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舊照片——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幕後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臺》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劇片在海內外觀眾之多享譽之隆堪稱戲曲之最。今天重溫這一經典劇目,其高超的藝術魅力和久長的劇壇影響力仍然攝人心魄。

——題記

翻出舊照片——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幕後故事

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劇照

當時的《梁祝哀史》是迷信和色情的大雜燴:梁山伯之所以和祝英臺同窗三年認不出她是女子,是因為梁的魂魄被祝攝走;後來歸還於他,他才明白她是女郎。“回十八”的路上,想著祝英臺的梁山伯滿嘴的黃色唱詞。

《梁祝哀史》全劇分三本,頭本叫梁祝哀史,有∶點花、思讀、卜裝、進讒、結拜、上學、設界、嫖院、露形、辭回。二本叫十八相送,有∶求媒、相送、回家、念梁、許願、做媒、報信、夢會、告假、回想。三本叫樓臺相會,有∶觀景、樓會、勸梁、許懷、藕池、病回、致書、覆書、長逝、弔孝、娶祝、顯靈、歸位、團圓。

翻出舊照片——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幕後故事

《梁祝哀史》,是越劇舞臺上的保留劇目

1940年,逐漸出名的袁雪芬帶領一些志同道合者,開始越劇改革運動,大量上演新戲。《梁祝哀史》再次上演時,變成了《新梁祝哀史》,內容大量精減,祝英臺成為天真、忠貞的少女,梁山伯則是那個呆而可愛的書生,兩人的愛情成為乾淨、明亮、永恆的悲劇。當時每次上演,臺下經常哭聲一片。就這樣,電影版的前身基本成型,由於袁雪芬和範瑞娟的出色演技,別的演員基本放棄演出此劇。老的《梁祝哀史》就此慢慢消失。

翻出舊照片——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幕後故事

翻出舊照片——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幕後故事

上兩圖為袁雪芬(左)與馬樟花合演的越劇《梁祝哀史》(1939年)

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國戲曲觀摩大會舉行,袁雪芬、範瑞娟進京演出《梁山伯與祝英臺》。上級明確地通知:毛澤東主席指示,馬上要開拍彩色電影。

1952年年底,《梁山伯與祝英臺》開始拍攝。參與人員非常激動,當時一部黑白電影投資近20萬元,彩色電影要翻倍。儘管財政緊張,但還是投入了拍攝。

當時蘇聯專家明確地說:“你們要拍彩色電影,再過3個五年計劃再說,現在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因為燈光、藥水等方面都不成熟,她們一面在電影廠拍攝,一面看著工作人員拿著小瓶子藥水做實驗。她們也不適應當時的拍攝,一個鏡頭拍十幾次,演的情緒都沒有了。但即使這樣的拍攝方式,還是因為手工印刷、燈光不穩定、色彩不定而流產。

最後,能不能拍成彩色片的問題被提出,而且集中在兩盞從蘇聯進口的阿克炭精燈上。彩色電影必須光源充足,這兩隻燈一閃一閃,總在眨眼,不能起到應有作用。電影廠決定改拍黑白片。於是,彩色佈景和服裝必須重新設計,大家在拆佈景的時候,電工突然發現:掉頭安裝的阿克炭精燈可以正常工作了——“原因就是裝倒了這麼簡單。”袁雪芬找到了當時的宣傳部長夏衍,請他到攝影棚看看,從攝影機鏡頭裡看到的彩色畫面很明麗,於是,召開現場辦公會,再次決定拍攝彩色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