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帝国的毁灭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德国装备部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站在一个大型城市的模型前,没错,这就是他也是希特勒遥不可及的梦想,日尔曼尼亚计划中的世界之都-日尔曼尼亚,而其地标性建筑就是人民大会堂。


在电影帝国的毁灭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德国装备部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站在一个大型城市的模型前,没错,这就是他也是希特勒遥不可及的梦想,日尔曼尼亚计划中的世界之都-日尔曼尼亚,而其地标性建筑就是人民大会堂。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是希特勒为德国首都柏林重建工程所起的名称,这是对预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后,对未来德国的部分想象。“第三帝国的首席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制定了城市重建规划的很多部分,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得以实现。图为城市的最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在美剧中的体现。

战争期间希特勒在欣赏日尔曼尼亚的模型,上台后,希特勒在积极备战的同时,认为当时的柏林规划与建设太过守旧和落伍,有必要通过重新规划和建设让柏林超过巴黎、伦敦和华盛顿特区,并且超过它们,在他眼中“柏林作为‘世界之都’将只能媲美古埃及、古巴比伦或古罗马!而不是与伦敦和巴黎”。


原版日耳曼尼亚模型,近景处为火车南站。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希特勒从1935年开始筹划对柏林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并最终形成了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这一疯狂的新柏林规划项目,建设工作需要大量名贵建材,各式花岗岩,大理石。

原版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模型图,最大的建筑就是人民大会堂和元首宫。

日尔曼尼亚的人民大会堂的想象图,与汽车相比就可知其规模之大,建成高度可达290米,将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拱顶式建筑。大会堂的四方形基础建筑高74米,然后在离地高度98米处建设一个直径250米的拱顶。这个拱顶的尺寸将是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拱顶的17倍。拱顶上方为一个塔式天窗。

天窗塔顶部最初设计安装一个被月桂环环绕、抓着万字徽的巨型鹰徽,后根据希特勒在1939年要求改为一个抓紧地球的狮鹫。

日尔曼尼亚人民大会堂内部构图,中间拱门下的是演讲台,内部将建设一个直径140米、高30米的4层环形看台,可以容纳15万到18万人,有意思的是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室内会场,施佩尔后来担心18万人在会堂内呼吸所凝结的水滴会形成一场小雨。

巨大的人民大会堂。

大会堂入口处的雕像。

模型中的凯旋门,这座凯旋门设计蓝本为巴黎凯旋门,设计高度达117米,宽度为170米,将镌刻上所有一战德国阵亡将士的名字,并装饰由著名雕塑家阿诺·布雷克创作的雕塑。

展览中战后复制的日尔曼尼亚模型,旁边小小的是德国著名的勃兰登堡门,看起来真小。

展览中战后复制的日尔曼尼亚模型。

展览中战后复制的日尔曼尼亚模型,左边是元首宫和总理府,右边是统帅部和国会。

展览中战后复制的日尔曼尼亚模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