,所以他做官是幸運也是不幸,他的幸運在於能發揮自己一身所學,報效帝王家,他的不幸在於官場不允許他的清高,所以他的結局在我看來是一個悲劇。



一樹梅花一放翁

《康熙王朝》我覺得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宮廷劇,裡面的諸多內容都值得耐人尋味。

都說細節決定成敗,吳三桂造反,買通宮中太監,一個細節就讓他的陰謀未能得逞。

《康熙王朝》中有這樣一個劇情,叛軍打到了紫禁城,眾多大臣正在商議決策,蠟燭將要燃盡,當取來新蠟燭的時候卻發現沒有捻兒(蠟燭冒出來的芯),蠟燭點不著,遂大喊:“胡太醫,當心太監作亂”。

發現這個致命細節的人就是周培公。那麼周培公為什麼能從蠟燭沒有捻推斷出太監要作亂?

我們看一下週培公生平經歷就知道了,周培公原先只是一個官府小官員,往後一直升職,直至成為康熙身邊重要的謀臣。

能從最底層做到康熙身邊,周培公絕對是有膽量有智慧的,就拿他勸降王輔臣來說,隻身一人前往敵人大本營。別人手握重兵,任何一個細節失誤都有可能身死,但是他卻成功勸降了,足以見得他勇謀兼併。



升職路上步步為營,這也造就了周培公為人謹慎小心,有膽有謀略,這也就不奇怪為何他能發現蠟燭的貓膩了。

因為宮中的東西都是制式,有規定有統籌,統一分配,不可能出現蠟燭沒有捻的情況,周培公就是發現了這一點才說當心太監作亂。


逸聞軼事

作為康熙的近臣,對康熙下決心裁撤三藩,周培公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試探吳三桂撤藩的真實度,提出了分三個步驟,只要吳三桂出雲南,就代表撤藩成功,但這也是不可能的,三藩作亂,前明餘孽造反早在預料之中,在當下時局動盪的情況下,能夠鎮定自如,從容應對,後帶領家奴平了擾亂,這種能力,朝野上下為止懼怕,這也是在盛京老死的原因。歷史證明,任何時候不能功高蓋主,即使主人不殺你,也抵擋不住悠悠之口!最後,康熙為他守靈,也是對他的愧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