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伤害这件事情上,为什么我们都乐此不疲?

01

小时候,我爸经常教导我:不该想的事情不要乱想。

当时我虽然还小,还很navie, 但也隐约觉得这话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可到底什么事才是不该想的事呢?这让我一直很困惑。

直到有一天,我爸带我去县城的游戏厅里转了一圈,在我看的眼花缭乱之际对我说:看到了没,像这样的地方,以后想都不要想。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对不该想的事情有了感性的认识:原来不该想的事情看起来那么爽啊。

后来长大以后,尤其是在开始心理学的研究之后,越发深刻的意识到,不该想的事情不要乱想,真的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因为是在生活中,我们太喜欢在不该关注的事情上投注过多的热情,然后卡在这种错位的痛苦中了。

在自我伤害这件事情上,为什么我们都乐此不疲?

02

比如最常见的焦虑情绪。

心理学上说,焦虑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当我们面临一些不能控制的事情,或者担心要面对一些不愿面对的结果时,就会感到焦虑。

焦虑具有一种神奇的功能,它就像某某家的导航一样,能把你导向你不想去的地方。

比如每次出远门的前一天,我就会感到紧张,晚上就会睡不好,头脑里会不断的想: 明天去机场的路上会不会堵车呢?飞机会不会晚点呢?飞机上的简餐轮到我时会不会又只有鸡肉饭没有牛肉饭了呢?

你知道想这些没有用,而且知道想这些只会让内心不安,但是就是乐此不疲的想,和看恐怖片一样刺激。

在自我伤害这件事情上,为什么我们都乐此不疲?

当然,有时候这样的焦虑带给你的只是烦恼,但也有的时候则是比较严重的代价和痛苦了。

比如很多高三的学生,一想到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就会忍不住的想:万一考的不理想怎么办?我的一辈子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于是整日陷入到一种惶恐的焦虑中,不能够专心的学习。

再比如在感情中,很多人没有安全感,总担心自己的另一半会出轨,于是不停的捕风捉影,对另一半加强看管和盘问,结果另一半不胜其扰,导致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受到损害,甚至破裂。

其实,假如你想考的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想考试的结果,专心的学习,学的越专心最后考好的可能性就越大;假如你想感情顺利,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沟通,多增加对对方的关心和爱,那么感情自然会稳固。

但是,我们却经常把精力放在了不该去想的,掌控的不了的事情上,放在对可能存在的结果的担忧上。于是很容易导致自我预言的实现,怕什么来什么。

在自我伤害这件事情上,为什么我们都乐此不疲?

03

不仅仅对那些尚未发生的事,即使对一些已经发生的过的事,我们也会找到为自己两肋插刀的方法。

比如很多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当初忍住做朋友就好了,就不会落得现在连朋友都没有做。但是如果当初真的忍住了,我们很可能又会不无遗憾地说: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然后想象假如当初有另一种可能性会是怎么样,这就是反事实思维,它最典型的考虑问题的方式就是如果……那么……

当我们犯了错,或者遇到了一些不想要的结果时,最容易产生这种反事实的思维。因为这时我们的内心正承受着痛苦,为曾经的一些行为或决定而感到后悔,于是情感上处于极度的亏空的状态,急需抓住一些救命稻草进行平衡。

在自我伤害这件事情上,为什么我们都乐此不疲?

当我们处于对另一种可能性的想象和幻想当中时,就会暂时的麻痹自己,让自己好受一些。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当我们不停的这样麻痹自己时,就会一直困在那种情绪当中,成为心结。

很多患上抑郁的人,就是因为无法原谅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沉浸在那种悔恨和内疚当中无法自拔,于是失去了对当下和未来生活的热情。

这同样是一种在不该想的事情上想太多的表现。

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没有月光宝盒,无法让一切重来。纠结在过去的事情当中,本质上也是在幻想去掌控那些我们掌控不了的事情。而这,往往是导致我们内心痛苦的很重要原因。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命运让我们的生活失控,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把我们引向了失控的境地。

解决的办法其实并不难,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知道那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然后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

把精力和热情放在当下你可以把握的事情上,你的生活才会变的清晰和快乐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