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了必須有人24小時照顧,工作和孝養父母,會你怎麼選擇?

蝸牛每小時爬行5M

即便是不要小孩的“丁克族”,也不得不面臨贍養父母的問題,這是一個社會性問題。

根據數據顯示,到2050年,我國的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升至3.29億,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按照現在人口基數,到2050年,我國將有1/4人口是老年人,國家的養老壓力會陡然增加。

同樣,對於很多家庭而言,由於當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家庭居多,當前雖然已經放開可以生育二胎,但是已經過了最佳生育期,生育風險較大。

所以,這樣會導致,如果一個子女工作很忙,那麼照顧父母與工作很多時候肯定無法兼顧,況且也沒有兄弟姊妹一起分擔贍養父母的壓力,經濟壓力和思想包袱都很重。

其實,工作和孝敬父母之間並也並沒有實質性矛盾的地方,需要看你怎樣去協調。



努力工作,能夠在父母需要24小時照顧時,請的起全職保姆

工作賺錢是為了生活的更好,現在還年輕,有能力多賺錢,就應該多努力、更勤奮,一旦當你已邁入中年,身體各項指標也不達標,那到時候再談努力已經來不及了。當你賺取更多的財富,到父母年老需要24小時照顧之後,你可以為他們請全職保姆。



如果你有能力,在哪兒都能工作,你在哪,父母的家就在哪

如果你身處外地工作,父母需要24小時照顧,但是你不想放棄現在的工作,那必然是將父母接到自己身邊,一天24小時照顧有些誇張,除非是身體狀態已到紅線了。其實,每天下班後回家多照顧父母,安排好他們的生活,也是儘自己最大的孝心。如果你是自媒體、互聯網從業者,也許有一臺電腦,你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此時你也可以回到他們身邊。



送進養老院,專人照顧,難以割捨是必然

國家對於養老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標準也越來越高。在2017年12月20日,民政部已積極推進《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範》的研究,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升養老院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據調查報告顯示,在一線城市,如北上廣深,想入住養老院都需要排隊,而且在北京地區,逐步在將中心城區老年人引到郊區或者外地養老,由此看來,選擇入住養老院由專人24小時看護並非不是一種趨勢。

怎樣選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現在都還沒有老,還不懂得老人在體弱多病時,對兒女的期盼。在那時,我們並不會像父母照顧小時候的我們一樣有耐心,成天忙於工作忙於應酬,單單對於探望和照顧父母卻抽不出時間,我們該反思一下自己。對於父母的愛,待他們老時,正是回饋之時。


養老那些事

記得身邊有過這樣的事,一個老人有四個孩子,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子女都很孝順,老人和兒子同住,三個女兒出嫁了,也是每個星期都帶著老公孩子回來陪半老人,一家人其樂融融,周圍鄰居都很是羨慕,說老人很有福氣。後來老人生了一場病,之後就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全天伺候,子女們都有工作,畢竟都有家庭,生活開銷也很大,而且照顧老人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的事,於是他們請了個保姆幫忙照顧,她們一有時間就回來陪伴老人,不上班的日子都會自己照顧老人,老人很開心,保姆也看著好羨慕,連說老人好福氣。其實,孝養父母,不一定是每時每刻在身邊陪伴照顧,而是要用心,當作為子女如果生活都成問題了,拿什麼孝養父母,生病要看醫生吧,醫藥費要花吧。如果短時間需要全天照顧,我肯定會義無反顧的去陪伴照顧他們,就像我小時候生病了他們義無反顧的照顧我一樣。如果是長期要照顧的情況下,有條件的話,我肯給會放下工作以照顧父母為首任,但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工作和照顧父母都很重要,我會選擇工作,請個有責任心的保姆幫忙照顧,同時自己多花些時間來陪伴他們,減少一些工作,多些時間陪伴照顧,父母年紀越大,越希望子女能多多陪伴,就像孩子需要父母陪伴一樣,作為子女,用心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小幸運帶著夢想去旅行

“父母老了需要人24小時照顧,工作和孝養父母,該怎麼選擇”?當真的面臨這個兩難的選擇時,該怎麼選擇?這是一個不願意面對,拷問人心的問題。

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幾年前,爸爸生重病了,需要人照顧。姐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媽媽身體也不好,那時的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工作和照顧父親,該怎麼平衡?因為父母種下了瓜菜,每天早上3點多,我就起來摘好瓜菜拿去市場賣,賣完了再買肉回家把湯煲下,把一天的藥分好,叮囑父親按時吃藥,再騎著自行車趕在8點前上班。還好父親能照顧自己,母親也能幫幫忙,那段時間家與工作兩邊奔波,累得我多次想辭職回家專心照顧父親,還好最後都堅持下來了。


