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學歷不高,無法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怎麼辦?

睫毛彎彎教育

先說說我個人的經歷,我父母都是小學老師,小學1-3年級對我基本上是放養,導致我學習成績很一般。從3年級開始,我父親突然意識不能再放養下去了,每天晚上無論多晚,都會替我檢查作業。自從他輔導家庭作業開始,我的學習成績確實有了很大的起色,從班上的中游學生,一下躥到前面去了。看到我的成績上來了,父親慢慢也就放手讓我自己做功課。

現在回想起來,他給我輔導作業,倒不是說真的讓我鞏固了什麼知識點,搞清楚什麼上課沒聽懂的地方,而是提升了我的自信心。我小學的數學老師是個很年輕的女老師,每天批改作業的時候,會把錯的學生叫上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喝斥。對於我這種性格內向的學生來說,被當眾喝斥無疑是一種很恐怖的經歷。父親替我檢查作業之前,每天上學我都是戰戰兢兢的,就怕被老師罵。事實是,越怕被罵,作業越容易出錯。他替我檢查作業之後,基本上不會出現被罵的情況,極大地提升了我在學校的自信心。

個人覺得,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更多的是應該是一種對能夠自律地學習的習慣的培養,對專注力的培養。學校的課堂教育是根據班上絕大多數學生的接受水平來進行的。一個自律和專注的孩子,不太可能跟不上老師在學校的教學。家長學歷不高,也用不著擔心什麼。即便是那些學歷高的家長,隨著孩子年級的遞進,他們慢慢地也會覺得吃力,輔導不了孩子了。

術業有專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側重點原本就不同。家長包辦太多老師的職能,對孩子具體的功課介入太多,導致孩子的依賴心越來越重,這個不是什麼好事。對於學歷不高的家長,更多地應該是在家庭中營造學習的氛圍,多多鼓勵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是讓孩子獲益終生的。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直接解決問題的途徑,這個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輔導機構、託管班、家教、同學、鄰居,或者網絡上很多的APP軟件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足夠多的資源可以利用,輔導孩子家庭作業方法多種多樣。


但是我更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從孩子成長的角度,找替代方案是下策,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才是解決問題的上策。


小學生在三年級之前重點在培養學習的習慣,這個大家都知道,學習習慣包括什麼呢?除了按時到校、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自己收拾學習用具這些好習慣之外,有兩個學習習慣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思考的習慣、提問題的習慣,加起來就是自主學習。

思考的習慣包括在課堂上跟隨老師的啟發去思考,也包括自己一個人的學習時間的獨立思考。獨立思考的習慣是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在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有時會發現,孩子不會做題的原因是TA根本沒有思考。因為知道父母每天都會在身邊守著自己做作業,遇到難題時,想都不想、張口就問多省事兒啊!


另一個需要培養的習慣是提問題,就是把獨立思考的結果輸出,變成語言或者文字,告訴老師。父母要多鼓勵孩子把觀點、疑問,尤其是跟別人不一樣的想法說出來。當家庭作業有不會做的難題時,父母也要鼓勵孩子向老師求助,當然求助的前提一定是孩子經過思考也沒能做出來的。


所以,無論家長的學歷高低,都不要把給孩子輔導家庭作業當作最重點的工作,而要把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作為核心目標。尤其是孩子到了小學四、五年級,你會發現一個班的學生開始出現巨大的分層,低年級成績好的學生有不少一落千丈,原因就是,這些孩子的成績好是父母“盯”出來的。當父母不再“盯”,或者孩子不再讓父“盯”,問題就出現了。


最後需要說的一點是,不是說父母學歷不高,就可以什麼都不做。如果把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習慣作為核心目標,父母可能要付出比輔導家庭作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比如在孩子寫家庭作業的時候父母堅持讀書、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等,無論父母的學歷高低,這些事情是應該做的。


蘭海

其實家長學歷高不高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陪伴孩子。



曾經看到過一個視頻,一個農民工家長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不管是總分還是單科成績都第一,班級組織開開家長會,讓成績好的家長分享教育孩子的經驗,農民工家長這樣說:我是一個農民工,我不認識字,每天都到工地上班,並且要很晚才下班。孩子放學之後會到工地上給我送水,在工地上做作業等我下班。我有時間的時候會陪著兒子做作業,其實我就是看著他做,因為我不懂。當我看到兒子很輕鬆揮筆就寫時,我知道這些題目他肯定會,而當看到他把筆在手裡轉時,我就知道這個題他有難度。我會鼓勵他!



