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誕生了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而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沒有?

震禮

日本的國土面積太小!

以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商平臺為例,要誕生這種大平臺的必要條件是一個條件是幅員遼闊。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民眾去先線下購買商品並不方便,這種情況下就有了電商的用武之地。

反觀日本,國土面積才37萬平方公里,這也意味著,日本的人口密度相當高,光一個東京地區就匯聚了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另一方面,日本的交通基礎設施又很發達,公路、公交、公路、鐵路、日本新幹線、海運、航空都是世界領先。這麼多人擠在一塊狹小的土地上,交通有非常便利,日本就很難誕生像似阿里這樣大規模的互聯網企業。

俄羅斯的人口數量不夠!

國土面積的問題在俄羅斯這裡就不存在了——俄羅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公里。但是,俄羅斯的人口雖然又1.4億,絕對數量不小,但相比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就顯得地廣人稀了。

這也意味著,俄羅斯人口的整體消費力、消費與服務的多樣性,消費端的規模化效益,很難攤薄高昂的基礎設施成本。舉個例子,你生活在西伯利亞一個人跡罕至的一個小村落,不要說網購莫斯科的高檔商品了,就連最基本的上網都是個問題。

印度的網民比中國少太多!

如果相比日本狹小的國土面積、以及俄羅斯相對較少的人口數量,那麼印度的條件要好得多——印度是世界第7大的國家,人口數量也僅次於中國。但是,印度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能上網的人太少了,印度26%的人是文盲,而精通英語者的只有5000萬。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最近公佈的研究報告稱,從2013年至2016年中國的互聯網用戶佔總人口的比例增加至71%,而印度的互聯網用戶數佔總人口的比例只增加至21%。中國數字經濟佔其GDP總量的30.3%,印度卻還在努力為在未來5到7年間把數字經濟規模擴大至1萬億美元。

韓國就更不用說了,以上幾個條件都沒能滿足,所以他只能誕生三星這種的大財閥,而無法孕育BAT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其實也不能怪這幾個國家不爭氣,放眼世界,真正能孕育世界級互聯網企業的國家真不多,除了中國也就只剩下美國了!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中國人口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崛起有內外和外在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

信息時代,人口的價值被充分釋放。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隨便做個應用都有幾百萬幾千萬的用戶,規模經濟很容易發揮作用。

比較俄羅斯和歐洲,我們的巨大人口優勢釋放了紅利,所有創業者都是受益者。

此外,中國文化統一,十幾億人口用一種文字和語言,這是互聯網發展中最大的平臺化基礎,因此有了阿里巴巴和騰訊。

只是人口多,文字文化統一,那麼日本也不差,但日本老齡化嚴重,互聯網革新動力不足,加上發達國家的節奏,還正趕上了失去了二十年經濟衰退,互聯網經濟也沒能大起步。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崛起還需要很多外部條件,比如通信業務發展!中國自從通信業改革以後,大踏步追上了世界發達國家,移動通信更是彎道超車,如今流量資費大幅降低,網速大幅提升,且網絡覆蓋在大國中全球最好,為互聯網公司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這方面,印度雖然也人口多年輕化,還是英語國家,但基礎設施不行,與中國差距很大。

即便說中國互聯網很多山寨,那也是需要人才與技術儲備的,不是誰都可以做到。

中國三十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世界工廠的製造業地位,功不可沒,阿里巴巴誕生成長在民營製造業經濟最活躍的浙江不是偶然。

由此可見,中國互聯網的崛起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抓住了歷史機遇。


馬繼華

中國15億人口,佔據世界1/5,26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中國菜誕生了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



一、中國的巨大人口數量是互聯網的發展基礎

中國擁有世界1/5的人口,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人口是最大的資源,所以所有人口眾多的城市都是擁有巨大的互聯網前景,比如韓國,日本,臺灣,香港,泰國,新加坡這種人口稀少的國家或城市根本不可能發展出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

而美國為什麼會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呢?是因為英語是世界第一大的工作用語,美國互聯網公司從誕生之初就是服務全球的互聯網用戶的,而不是美國本土用戶,這樣的用戶量無疑是比中國這樣單一國家用戶更大的。



