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大師:修習止觀法門,貴在定慧雙修

蓮池大師:修習止觀法門,貴在定慧雙修

止觀①之貴均等,尚矣!聖人復起,不能易矣!或有稍緩急於其間者曰:“經言‘因定發慧’,則止為要。”以是相沿成習,修行之人,多主寂靜。唯永嘉既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②之說,以明均等。而後文曰:“惺惺為正,寂寂為助③。”則迥然獨得之見,從古至今,無道及者。自後宗門④教人看話頭⑤,以期徹悟,而妙喜呵默照⑥為邪禪,正此意也。是故佛稱大覺,眾生稱不覺。覺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註釋】

①止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②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出自《禪宗永嘉集》奢摩他頌第四。永嘉大師釋雲:“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即是止)。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即是觀)。以寂寂治緣慮,以惺惺治昏住。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緣慮。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緣慮,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歷歷,兼亦寂寂,此乃還源之妙性也。”

③惺惺為正,寂寂為助:永嘉大師釋雲:“此之二事,體不相離。猶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為正,以杖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後方行。修心之人,亦復如是。必先息緣慮,令心寂寂;次當惺惺,不致昏沉,令心歷歷。惺惺寂寂,二名一體,更不異時。譬夫病者欲行,闕杖不可。正行之時,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亦復如是。惺惺寂寂,不得異時,雖有二名,其體不別。”

④宗門:本為諸宗之通稱,後專指禪宗一門。《楞伽經》曰:“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祖庭事苑》卷八曰:“宗門謂三學者莫不宗此門,故謂之宗門。”

⑤看話頭:亦稱參話頭。為宋朝臨濟宗楊歧派的大慧宗杲禪師住雲居山時所創。他不贊同當時流行的默照禪法,因而主張閱讀古人公案,取其中含有機要的現成話語如“狗子無佛性”或“如何是佛法大意”等,教人集中精力參究,作為明心見性的方便法門。

⑥默照:又稱寂照禪。宋朝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於浙江天童寺所創。提倡在寂默處觀照體用、理事、空有等,作為明心見性的方法。

【譯文】

修習止觀法門,貴在定慧雙修,這已是不刊之說!即使聖人再出,也不會對此加以改動!但也有人認為應稍有緩急的區別。他們舉《楞嚴經》經文“因定發慧”為據,可知應以修止為要。由此相沿成習,許多修行的人都以寂靜為主。唯有永嘉大師既提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以闡明定慧必須均等,又在後文強調當以:“惺惺為正,寂寂為助。”真可謂是迥然獨到的見解,從古至今,無人言及。以後宗門中教人參話頭以期大徹大悟,像妙喜宗杲禪師呵責默照禪為邪禪,也正是這個意思。通常稱佛為大覺,眾生為不覺。覺,也就是“惺”的意思。可見永嘉大師的這個說法含有極微妙的旨意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