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NO.6061

儿时记忆之三

塘坨和小河边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巫水河边的老巷子

塘坨里最宏伟的建筑是衡州会馆,即寿佛宫,居民称它为寿佛寺。它还有一个常人不知的俗名,叫衡锡龄。衡州会馆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衡州馆前面是十余级青石板台阶,宽十多米,下宽上窄。拾级而上,大门前有个青石板平台,平台两边有一对约两米高立在石墩上的石头狮子,还有一对立在石墩上的石头麒麟,狮子一公一母,张口含着一个取不出来的园石球,鼓着一双大眼珠,雄壮威武。馆门嵌在至下而上都是石刻碉塑的墙壁中央,和洪江现存的太平宫相似,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大门是一对厚重的钉钉铁叶门,进门必须迈过高三至四十厘米的青石门槛(六岁的小孩需要大人牽引提着进门),门内是过道,经过道往右上几级台阶才到达天井,天井正面是正殿,左右各有偏殿,正殿中央供奉的是千手观音(记忆中的观音只有六只或八只手),殿两旁还供有其它叫不出名字的菩萨,正殿对面有个戏台。民国时期已经在会馆里办了个衡郡小学,解放后又扩建改名为第二初级小学,正殿左边用木板隔成教研室,右边和偏殿隔成教室,菩萨尚存,用厚厚的红布遮盖起来。其建筑后来用作卫生防疫站和轻工业局的办公场地。衡州馆还是洪江共产党人早期活动的革命胜地,是贺琼女士为首的革命组织“女子工读团”的主要活动场所。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1975年12月塘圫及附近建筑

塘坨往老街走,上十余级台阶的右边即是蔡伦宫,宫内供奉着书纸业行会的尊神蔡伦,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门是一条长不过数米的小巷,直达天井,巷的左边是戏台,对面是正殿,两旁有偏房数间,规模比衡州馆小。

在小河边,记忆中的会馆还有徽州馆,位于司门口北端,徽州馆又名新安会馆,1861年建,供奉着文曲星朱熹。徽州馆有四个支馆,分别是苏州馆(1771年)、潮州馆(1775年)、青阳馆(1814年)、琴溪堂(1839年),会馆自外向内是前厅,正殿,天井、数间厢房,厢房北面开有一个侧门,门外是条狭窄的高墙小巷,通往油篓巷,皖光小学就设在徽州馆内。其前厅曾经用作印刷厂,现为洪江税务局。

小河边的新街上还有较大的湘乡会馆,或叫龙城宫、广济宫、湘翠庭,会馆的尊神是文昌帝,建于1860年。湘乡馆大门直接旁街,也是石碉装饰的平整门面,大门北边的街角贴墙插着一块约一米高的青石板,板上刻有被花纹环绕的“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楷体书写,刚劲有力。进门是戏台后墙,往左走就到了天井,天井的临街面是戏台,对面是佛殿,供奉着文曲星朱子,两边则是厢房。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1943年洪江学校分布图

在沙子坪还有一座洞天宫,好像又叫灶王宫,民国的沙子坪联保小学就设在这里,我见识这座行业会馆时它已经改建为第六初级小学,仅在进校门左边的侧殿里看到一尊鼓着一双黑眼珠的大菩萨,据说油盐业的神龙宫、船篷业的玄女宫也在塘坨附近的老街口和衙门口,廖码头还有个棉花公所,但是我没去玩过,也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地址。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1949年10月4日,39军116师进入洪江

一九四九年刚满六岁,父亲要我念书,带我去塘坨寿佛寺的衡郡小学报名,父亲和先生交谈了几句,交了学费,我就成了小学生。那时还未解放,学校门口一边有一个童子军站岗,童子军穿着很整齐,上身是军绿色衬衣,下身是军绿色短裤,打着领带,手拿比人还高的红漆岗棍,威风凌凌。学生们很害怕,如果上学迟到早退被童子军抓到了,少不了挨打、罚站、甚至关学。童子军(类似当今的少先队员)与一般学生的关系紧张,流行的歌谣是:“童子军,拿起棒棒打学生......”。不久,洪江解放了,五零年下学期,政府把接管的十二所小学(共有学生1889人)改为三个中心完小和八个初小,徽州馆的皖光小学合并到衡郡小学组成了二初小。我读四年级时,二初小解散,合并到六初小。翌年,六初小增设高小班,更名为沙子坪完小,经过多次扩建,现在叫做东方红小学。我是该校出来的第一班高小毕业生。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1950年10月1日,洪江人民庆祝国庆节及洪江解放一周年纪念大会

