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為何不告發任伯安串聯八爺黨阻撓籌糧救災之舉?

劇評道長

四爺能夠得到康熙的認可是他辦事務實!

八爺得不到康熙的認可是他籠絡人心!

康熙四十六年,黃河發大水,淹沒田地房屋無數,百萬老百姓受災,而堂堂天朝大清國竟然拿不出賑災銀兩,這讓康熙皇帝顏面掃地,無比難堪,這讓國庫空虛的問題顯得尤為嚴重!

康熙放眼掃去,眾皇子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都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沒有人願意去分擔康熙的難題。此時,孤僻冷漠,不善言談的皇四子胤禛站了出來。

他接下了這個眾人都不願意挑的擔子,只有他真正願意為康熙皇帝去分擔,只有他真正的為大清國的江山社稷考慮,只有他真正為黎民百姓排憂解難。

他知道這個差事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肯定會得罪人,肯定會受到萬般阻撓,可能也會無功而返,而其他皇子都等著看胤禛的笑話。

此去,任重而道遠。


初到江南,沒有繁華,只有餓殍遍地,觸目驚心。四爺胤禛憂心忡忡。

而後,見到揚州知府車銘,江南巡鹽道任伯安等人的時候,四爺心痛難以言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臣子享國家俸祿,還魚肉百姓!他們眼裡只有利益,不顧百姓的死活!任伯安甚至不給四爺面子,公然甩下四爺而去,因為任伯安自詡為八爺的門人,完全不把四爺放在眼裡!

而後,四爺果斷罷免車銘,讓田文靜上任賑災!而後讓貧窮百姓去喬伯安府邸乞食,無非是公然允許搶劫這些大戶人家!而後,喬伯安領頭裝樣子給朝廷捐贈銀兩,但是這也解決不了問題,畢竟這些銀兩是遠遠不夠,治標不治本。

四爺一時也想不到更好的辦法,隨後,他只能苦思良計。終於,機會來了!年羹堯截獲了八爺給喬伯安的信封,而信的內容就是讓喬伯安拒絕捐款給江南賑災!

這一下八爺的把柄一下子被四爺拿住,他拿著信封,擺了一宴,喬伯安不得不息事寧人,捐贈大量銀兩,

化解了四爺的難題!而後四爺把信交給喬伯安,也沒有把事情捅大。

四爺此次辦差圓滿而歸,但是他心裡卻高興不起來。


四爺為何不把事情捅到康熙那裡,一舉拔除八爺的黨派勢力呢?

第一,強龍不壓地頭蛇。

四爺此次而來的目的是為賑災,而朝廷目前最為緊迫的問題也是災情,此時如果四爺把事情捅大,康熙肯定會大發雷霆,八爺就吃不了兜著走。但是,一旦四爺拿走信封,八爺和他的勢力絕對不會讓這封信進入康熙的視線之內,他就會聯絡喬伯安採取一系列極端的行為,肯定不會讓四爺活著到達京城,四爺雖然有年羹堯護衛,但是他畢竟在別人的地盤,很多因素他控制不了,所以只能是這次先行放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二,朝政各種勢力盤根錯節。

此時雖說太子沒有被廢,但是八爺已然在佈局自己的實力,因為八爺一直都在爭,他苦心經營,籠絡人心,爭權奪利,爭實力,爭皇位,而且他想把各皇子都拖下水,讓康熙重新選擇繼承人。這樣就導致朝廷各種勢力盤根錯節,康熙看得到,但難以解決。如果四爺把八爺的把柄捅到康熙那兒去了,那麼康熙也很為難,他要解決的話就會震動各種勢力,而且各種勢力都會受影響,人人自危,最終導致朝堂震動,造成的後果難以想象。

第三,給皇族各皇子留面子。

畢竟八爺的這種行徑確實讓人不恥,他不顧江山社稷只為自己謀私利,這種後果只會讓朝廷對皇子更加失望,讓皇族顏面掃地,那就不光是八爺的臉面,可能四爺自己的臉面,以及康熙的臉面都會受到影響,一旦這樣,四爺自己都是很難堪!

