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臨沂歷史上的好縣長-範築先

1936年7月12日,在琅琊古城臨沂的一條通往縣衙的青石路上,從十里八鄉趕來的老百姓,早就站在路兩旁。沿街擺了許多桌子,上面擺放著清水一碗、鏡子一面,有的則放一塊豆腐、幾棵青蔥、三杯白酒。他們在不約而同的在目送一個人,這個人便是時任臨沂縣縣長的範築先先生。因為他即將離開臨沂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人們頌揚他為官清似水,明似鏡,公正廉明,一清二白。即便當天驕陽似火,也阻擋不了老百姓對範縣長的一片留戀之情。臨沂的官員多如牛毛為什麼使得那麼多的樸實的老百姓,自發的為他送行呢?那麼範築先是誰?

緬懷臨沂歷史上的好縣長-範築先

範築先

範築先(1881-1938),原名金標,又名奪魁,曾用名仙竹,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人,出身農民的他並沒有顯赫的身世,9歲才入南彥寺村群眾集資的義學學習,像那個時代能夠獲得讀書機會的人很少。能識文斷字的人更少。先生張文彬十分賞識範築先的聰穎與勤奮,覺得他是可塑之才,時常鼓勵他堅持學習,將來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範築先13歲時,他的父親病故,他不得不輟學務農。直到1904年,範築先23歲時,他才有機會加入北洋軍,被編入第四鎮,北洋新軍乃袁世凱起家的資本。後他被調入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深造,並以優秀成績畢業。(北洋講武堂,因系袁世凱直管,經費充足,師資也強,名將多。)

100年前的中國正處於國家和民族的危機,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漸漸激發起他的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從此他立志富國強兵,嚮往革命,因此他擁護辛亥革命。

1913年後,任中央陸軍第四師炮兵營長、補充團長、師參謀長和第八旅旅長。後因厭惡軍閥混戰,拋棄高官厚祿,辭去第八旅旅長職,回鄉隱居,效法古代志士仁人,希圖追求探索一條振興國家的道路。

1926年,範築先聲聞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他毅然復出,投入馮玉祥部下,被委任為高級參議、漢中鎮守使署參贊。

緬懷臨沂歷史上的好縣長-範築先

1938年臨沂

1932年5月,範築先被任命為山東省沂水縣縣長,1933年11月又來到臨沂,擔任臨沂縣縣長。

在範築先到來之前,臨沂縣前任縣長李鳳五,昏庸無能,貪汙腐化。公堂之上無是非,衙門犯法無人問。屬員佐吏,三班六房,爭相斂財,公然成風。

當時的臨沂,土匪蜂起,群盜猖獗,吏治不明,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到任後,他嚴正吏治,並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凡要下屬辦的事,自己首先做到。

當時的 臨沂縣縣政府就在今天的考棚街蘭山區人民政府的位置。範築先走馬上任以後,率先整頓吏治,要求駐城的各機關每天早上5點半,到縣府跑操打拳,然後開朝會訓話。進行軍事化管理。朝會時,範築先總是第一個到,對遲到和無故未到者,絕不放過。

由於常年在部隊裡生活,過去經常騎馬的他為了工作需要學習了騎自行車,方便了去各個地方視察。

緬懷臨沂歷史上的好縣長-範築先

1935年範築先在臨沂,前排中者為範築先

他平時衣著儉樸,布鞋便襪,粗茶淡飯,不煙、不酒、不茶。每次到區、鄉視察,從不接受招待,皆到小學與教師同吃同住。上面來人,不備煙,不置酒,更不設宴吃請。

他的親友有來臨沂謀事的,他都曉之以理,一概婉言謝絕。

大力禁菸禁賭,革除陋俗,是他在任期間廣受民眾好評的功績。他令人將吸毒的種種危害編成歌謠,繪成漫畫,廣泛宣傳,然後發佈命令,對種鴉片及吸毒者嚴懲不貸。他親自帶人赴各區、鄉檢查,發現鴉片煙苗,一律剷除淨盡。對賭博者,亦責令各區鄉派員查緝、嚴懲,並多次親帶隨員四處視察抓賭,使臨沂以及周邊吸毒、賭博之風逐漸絕跡。

