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描淡寫背後:專利也許才是小米IPO最大的風險?

日前,小米IPO的招股書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對於近500頁的招股書中,業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看好,有的看衰。不過在我們看來,既然小米CEO雷軍將小米自詡為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且此前在不同場合強調其手機業務也是依靠創新得以反彈和發展,那麼與創新密不可分的專利(知識產權)理應也是小米和業內關注的焦點才是。

輕描淡寫背後:專利也許才是小米IPO最大的風險?

但在招股書中,小米對此(主要是潛在的風險)只是輕描淡寫。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小米為何要對此輕描淡寫?是覺得對其IPO不重要,還是想要竭力掩飾什麼?因為業內知道,小米此前在專利方面是吃過大虧的,且後續相關的訴訟不斷。

在印度市場遭遇如此挫折,對於當時正處在上升期的小米來說無疑是一瓢冷水。最終小米進行了妥協,在滿足每臺設備向法院預繳100盧比(當時約摺合10.12元人民幣)提存的前提下,小米當時得以暫時繼續在印度市場銷售搭載高通芯片的智能手機,而搭載聯發科芯片的手機則處於“禁售”狀態。

也許正是上述頻頻的專利訴訟,讓此前一直不注重創新和專利積累的小米不得不對專利刮目相看,但鑑於其缺乏研發和創新的DNA,不得不“臨時抱佛腳”,倉促採取併購的策略試圖短期內彌補專利的短板。

為此,2015年10月收購了博通公司31件無線通信專利;2016年2月,小米從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公司購買了332件美國專利,涵蓋“儲存管理、控制邏輯、序列編碼、電腦封裝、手持終端、線路板”等諸多領域;2016年6月,小米再度從微軟手中購得1500件專利等。小米近乎於瘋狂的專利併購,甚至讓其在ROL律師事務所(Richardson Oliver Law Group LLP)當年撰寫的專利經濟市場相關報告中成為美國專利市場的大買家。

儘管如此,小米“買買買”的步伐並未就此停止。此後的2017年又從諾基亞購買了數量和質量不詳的專利。那麼問題來了,小米這種“臨時抱佛腳”近乎於“惡補”購買來的專利價值幾何?

當然,小米在併購之外,也加大了自主申請專利的力度,且在數量上也呈現迅速增長之勢。儘管如此,其依然存在風險。

其次,小米的專利在技術領域佈局上還存在明顯的不均衡。大量專利技術還停留在用戶界面和使用體驗上,真正核心的硬件/芯片及底層通訊協議方面的技術還十分欠缺,而這些技術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和時間積累,顯然小米依靠自身力量要在短時間內彌補是極其困難的。

據公開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間,小米有不少於30件實用新型專利被他人發起無效宣告,其中,15件專利被宣告全部無效,7件專利被部分宣告無效,僅有8件專利被維持有效。由此可以看出,小米自身的專利質量並不穩定,雖然其加大了專利申請和佈局力度,但是,並不能完全消除小米產品可能侵犯專利的可能。最典型的案例是,曾經小米在其官網中宣傳的小米4C手機邊緣觸控已申請46項專利的“黑科技”等文字表述,當事人尚未取得專利證書,只有專利申請號。被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海淀分局罰款30000元。

提及專利的價值,作為全球專利申請和質量均屢屢名列第一的IBM認為,專利是否具有價值應具備5個主要特徵,即首先應是前瞻研發的產物,其次有效性強,再次是商業性/可行性強,第四是可揭發性強,最後是不易被迴避。那麼以此標準衡量,小米專利的價值幾何?

這裡我們僅以前瞻研發的產物標準為例,業內知道,前瞻研發的產物需要前期大量的研發投入,而根據小米招股書顯示,2017年小米的研發投入為32億元,僅佔總收入的2.79%,與競爭對手華為相比,小米的研發投入只佔到華為的3.57%,更不用說去和全球科技企業相比,例如一向被認為不注重研發投入的蘋果,預計今年在研發的投入將會超過100億美元。

如果說上述是小米在專利方面曾經滄海難為水,後續採取“惡補”(包括併購和自主申請)但整體專利實力,尤其專利質量提升有限而成為其IPO前後潛在風險的話,還有一個重要的與專利相關的風險就是現有手機的應繳專利費。

根據小米招股書顯示,2017年小米手機部分收入806億元,向外知識產權費用34億元,佔收入比是4.2%,而業內認為,按照小米這種類型的公司,單臺手機的專利費率佔比應為8%-10%,這說明小米還有很多專利費沒有交,知識產權訴訟風險極大。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作為自詡為創新的小米,業內更應關注創新背後,小米專利的價值、策略及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現狀和位置,尤其是未來小米將以海外市場拓展為主要增長動力之時,專利更是小米機會與風險並存的最大變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