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南街,宿州人专属的独特记忆

大河南街,这‘河’就是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古汴河),顾名思义,这河南岸的街,就是大河南街了。运河的河床遗址在大河南街以北,此段,现有一块石碑。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宿州建州。

此时,隋唐大运河已流经此地200余年。宿州从古汴河上的一个关津渡口,逐渐发展成为聚落集镇,居民以埇桥为中心,夹河而居。

随着居民增多和商业繁荣,大河南岸已形成街道。

“货物出仓喽——”天色渐晚,一艘货船停靠在运河码头,撑船人招呼船工下船卸货,船上卸下洛阳的牡丹、江西的瓷器、江南的丝绸……

大河南街,宿州人专属的独特记忆

华灯初上,忙碌数天的船工选择在河南岸的街道上休憩(河北岸为宿州州署,河南岸为居民住宅、商业区),他们或登上街头茶楼,品茶听曲;或跪在街区神庙前,祈福航运平安。

这样的场景持续至南宋,因宋金常年战乱,至南宋隆兴年间(公元1163年),通济渠逐渐淤为平路。

运河河床沉入地下,运河南岸的街道却保存下来,像运河洒落的一串珍珠,长期繁荣。

大河南街到民国才命名,不过,这条街的长宽建制与唐朝几乎无异。东西长约1200米,原宽有8米。老街里有不少达官权贵之人寓居,有老人,有老的建筑,自然,也有故事。

走进大河南东街,转而向北,便是奎星阁旧址,现已成为一排排批发市场的店铺。

史料记载,奎星阁内有奎星楼,该楼始建于康熙35年(公元1696年)。乾隆14年(公元1749年)宿州知州王锡蕃将楼移建于城东南隅城墙上,道光2年(公元1822年)因雷击起火,楼被焚毁,同年按原貌重建,几经战乱,旧貌尚存,1955年修环城路时拆除。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进入大河南东街,向西走100步路北侧,一些店铺挂起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正在售卖风筝的老板还不知道,百年前,他们店面的位置称为雷公馆。

雷公馆即清朝江北提督、民国初安徽督军、张勋复辟时任陆军部尚书雷振春的私宅,原占地15亩,建于清末民初(公元1912年)前后,采用北京醇王府样式绘图施工,分东西两跨院,宽24开间,前后三进院。门前有青石上马台,室内大方砖铺地,雍容华贵。

抗战时,雷公馆大部分房屋被炸毁。解放后,馆内西院为原县文化馆。

穿过水巷,再向西走约100步,来到大河南东街的文化核心区域——福音堂。福音堂原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住地。

大河南街,宿州人专属的独特记忆

1917至1922年,赛珍珠居住在大河南街。在此,她加深对中国北方农民生活的了解,《大地》三部曲胸有成竹。

赛珍珠离开宿州两年后,福音堂建成。建筑由大小礼拜堂、牧师院、钟楼等组成。钟楼至今保存完好,为一座塔式建筑,三层六角,别具特色。

以福音堂为中心,东侧是原宿县图书馆旧址,西侧是新宿电影院旧址。

新宿电影院的正门是现在的花墙子牛肉汤铺,侧门是朝西开的。那时候看电影,几分钱一张票。

大河南街,宿州人专属的独特记忆

1943年,宿县商会出资建设新宿电影院,当年7月5日正式开映,第一场播放的电影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宿城沦陷期间,日本人公岛磬夫强行合资,使用日本罗拉二号三十五毫米放映机。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吴子寿接收,解放后改为人民电影院。

一座城市最温暖的一面在于一处处地标——它们任由时光流逝,见证变迁,不离不弃。

宿县银行便是其中之一。

史料记载,宿县银行于民国25年(公元1936年)设立,位于大河南街北(中山街南),抗战胜利后接收汪伪中央联合准备银行,民国37年(公元1948年)宿县解放后由华中银行接收。

如今,中国工商银行宿州埇桥支行位于宿县银行旧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宿州监管分局坐落在大河南西街2号。

由此可见,早在民国时期,大河南街已成为宿城经济金融中心。

大河南西街与白衣阁巷交叉口,毓秀女中旧址位于交叉口东南角。

史料记载,1930年,私立毓秀女子中学由张文品创建,1937年冬季停办。老街城区教育腹地的位置可见一斑。

大河南街,宿州人专属的独特记忆

大河南街,像宿州的一道皱纹,古老、狭长、褶皱、纹路清晰。

伴随城市发展,大河南街“街”字的语境越来越窄,逐渐变成老城的一串地标。

像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成都的巷子一样,大河南街,拥有宿州人的独特记忆。

记忆来自隋唐运河的一叶扁舟,来自宋金河堤的灯火,来自清代奎星楼的霞光,来自民国女子学校的一袭白衣,来自人民电影院的胶片,来自宿县银行的算盘,更来自老街的一个石阶、一片瓦、一幅画、一棵古树、一声吆喝、一碗热汤……

一条窄巷,连接着人生的辉煌与没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