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印度肢解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能與印度相安事而巴基斯坦則不?

桶叔

“為什麼被印度肢解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能與印度相安無事而巴基斯坦則不?”——嚴格說來,這個提問本身有誤,因為印度肢解的不是孟加拉國而是原來包括今日孟加拉國的巴基斯坦;從脫離巴基斯坦獨立的孟加拉國立場看,印度沒有肢解它,而是幫助本國贏得了獨立。



儘管印孟兩國之間不乏磕磕碰碰,但就總體而言,孟加拉國與印度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順暢的。之所以這樣,關鍵在於巴基斯坦因素。

首先,印巴戰爭爆發、印軍武裝捲入是當時孟加拉國得以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的關鍵。否則,單憑孟加拉人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迫使巴基斯坦接受孟加拉國獨立分離。而且,在這場戰爭期間,逃亡印度避難的孟加拉難民人數多達千萬,是今日敘利亞戰爭造成難民人數的10倍以上。因此,在孟加拉國眼裡,印度對該國不啻有造就之恩。

其次,孟加拉國獨立戰爭期間的殺戮大大加重了孟加拉國朝野對印度的感激。

巴基斯坦軍隊在孟加拉國獨立戰爭期間有無殺戮、強姦、劫掠孟加拉平民行為,這是一個爭議已久的話題。1972年,孟加拉首任總統謝赫·穆吉布·拉赫曼聲稱,巴軍及其在東巴的支持者殺了300萬孟加拉國平民,具體指控包括:巴軍在達卡街頭屠殺大學生和市民,故意殺害信印度教的孟加拉族人,強姦20萬名婦女,在197112月投降前夕屠殺上百名著名知識分子,……等等。

對此,巴基斯坦方面承認有些巴軍官兵的確犯下了不經審判處死武裝分子嫌疑人、殺戮平民、掠奪等罪行,且要求按照軍紀和法律懲治犯罪的巴軍官兵;但不承認孟加拉國方面指控的“300萬”這個數字,也不承認巴軍強姦20萬婦女的說法。巴基斯坦官方報告稱,根據巴軍各級指揮官在戰爭期間彙報的數字,估計巴軍在這場戰爭中造成約2.6萬名孟加拉人死亡,且認為這一數字可能高估了,因為軍官有誇大“平叛”戰果的內在動機。關於巴軍官兵強姦孟加拉婦女的問題,巴基斯坦官方報告認為,根據1972年英國醫療隊在孟加拉國進行流產手術的記錄,巴軍官兵當時製造的強姦案應該只有數百起。

不管事實如何,孟加拉國獨立戰爭期間巴基斯坦軍隊的違紀、犯罪行為必然會加深、改善孟加拉國對印度的感情,改善印孟關係。

第三,印度無意吞併孟加拉國,而西巴基斯坦(今日巴基斯坦)人一貫歧視壓迫東巴基斯坦(今日孟加拉國)人,決定了孟加拉國親近印度。

由於孟加拉國人口眾多(約1.6億),且絕大多數屬於穆斯林,經濟發展水平又低,印度無意吞併該國,也不覺得該國對自己有多少實際威脅。

相反,巴基斯坦獨立建國後由西巴主導,東巴人士感到受歧視、欺壓,最終孟加拉國獨立。而且,西巴基斯坦這樣做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因為阿拉伯帝國掀起對外武力擴張浪潮之初,就開創了歷史上伊斯蘭政權歧視被征服地區改宗新穆斯林的傳統;在南亞次大陸,阿拉伯、波斯、突厥、阿富汗征服者後裔們繼承了這一傳統,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穆斯林高種姓“阿什拉夫”,將向穆斯林征服者皈依伊斯蘭教的南亞次大陸本土被征服種族後裔列為低種姓非阿什拉夫而加以歧視,至今不改;而中亞、西亞征服者後裔多數在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穆斯林多數源於孟加拉素丹國(13361576年)統治期間改宗伊斯蘭教的低種姓印度教徒,西巴基斯坦人因此普遍將孟加拉人視為下等人。