二、中國市場經濟超前,已經開放26年

中國從1992年開始改革開放,此後經濟迅速發展,改革開放帶來的是社會經濟,投資人等迅速湧入,中國慢慢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讓資本和互聯網創業前所未有的發達。而印度則仍然處於改革的初期。



三、中國對內的監管相對寬鬆,且有效阻隔了國際互聯網公司

中國監管主要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塊,所以Facebook 和Instagram目前仍然不能入華,這對國內互聯網來說一定程度是保護,讓國內互聯網在發展之初有一個相對國內競爭的土壤,所以孵化出來的都是國內互聯網公司。而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監管又比俄羅斯更加寬鬆。俄羅斯並不是沒有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比如電報telegram就是誕生於俄羅斯但受不了俄羅斯的監管最終整體遷移至美國發展。


毛琳Michael

1969年10月29晚上10點30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本科生查理與斯坦福研究所的比爾建立了第一個ARPANET鏈路。二者相距560公里,實現了分組交換網絡的遠程通訊,標誌著世界互聯網的誕生。

1983年,美國國防部研製出了現在通用的網絡TCP/IP協議,互聯網因此開始流行起來,Internet誕生。

1994年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國際專線(64K)接入了國際互聯網,中國互聯網誕生了。1997年,中國三家互聯網公司誕生,網易、搜狐、新浪(當時稱四通利方)開啟了中國互聯網的時代。

回顧整個世界互聯網的發展史,可以說在起步之初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巨大。相信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想到中國的互聯網能夠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互聯網公司中,中國和美國分庭抗禮,中國的BATJ悉數上榜。

前些年,德國互聯網公司Rocket Internet 上市的時候,官網上有一句話:“做美國和中國之外最大的互聯網公司”。而同樣是發達國家的歐洲,可以說在信息時代擁有天然的優勢,而發展卻大大不如中國,為什麼中國誕生了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呢?

1)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對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支撐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基礎。我國從過去的有線互聯網過去,發展到現現在的無線、移動互聯網,都源於國家對光纜、移動基站的建設。為何互聯網企業代表多次建議國家能投入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是從用戶的角度考慮,更多的也是出於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2)市場因素。市場是支撐整個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世界之最。網民體量的巨大,為互聯網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深度,單以這種流量轉化成收益,就可以日進斗金,是整個市場支撐了世界級互聯網公司的誕生。

中國本土的企業更懂中國國情,也更容易成功,這可以歸結為企業自身的因素。此外,中國市場的創業環境也支撐互聯網企業的發展。

那麼,為什麼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都沒有出現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呢?

韓國人口數量有限,網絡消費深度不夠,難以支撐巨頭企業的成長。

印度這個國家剛實現村村通電,人民收入水平有限,互聯網企業市場需求不足。

俄羅斯本身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總量連日本、韓國都比不上,更別說支撐互聯網巨頭企業了。

日本算是一個能夠支撐互聯網巨頭的國家了,但由於日本專注於製造業,這個國家因循守舊,比較佛系,缺乏滋生互聯網巨頭的土壤。

雖然中國互聯網企業從市值上來說是世界級的,但中國互聯網巨頭主要的陣地都在國內,擴展國外市場仍然壓力重重。相較於谷歌、亞馬遜、FaceBook這樣的巨頭,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每日經濟新聞

其實這個問題,我曾在多個場合多次談到過這個問題,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互聯網市場的第二極,可以說出乎行業的預料,可以說雖然在計算機理論研究領域,中美還存在著很多差距,但就互聯網企業的規模、已經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應用開發領域的成就,可以說中國已經遠遠超越了美國。

那麼到底什麼原因使得中國在互聯網領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我們逐一分析:

  • 近16億人口的超級市場

市場永遠是最好的理由,毫無疑問,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超級消費市場,近16億人口的超級市場,這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可以說佔盡了地利,這是一個無可比擬的超級市場。而且在這個超級市場裡面,大家都說著同樣的語言,有著同樣的文化積澱,多文化、但卻又有著高度統一的認知。

而互聯網誕生於英語語言環境,這恰巧為其發展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影響力也是巨大的,互聯網極容易在英語環境中發展,但也極大的影響了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的互聯網的發展,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印度無不是如此。