看了上面這個案例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呢?是不是一定要輔導孩子做作業,並且一定要親手教他呢?其實不然,我們現在有很多家長在陪孩子做作業時,心不在焉,導致孩子也心不在焉。

其實我們不是要手把手教他做,即使你現在有點知識能夠教他做,但是總有一天孩子學習到的知識是你不懂的,不能教的,到那個時候怎麼辦呢?

我們最好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懂的孩子可以第二天問老師。要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將來即使走出學校也是很有用的。



最後祝福你和你的孩子,希望能變得更好!


教師之聲

家長不要陪孩子寫作業更不要去輔導孩子的作業,而是應該在孩子每天上學離開家門的時候諄諄告誡孩子要在學校的課堂上專心的聽老師講課!那麼家長為什麼不能去輔導孩子的作業呢?家長應該怎樣來抓孩子的學習呢?

第一:家長不要做孩子學習的柺杖。不要去輔導孩子的作業,因為這樣做的後果容易讓孩子產生極強的依賴感,會讓孩子慢慢養成有了困難,有了難題以後,回家找爸爸媽媽解決的思維,而這個時候,由於小學的知識相對簡單,家長稍加思索就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再加上孩子與爸爸媽媽的親和力遠比老師與孩子的親和力緊密。讓孩子這顆天真的心認為爸爸媽媽一樣可以做老師,爸爸媽媽知識水平比學校老師教學水平還要高。孩子從心裡對爸爸媽媽產生了極強的崇拜感,自豪感和依賴感。


孩子一旦形成這個思維定式,進入初中以後學習中遇到了難題也會找爸爸媽媽來解決。於是有些文化程度比較高的家長會繼續輔導孩子學習。最後出現了:爸爸媽媽在家,這個孩子才能把作業中的難題解出來。遇到難題了,爸爸媽媽不在家,就先空下等爸爸媽媽回家以後教會自己了再去寫。如果爸爸媽媽顧不上,那麼這道難題就無法解決,就會一直拖下去。使孩子失去了獨自解決難題的能力,讓孩子產生了極強的依賴感。沒有家長的輔導就不會做題,學習沒有爸爸媽媽的參與介入就無法完成,而且由於難題都是爸爸媽媽幫助解決的。即使孩子把難題做出來了,也不會有成就感!使孩子慢慢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這一點務必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如下圖所示:


第二:家長輔導孩子學習的思路和解題方法與學校老師不一樣,應該以學校老師講課為主,不要輕易的去給孩子輔導學習,而有些家長不是這麼想的,覺得自己水平比老師還要高,覺得老師教孩子解題思路太複雜,覺得老師教的有問題,於是親自動手輔導孩子,顛覆和放棄的老師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這也是孩子在課堂上不再聽老師講課的主要原因之一。前面講了家長與孩子的親和力肯定比老師更緊密,所以孩子更願意接受爸爸媽媽給自己講解輔導,那麼孩子去了學校就會逐漸不再聽老師講課。接下來給大家舉一個案例,如下圖中的媽媽從小學開始輔導孩子作業所帶來的嚴重後果,而且這位媽媽擁有本科學歷:

