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把書籍比喻成麵包?高爾基和魯迅都曾這麼說

以下內容由滿十元即可免費送貨上門,瓜果蔬菜、酒水乳飲、休閒零食全都有的,和社區在線商城的小和提供。看書之前吃塊麵包吧!聽說麵包和書更配哦。


高爾基曾經說過: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

魯迅曾經說過:書籍是營養麵包。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把書籍比喻成麵包?高爾基和魯迅都曾這麼說

為什麼偉人總愛和麵包“過不去”?難道是因為合起來的書,長的比較像麵包?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把書籍比喻成麵包?高爾基和魯迅都曾這麼說

事實顯然並非如此,高爾基是前蘇聯作家,而蘇聯時代常吃的黑麵包,差不多就是上面的樣子。如果是以外形聯想的話,那得多麼豐富的聯想力,才能把“書本”想象成“麵包”。

事實則是,蘇聯有句諺語:“ Хлеб питает тело, а книга разума.(麵包滋養身體,書本增長智慧)”。由此可知,高爾基的那句“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實際上是受到了這句話的影響。

而中國人又沒有吃麵包的習慣,為什麼魯迅會說出“書籍是營養麵包”,這樣的話?假如真的要說,說“書籍是營養饅頭”,豈不是更好?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把書籍比喻成麵包?高爾基和魯迅都曾這麼說

真不是魯迅覺得麵包比饅頭洋氣,而是因為中國人講究“鑑必窮源”,借鑑的東西要能找到出處。就像你寫論文的時候,引用他人的文字,需得一字不拉的摘抄過來,如果改來改去改成自己的東西,豈不成了“沽名釣譽”?

當然,小和這麼說,也未必正確。葉嘉瑩先生對此類事件,有過更加詳盡而準確的解釋,但由於時間過去了很久,小和實在想不起具體內容,只能在這裡泛泛而談。就像《我害怕閱讀的人》裡面說的一樣:

我害怕閱讀的人。一跟他們談話,我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隱藏。我所擁有的內涵是什麼?不就是人人能脫口而出,遊蕩在空氣中最通俗的認知嗎?像心臟在身體的左邊。春天之後是夏天。美國總統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但閱讀的人在知識裡遨遊,能從食譜論及管理學,八卦週刊講到社會趨勢,甚至空中躍下的貓,都能讓他們對建築防震理論侃侃而談。相較之下,我只是一臺在MP3世代的錄音機;過氣、無法調整。我最引以為傲的論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書架上某本書裡的某段文字,而且,還是不被熒光筆畫線註記的那一段。

4月13日世界讀書日,麵包一日不可或缺,書也一日不可不讀。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把書籍比喻成麵包?高爾基和魯迅都曾這麼說

不讀書,遇到一個漂亮妹子的時候,你只會說“哎呀我去真漂亮”;

而讀書的人會說“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不讀書,看到夕陽餘暉和飛鳥的時候,你只會說“臥槽,這夕陽!臥槽,還有鳥!臥槽,真好看!”

而讀書的人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不讀書,喝到好茶的時候,你只會說“臥槽,好喝!真TM的太好喝”

而讀書的人會說“此茶口感飽滿純正,入口即化圓潤如詩。茶湯橙黃透亮,幽香如蘭,韻味十足。”

朱光潛稱:“走進一個圖書館,你儘管看見千卷萬卷的紙本子,其中真能夠稱為稱為‘書’的恐怕還難上十卷百卷......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把書籍比喻成麵包?高爾基和魯迅都曾這麼說

越努力,越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