第四,四爺必須以國事為重!

四爺此行的目的是賑災,所以他必須要時時刻刻明白自己的身上的膽子,這件差事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朝廷最緊急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處理不好,就會導致江山不穩,所以,他先要在穩定其它的情況事宜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被其它影響,完不成這個差事,肯定導致更惡劣的後果,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四爺畢竟是真正務實的人,他自己能夠把握時局與分寸,“小不忍則亂大謀”,他權衡各種勢力,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能以後再一步步解決其它的問題。

八爺的苦心積慮確實有些過分,只顧自己的權力,而置黎民百姓於水生火熱之中,

他的心思不軌,當然也會被聰明的康熙所察覺,肯定會在他心裡被疏遠,所以,八爺註定不可能成功,不可能成為繼承人,不是因為能力和手段不夠,而是缺乏君王的氣量!


忠肝義膽嶽老三

原因一、康熙在太和殿早有暗示:“宗室與國同體,人事不修的話,這水明天淹的就可能是紫禁城。”

1,紫禁城太和殿上,康熙既有嘆息亦有悔意:“這些年來,玄燁將國事交予太子,還有你們這些阿哥協同辦理,現在弄成這個樣子,我們還誰也不知道。”

2,與國同體,方能百年長存:“災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災患。”康熙在說完這句話後,試探性的注視著太子胤礽以及殿下的八爺黨和四阿哥胤禛,繼續說道:“宗室與國同體,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如果我們不好好感知天意,明天淹的就可能是紫禁城。”

3,和《大明王朝》的廷議類似,首先上層集團要達成一致與默契,亦或是妥協。而後,地方勢力才能照章辦事。康熙並沒有在太和殿隨即任命救災欽差人選,而是選擇等待。

4,太和殿廷議後有兩個細節,雍正找到太子陳述了救災的重要性,太子並沒有反駁,而是在康熙御前推薦了雍正;八爺黨核心人物九阿哥、十阿哥勸八王爺制約雍正時,八王爺亦是陳述了災民過冬的重要性。所以,康熙“宗室一體”這句話還是起了作用的。

原因二、一封書信的威脅太小,只有抓住一條讓八爺黨沒有退路的把柄才能徹底扳倒他們。

1,既然宗室與國同體,那麼在國之危難之時,一封書信已然微不足道了,康熙現在心裡所想的就只有九州四方。雍正亦不敢違背康熙籠絡漢族官員士紳、維繫民心,賑汲災民,鞏固清王朝統治的政治目的。

2,雍正一行人身處揚州,此地乃是八爺黨的大本營,如若大張旗鼓的公開這封書信,對方勢必狗急跳牆,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來。為蒼生想,為自身安全想,雍正都應該選擇低調處理,這也正是他救災之行,一路微服簡從的原因之一。

原因三、江南乃是人文淵藪之地,雍正可借救災之舉收買人心,為自己尋才求賢鋪墊好名聲,亦為今後推行新政打下基礎

1,雍正此次救災之地一是河南,二是黃泛區江蘇淮河一帶。後期雍正推行新政之時亦是首選河南和江蘇作為新政的試驗地。因為這兩個地方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所以說,救災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告發八爺黨。

2,江南自古出人才,雍正此次救災亦可順道尋才求賢,先得田文鏡,而後由命年羹堯尋得神機妙算的鄔思道相助。而鄔思道在離開雍邸之時,亦解釋了他之所以追隨雍正的目的:“我是懷著為天才蒼生的心願來輔佐四爺的。”這就再次說明,救災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告發八爺黨。