第三:那麼家長應該怎樣來解決孩子寫作業這個問題呢?家長要嚴肅將下面這段話講給孩子聽:“學習需要的是無縫對接,寫作業的前提是會寫,會寫的前提是上課是否專心聽老師課,是否掌握了當天老師所講的知識,如果在當天老師講課的時候你沒有專心聽課,老師白天在課堂上講了些什麼,你壓根兒就沒有聽,沒有及時學懂當天老師所講的知識,等回家以後寫作業的時候,那麼你根本就不會做題,根本無法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家長講這段話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清楚:認真聽課的同學,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沒有認真聽課的學生兩個小時都做不出來,要麼做出來結果還是錯的,錯的就要改。結果寫完作業就快12點了,睡的晚,休息時間不夠,第二天上課犯迷糊,沒有精力聽課,最後形成了惡性循環,孩子的成績只能越來越差。有一個初二年級的家長很鬱悶的對我說:我們孩子都很辛苦,每天晚上我們都要輔導孩子寫作業經常寫到11點多有時候要寫到12點多才能寫完,十點多以後孩子就已經有些累了,繼續學習效果也不好。可是沒辦法,總得把作業寫完啊,學習效率不高,還要熬夜睡得晚,孩子第二天在學校也沒有精神聽老師講課,我們也知道這樣不好,讓孩子的學習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與此同時,在同一間教室裡面還有一部分孩子在老師講課的時候,這些孩子目不轉睛認真的看著老師在講課,認真地做著筆記,我曾看到過很多個孩子專心聽課的筆記,這些孩子的課本上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了難點,重點和必須熟記的部分。這些孩子的學習有三個特徵:一,學習成績優秀,二:從來不上補習班,三:家長也從不去輔導,因為這些孩子已經做到了課堂緊隨老師思維,及時掌握了老師所講的知識紮紮實實的跟上了老師講課的進度,因為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課了,所以在寫作業的時候就能夠很輕鬆的把作業做正確,而且寫的特別快,寫的快睡得早,第二天聽課必然精神抖擻,聽課效率就高。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因此這類學生的學習成績優秀也就成為了必然。如下圖所示:

由上述圖片可見專心聽課聽懂老師講課是一個孩子完成作業的根本保障,如果孩子用心聽課了那麼根本不用家長陪伴和輔導,孩子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完成作業。因此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分清主次找出問題的核心所在,當孩子每天揹著書包上學離開家門的時候一定要用嚴肅的口吻告誡孩子:“坐在教室裡一定要專心聽老師講課”!!!絕不要去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家庭教育感悟

前陣子一個觀點“寒門再難出貴子”火爆社交網絡。一位老師稱,近兩年學校裡的中高考狀元,基本家裡條件都很好。中考結束,學校有5個排名前列的孩子都上了重點線。他們都來自開跑車、住別墅的家庭。這個月,這幾位學生的家長們還商議送孩子去澳大利亞參加夏令營。

“反觀我們小時候讀書,成績好和家庭條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學讀書好的,家裡都很窮。”他感慨道,“現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養外,父母都捨得花錢,送各種培訓班,甚至請私人家教,成績都是錢堆出來的。”

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別越來越大,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是遠遠不夠的,起跑線已經低了一個級別。這位老師直言,“寒門學子輸在了教育起跑線上。

這話確實有一定道理,並且在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但是放眼全中國,家庭貧困的不在少數,農民或農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便沒有出路了嗎,難道貧窮也要“世襲”下去嗎?

湖南衛視在2017年末有一檔訪談節目《兒行千里》,第一期嘉賓便是從湖南農村走出的麻省理工大學博士後何江,他因一段“哈佛大學畢業演講” 視頻而引發網友熱議。同樣是90後,同樣貧窮,零食就是荷塘裡的菱角,這樣的人怎樣去了麻省理工大學呢?

