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帝國的毀滅中有這麼一個場景,德國裝備部部長阿爾伯特·斯佩爾站在一個大型城市的模型前,沒錯,這就是他也是希特勒遙不可及的夢想,日爾曼尼亞計劃中的世界之都-日爾曼尼亞,而其地標性建築就是人民大會堂。


在電影帝國的毀滅中有這麼一個場景,德國裝備部部長阿爾伯特·斯佩爾站在一個大型城市的模型前,沒錯,這就是他也是希特勒遙不可及的夢想,日爾曼尼亞計劃中的世界之都-日爾曼尼亞,而其地標性建築就是人民大會堂。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是希特勒為德國首都柏林重建工程所起的名稱,這是對預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後,對未來德國的部分想象。“第三帝國的首席建築師”阿爾伯特·斯佩爾制定了城市重建規劃的很多部分,但是隻有很少一部分規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得以實現。圖為城市的最大建築人民大會堂在美劇中的體現。

戰爭期間希特勒在欣賞日爾曼尼亞的模型,上臺後,希特勒在積極備戰的同時,認為當時的柏林規劃與建設太過守舊和落伍,有必要通過重新規劃和建設讓柏林超過巴黎、倫敦和華盛頓特區,並且超過它們,在他眼中“柏林作為‘世界之都’將只能媲美古埃及、古巴比倫或古羅馬!而不是與倫敦和巴黎”。


原版日耳曼尼亞模型,近景處為火車南站。

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希特勒從1935年開始籌劃對柏林進行重新規劃和建設,並最終形成了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這一瘋狂的新柏林規劃項目,建設工作需要大量名貴建材,各式花崗岩,大理石。

原版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模型圖,最大的建築就是人民大會堂和元首宮。

日爾曼尼亞的人民大會堂的想象圖,與汽車相比就可知其規模之大,建成高度可達290米,將成為那個時代最大的拱頂式建築。大會堂的四方形基礎建築高74米,然後在離地高度98米處建設一個直徑250米的拱頂。這個拱頂的尺寸將是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拱頂的17倍。拱頂上方為一個塔式天窗。

天窗塔頂部最初設計安裝一個被月桂環環繞、抓著萬字徽的巨型鷹徽,後根據希特勒在1939年要求改為一個抓緊地球的獅鷲。

日爾曼尼亞人民大會堂內部構圖,中間拱門下的是演講臺,內部將建設一個直徑140米、高30米的4層環形看臺,可以容納15萬到18萬人,有意思的是對於一個如此龐大的室內會場,施佩爾後來擔心18萬人在會堂內呼吸所凝結的水滴會形成一場小雨。

巨大的人民大會堂。

大會堂入口處的雕像。

模型中的凱旋門,這座凱旋門設計藍本為巴黎凱旋門,設計高度達117米,寬度為170米,將鐫刻上所有一戰德國陣亡將士的名字,並裝飾由著名雕塑家阿諾·布雷克創作的雕塑。

展覽中戰後複製的日爾曼尼亞模型,旁邊小小的是德國著名的勃蘭登堡門,看起來真小。

展覽中戰後複製的日爾曼尼亞模型。

展覽中戰後複製的日爾曼尼亞模型,左邊是元首宮和總理府,右邊是統帥部和國會。

展覽中戰後複製的日爾曼尼亞模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