3,雍正是出了名的冷麵王,而他重點拉攏的對象定是文人清流,比如科舉前三甲:王文昭、尹繼善、劉墨林;再比如京城清流的代表人物:孫嘉誠,李紱等人。而江南更是文人清流淵藪之地,可以說這些人和雍正是志同道合的盟友。至此,雍正在地方上也有了政治勢力和民心資本。


劇評道長

在第一次看《雍正王朝》的時候,看到胤禛去江南籌款,九阿哥胤禟卻陰為絆阻,讓自己的門人任伯安在江南與胤禛作對。而揚州的鹽商卻又與任伯安上下鐵板一塊,沆瀣一氣,胤禛硬是扣不出一兩銀子。這個時候,四阿哥胤禛的家奴,時任杭州將軍的年羹堯在私下截獲了九阿哥胤禟給任伯安的家信。這個時候胤禛不僅沒有將這封可以大大打擊八爺黨的信件交給皇帝,反而將其還給了任伯安,這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這到底是出於什麼考慮呢?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胤禛和胤祥江南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為災民求款,而非引出一場太子黨與八爺黨的政治鬥爭。紫禁城中,康熙面對空空如也的國庫,不由得暗暗心驚。紫禁城外,是一條氾濫的黃河和數百萬嗷嗷待哺的災民。所以康熙派胤禛與胤祥為欽差,讓二人急去富庶的江南地區籌款。籌款晚上一天,鬧民變的可能性就大上一分。

這件事情的重要性胤禛是清楚的,他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所以他當務之急是籌到銀兩,安撫災民,以免鬧出民變

。面對鐵板一塊的揚州官商,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拿到把柄,從他們嘴裡掏錢。而九阿哥胤禟的這封信就恰恰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正好讓任伯安拿高價錢買回去。這樣一來,胤禛和胤祥的差事就算辦好了,而又能好好的警醒一番八爺黨。

其次就算胤禛拿著這封信去告發八爺黨和任伯安結黨營私阻撓籌款,那八爺黨和任伯安又會作何反應呢?我想他們自然是推個一乾二淨,死不承認,說不好還要反告胤禛和胤祥一個誣告的罪名

。畢竟要扳倒當朝的皇子,怎麼可能僅憑一封信函就說明問題呢。這件證據太單薄了,嚇唬嚇唬任伯安和江南的鹽商還可以,八爺和九爺可不是嚇大的。

就像九爺在得知了這一切後,最先的反應不是信被劫而產生後怕,他的第一反應竟然是要參胤禛。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來,胤禟根本不怕這封信。所以這絕非上上之策,而是魚死網破之策。此時的阿哥們雖然已有逐鹿之舉,但還遠遠未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所以這一步棋不到萬不得已胤禛是不會走的,因為走這一步棋不僅籌不到款,而且還會造成太子黨與八爺黨的鬥爭白熱化。到那個時候,一切都是因胤禛而起,康熙自然把這一切都算到了胤禛的頭上。最重要的是,這個差事沒有辦好,胤禛的能力自然會受到懷疑,以後像追比戶部欠款這種任務也就基本與胤禛無緣了。

所以胤禛的這步棋是充分權衡過利弊才走的,他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目標。他的老對手八爺對他就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知,那就是咱們的這位四哥,處處佔著個理字

以上。


逆流時代

瞭解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康熙信奉“宗室與國同體”。所以在廷議的時候,他首先引導上層建築達成一致與默契,他認為只有這樣,地方勢力才能照章辦事。

在康熙的引導下,雍正找到太子陳述了救災的重要性,太子並沒有反駁,而是在康熙御前推薦了雍正;八爺黨核心人物九阿哥、十阿哥勸八王爺制約雍正時,八王爺亦是陳述了災民過冬的重要性。所以,康熙“宗室與國同體”這句話還是起了作用的。

