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為什麼能成為繼深圳、上海、北京後的中國設計第四城?

鴨一嘴

其實,根源還是在於武漢經濟結構規模轉變,以及百萬大學生年輕活力貢獻。

武漢申報“設計都市”的主題就是“老城新生”,二十年前武漢最被人熟知的應該就是武鋼等國企,這些無一例外全都是“重工業”以及“製造業”,但是現在領跑武漢經濟的是鬥魚、卷皮等互聯網科技公司,短短二十內,經濟格局形成巨大反差對比。



其實主辦方也有意通過武漢的城市轉型發展,為全世界老工業基地的城市轉型提供參考,並向世界推廣。

除此之外還有武漢的硬實力,國內橋樑建設,不管是過江還是跨海大橋,無一例外都有漢企的身影,武漢的橋樑設計理念正在悄悄改變全世界。與此同時,武漢高鐵網發展強勁,匯聚沿江、京廣兩條全國最重要的高鐵大動脈,高鐵發展建設也處於領先地位。



在國家經濟發展佈局下,武漢作為中部門戶城市,必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走創新發展的新路子,創意設計應當大有作為。錘鍊自身打造國際化大都市。



目前,武漢在多方面與國際接軌,現在差的只是“一炮打響”的機會,相信明年武漢世界軍人運動會的舉辦,會給武漢乃至整個湖北帶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也相信武漢能夠鳳凰涅槃,並且能扛起國家中部協同發展的重擔,共同走向繁榮富強。


武漢斑馬繪

顧名思義,設計之都,核心在於設計。

首先,武漢在橋樑工程、高速鐵路、城市規劃、數字媒體藝術等領域的創新設計能力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其次,武漢教育資源、人才資源豐富,在漢高校89所,擁有200餘個公共文化機構、100多家社會教育機構,110餘個創意設計產業園區(孵化器、眾創空間)。

另外,全市文化創意產業發達,據不完全統計,現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28個,文化創意企業2.95萬家,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佔全社會二、三產業從業人數的10%。

構建了多層次、多樣化創意設計教育培訓、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體系。成為設計之都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