第四,巴基斯坦以宗教立國,本身就是南亞次大陸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千年仇恨而造就的國家,繼承了千年歷史怨恨

(參考閱讀:我寫的問答“巴基斯坦和印度為何成為世仇?”)。而且,由於巴基斯坦最大民族旁遮普族也只佔
63%人口,信德族佔18%,帕坦族佔11%,俾路支族佔4%,民族、部族矛盾錯綜複雜,且95%以上居民信伊斯蘭教,不可避免繼承了伊斯蘭社會教派林立、內鬥不休且無底線的特點,致使國內凝聚力薄弱,還要將仇視印度作為凝聚整個國家的力量,導致印巴矛盾仇恨不可化解。

相比之下,孟加拉國民族構成相對單一很多,雖然有

20多個少數民族,但孟加拉族佔比高達98%;而且孟加拉國人口中穆斯林佔比88%明顯低於巴基斯坦,又遠離西亞伊斯蘭教大本營,相對溫和許多,宗教之間、伊斯蘭教內部各教派之間鬥爭緩和得多,不似巴基斯坦那樣需要將仇視印度作為凝聚國家的力量,與印度的關係也就好處很多。

第五,巴基斯坦綜合國力較強,人均GDP長期高於印度,直至本世紀初才被印度超越,與印度鬥爭的內在動力強。

相反,孟加拉國綜合國力虛弱,人均GDP最近兩年才超過巴基斯坦,缺乏與印度鬥爭的資本和內在動力。

(參考閱讀:我寫的問答“巴基斯坦和印度為何成為世仇?”)


梅新育

孟加拉和印度關係總體上算平穩,但是,近幾年,矛盾也開始激化。主要問題包括邊境爭議、恆河水分配、非法移民、越界和走私等問題。

孟加拉和印度的主要矛盾是兩國之間存在的大量的“飛地”,根據維基百科,許多飛地中還包含了另一個飛地(二級飛地),甚至二級飛地中還有另一個飛地(三級飛地);印度境內有71個孟加拉國飛地(28個一級飛地),而孟加拉境內則有102個飛地(96個一級飛地);目前居住在飛地的總人口約為50,000至100,000人。

圍繞這飛地,兩國曾發生過沖突。

2001年4月15日,印邊防部隊在印孟邊界地區築路,遭孟邊防部隊反對,雙方發生武裝衝突。16日,孟邊防部隊佔領印梅加拉亞邦一塊飛地,包圍印哨所。18日,衝突升級,多處發生激戰。隨後,經過對話,雙方就恢復邊界和平,保持最大限度剋制達成協議。

直到2015年6月6日,時任印度總理的納倫德拉·莫迪前往孟加拉首都達卡與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共同簽署了一份領土互換協議,這才標誌著兩國之間長達68年的邊境飛地問題宣告結束,而協議使印度合共失去40平方公里的領土。

不過,相比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印、孟關係確實算很平穩。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印度和孟加拉沒有歷史負擔。1947年印巴分治後,導致的宗教衝突,這是兩國關係史上難以縫合的傷口,這主要發生在旁遮普地區,離當時的東巴基斯坦(也就是後來的孟加拉)比較遠。

第二,印度和巴基斯坦至今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克什米爾的歸屬。在過去70年,該地區衝突頻發,而且看不到解決的前景。

第三,1971的印巴戰爭,也被稱為孟加拉解放戰爭,對陣的雙方是西巴基斯坦(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東巴基斯坦(也就是孟加拉)。如果沒有印度的支持,孟加拉很難獨立,或這,獨立要推後很多年。


胡劍龍

個人覺得題主的問題有誤導性,實際上,被肢解的從來只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恰恰是願意且實際也已經宣佈從巴基斯坦中獨立出來,所以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之中印度的干涉實際上是助孟加拉國一臂之力,幫助孟加拉國得以建國。