至於雍正為何不告發任伯安串聯八爺黨阻撓籌糧救災之舉?而是選擇把書信交還給任伯安,換取江南士紳的捐銀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第一,單憑一封書信對八王爺的威脅太小,想扳倒八爺黨必須抓住一條讓八爺黨沒有退路的把柄才能徹底勝出。既然宗室與國同體,那麼在國之危難之時,一封書信已然微不足道了,此時此刻康熙的心裡所想的只有九州四方。雍正亦不敢違背康熙籠絡漢族官員士紳、維繫民心,賑濟災民,鞏固清王朝統治的政治目的。

第二,雍正一行人身處揚州,此地乃是八爺黨的大本營,如若大張旗鼓的公開這封書信,對方勢必狗急跳牆,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來。為蒼生想,為自身安全想,雍正都應該選擇低調處理,這也正是他救災之行,一路微服簡從的原因之一。

第三,江南乃是人文淵藪之地,雍正可借救災之舉收買人心,為自己尋才求賢鋪墊好名聲,亦為今後推行新政打下基礎。所以說,救災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告發八爺黨。


老末說事兒

我想,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四爺為什麼最後可以成為皇帝。

首先交代一下大背景:

康熙四十六年,黃河氾濫,百萬災民流離失所,威脅到了國家的安穩,所以籌款救災在當時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在這個背景下雍正的這一番舉動就不難解釋了:


一、雍正識大體,顧全大局。在這個背景下,雍正一方面自己為國為民,確實想拯救災民於水火之中;另一方面,雍正也深諳康熙打的心意,知道這個時候完成籌款救災才是頭等重任,如果告發了八爺黨與任伯安串聯阻擋籌糧,事情的走向就很可能由救災轉為了查處八爺黨,況且單單憑一封信並不能把八爺黨扳倒。即便扳倒了八爺黨,江南的那些貪官富商很可能孤注一擲,堅決抵抗捐款。到時候,救災的差事沒辦好,還惹得一身騷,完全不划算。

二、雍正懂聖意,念親情。在《雍正王朝》的第一集中,康熙已經對把政事交給阿哥們治理這件事表示了後悔和自責,如果這個時候雍正再把八爺黨的醜事擺出來分明就是打康熙皇帝的臉,讓康熙下不了臺。這樣的蠢事雍正絕對不會做。此外,雍正是個比較注重親情的皇帝,對待自己的兄弟們非常念及感情,也不願意互相殘害。

三、保全自己還買個人情。江南是八爺黨的大本營,門生故吏遍佈各個府道,如果非要揭露醜事,很可能招來殺身之禍,畢竟雍正當時沒帶多少人馬,一旦來個魚死網破,四爺和十三爺的人身安全就不能得到保證了,說不定連北京都回不了。雍正專注地完成賑災的事就是最大的功勞。另外,不把信公開也算是讓讓八爺欠了他一個人情。


深度文史

與幾百萬災民隨時可能暴動比起來,和八爺黨的恩怨簡直不值一提,況且當時康熙是派四爺去籌措錢糧,儘快安撫民,安頓災民,如果雍正這時候了八爺一本,就會被康熙帝認為是借題發揮,對城外幾百萬流離失所的災民不重視,所以他沒有這麼做。



況且任伯安受到了九阿哥胤糖的指示,在四爺去江南後,變著法子的給胤禛使絆子,並和當地官員串通一氣,不繳納錢糧,年羹堯私下得到的這封信,雖然也算是八爺黨阻撓四爺籌集資金的一個證據,但是這封信對任伯安威脅極大,他可能隨時成為九爺的替罪羊,所以他一定很重視這封信,這樣對八爺黨來說,只能傷其皮毛,況且眼下之急不是和八爺黨的人打官司,而是要先籌集錢糧救助災民,所以權衡之下,四阿哥胤禛選擇了用這封信,逼任伯安往外吐銀子,以解燃眉之急。