  • 近乎完美的溫床環境

國內可以說是互聯網發展的最佳溫床,不得不說,儘管在世界各地依然存在類似於俄羅斯一樣的互聯網發展限制,甚至有朝鮮這種近乎可怕的網絡封鎖,對於外來互聯網企業的發展限制我國不是特例。

但還是不得不說,我國對於國外的互聯網企業發展限制還是蠻大的,更嚴格的隱私審核制度、部分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封閉,政策庇護可以說讓海外互聯網企業發展受阻的同時,也給本土互聯網企業極大的溫床環境,沒有國際巨頭的衝擊,自然能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

與此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下,模式創新發揮了大作用,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第一代互聯網企業,甚至包括美團、58、滴滴、京東等等企業,直接照搬美國的商業模式,來到中國,便可以在屏蔽了被抄襲企業的溫床環境下野蠻生長。

  • 國家政策的進一步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建立了以深圳為改革的起點的基本國策,大力發展科教興國,我國發展由勞動密集型慢慢向知識密集型轉型,政策逐步迎來開放。

於此同時,在互聯網領域,

誕生了北京中關村、深圳南山、上海張江、杭州濱江和溪、成都的天河、武漢光谷等一大批計算機發展基地,一時間計算機、互聯網成為了最熱鬧的行業領域。並且國家層面,世界互聯網大會的籌備,雲上貴州世界級數據中心的建立,重慶互聯網小貸業務基地的出現,以及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寫進各級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說國家對於科技、對於計算機、對於互聯網的態度已經很鮮明:那就是國家層面大力支持計算機、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

  •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超級爆發

中美互聯網差距縮小的主要誘因還是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毫無疑問,在傳統的PC互聯網中國是相對滯後的,與美國差距極大。然而Android的出現,10年雷軍驚奇發現商機,小米橫空出世,高性價比手機出現,並且把高性能手機的價格入門價格壓到了千元檔,也就是99%的消費者都能承受的價格。

於是一時間智能手機出現井噴式發展,一夜之間,中國網民已經達到了近8億規模,也就是說,除了老人小孩,大家都有智能機,這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機。傳統互聯網因為終端設備電腦相對成本更高,我國的消費力遠遠沒達到這個水準,於是當移動互聯網大爆發,移動網民佔比達到97.5%,要知道這個網民規模再無第二。

  • 人才輩出,各領風騷好幾年


最根本的還是什麼?當然還是人!其他的一切都是外因,核心原因還是在人!

不管我們怎麼吐槽我們的應試教育,但不得不否認,在一個近16億人口的超級大國,我們的教育體制是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雖然我們在對於很多尖端人才,尤其是在培養大師人才方面還跟歐美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但是就是應試教育,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了中堅力量。

而互聯網領域,自然也是一樣,清華、中科大、華科大、交大、電子科大、北郵等等計算機名校以及各大高校,為這些互聯網公司輸送了無數的人才,以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雷軍、張一鳴、王興等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家締造了一個又一個創業神話。這是中國企業界的驕傲,也是世界企業界的一個傳奇。

中國的科技公司以及互聯網公司還會更進一步,以小米、今日頭條為代表的第二代互聯網公司,以華為、大疆創新為代表的綜合硬件企業,都已經開始了國際化,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些企業沒有經過模式創新,是中國本土商業模式或者擁有行業領域核心技術,未來會佔據更大的市場,而這個市場面向全球。


EmacserVimer

1、規模化人口是一個因素

從人口這個角度來講,中國擁有目前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所以人口規模上,中國理應出現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

2、在創新擴散後,規模化才得以體現

如果深挖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驅動國家強盛的因素,最主要的有兩個:一個是人口規模,另一個就是技術創新。

而這兩個因素會在不同的條件下,輪流引領著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當技術擴散以後,大家的技術基本雷同。那麼規模的優勢,就將體現出來。而當新技術剛剛研發出來的時候,則技術創新因素引領全球的發展趨勢。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到,近幾百年的大國崛起歷程中。我們就會發現,剛開始由彈丸之地荷蘭開啟了創新之路。然後由規模稍微大一點的英國引領。緊接著在二戰之後,世界的霸主分別是人口規模達到上億規模的蘇聯和美國共同引領。

