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代縣地區的峨口撓擱是什麼?

忻州身邊事


忻州身邊事

撓閣,其實是一種空中表演形式,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在山西,晉北叫撓閣,撓的意思是抬起,例如晉北的撓羊,閣指女孩,例如出嫁稱為出閣。撓閣也引申為兒童。而在晉中,這種表演形式稱為背棍、鐵棍,比較有名的有清徐,還有的地方叫晃閣、抬閣等等。

具體說說代縣的峨口撓閣,代縣這個地方是著名的楊家將故里,代縣撓閣主要指峨口撓閣,是以峨口鎮為中心的,輻射聶營鎮、陽明堡鎮、上館鎮等地,流傳在代縣雁門關內外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通俗來講,就是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女孩為一組,把小孩縛在鐵架上,大人的架子一米三左右,小孩的架子不足一米,分坐架、站架、活架幾種,然後大人背起來,小孩在大人肩膀上跳舞,小孩年齡也有限制一般是2-6歲,在架子上結合音樂和底下大人的動作,甩動水袖婷婷婀娜,令人百看不厭。

這種表演形式的歷史很悠久,據考證,峨口撓閣大約起源於原始社會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樹源生態時期,後來不斷髮展完善,形成了獨樹一幟,特徵鮮明的表演形式,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但在建國後,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沉寂,改革開放後,峨口撓閣漸漸發展起來,陸續成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記得在十幾年前,我曾在中央三臺的《星光大道》裡見過峨口撓閣的表演,讓這種地方表演形式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如今,撓閣已經與春節民俗活動密不可分,在太原動物園,最近每天也有清徐背棍的表演,每隔幾個小時表演一次。這種空中的舞蹈,在各地都是當地春節文娛活動中最流行、最火暴、最受觀眾喜歡的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