我覺得兩邊兼顧是很累,但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肯努力,一定能解決的。

我想,父母到了24小時需要人照顧的時候,身體一定不大好了,意味著父母陪伴我們的日子不多了!一、如果父母有退休金,有買社保;二、家裡還有兄弟姐妹幫襯著分擔;三、如果已結婚,另一半不反對,在這些情況下,我寧願辭職在家照顧父母,只有自己才會全心全意照顧他們!雖然暫時失去了工作,但我能在父母有生之年盡了孝道,報答他們,我也少了遺憾,也就問心無悔。

趁父母還在,陪他們聊聊天,為他們洗洗腳,剪剪指甲,不要等到失去了才來後悔……


回不去的故鄉132

我們兄弟姊妹九人,比起獨生子女父母生病時無疑佔有優勢,但母親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不能說話,舌頭也開始萎縮扦著食管和尿管,每天兩三個人照顧仍然手忙腳亂。回老家後母親自已生氣地拔掉了胃管,我們就慢慢餵食物,好在母親已能逐漸進食和喝水了。

雖然我們兄弟姊妹眾多,但上班的上班,做生意的做生意,還有的靠打工艱難為生, 有幾個哥姐年齡都六十多了,身體都不太好, 而我,雖然已退休,也還有工作要作,母親生病後我就無心做事,偶爾回家休息幾天亦是不能安心。我們會克服一切困難,精心陪伴母親。在照顧母親的這幾個月裡,我們兄弟姊妹經受的煎熬和苦痛難以言表,但我們從未想過放棄,因為她是我們的母親!


竹林禪意

父母老了必須有人24小時照顧,工作和孝養父母,這個問題內心很糾結。

父母老了必須有人24小時照顧,說明父母癱瘓,衣食住行都需要人照顧。若弟兄姊妹多,可輪流照顧,但怕人心不齊,有的人願意,有的人不願意。弟兄姊妹都是親骨肉,一個爹媽撫養長大的,輪流照顧,高矮都願意。可是弟兄媳婦與父母沒有血緣關係,婆媳關係不好的,生死都不願意照顧父母。

若弟兄娣妹少,或者獨生子女一人,需要24小時照顧父母,怎麼辦?若照顧父母,工作丟掉了,掙不到錢,託家帶口的,生活無著落。若不照顧父母,道德的綁架難以接受,外界人說你不孝,罵得你頭痛不已,不知所擇。

生老病死輪流回,這是每個人必經之路。在當今社會物價高的生活年代,沒有工作,可以說寸步難移。父母需要24小時照顧,不可能一點不管,畢竟百善孝為先吧!唯一的辦法趁自己年輕,多賺點錢,工作不能丟。要麼出錢僱傭人當保姆,照顧父母。要麼把父母跟隨自己身邊,白班由老婆照顧,夜班由自己照顧,前提是兩班倒(白、夜班)。只有這樣,才是兩全齊美的事,一方面工作找了錢,另一方面照顧了生活不能自拔的父母。



董永根

我現在正在侍候自已老孃八十五歲了,老頭照顧他家倆個老人,我家兄弟姐妹多,有錢出錢沒錢出力,他家兄弟倆個人,弟正在生活中忙碌。

兒子結婚七年還沒生孫子忙事業,己在國外陪住服務三年整,他家一切走向正軌了。

我倆個再有一個月回國一年了,首先顧兒子家,再顧老人家,國內保姆便宜,國外保姆我不放心。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中國過去有句俗話“人活七十古來稀”,這說明過去人活過七十的不多,現在醫學發達了人活過八十的佔大部分,活過九十的也不稀奇,但是現代醫學改變不了人的腦細胞的衰老和死亡,還有現代醫學能把一大部分過去得了就幾乎死亡的腦梗、腦出血等病的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但幾乎沒有不留後遺症的,這樣就出現了一大部分人壽命在八十五以上,但失智失能的人也挺多。人口老齡化已是事實,再一點中國已不是過去的農耕社會,父母在不遠行已行不通。解決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已不是難事,但是怎麼照顧失智失能問題的確需要大智慧,我的建議是01.建立針對這部分老人的基金(漲養老金上封頂,下有底,並且可以少漲點,留下一部分,做這個基金的一部分)並且要求個人交納這個保險;02.大力發展互助養老(老齡化社會適齡工作的人本來就會少,全靠適齡工作人員照顧老人不可能)04.建立多層次的養老公寓基地,這樣適合醫療;服務和管理。


手機用戶51926938084


橫笛煙柳橋

如果是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請長假請不動的,總不能辭掉工作照顧父母吧,只能請護工,自己盡最大努力多陪陪父母,相信父母也會理解的。大多數父母老了以後就像孩子一樣,希望孩子一刻不離地陪伴身邊,孩子多還好些,可以輪流,一個真的無法做到。


燕在飛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