隨著引領世界潮流的超級大國,人口規模越來越大。我們會發現,原先大國優勢逐漸從規模優勢變成技術創新優勢。

3、引進創新,開啟規模化之路

以出版業為例,當美國出版業還沒有興起的時候,美國書商們以盜版英國圖書為主要發展方式。這和中國互聯網,早期以引進美國互聯網模式發展一樣。早期的中國互聯網創新,其實就是快速引進美國先進模式的代名詞。

一個簡單的動作——引進先進模式,可以產生兩個效果,第一是造成創新技術的擴散與趨同,使得中國的規模化優勢得以體現。第二,由於規模化優勢的體現,把和中國技術水平相同,而規模不如中國的其他國家排除在外。比如日本,俄羅斯等。

4、印度等無有效人口規模,但未來依然有機會

但同樣的巨大人口,為什麼不能使印度也出現很多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呢?當然,我們必須要承認印度的軟件行業也非常發達。也存在技術創新的潛在因素。如果我們進一步考慮,會發現,印度不存在巨大的互聯網,雖然有很多原因,使之不具備中國互聯網公司崛起的內外條件。但最重要的原因,依然是在於,印度沒有有效的規模化人口。就像印度人,沒有有效的大規模接入世界分工體系一樣(畢竟印度只有少數軟件行業的人才,在世界上被歎為觀止)。

而印度大部分家庭是買不起電腦的,更無從談到上網。不過這個趨勢在未來可能會得到扭轉。因為很多中國手機公司正準備在印度發展,而隨著印度使用無線互聯網人口的增加,很可能在印度會誕生下一代世界級互聯網公司。


鎂客網

去年11月在採訪一家IT公司的負責人時,我問了一個類似的問題,得到的答覆是:中國市場的多元性和複雜性是中國互聯網產品很大的一個市場優勢。

怎麼講?就是中國的很多互聯網產品經受住國內大市場的優勝劣汰後,再拿到國際市場上,除了需要適應當地的一些法規和宗教規定外,在用戶個體的訴求上,基本能夠做到有求必應,甚至是能超出有求必應的狀態,滿足了對方用戶很多他們沒有想到的訴求,起到了引領用戶需求的效果。

這種優勢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他們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是中國正在經歷的、或者剛剛經歷的。所以一投放到這些經濟體的市場中,適應性非常強。

此外,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以及經濟的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是這種現象出現背後的根本支撐。

不過,中國互聯網公司走向世界頂級或者中國更多的互聯網公司走向世界,現在制約的因素也有很多。在涵叔看來,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兩個,一個語言的制約,中文在世界範圍內還不夠普及,而很多互聯網產品是著眼於中文使用者設計的;

另外就是人民幣的國際結算還有很大的障礙。如果在中文的普及和人民幣國際結算上能有發展的質變,中國互聯網公司乃至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之路會順利得多,中國企業也才真正能走到世界頂峰。


涵一

中國比起俄羅斯、印度、韓國、日本、印尼等這些國家誕生了更多的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比如騰訊、阿里巴巴等等,最關鍵的原因肯定是人口基數。

當然有人會問,如果要說人口,印度、印尼人口也多為什麼卻沒有。這個原因是因為大家忘了統計另外一點,就是全球華人的數量,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那相比之下,這些中文的軟件對於全球華人來說,其使用更方便,同時因為這些華人可能很多都會跟國內的親朋好友聯繫、接觸,所以他們使用這些中國本土的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的頻率和機會更多,所以外加了一個龐大的用戶基數,肯定會導致產生更多用戶,這些都在推動這些互聯網公司走向巨無霸的一個地位。

客觀而論,和谷歌、微軟、facebook、推特、 Instagram、whatsapp等真正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對比,我們可以看除了華人之外的用戶數量有多少?這其實是衡量一個互聯網公司是否是世界級的核心要素。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像騰訊、阿里巴巴等等,真正的海外非華人用戶數量,其實並不是特別的比例高,而不像谷歌、推特這些真的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很高的用戶量的,這種才是真正稱之為世界級的。

另外一個還有值得探討的老觀點就是,中國還是從1到100的快速發展,更多是在規模上的,而缺乏0到1的這類顛覆式的創新。這也是為什麼在互聯網界,中國並沒有特別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根本原因。


張天潘

這個問題非常有價值,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我們把它分成兩個部分來進行分析。

第一個部分是,中國為什麼能夠誕生世界級互聯網公司?