雍正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他不怕得罪人,敢於做實事,而康熙皇帝最反感的就是因為朋黨之爭,擾亂朝政,如果胤禛藉著這次江南籌集錢糧之際,對八爺黨發難,而至災銀籌集延誤時期,皇帝責備的一定還是自己,到時如果災民暴動,局面更加一發不可收拾,所以雍正能權衡利弊,不計個人利益,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利用這封信給八阿哥造成打擊,而是抓緊籌集錢糧度過這次危機,所以他不當皇帝誰當皇帝。


歷史假專家

提這個問題的人,一定很有正義感。但是如果在《雍正王朝》的世界中,可能會死得很慘。

四阿哥胤禛不告發八爺一夥人,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當時胤禛是被皇帝派去籌款賑災的。也就是說,弄銀子是他的本職工作。如果他選擇把信交給皇帝,那麼銀子肯定是弄不到了。也許皇帝接到信後雷霆大發,會讓任伯安把銀子吐出來,但那就不是胤禛的功勞了。康熙會認為胤禛不會辦差,必須依賴皇帝的權威才能弄到銀子。

電視劇中,胤禛選擇了用信換銀子,效果很好,康熙很滿意。

第二,最重要的是當時的政治局勢。當時太子在位,看起來很穩固,沒有被廢的兆頭。八爺一黨主要和太子鬥,不會把胤禛視為主要對手。

如果胤禛把信交給皇帝,八爺一黨(主要是九爺,因為信是九爺寫的,不會牽扯到八爺)遭到打擊,得利的是太子,這是為太子做嫁衣。

而接下來八爺黨也會把胤禛視為主要對手,打擊報復。就像下副本,太子是坦克,胤禛是輸出。如果胤禛把仇恨拉過去了,太子坦克安全了,胤禛就得死。而胤禛和太子實際上並非一條心。

因此,胤禛是不能把信交給康熙的。


夢露居士

簡單介紹一下劇情

四爺去籌措賑災糧款,遇到了以仁伯安為首的地方官阻撓,而其背後的靠山又是“八爺黨”,四爺獲得往來書信的死證,但是卻選擇用證據換取銀兩。而沒有選擇告發“八爺黨”。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救災為重,當時最緊迫的是籌措到銀兩以解燃眉之急,不然會有很多百姓捱餓,四爺的做法正是以大局為重。

2、當時太子地位相對穩固,四爺還屬於太子一派,並沒有必要利用此事去消弱“八爺黨”。

3、給皇子保留了臉面,如果將此事公之於眾,天下當知,皇帝的兒子都不管百姓死活,對於皇族的名聲影響太大,更會削弱康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一點點歷史

沒有告發恰恰說明雍正的高明之處,因為當時最要緊的是籌糧籌款,而揚州又是八爺黨的地盤,如果告發八爺阻撓籌糧震災的話,也許能打擊八爺黨,但會完不成康熙爺的交待的任務,到時還會讓康熙認為雍正不顧朝廷的臉面和百姓的安危,只顧忙於兄弟之間的內鬥,最後有負皇恩!



《雍正王朝》裡的四爺辦事處處為朝廷著想,才會得到康熙爺和上書房大臣張庭玉的高看,最後在揚州完成籌糧籌錢的任務,還收下狗兒等三個小斯及田文鏡,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一下子讓康熙也知道自己還有一個辦事能力很不錯的兒子,看看這句話“千不怕萬不怕,就怕四爺叫會話!”和“千不怕萬不怕,就怕四爺調回京!”,其實這就是民心,雍正能當皇帝不完全是靠權術和計謀,他還有一顆關心江山社稷和體察百姓的真心!


看歷史說古今

牽扯太大,如果直接告發任伯安,任伯安是一定會倒,但案子到後面勢必要公開看任伯安收集的官員罪證,那些東西公開,就會變成朝廷最大的醜聞,朝局動盪,天下不安,千萬顆人頭落地,皇帝也無法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除非自己退位!

所以殺壞人也要考慮怎麼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