為什麼孟加拉國能與印度相安無事,一是印度幫助其從原來西巴基斯坦的控制下脫離了出來,建立了獨立的國家;二是二者之間沒有像克什米爾問題之類的難解之題,孟加拉國和印度之間確實有過難以劃定的飛地,但這一問題在2015年得以解決,印孟兩國就交換飛地達成了《土地邊界協議》,自此,兩國之間的一大矛盾得以妥善解決。

(諷刺印巴之間較勁,卻忽視克什米爾地區的意見,克什米爾如今成了印巴兩國爭鬥的最重要一點)

但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就不能和平相處,一是當年印巴分治時期大量的宗教流血衝突爆發,雙方也算結下了世仇;二是印巴紛爭的焦點—克什米爾問題很難得到解決,兩家誰都不願讓步,這些年爭端更是變本加厲,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支持恐怖分子在印度發動恐怖襲擊,製造類似於孟買爆炸案、國會爆炸案等一系列案件,巴基斯坦則指責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鎮壓當地分離主義分子時嚴重侵犯人權,不顧克什米爾大多數人——穆斯林的意願。雙方之間還曾真刀真槍地爆發過3次印巴戰爭。三是雙方政府都把對方塑造為自己的假想敵,鼓動民眾情緒,動不動就渲染戰爭氛圍,民眾潛意識裡已經將對方當做是“最危險的人”。


北海圖

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在英國殖民者的主持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了家,因為他們的信仰不同,而中亞,西亞人對宗教信仰看的最重,不同信仰老死不相往來,巴基斯坦人信仰伊斯蘭教,而印度人信仰印度教,所以巴基斯坦一定要獨立,在獨立的時候英國人故意把孟加拉國劃歸了巴基斯坦,但孟加拉人信仰的是印度教,與印度相親,於是在印度的支持下,孟加拉(也叫東巴基斯坦)在要求獨立,並爆發了戰爭,終於從巴基斯坦中分離了出來,所以印孟之間可以相安無事,沒有印度的支持,巴基斯坦會收回孟加拉國,但印孟之間也有關於飛地的紛爭,這不算個大事,而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一對冤家,幾十年天天在邊界上爭來打去,紛爭都是英國人留下的,印巴之間的克什米爾就是紛爭的源頭,現在雙方各控制一部分,所以一方只要動一動,另一方就開槍開炮,說侵犯了自己的領土,因為印度硬從巴基斯坦手中奪走了孟加拉國,所以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更是寸步不讓,三天一大打,五天一小打,從不間斷。


縹緲孤鴻影45

這問題問的好!以前,我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大致一想,大概有這幾點原因。

1,與孟加拉國相比,巴基斯坦與印度的領土爭端更嚴重。兩國雖然都與印度有領土問題,但印巴之間的克什米爾,戰略位置重要,情況較為複雜,影響面廣,是最難解決的世界難題之一,常常成為印巴衝突的發生地。

2,孟加拉國實力較弱,對印度的南亞霸權威脅較小,巴基斯坦反之。巴基斯坦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政治影響力都遠超孟加拉國,是當之無愧的南亞老二,且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擁有核武,對印度的南亞次大陸霸權構成威脅。

3,長期歷史原因。巴基斯坦未分裂之前,西巴(即現在的巴基斯坦)是和印度爭端衝突的主體,東巴(即現在的孟加拉國)則是被迫。西巴對東巴的剝削式統治,當初讓東巴人民更反感西巴,而不是印度。孟加拉建國之後,與印度也有諸多摩擦,甚至大動干戈,但持續時間以及規模都不大,且和平時間較長。相比印度與現在的巴基斯坦的長期對立,笑臉少,動手多,孟加拉和印度仇恨值較小。