在塘坨,最怀念的是学校前面的汤圆粑粑。卖粑粑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架着一个木炭铁锅,先把事先和好的米团捻成直径约十厘米的米绳,再切成一节节的米粒,倒入沸水煮熟,用汤勺捞出盛到碗里,撒上盐胡椒和葱,放点辣椒粉,香喷喷的。一分钱一饭碗,两分钱一菜碗,学生们很喜欢吃。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塘坨市场小诊所

从衡州馆出发,沿着司门口方向的斜坡向上走,第一家是胡记面粮店,出售自己加工制作的面粉和面条,店主在桂花园有一个碾坊,利用溪水推动水车,带动大石磨把小麦磨成面粉,再制成面条。向上是弹花店,工人背上插着一根长扁竹,吊着一个牛筋大弹弓,一手扶弓,一手拿木锤,哐噹哐噹用力弹松棉花,棉絮四处飞舞,最后制成棉被。斜坡最高处是宋家的金铺,打造金银手饰。再上就是司门口正街了。

洪江小河的正街靠山那边全部是高墙窨子屋,靠河这边则是木架子屋和少量的砖木结构屋。司门口正街到徽州馆为止,是繁华的商业街,徽州馆正面是直通小河的司门口码头,码头上有个长方形青石板框成的太平缸,常年存水防火。两边是高高的圆拱挡火墙,从挡火墙起,司门口一号是“大有”南货铺,卖糖酒酱菜和种种乾货食品,糖果由自己加工,楼下是作坊,把白糖热塎成半透明的胶体,加色,用模子制成棒棒糖或者籽籽糖,还生产各种饼干糕点,一天到晚热气腾腾。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右边的高砖木房屋分别是:司门口二号《益寿堂》、三号《德生祥》和《向独齋》

二号是“益寿堂”药店,进门是半个人高的柜台,左边挂着长长的罗马字弹簧挂钟,右边一张书桌,坐着号脉的先生给病人开药方,柜内是一排整齐的数十个方格木盒墙,盒子里有各种中药,店员们忙着抓药,中药也是自己加工的,店里面和楼下是仓库和加工间。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左边的房子为国民党警察局

隔壁是徽州馆(皖光小学)

三号在靠山边,解放前是国民党的党部、警察局,高墙外爬满常青藤,墙内有小花园和大树,进门是屏风墙,里面是两排公务房,再里面有临时监狱,解放后先是公安局,后又变成税务局、铁器合作社、布鞋厂。四号是”德生祥”皮箱店,主做皮箱、布箱,还做过大鼓、腰鼓,自产自销,临街是店面,师傅一边制箱一边守店,楼下是作坊,制作木板箱胚,楼上是油漆间,存放着需要风乾的半成品。皮箱店隔壁是“向独齋”金银铺,打造各类首饰,门口有玻璃门成品展示柜,里面是各种花色的耳环、项链、戒指、手镯、铃铛、项圈、童锁,工艺精细养眼,柜台里面,师傅手执吹管,鼓起腮邦对着灯焰吹焰,把金粉熔化成块,然后敲打加工成各类饰品。再过去是秤铺,制作和出售大小不同的木杆秤。再过去是余家的丝线铺,煮茧抽丝染色,加工成各色粗细不同,光亮鲜丽的丝线。然后相继是书纸铺、日杂店、布店、百货店、土产店等等,印象深刻的是书纸铺,“陈兴昌”店内挂满彩印领袖像,最多的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像,还有周总理、十大元帅、孙中山、马恩列斯的肖像,另有年画、风景画、观音财神钟馗之类的门贴画,我们围着一张西湖十景图百看不厌,寻找岳坟、断桥等风景地位置,久久不忍离去,店内有架木刻印刷机,店主用棕锤醮上颜汁,均匀刷在木刻版上,复上纸一推,就印好了一张,笔墨帐簿作业本基本上是自产的;“徐祥丰”书纸铺不仅卖笔墨簿画,还卖从上海等地引进的铅字书籍刊物,自己有两台石印机,可以套色彩印刷高质量的广告报纸画刊。“信和”洋货店也不简单,出售多种进口糖果饼干、美国炼乳奶粉、高丽人参、南洋海参燕窝等等高档补品礼品。山货店里可以看到山羊狐狸狼虎豹皮以及鹰、雕,有一年甚至抬来一只死老虎,放在黄家窨子屋门口的街上剥皮加工。最大的窨子屋是“天顺华”,不知道在做什么生意。还有“亚细亚”洋油(煤油)行,经小河运来的洋油桶在塘坨码头或者廖码头上岸,肩抬或街滚运到洋行,再打散供应。油桶上印着亚洲地图和亚细亚商标,以至洪江流传一个大笑话,说在初中入学考试中,有个题目问亚洲在哪里,有人答曰:在洋铁桶上。司门口多数店铺店面作坊合一、自产自销,零售批发兼营,街上人来人往,繁华热闹。

