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駕崩後,新皇登基一般如何安置後宮三千母妃?

先皇駕崩後,新皇登基一般如何安置後宮三千母妃?

新皇登基後,對於先皇的後宮佳麗安置一般有六種方式,或納為己用或殉葬或遣散出宮或讓其出家或讓其守陵或遷於其他地方。

遣散出宮可以說是最好的安置方式,一般帝王做不到。這樣做的帝王要麼是想要有一番作為要麼不近女色。

像五代十國亂世中的一次遣散出宮,還間接造就了五代第一明君柴榮。

故事要從五代十國之後周說起,後周太祖郭威年輕時候是兵混子,在那個武夫治國的亂世,郭威這樣的人是一抓一大把。當時還是後唐,後唐開國皇帝猛人李存勖死後,明宗李嗣源繼位,雖然李嗣源是一介武夫但對於那個亂世還是有著清楚的認識的,為了勵精圖治有著一番作為,李嗣源將莊宗李存勖留下的後宮佳麗遣散令其歸家。

莊宗的嬪妃柴氏也在其中,柴氏回家途中遇上接她回家的父母,突然間狂風大作天降大雨,只好先居住到附近的旅舍。正巧碰上了當時年輕落魄的郭威,柴氏感覺郭威相貌堂堂不是尋常之輩,一見鍾情有了愛慕之心,就問旅舍老闆這是何人,老闆說這是馬步軍吏郭威。柴氏並沒有在乎郭威的身份,想要嫁給他。她的父母堅決反對,認為她曾是皇帝身邊之人即使再改嫁也應該嫁給節度使級別的大員。柴氏堅持自己的想法說郭威是一支潛力股,將來前途不可限量。並且當場將出宮時所帶的財物一半給了父母,另一半作為嫁妝嫁給了郭威。

柴氏義無反顧的嫁給了落魄時的郭威。後來郭威果然成就了一番大業,建立後周,追封早已死去的柴氏為聖穆皇后,並且再也沒有冊封過皇后。

郭威在打天下過程中全家被滅門,建立後周後選擇繼承人時,因為與柴氏情深,沒有選擇外甥和女婿,而是立柴氏之侄柴榮為嗣君。

因為後唐明宗李嗣源的一次遣散先皇后宮,先是成全了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更是間接造就了之後五代第一明君柴榮。

先皇后宮佳麗最悲慘的下場是殉葬。

後宮殉葬有著很漫長的歷史了,起源於商周時代,盛行於遼金元時代。明初也實行過殉葬,後來被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中的主角俘虜皇帝明英宗廢除了。清初也實行過殉葬,像有名的攝政王多爾袞生母阿巴亥就是殉葬於清太祖努爾哈赤。

還有物盡其用的方式就是納為己用

皇帝畢竟是富有四海為天下之主,後宮也是不斷的補充,也不可能每個後宮佳麗都臨幸過。像不少秀女被選入宮後連皇帝一面都沒有見過,皇帝就駕崩了。這種情況下繼位的新皇就會派人來選一批姿色不錯的留下來,實現了物盡其用。當然也有的皇帝比較重口味,先皇臨幸過的嬪妃也會留下來的,都不顧這是自己宗法上的庶母,比如唐高宗與武則天。

先皇后宮令其出家也是一種合理方式

先皇的後宮佳麗,畢竟久居於深宮中難免知道一些機密,遣散回家萬一洩露了有損天子威嚴,所以有的新皇會讓先皇后宮佳麗出家為尼。

比如說武則天,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後宮嬪妃,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武則天依例與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出家為尼。

以先皇后宮佳麗守陵

有些朝代皇帝駕崩時會指定幾位嬪妃守皇陵的,比直接殉葬好一些,但毫無人身自由,嬪妃死後葬進皇陵。

先皇后宮佳麗移居於其他地方

新皇登基後,如果並非先皇之後所生,那麼生母與嫡母(先皇之後)都升為皇太后。比如說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與嫡母慈安太后,兩宮太后的模式。

如果後宮嬪妃生有兒子,而且兒子活到成年順利封王有著自己的封地,則可以出宮去往兒子封地居住,稱之為“王太后”。這種方法盛行於漢晉等藩王有封國時期。

新皇登基後,先皇后宮佳麗如果仍舊留於宮中,肯定要遷往宮內相對來說偏僻之地居住。如明朝按照封建禮儀,新皇不能與先皇嬪妃同居於東西六宮,為了安置先皇妃嬪,就專門建造了慈寧宮供她們居住。明朝慈寧宮主要為先皇貴妃所居。到了清朝慈寧宮成為主要是為太后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清朝的先皇嬪妃有的留於宮中是移居偏僻的類似於冷宮之地。還有移居於其他皇家之地,如按照一些資料記載,咸豐帝年間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一位年老的太妃也就是先皇道光帝的嬪妃受驚而死,說明了清代皇家花園如圓明園之類的場所也用來安置先皇的嬪妃居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