從我個人角度,提供一些建議。

1、 樹立自信觀念。

做為父母要正視家庭和教育,不要以農村、職業、收入等現狀來時時告誡孩子自己的

難處,做為這樣家庭走出來的筆者我,從小壓力便十分大。老師讓交輔導材料費、校服費用時,內心總是很恐懼,更別提什麼班級聯歡會(學生時代聯歡會每人要交15元錢買飲料零食)、聚會等,一律自動隔離,拒不參加。

2、 以身作則,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在農村,生活單一,不少人在閒時有打麻將的習慣。三五不時和鄰居們聚在一起,天

天小搓一把,一晚上即便輸光了也僅僅損失一百多元,到凌晨12點、1點回家睡覺。可是如此天長日久,孩子自然無法做到自覺自律——畢竟是小孩子,再怎樣耳提面命要好好學習,抓緊時間,還是做不到。

建議家長在家裡陪著孩子。孩子一邊學習,家長一邊幹活,如做家務、縫補衣服、收拾工具等。保持安靜,並告訴孩子,這是自己的“學習或工作”。大人小孩子一起學習,互不打擾,並且進行比賽。如此督促。

3、 多看書,書中自有黃金屋。

沒法提供優渥的學習機會,如出國旅行等,而書籍也越來越貴了。那麼很簡單,花1000

元以內買個電子書,如kindle。上面有大量知識書籍可供翻閱,且不傷眼睛。每本書僅需幾元錢即可翻閱,且不限次數。

4、 可組織鄰居小孩一起學習。

鄰居小孩如有比較上進的,大家可以聯合起來在一起學習。良好的學習氛圍有非常重

要的感染力。我表姐的孩子是學霸,她家樓上樓下的父母整天在表姐跟前請求,並送各種禮物示好,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女在一起學習。其實他們並不是同一年級,但是他們都表示,想讓外甥女的學習態度和狀態來影響和帶動她們。

而同樣的,做為家長,我表姐當年也是找了樓上鄰居小孩在一起學習,那個小孩後來考上了清華。

5、 番茄時間管理

6、 勞逸結合,鍛鍊身體

題主可能會覺得好笑,怎麼就要鍛鍊身體了。

其實學習是個很艱苦的體力活,做為老師我發現,現在的孩子身體機能很差,很多家

長雖然注重營養,卻忽視了鍛鍊。到了高中,繁重的學業重壓在身,很多孩子便扛不住了。這對以後工作、生活,都埋下了隱患。

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愛吃火鍋也愛魚

這個問題得分幾個方面來看。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如果他們能夠在學校緊跟老師的步伐,在課堂上認真的聽課,那麼老師每天所佈置的家庭作業,是完全不需要家長來輔導的,他們有能力獨立完成,特別是在義務教育的階段,老師會根據大綱的要求來授課,所以每天留的家庭作業的難度不會太大。

而要讓孩子在學習上有較為突出的表現,真正需要輔導的內容其實都是在課外,基於書本的知識高於書本的知識,才能夠幫助孩子在考試過程當中獲得高分。

而如果一個孩子連老師每天佈置的家庭作業,都需要家長的監督檢查輔導,那麼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一定出了問題。是課堂聽課效率不高,是老師講的知識點他們還沒聽懂,或者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又或者是家庭的環境和父母的溝通方式讓他們比較反感。

身邊也有很多學歷不是很高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學習都很關注和重視,我一直在建議他們和老師多溝通,保證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效率,他們的孩子在考試上就不會太差,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大的期待,可以把孩子送到合適的提高班去輔導孩子高於課本的知識體系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更大程度的幫助孩子搞好學習,提高分數。

而一直以來,我們的孩子需要輔導的,其實並不是老師所講的那些基礎知識,家長需要輔導的其實都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效率問題,在網絡上,很多家長都說輔導孩子寫作業容易誘發家長的心臟病,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孩子在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效率上出了問題,讓家長感覺到各種不爽。

如今的輔導班都很貴,如果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家長能夠儘早的參與到孩子學習的態度習慣和效率問題的整改上,那麼真的可以為家長省下一大筆錢!