司门口以北是小河正街,一直延伸到犁头嘴,大桥以北尤其拥挤,是衣服、布匹、酒品、文具、纸张、铁器、粮油、洋货的集散地,桥头南是武汉上海百货和洋货,如像胶制品、洋伞雨鞋雨衣、医药医疗器械、儿童玩具、洋布的集中销售地。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司门口正街的罗家窖子屋

塘坨南有几家零星的日杂店、饮食店、豆腐店和菜摊。沿荷叶街斜坡向上,则是一线皮革店,制作经营牛皮钉鞋、木屐、皮带。拐弯处有一座两层的吊脚楼立在小溪上,是“鸿信”皮箱店,自做自卖。对面是纸烟铺,用微型卷烟机,把烟丝摊在长条烟纸上,手一摆,一根长烟就卷好了,然后切短装盒,生产出洪江著名的老刀牌香烟。再上街就平坦了,首先是扎纸铺,把竹子削成竹丝,扎成骨架,糊上棉絮纸,然后粘上色纸装饰,画上图案,灯笼就做好了。春季赶制清明节的纸屋纸船,夏秋准备难做的龙头、狮子头和风筝,冬季是各式各样的花灯,鱼、虾、五星、花篮,底下有个十字架,插上腊烛灯就通明透亮了,最巧的是走马灯,花草和三国水浒各种故事人物不停地转。前面是杨家理发店,那时用不起电风扇,夏天就在天花板上吊一块又簿又小的棉被,手拉滑轮让棉被摆动给顾客扇风。对面一个米宽的小墙角是曾家的铜匠铺,边上堆有型沙,先把需要铸造的实物或木模埋在铸模沙中,锤紧,然后把碎铜加入茶杯大的坩埚里用炭火熔化,倒进铸模中,冷却后取出毛坯,再经锉、磨、钻,抛光就得到了成品,有挂子、提手、角铜、锁、钥匙、床钩,火炉、烟袋,小巧细致。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新街

经过挡火墙,就到了新街,墙边座落一个两米高的土地庙,供着土地菩萨,上书警语“敬惜纸字”!从新街到沙子坪,一路是手工作坊。先是铁匠铺,师傅打起赤膊,身着围裙,浑身是汗,一手拉风箱,一手用钳子在通红的炉火里夹出金光闪闪的毛坯,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两个人,轮起大锤砸向工件,打出锄头、镰刀、菜刀、柴刀、钉子。再是烟丝铺,把烘乾好的烟叶层层放入半米高的木架子中箍得紧紧的,然后用个大刨子用力往下刨,落在底下盒子中的就是烟丝。新街中部多是裁缝铺,纺织店和印染作坊,手摇纺车不仃地转动,把棉花抽成纱。人踏木架子织布机,梭子左左来回穿,把纱织成布。布匹刷上白色的灰浆花纹,层层落进大染缸,捞出来,用水冲洗,晒干,用刀刮去灰泥,再清洗晒干,街边是染坊,清晒作坊在河街。靠近湘乡馆处有制作钱纸、腊烛、蚊香、佛香的店铺。竹棍缠上棉蕊,浸入溶化的红色腊汁中,取出滴乾,大腊烛需要多次浸泡,最大的腊烛有手臂粗,印有双喜金字。过了湘乡馆是斗笠店、棕制品店。师傅手拿棕片放在铁齿耙上反复拉散,把棕片分离成棕丝和棕絮,棕丝用来制斗笠、蓑衣、棕刷、扫把,棕絮用来加工棕绳,细棕绳在室内用纺车加工,再在外面街边摆上绞车,把多股细绳绞成一根粗绳。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塘垞市场

