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間工業增加值增長了近400倍,解碼合肥“現象級”崛起……

跳動的數據中可見一斑:1991、2006、2016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分別突破100億、1000億和萬億元。40年間,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了近400倍。

焦距拉近到過去10年,合肥經濟總量先後趕超太原、南昌、昆明等省會城市,從中下游躍入“十強”。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近年來,合肥以“工業立市”戰略為引領,跑出了合肥工業的“加速度”,攪動了省會城市工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大時代跳動的脈搏

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大時代跳動的脈搏。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國吹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號角。彼時,合肥的工業總產值尚只有“10億元”量級。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合肥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擴權讓利和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1984年,合肥被確定為全省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12家企業試行股份制和資產經營責任制,通過改革,一批中小企業如合肥冰箱廠、洗衣機廠、安徽輪胎廠等開始脫穎而出。

此時,決策者們發現,合肥的發展距離兄弟城市還有不小的差距。於是,轟轟烈烈的“學上海、學沿海、學先進”活動開始了,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以及重點產品紛紛引進上海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1985年,合肥提出了“東延西擴、南靠北聯”的方針,靠攏有實力的地區和企業,依靠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這一方針為合肥工業奮進打下基石。

而後,合肥又將目光投向更遠——尋找“外援”來提高技術水平。這期間,合肥洗衣機廠引進日本三洋生產線,電冰箱廠引進意大利技術生產美菱—阿里斯頓雙門冰箱,日用化工廠形成了1億支牙膏的生產能力,捲菸廠形成了40萬箱生產能力。

到了90年代,合肥工業開始以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心,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逐步推進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軌。

也正是在此期間,合肥先後建立了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新站綜合試驗區,成為工業的主戰場。合肥工業從老城區向新區轉移,形成了向東、向西和向西南的扇葉狀拓展,為新興業態和產城融合開啟了大門。合肥對外開放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外商投資的企業仍然以工業為主,並向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擴展。一批耳熟能詳的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落戶合肥,瑞士ABB、日本日立建機和三洋電機、英國聯合利華、美國太古可樂等。

堅持工業立市不動搖

2005年註定要在合肥工業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2005年7月,市委作出了實施“工業立市”的重大決策,審議通過了《合肥優先加快工業發展行動綱要》。自此合肥工業發展,掀開波瀾壯闊的新篇章。2006年為了貫徹落實行動綱要,市政府出臺了《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並設立“加快工業發展專項資金”。2006年,合肥工業實現產值1098.5億元,用15年的時間實現了產值從百億元向千億元的跨越。

篤定“工業立市”戰略,合肥工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合肥搶抓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擴大內需和國內外產業轉移等重大機遇,積極推進工業立市、創新推動、縣域突破戰略,工業跨越趕超步伐加快。特別是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精力向工業集中,資源向工業彙集,政策向工業傾斜,工業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11年起,合肥每年上一個千億臺階,並於2016年進入“萬億俱樂部”。

一批重量級企業破繭而出,成為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最強大的支持。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合肥市產值超億元的企業由312個增至1073個,超10億元的企業由35個增至131個,超50億元的企業由5個增至30個,超百億元的企業由1個增至11個。特別是2014年聯寶(合肥)電子產值突破400億元,成為合肥市首家年產值突破400億元的企業,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工業經濟的發展。

目前,全市存量企業中有70%是通過招商引資引來的,提供了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量的70%、固定資產投資的60%、地方稅收增量的50%。合肥已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平板顯示之都”、“中國家電產業基地”,正在加快建設“中國光伏第一城”、“中國聲谷”、“中國IC之都”。

寫出轉型發展大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合肥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產業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產業結構實現進一步優化、產業創新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合肥市工業總產值一年上一個千億臺階,年均增長11.4%。

2016年,全市工業總量位列全國省會第9,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萬億”臺階,全部工業佔GDP比重達40.8%,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2.2%。2017年更成為工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獲批“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就是對合肥多年來實施製造業優先發展戰略的檢驗和肯定。這一年,合肥全部工業佔GDP比重達40.9%,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6.3%。工業增加值總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9位,增速居中部省會城市第2位。

京東方6代線、8.5代線和10.5代線、聯寶電子、晶合12吋晶圓等一批標誌性項目相繼落戶投產。實施加快新一輪工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以智能化改造等為突破口,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2017年,全市技改投資1372.1億元,佔工業投資總量的58.2%。

裝備製造、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等4個產業產值相繼突破千億,新型顯示、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新興產業在全國確立先發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六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年均增長13%。2017年,總量佔全市64%,比2012年提高6.5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1%;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三成,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9%。

企業發展彰顯新活力,2017年,全市擁有規上工業企業2561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1137戶;骨幹企業對全市工業發展支撐作用突出,全市產值超億元企業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116.1%。科大訊飛獲批建設首批智能語音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打造“BAT+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國家隊,加速推進“中國聲谷”建設。全年共有12類、90個企業(項目、產品)入選國家各類先進製造試點示範。

如今的合肥,已成為一座新興的綜合性加工製造業城市,產業門類齊全,產業特色明顯,擁有機械、電子、化工、輕紡、食品、建材、醫藥等37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種大宗工業產品,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特別是去年4月17日,國家工信部正式批覆合肥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是對合肥多年來實施製造業優先發展戰略的檢驗和肯定。

製造業扶持政策全國領先

產業發展的背後,離不開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合肥市圍繞新型工業化、民營經濟、小微雙創、產業升級、光伏語音、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等方面,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完整的工業發展政策體系,成為合肥市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2006年,合肥市制定實施了《優先加快工業發展的行動綱要》,推出了支持工業發展的“1號文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2014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合肥市對原有的產業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出臺了扶持產業發展“1+3+5”政策,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政策支撐體系,向全省乃至全國釋放了引領示範的“燈塔效應”。市政府每年設立9億元左右工業專項資金,採取產業基金、“借轉補”、財政金融產品、事後獎補等多種投入方式,突出對大項目、技術改造、小微企業融資、技術創新、兩化融合、節能減排、電子軟件、基地平臺建設等重點領域扶持。

據初步統計,2006年以來,市財政累計兌現工業企業“真金白銀”(不含轉移支付)超100億元,為工業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

合肥市還在全國率先立法,頒佈民營經濟發展條例。特別是2015年,市政府出臺“幫扶十條”,在融資、用地、用工、減負等方面打好組合拳,助力企業渡過難關、加快發展。設立4億元中小企業“轉貸基金”,發行小微企業“大湖名城”、“初創貸”、“初創擔”等金融產品,提高風險容忍度,營造激勵成功、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推動國家“雙創示範城市”建設,3年示範期內,中央財政每年給予3億元的獎勵資金,合肥市各級財政配套117億元,撬動社會資本500多億元,全方位支持小微企業創業創新,打造創業福地、創新高地。

對一些新興產業,單獨出臺專項政策。如光伏產業,設立4000萬元專項資金;智能語音產業,市區兩級財政首期出資8億元設立語音產業基金,採取直投方式重點支持基礎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核心項目,設立不少於6億元專項資金,支持“中國聲谷”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及推廣應用;集成電路產業,參與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二期組建,加大對設計、模組等環節的投資。對新落戶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項目建設,給予研發投入20%補助、固定資產投資12%補助。

設立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分別用於支持初創企業、中小企業和龍頭企業,目前,創業投資和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已參股衍生出28支子基金,規模達480多億元。天使投資基金風險容忍度提高到30%,並鼓勵引導基金管理團隊或項目團隊按比例跟投。特別是設立製造2025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投向節能與新能源、機器人等智能製造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