九鬥學生心理

如果父母本身學歷不高,無法輔導孩子的作業,如果對孩子的成績已經有了很大的影響,建議還是讓孩子去輔導班。

但是,不是送孩子去了輔導班,家長就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有些孩子即使上了輔導班,成績一樣不理想,為什麼?不輔導孩子作業的家長還需要做到這些:

  • 協助孩子規劃時間。很多孩子說每天的作業太多,做不完,家長是否瞭解過孩子的作業情況,或者跟老師聯繫,看看這些作業是否真的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或者只是因為孩子作業拖沓。家長需要協助孩子合理規劃作業時間,養成孩子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 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業習慣。好的作業習慣是好成績的開端,讓孩子對自己的作業負責,不管是預習、複習、作業等,告訴孩子作業是自己的事,不管是對是錯,是否遭到了老師的批評,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大人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成長為自己

那就不輔導,需要輔導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態度,以及極其想要幫助孩子包辦的家長。

當代學生家長,很多程度上包辦了孩子的作業。小學一年級老師說要做一份手抄報,作業交上來一看,清一色的優秀,字跡整潔,排版合理,有圖有字,色彩斑斕。有多少是孩子參與,又有多少是孩子主導的呢?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獨立完成一份手抄報自然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任務。遇到這種超綱的作業,家長能不心急然後親自上陣麼?其實不應該。作業太難完不成就應該交上去能完成的部分。如果全班有一半以上都不能完成,那麼該反省的是教師的課程設計與作業佈置,如果交上去全部是美觀和整齊的作品,教師如何得知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我覺得這就是拔苗助長的形式之一。


以上我說的是家長有能力有時間去輔導家庭作業的情況。那如果家長沒時間或沒能力去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呢?我覺得也不應該拔苗助長,但其實我們能做的也不少。輔導作業的重點不在於輔導,在於陪伴。陪伴什麼用?能讓孩子在有監督有鼓勵的情況下自己檢查作業,完成作業。這其中必然有曲折,有的孩子做完作業就想去玩,有的孩子知難而退,一碰到作業不會想一會兒就不做了。這兩種情況解然不同,需要家長的耐心與各種策略。

單就完成作業這件事情來說,假設作業難度始終,那麼家長不需要輔導。如果孩子不能獨立完成大部分,一定是學校課堂聽講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只要你是家長,就應該即時與教師取得聯繫和溝通。如果孩子能獨立完成大部分作業,你要做的是督促他檢查並且提高作業效率。當然,如果你希望孩子更進一步,可以讓孩子參加提高型輔導類課程。


我舉一個澳大利亞的例子。去年我整理中文課程學生資料時有這麼一個日本學生,十二年級(高三)單親家庭,媽媽白天打兩份工,下班不早,孩子喜歡玩電腦遊戲,所以經常不做中文課作業,導致跟不上課堂進度,而他其實很聰明,他是要去參加澳洲高考中文科目的考試的。所以我和他的母親取得了聯繫,後來母親換了一份工作做咖啡師,上下班相對較早,這樣有時間兼顧到孩子作業。他的媽媽並不會中文,但對於幾門高考科目很上心,也就是陪伴他完成作業,補習一下網絡上的中文口語課程,這樣半年下來,成績很快提上去,上課積極性變高,以前很不願開口,因為沒有完成作業中的鞏固練習部分而導致很快忘記拼音的讀法。後來他在中文考試(入門水平)中取得了中上的成績。

所以,重要的是陪伴與監督學習態度與效率。抽出時間幫助其形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那麼即使不參加課外輔導課程,學生依然可以搞好學習,保證一定的分數,也可以為家長省下一筆錢。當然即使孩子參加課外輔導課程,家長依然要做的是跟進學習進度並且時不時與教師瞭解學習情況。我們做家長的永遠是輔助,又不是輔助其做作業,而是輔助其成為有自主學習習慣的學習者。


教育怪談,教書是門手藝,育人也是育己。


教育怪談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中國有一千年以上的科舉歷史,甚麼叫科舉?就是平民百姓可以通過公開考試而獲得做官的資格,再加上章回小說和傳統戲曲常有「落難書生中狀元」的故事,就加深了中國人那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此所以,有許多學歷不高的家長,都很在意家中小孩的日常作業做出個甚麼機的成績。小孩於學年之內考試測驗成績好,就當成應該要慶祝的大事。偶然一回馬失前蹄考得不及格,還要懲罰小孩,如扣零用錢或取消正常娛樂活動等等,倒好像小孩觸犯了甚麼彌天大罪似的!

