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高鐵改變中國的地理格局,是讓速度征服了距離,大幅提高了有效時間的運載量。從此,中國的城市,只有兩種:有高鐵的和沒有高鐵的。

一個高鐵站,對於一座城市的意義是巨大的。如果能有十字甚至米字形的高鐵網絡,城市的輻射力、導入和輸出能量將得到快速爆發。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鐵道部編制的中國高鐵網絡圖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記得筆者讀大學時,要從不通火車的老家縣城到大學,要麼從老家坐3小時大巴到武漢再轉火車12個小時到南京再轉火車,要麼坐大巴到荊門然後轉綠皮火車折騰20來個小時,然後才能到學校所在的城市。而如今,五個多小時,不僅速度更快,而且直達。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鄭州高鐵路線圖,密集程度超越九省通衢的武漢

曾經的1000公里,那是山海相隔,遠在天涯。而如今的1000公里,因為時速300公里的高鐵,而變得沒那麼遙遠了。距離的障礙,正在一點點消除,對於城市的價值,也日益顯現。

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速度帶來的改變,可以讓單位時間的效率、運輸量更高,可以有更好的乘車體驗,甚至還準點和靠譜。某種程度上,它還在改變中國的城市格局。米字格局高鐵密佈的鄭州快速崛起,也許就是一個佐證。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鄭州交通圈

2008年初的那場大雪引發的春運難題,記憶還在,而十年之後的今天,當高鐵幾乎普及的今天,整個中國幾乎所有通高鐵的地方,不管山川丘陵,還是平原腹地,都變成平的了。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2008年的廣州春運,武警排起人牆維持秩序

科技一次又一次地改變世界,而普通大眾如我們,如果能在時代的發展風向裡,抓住一絲機遇,為自己做好投資、做好資產的保值升值,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也許無法縱觀全國,但對於自己所在的城市,應該有起碼的認知。


今天我們繼續讀杭州,說說杭州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的地鐵。

地鐵,就是一個城市的高鐵,它會快速改變一座城市,擴容一座城市,乃至推平一座城市。

尤其是,隨著城市骨架的拉開,地鐵網絡的普及,我們傳統認知上的距離,都將不再是距離。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1995年的杭州城市規劃圖,大片的空地

比如,老底子杭州人,對於杭州的範圍,東不過貼沙河,南不過錢塘江,北不過大關,西不過古翠路。可是如今呢?

七堡到筧橋都已經是非常中心的優質地段,北軟的二手房價可以突破4萬,臨安都已經開始觸摸房價2萬的天際線,而地鐵2號線的終點站朝陽,樓面價也突破2萬了。

我們要適應,這個正在變大龐大的杭州。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杭州城市遠景規劃圖,市區幾乎不再有空地

而龐大的杭州,不再是老底子的自行車就能輕鬆到達,也不再是幾條公交線路就能自由行走。比之個人,城市更需要效率,適應新時代的地鐵網絡,正在快速鋪開。

10條線路完成的時候,地鐵真正從需要普及到變成許多人每天的出行首選,一座城市的距離,將被快速拉平。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到2022年,杭州將實現軌道交通總運營里程達446公里

以前我們覺得遠的地方,將很快就能到達。以前因為距離顯得遠而帶來的房價、地段價值等,也將逐步也拉平。

這座城市,將不再有窪地,只有發展方向和城市資源聚集的不同帶來的板塊差異。而房子,也只會分成有地鐵的沒地鐵的。

這很可怕,我們繼續往下看。

城市開發的位移,是小杭州變成大杭州的根本,也是直接原因。

我們所熟知的武林廣場到吳山廣場,除了濱江·定安府等極個別項目,早就開發結束了。這裡不再有騰挪的空間,哪怕地段再好,成長性也非常有限。尤其是,老城區狹窄的街道、破舊的房子、永遠不夠的停車位、還有必須要承受旅遊旺季密密麻麻人群的干擾……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西湖邊,清河坊北側的源茂裡

我們還沒來得及適應、以前總是嫌棄配套差的錢江新城,也開發得差不多了。錢江路以東、運河到錢江三橋之間的商務核心區,除了魯能地塊等極個別項目,也不再有任何土地。而三橋到四橋之間的居住區,南星橋一帶最好的沿江地塊,也早就沒了。二線乃至三線江景的翡翠海岸、信達濱江·壹品,也賣出了當年藍色錢江一線江景的價格。

城市的位移,時代的變遷,總在這樣的悄無聲息之間。當我們反應過來是,無形之間就處在了大時代的邊緣。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錢江新城夜景

然後,中河高架、莫干山路兩條主幹道往北,一直到石祥路,留給當下開發的土地,也有限了。橋西的結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運河的價值,被提前透支了。當城市界面、形象弱於橋西的申花崛起,就跟錢江新城一樣,一線江景沒有了,只能到二線乃至三線的地方尋求一絲安慰。