再过去是古楼脚,它是小溪出口,地势低漥,先下码头到谷底,再上码头才能到冻青坪贺家祠堂。下码头处有粮店、踩布作坊,以前有钱人穿的缎子布就是在这里踩亮的。赤膊师傅双手向上抓住悬在天花板上的横杠,脚踏一个宽近一米,重达半吨、两头上翘的大石头元宝,石头下面是布辊,下面还有一个带弧形槽的石头基座,双脚交替用力踩,让元宝摆动,辊轮反复碾压基座上的布,直到光亮。这个动作奇特惊险,令人心惊胆战,万一没有站稳人掉下来就完蛋了。上码头处有小路沿着窨子屋的外墙通往小溪上游的新民路,墙内有桑树,郁郁葱葱。

冻青坪一带大多是铁匠、铜匠铺和缝纫、草纸、日杂用品店铺,中段有个皮匠街,是削牛皮的地方,先把带毛牛皮浸泡在四方形的石灰水池中,捞出摊在削皮架的斜坡上,用长扁刀刮去皮毛,翻过来把反面刮净,再用两头尖的竹杆衬开皮子掠晒风干。往前一路走到了沙子坪,再走就是二凉亭。

那时,老街和塘坨街全是窨子屋。今天,老街窨子尚残存,塘坨街的拆得无影无踪。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小河边的窨子屋

消失得无影踪的还有临河的全部街道。五十年代还还能够见到小河边正街之下残破的两层街:米厂街从桥头延伸至司门口,河街从桥头沿河而上,直到古楼脚,全是木架子屋。米厂街是大米的集中贩卖之地,从桥头拾级而下,两边的店铺中,宽大的四方形木桶和箩筐里装满了大米,米粒堆成尖尖的小山,旁边放着上大下小量米的升子,上面吊着粗大的木杆秤,米是成担成斗地卖。再有碾米店铺,中间是直径约两米的竹制碾磨,把从船上扛来麻袋装的谷子倒进磨盘,师傅双手紧握丁字形推杆,一前一后推拉,磨盘就转起来了,把米粒和糠壳剥离,再用一辆有手把的木桶风车,右边轴上崁有长方形叶片,摇动手把,叶片转动生风,把糠壳吹出来。河街断断续续的架子屋大多残破不堪,甚至可以通过板缝窥见屋内的设置,上游段多为铁匠铺,下游段多为织染店铺,一路上稀稀拉拉,还可以看到只等下剩下木架子的空屋。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已经消失的鸡笼街(今影剧院附近)

河街败落的起因是洪水。记忆中,小河每年都会涨大水,洪水淹没了街道,塘坨、古楼脚连年进水,但是正街没有被淹过,最高水位总是比街面要低三五米。小时候常常爬在窗台上,看那浑浊奔腾的的洪流,水中不时出现旋涡,把渣滓卷入水底,上游漂来木头、家具、猪狗,甚至有倾斜的房屋、死尸。临街边水面较平静,偶然有小船驶入,搜救河街躲在楼上的人们,转运桌椅家什,情景揪心。曾经看见一座小屋,水面逐渐漫上二楼,屋子浮起,开始摇晃,转瞬间被抬起来了,慢慢向河中心漂移,突然,房子歪斜,快速冲入河中,架子即刻散踏,倦向下游消逝了。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1938年7月,小河边洪灾情况