在世紀之交,人人都說新世紀是知識型經濟的社會。大家對這種新的社會形態認識不足,於是有人鼓吹假如小孩知識不夠、學歷不足,日後怕會在知識型經濟無立錐之地。那麼二十一世紀的孩子最起碼要有多高的學歷?因為大家心中都沒有個底,便隨意以大學本科畢業「起跳」了!

讀者諸君是否會感覺到潘國森這是答非所問?

非也,非也!

如果不去弄清楚問題的背景,恐怕我們的討論會誤入歧途!

實情是家長從來都不必過度介入孩子的學習,最重要是先教導孩子做一個守法公民!

學校的作業和學習,以至公考開試如大學聯招的成績,只是人生幾十年的其中一個小片段,不必太過擔憂。就算孩子沒有其讀重點高中或名牌大學,也不是世界末日。

俗語有云:「兒孫自有兒孫福。」如果任何學歷高的人都註定成為人生的大贏家,那麼人生就太過簡單了。其實現時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教育都出了人力資源錯配的新難題,簡單來說,是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年青人過多,出現人浮於事和高不成低不就的窘態;一般中專程度的技術人員卻相對短缺。當今社會發展和演化的步伐實在太快,莫說學歷不高的家長沒法掌握,專家學者也不見得一定猜得對!

最後小結是:

學歷不高的年青家長首要是以身作則,協助孩子樹立良好的個人品格,讓他們發展不同的興趣和能力。

至於日後念甚麼專業,考到甚麼程度的學歷,可以多與學校的老師溝通,按照孩子的實際情況,從詳計議。



潘先森說

很多家長會覺得輔導孩子做作業必須有高學歷,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家長能夠很輕鬆的把答案告訴孩子。其實這不是正確的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方式,輔導孩子做作業主要是陪伴,以及低年級孩子有時候看不懂題目,也不懂得一些作業格式什麼的,家長予以指導就好。

我覺得家長不要過份焦慮,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聰明,不要總擔心離了自己的輔導,孩子什麼作業都無法完成。我就是一個不輔導孩子做作業的家長,孩子現在三年級,今天正式放寒假,學期總成績第一。不輔導孩子做作業也是有一些好處的,這是我親身的體會。



一、孩子會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因為我不輔導孩子做作業,所以從一年級開始孩子會獨立完成作業。由於孩子有閱讀的良好習慣,認字也比較早,看題審題都沒有難度,所以做作業也基本難不倒她。除非真的遇到難題孩子才會問我,其他時間都是自己完成作業,自己檢查作業。

二、孩子可以自主安排自己做作業的時間,這極大提高孩子做作業的積極性。

由於孩子不用我來輔導作業,所以不需要配合我的時間來做作業。她想放學就馬上做作業或者先玩一會再寫作業完全由她自己決定。這樣反而提高孩子積極性,讓孩子覺得做作業也充滿樂趣。相比有些孩子由於父母輔導作業,不停在旁邊嘮叨,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我覺得我們這樣更好。

三、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責任心。

由於孩子一早就自己完成作業,檢查作業,孩子知道做作業就是她自己的事。即使做錯了,那也是她自己負責。所以這極大程度上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責任心。

最後我想說家長學歷不高完全不需要擔心,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以及平時各種行為習慣上的引導。至於輔導作業,真的不是學歷高,什麼都懂,什麼都告訴孩子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真的遇到難題,請給予鼓勵,鼓勵他思考,再不懂的話讓孩子去學校請教老師。然後不輔導孩子做作業不等於放任不管,要看著孩子,觀察孩子,適時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