1934年春,趁修臺濰公路之機,範築先集地方資金15萬元,為沂河架起第一座直通兩岸的橋樑。這座現代意義上的鋼筋混凝土和料石橋,溝通沂河兩岸,人們從此擺脫了擺渡的不便,這也開啟了沂河造橋的歷史……一橋飛架南邊,天塹變通途。這座橋我小的時候還經常走。是當時臨沂唯一的飛架沂河兩岸的橋樑。現在的臨沂沂河兩岸已經架了好幾座了。不過大家應當記得是範築先為我們臨沂人民造福的。

緬懷臨沂歷史上的好縣長-範築先

範築先主建的沂河大橋

在臨沂縣府中,範築先如軍中所遵,對下屬一律平等,從不無緣無故地訓斥部下。即使對待上級特派人員,他也是平等相待,既不行賄拉攏,也不阿諛奉承,公務公辦,政事正做。在生活安排上,也只是待以清茶,請以便飯,有時派勤務到飯店要一碗餛飩,兩個饃饃,至多吃頓大包子;不備煙,不置酒,更不設宴。來人為之不快,他卻處之泰然。

“範築先本人生活更是質樸、節儉,常年是布襪便鞋,清茶淡飯,從不特殊。”每當屬下勸範築先要注意身體,適當改善生活時,他總是以岳飛做楷模:“嶽元帥是抗金名將,肩負大任,出力過重,尚且每頓飯豆腐白菜,輕易不動葷腥,我為小小地方官,為民謀利不多,怎能生活過高?”即使下去督察,也從儉從省,一如既往。

以身作則,吏治漸好。而社會上的大煙鬼、賭徒招搖過市,聚眾賭博,明妓暗娼,烏煙瘴氣,小腳女人、長辮男人等不文明因子,需要快刀斬除。

“範築先常說,教育乃萬事之基。他認為,要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必須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唐士文解釋說。

有一次,範築先到城西走訪當時的模範小學——古城小學,詳細詢問經費來源與開支、師生人數與成績、課程設置與學校修建情況,連食堂、廁所都檢查。談了一晌話,臨吃午飯時,他對學校的留飯請求,婉言謝絕。卻和隨員在返城時,路經城前大集,在一個小飯攤,買了一個鍋餅、一斤豆腐,澆上紅辣椒,美美地吃一餐。這件事很快在廣大民眾中傳為美談。

臨沂自古以來就是歷史文化名城,範築先敬仰臨沂先賢聖人,也發現臨沂地方誌需要續修,範築先決定拿出1996塊銀元作為修志的啟動資金,並親任總纂,聘請名師宿儒。這些人在半年時間內,走訪臨沂縣的山水人物,將疆域地圖、歷史沿革、歷史大事、山脈水系、地質物產、氣候雨量、職官宦跡、黨務、政務、財政、教育、實業、交通、防務、司法、戶口、宗教、禮俗、人物、文獻、藝文等各方面資料,匯為一編,編纂《續修臨沂縣誌》,給臨沂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

緬懷臨沂歷史上的好縣長-範築先

臨沂縣誌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臨沂出了個好縣令。從1933年11月到1936年7月,雖然不足3年的時間。但是留下的口碑流傳至今。

歷史的長鏡頭回到1936年7月那一天的臨沂城,,淳樸善良的臨沂人捨不得愛民如子的好官,上午8點,範築先在士紳名流陪同下,從縣府出發,他每走幾步,就對相送人群拱手致謝。走走停停,許多人淚流滿面或啜泣成聲。直至中午,範築先一行才走出長街。

緬懷臨沂歷史上的好縣長-範築先

今天的臨沂

1936年11月,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日軍進犯黃河北岸,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電令撤退,範築先斷然拒絕,表示絕不南渡黃河當逃兵。日軍在得到大批增援部隊後強行攻擊,雙方血戰多時,他手臂負重傷,裹傷再戰,終因敵眾我寡,城門被日軍攻破。親率餘部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戰鬥中,範築先身受重傷,不甘被俘,舉槍自戕,壯烈殉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範築先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我想起北宋張載的四句格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這的鳳毛麟角,但它來形容範築先最恰當不過的。

80年過去了,臨沂城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0年,彈指一揮間,但是我們應該銘記這樣一個人物。

作者 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