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為省油而生的美系小型車,為何以悲劇收場?

70年代為省油而生的美系小型車,為何以悲劇收場?

上個世紀70年代發生的石油危機,引發了一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即便作為霸主之一的美國也未能倖免,其中對於汽車產業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因為在此之前,大排量發動機可以不受拘束地呼吸空氣,一眾美國本土品牌生產的車型,無論是musclecar、ponycar、皮卡以及全尺寸的豪華轎車,無一例外都會搭載大排量V8發動機。但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衝擊後,美國政府頒佈了更加嚴格的排放法規,大排量發動機的生存條件面臨著巨大困境,很多車廠都紛紛將研究重心轉移到更注重燃油經濟性的小型車身上。

70年代為省油而生的美系小型車,為何以悲劇收場?

只可惜事與願違,美國本土品牌在小型車領域上始終未能敵過強大的日系車,以及後來的韓系對手,其實美國品牌並非沒有在小型車身上傾注心血,相反地,在這片初次嘗試的領域上,美國人可以說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到底是對手太強,還是自己不爭氣呢?首先登場的是來自AMC的Gremlin,早在石油危機爆發之前,AMC就有推出小型車的計劃,設計初衷是打造一輛富有設計感同時具有強大性能表現,於是我們可以看見只有4米出頭的Gremlin,為了兼顧這兩者的平衡而採用不太常見的FR佈局,較短的前後懸以及獨特的尾部設計,讓Gremlin成為當時最前衛的小型車之一。

70年代為省油而生的美系小型車,為何以悲劇收場?

搭載直六發動機版本的Gremlin擁有碾壓對手的加速能力,破百時間僅為12.6秒,相比起同時期的甲殼蟲(18秒破百),Gremlin無論是性能還是操控都更有優勢,最關鍵是百公里油耗可以控制在8升左右。儘管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人們對於大排量發動機,對於性能表現的熱情已經不如以往,但Gremlin在可靠性和實用性方面都有不輸對手的實力,8年的生命週期裡賣出了超過67萬輛,足以證明它的成功,只可惜在後來日韓小型車侵佔美國市場的衝擊下,最終被人們所遺忘。

70年代為省油而生的美系小型車,為何以悲劇收場?

作為AMC Gremlin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福特Pinto的表現就要慘淡得多,儘管它提供了三門掀背版、旅行版以及轎車版等更加豐富的選擇,同時擁有更加優秀的燃油經濟性,發動機也是比較常規地提供四缸和六缸版本,但Pinto的可靠程度可以說是災難性的。從設計草圖開始,Pinto便有著先天不足的缺陷,與大多數小型車一樣,Pinto的油箱放置在後橋與後保險槓之間,不過由於考慮略欠周全,沒有預留足夠餘量的緩衝空間,並且在結構上缺乏足夠堅固的支撐部件,一旦Pinto被後車追尾,就會有很大的幾率發生燃油洩漏從而發生火災。

70年代為省油而生的美系小型車,為何以悲劇收場?

甚至到了後來,Pinto因為這個設計缺陷還被告上了法庭,美國的有關部門對此進行詳細調查,要求福特進行了車輛召回。這也許跟Pinto從概念誕生到量產之間僅僅用了25個月,要知道在當時的條件之下,研發一輛新車的時間通常是這個時間的兩倍左右,倉促設計之下的結果便是,無論Pinto有著多麼不俗的設計感和實用性,最後被消費者所記住的只有發生追尾事故後容易著火爆炸的這個汙點。

70年代為省油而生的美系小型車,為何以悲劇收場?

即便在級別較低的小型車身上,消費者對於車輛可靠性的期待也是十分高的,當然這與當時經濟蕭條的環境有著莫大關係,在看到福特Pinto的下場之後,雪佛蘭決定痛改前非,將同樣可靠性糟糕到極的Vega停產掉,將更多的精力擺在質量更可靠的Chevette身上。事實證明,雪佛蘭這一舉措是非常正確的,12年內賣出了280萬輛Chevette,足以說明美國消費者對這輛經濟型小車的喜愛程度。

70年代為省油而生的美系小型車,為何以悲劇收場?

Chevette與上述兩位對手一樣同樣採用FR佈局,除了三門版之外還提供更實用的五門版,儘管汽油版本只有1.4L和1.6L兩種選擇,但對於這輛當時美國市場上體重最輕的車型來說,已經十分夠用。緊湊的車身尺寸同時也令Chevette的靈活性十分高,它擁有極小的轉彎半徑,駕駛起來相當輕鬆,在高速行駛的油耗表現也是相當驚人,百公里油耗僅有5.9L,即便用現代的標準去衡量也是很了不起的數據。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