史载1931年洪江大水,塘坨冲垮房屋数百家,淹死三千余人,司门口码头到新街杨家巷码头一线河街基本上被摧毁。1949年6月,巫水六墩七孔石板桥(1931年第一次修建的洪江大桥)被洪水冲垮,桥头两边和犁头嘴一线的房屋全被冲走。记得那一年,冲下来的木排卡住桥墩,散木越积越多,从桥头至廖码头的河中全堆着木头,大桥承受不了压力,垮了。听大人说,一些人在木头堆上捡大水柴,也被冲走了。后来廖码头那里架起临时浮桥,在河里相间放几艘船,铺上厚厚的木板,以便行人通过。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1934年洪江大桥建成通车

另一种灾难是大火,虽然传说洪江越烧越红,但其后果实在难以承受。数百年来洪江火灾不断,重灾区是小河边,十五岁之前我见到的大火就有三起。好像是一九五四年,傍晚大火,站在司门口街上可以看见新街方向火光冲天,大火映红了半个天空,湘乡馆至古楼脚靠河边一线房子全部烧毁。一九五六年,在洪江中学上学,上课时有人喊起火了,结果是廖码头至太素巷码头两边正街直到河街的房屋都被火烧了,一个同班同学成了受灾户。另一起发生在大河边,大火把一甲巷出口前面靠河边一线的房屋烧完了。(当年人小,以上记忆中的年代可能有误)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1930年洪江筲箕湾火灾后的情况

兵、匪、水、火,那时的洪江人活得真不容易。没有我们前辈的舍命拼搏,哪有当年洪江的辉煌。

一九四九年十月(有资料说是四号下午四点),解放军朝南岳山打了几炮,国民党官兵匆惶逃窜,过桥之后浇上汽油打算烧浮桥桥板,正好解放军先头部队赶到,立即冲过桥,灭火保住了浮桥,随后大军渡过巫水,解放了洪江。听到炮响,家家户户紧闭门户躲避,父亲带着我们全家藏在灶屋底下的黑房间里呆了一夜,天亮后父亲从门缝外望,发觉街道两旁坐满了大兵,秋毫无犯,才放心叫我们出来。那段时间,常有解放军在我家楼上打地铺借宿,旁边放着步枪、轻机枪,我上去玩,还得了一截铅笔(当时写字都用毛笔,铅笔乃稀罕文具)。

以后加高桥面重新修好了新的洪江大桥。五十年代初,政府号召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在西岸桥头至犁头嘴河街废墟上修建了摊贩市场,三列砖柱青瓦的摊位整齐排列,比现在大修前的塘坨市场还要高档。政府在此主办了首次湘西城乡物资交流会,四周乡县的农民闻风而来,相当热闹。湖南日报盛赞洪江为“湘西明珠”。交易会之后,摊贩市场成了洪江第一家农贸市场。

如今,大桥越修越漂亮,坚固的防洪堤从桥头延伸到渔梁湾水电站,米厂街和河街成为历史,沿河一线的木屋变成了砖房,洪江人再也不怕那令人心惊胆战的大火和洪水了。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1996年洪水后的巫水北路

「洪江记忆」塘坨和小河边,聊聊那些忘不了的洪江往事

1980年晋升为工程师,1988年升为高级工程师。历任仪表技术组组长、计量标准站站长、计量管理科科长、计控所副所长、计控处(自动化部)副处(部)长、主任工程师职务。2000年离岗后,曾在浙江宁波某电器公司任总经理技术顾问兼技术部长、品质部长,江苏溧阳某钢厂厂长。1985年作为基本设计审查团成员赴日本国,参加引进设备项目的设计审查。多次为省冶金仪表技师考试命题、起草编制热工仪表和电工仪表技师考试标准,参与制定省冶金计控专业发展规划。先后在《冶金自动化》、《中国计量》等杂志和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担任省计量定级升级国家一级评审员、省冶金计控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冶金计控培训基地教务长、地区计量测试学会理事、本企业工程技术系列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技师评定委员会评委等社会职务。曾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省技术监督成果二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