曾經的濱江,也是這個問題。從七甲河到錢塘江大橋之間,尤其是三橋到四橋這一段、江南大道至錢塘江的區域,被過早的開發,以至於當整座城市的價值真正釋放的時候,我們最寶貴的資源,被曾經有眼光或被迫到達此區域的人提前佔有了。而且那時候的房價,現在看來比臨安都低。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國際濱”夜景

這個城市的運營者們,似乎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有著相似的默契,也有著共同的侷限。

然後臨安,都成了主城區。近乎所有的窪地,都不再是窪地了。

新興的成長板塊,超越我們傳統認知的優質板塊,以後將會越來越普遍。比如未來科技城,核心區的新盤東原·印未來均價達到3萬元/平方米;西溪誠園的二手房價格,能夠超越武林廣場和錢江新城許多樓盤的二手房價格,就是極好的例子。

未來的錢塘江兩岸也一樣。同在二橋到四橋之間,曾經江南江北的價格能差好幾倍,如今差距越來越小。隨著地鐵1號線、2號線、4號線乃至未來的7號線逐步開通,以及慶春隧道之外的博奧路隧道、望江路隧道等投入使用,當南北天塹變通途,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不排除江南的房價追平甚至超越江北。

後來居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浦東和浦西。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地鐵9號線在錢江新城2期的四個站點

好在杭州東邊的江乾區和南邊的蕭山,還有大片的土地,曾經因為侷限導致的遺憾,在錢塘江二橋到九堡大橋之間的一江兩岸,會得到很好的彌補。有關部門現在緊握著這裡的每一寸土地,等待著合適的機會。未來這裡的價值爆發,會十分驚人。

城市東南西北遍地開花的局面,不是孤立的。當一個個城投公司、管委會、街道乃至區政府在運作一個個板塊的時候,更高層面的領導者們,不會允許這種彼此獨立。他們需要串聯起這座城市。

地面和地下交通就是串聯一切的根本。而根本中的根本,就是地鐵。

地鐵,會把政策、配套、產業等的價值,加速放大。地鐵是一張城市的網,每個具體的執行者們,填充著網格里的空隙,或者每一個地鐵站輻射的範圍。比如上面提到的朝陽站。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朝陽站很遠嗎?

而武林廣場往北,只有12公里的崇賢,目前新房的售價是2萬以內。在臨安房價開始衝擊2萬的時刻,地鐵10號線即將串聯的崇賢,起碼短時間內的投資價值,會比朝陽站高,也比臨安大。

可惜很多人,情願買到60公里之外的臨安,也不願選擇崇賢。人的心理,真是奇怪。

很快杭州將只有兩種房子:有地鐵的和沒地鐵的

同樣是地鐵2號線,距離武林廣場10餘公里、雲集了阿里雲谷、西湖大學等眾多利好的三墩,新房的售價被控制在2.4-3萬之間,比如說近期較熱的萬科融信·西雅圖、綠都·雲和湖。在下沙很多區域的二手房價早已衝破3萬的時候,利好逐步兌現的三墩,會比地鐵1號線紅利早就釋放的下沙,有更大的價值預期。

何況,紫金港科技城,已經正式成立了。

我相信,每一個被地鐵串聯起來的板塊的邏輯,都有可能被重新劃分,就像曾經被地鐵激活的翁梅板塊一樣,崇賢和三墩,只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當然,衡量一切的都是時間。比如追求財務自由,終極的追求是支配時間的自由。

高鐵讓我們劃分省份和城市之間的距離,從物理單位變成了時間單位,從公里變成了小時,甚至精確到分。地鐵於一座城市的意義同樣如此。

比如,用速度去衡量物理意義上的距離,同樣是3公里,堵車的杭州開車很可能有十幾二十分鐘,而地鐵,可能只要兩三分鐘。換成時間的標尺,地鐵線路上10公里的距離,可能和傳統意義上兩三公里差不多……

度量單位變了,我們對於所熟知的城市的判斷,也就隨之改變了。

用看得見的物理意義上的距離,去衡量地鐵時代看不見的時間意義上的距離,就會形成認知的偏差。

當速度可以選擇,就意味著人有了更多支配時間的自由。買房,在個人需求的基礎上,選擇有地鐵的和沒有地鐵的,未來的差異會越來越大。

寫到這裡,讀到此處的你,再次點開這張杭州地鐵線路圖,會有怎樣的想法呢?

······················

在知識付費的年代,在知識本來也應該得到尊重的年代,我希望為每一個渴望撥開雲霧的人,免費做點事。

每一次努力書寫,只希望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