阿里的電商國際化比較超前以前,包括阿里的支付寶國際化也比較靠前。而華為、小米,目前還是算是硬件公司,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

他們市值這麼高,主要是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市場。也就是中國巨大的互聯網人口,成就了他們的國際地位。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日發佈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這麼龐大的互聯網人口,帶來的行業紅利,是無法想象的。

這是中國成就世界級互聯網公司最基礎的要素。

但僅有人口紅利還是不夠的。因為印度總人口目前與中國差不多,互聯網人口也不少,2017年印度互聯網人口超過4.5億,這也是非常驚人的。

國家政策扶持。

我們國家對信息社會非常重視,包括對企業的寬鬆監管,對網絡的不遺餘力建設,都極大推動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所以能夠成就這是國家政策扶持的

中國在技術上的模仿與創新。

中國基礎設施完備。

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目前是全球先進行列。

然後還有一點是,中國統一的文化、文字,給中國互聯網公司帶來巨大便利。因為統一的文化有助於網友在一個頻道上發聲,互聯網公司推廣的難度降低,成本下降,有利於他們快速成長、發展。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不但大中華地區流行,在很多海外華人聚集區,漢字也很流行。

最後是中國人的創業精神。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的創業精神得到進一步釋放,諸多年輕才俊將創業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選擇,而在傳統領域的創業,已經被瓜分殆盡,不管市場還是技術,都已經極大飽和。只有互聯網這個新興領域,給年輕人帶來巨大的實現夢想的機會,年輕人的激情,極大的推動力中國互聯網事業的發展。

可以說,中國成就世界級互聯網企業,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作用。

現在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沒有同樣的世界級互聯網公司?

日本人口基礎不少,但在互聯網上,創新不足,這與日本人口老齡化直接相關。互聯網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需要有年輕人的激情與創造力,但日本人口老年化最嚴重,在面對互聯網這種創新性虛擬經濟,日本動力不足。

韓國主要是本國人口基數太少,而韓國的主要發展方向還是在技術、實業上。這樣從高級人才角度來說,市場基礎不夠,專注於互聯網店人才不足,這個產業就很難成就世界級影響。

俄羅斯又是另一個狀況。

俄羅斯是能源國家,地廣人不少。但賣資源能夠發財,誰願意在互聯網這種行業裡辛苦折騰?於是最頂級的人才都投身與能源行業,在互聯網上的投入就非常有限。而且,俄羅斯地域太廣,如果要建設完善的互聯網網絡,成本太高,這樣只能慢慢發展。等整個網絡建設完成,機會已經失去了。

印度其實有機會,印度軟件也發達,又是英語國家,互聯網人口也多,現在估計接近5億。但印度在互聯網行業,先機失去。因為印度階層分佈太明顯,基礎設施不如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也不如中國。


波士財經

世界級互聯網公司的標準,至少包括用戶量級、服務能力和營收情況等多項指標。



但是,如果用戶量不是世界級的,那麼,也很難說某個平臺是世界級。

從用戶層面來看,全球主要兩大用戶群體就是英語語系用戶和中文語系用戶。

而其他語系的用戶基礎有限,註定難以成為世界級的平臺。

因此,一般來看,世界級平臺多在美國或中國市場誕生。

美國是全球互聯網起始的地方,很多技術、應用或模式在美國誕生,既有技術的因素,也有用戶規模的因素。

但是,在基礎設施相當的情況下,中國誕生世界級互聯網平臺或公司的概率更大。

因為中國幾乎是全球單一市場用戶基數最大的市場,好的模式或應用,一旦產生就很容易產生天量級別的交互或交易。

反觀日本、韓國或俄羅斯,人口基數有限,能產生好產品,但未必能成世界級平臺,畢竟全球使用韓語的用戶有限。

但是,印度市場不容小覷,因為人口基數夠大,經濟發展在提速,網絡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未來不排除也會誕生不少世界級互聯網平臺或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