4,印度和孟加拉兩國都有維持和平的主觀願望,互相避免衝突發生。印度當初分裂東巴西巴,是出於避免東西兩線作戰的戰略需求,孟加拉獨立,是印度的戰略成果,巴基斯坦存在一天,印度都有意願繼續維持這一成果。而孟加拉國自身實力弱小,與印度的矛盾不太嚴重,因此也儘量維持孟印和平。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於長期衝突也有不少和平呼聲,但相比兩國難以調和的矛盾和仇恨,和平始終難以長期維持。


一和00

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只是都信奉伊斯蘭教,但不是一個人種,。孟加拉國聽印度的,受印度擺佈,巴基斯坦不受,印度分裂巴基斯坦時,巴基斯坦是反抗的,才有了印巴戰爭,孟加拉是願意獨立的,所以印孟相處的就好。就是這麼回事。


美麗的風箏3

孟加拉本身弱小,沒分裂前是巴基斯坦的飛地,難以發展,且因為待遇問題對西巴基斯坦不滿,一旦分割自然沒必要幫西巴懟印度,也懟不贏,西巴有那麼多鄰國,尤其中國,可以接受支援,孟加拉則完全被印度三面包圍,除了投靠印度沒別的辦法,軍事支援也別想,不然中國肯定樂意扶持


逼王九鳥磨痔

國家與國家的相處在於利弊的調和,如果利大於弊則相安無事,如果弊大於利則矛盾叢生。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矛盾有克什米爾領土問題,印度河水利用問題,而這兩個問題關乎兩國的國運,又因此發生了三次戰爭,雙方都不可能做出大的妥協,故兩國從建國至今一直衝突不斷。

孟加拉國同印度的矛盾主要在於恆河水的利用問題,及兩國邊界上領土劃分。因為恆河水的水量加上特拉馬普特拉河(也就是中國雅魯藏布江的下游)相當於七條印度河的水量,足夠流經印孟兩國的地方之用。關於兩國的邊界問題主要是位於兩國之間的一些飛地,所涉面積很小,也比較容易解決。故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印度和孟加拉國的矛盾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智事競成

1971年印巴戰爭,印軍攻入東巴基斯坦,最終導致東巴脫離西巴而獨立,成為現在的孟加拉國。孟加拉國的確立印度功勞很大,所以一直關係不錯。再加上孟加拉人信奉佛教,印度教很多,只有一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脫離西巴獨立也實屬必然。


蹉跎歲月124962922

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當時成為一個國家,是因為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兩個地方屬於不同的種族、有不同的語言,在獨立時蒙巴頓就預測到了,這個人為捏合在一起的國家,不會長久,果不其然,巴基斯坦最後還是分裂了。

當時的巴基斯坦叫西巴,孟加拉國叫東巴。

雖然西巴比東巴大很多,但西巴人口只比東巴多幾千萬,可是當時的首都在西巴的伊斯蘭堡,所以統一的巴基斯坦明顯偏向西巴,在東巴的投入非常少,東巴也越來越不滿,於是開始起義,再然後印度介入進來支持東巴起義,最後東巴獨立成功,改名叫孟加拉國。

所以巴基斯坦恨死印度了,而且現在巴基斯坦和印度還因為克什米爾問題處於戰爭狀態,所以巴基斯坦和印度關係不可能好。

孟加拉國和印度關係也不算好,兩國領土交叉嚴重,都在對方領土上有很多飛地,近幾年兩國互相交換了很多領土,減少了飛地,但還是有飛地。

印度和孟加拉國在旱季的時候都特別缺水,所以印度大量使用布拉馬普特拉河和恆河的水,而且還在上游建大壩,這樣流到下游孟加拉國的水就減少。更嚴重是孟加拉灣屬於喇叭形狀,入海口的河水減少,海水就會流進河裡,海水倒灌,對河流兩岸傷害很大。所以兩國因為河水分配問題吵了很多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