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高更的繪畫有什麼特點?

愛de蘋果樹

高更《兩位塔希提婦女》


保羅·高更(1848—1903)是後印象派三巨匠之一,在他55年的短暫一生中,創作出了許多名作,成為西方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臻品。

高更的繪畫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前後兩個階段以1891年為界限。1891年之前,屬於他的早期創作和風格過渡階段,這時期,他的繪畫風格不夠鮮明,帶有明顯的試驗性質,畫面色彩絢麗、明快,大開大合,注重用色彩在畫面中製造出一種衝突感,但在構圖上卻比較拘謹,給人感覺沒放開,筆觸也顯得拖泥帶水。如畫於1889年的《戀人》,以大塊面的橙色、紅色、黃色的暖色調為主,給人混亂而躁動的感覺。

高更《戀人》


1891年之後,高更一方面厭倦了城市生活,一方面對日本版畫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版畫中那種平塗法和二維平面構成法,讓高更非常感興趣。高更認為,這才是物象本真的原始美,並決定離開城市去世界各地尋找這種美。

當他1891年來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後,被這裡的風土人情所表現出的那種原始美,神秘美和單純美所驚呆了。高更非常興奮,決定住下來,深入這裡的生活和人群,從而充實自己的繪畫。

高更《女性人體》


這一住,就是整整10年,這1年,也是高更的繪畫藝術突飛猛進的10年。他的鉅作《我們從哪裡來》就是在這期間完成的。

這10年中,高更認為,繪畫既不是忠實再現物象本真面貌的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也不是以混點法和點彩法來增強色彩效果的分割主義,而是應該把所有流派風格融合起來,形成一種包羅萬象的“綜合主義”風格。

高更《我們從哪裡來》


在具體創作中,高更追求一個“簡”字,他簡化了物象形貌的形似,輪廓線簡約直接,對物象進行了適當的抽象化。並把複雜的色彩關係簡化成單一色調,去除光的陰影效果,設色常採用平塗法。使作品呈現出濃重、厚實、質樸,卻又顯得神秘和新奇,流露出原始狂野美的繪畫風格。

作品《我們從哪裡來》,就是這種風格的傑出代表。


鴻鵠迎罡

保羅·高更(1848年6月7日- 1903年5月8日)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高更生前籍籍無名,直到他去世後,人們才意識到他對色彩和合成風格的實驗使用,

為原始主義和田園牧歌的迴歸奠定了基礎。高更在生命的最後時期,在塔希提島度過了10年,他的大部分畫作都是描述那個地區的人或風景。

初看高更的畫作,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新穎、神秘、原始,帶有強烈的異域風情。這是我去年在巴黎參觀一個高更作品展覽時的留影。

高更在塔希提的原始之美中受到強烈的啟發,他的作品,

色彩豔麗、對比強烈,具有平面化的裝飾性效果。

如今,人們一提起高更,就會想到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在小說裡,以高更為原型的男主角,毅然辭去體面的股票交易員工作,拋棄妻子,在遠離文明世界的塔希提島追尋自己的藝術夢想,畫下人間仙境般的風景,以及對人生的終極拷問。我們先來看一張高更的風景畫。見下圖。

這張《馬提尼克島風光》(又名《熱帶植物》)是高更1887年完成的布面油畫,現藏於蘇格蘭愛丁堡國家現代藝術館。這件作品色彩豐富,使用了短小而分離的筆觸描繪了這張氣氛和諧的美麗圖畫。

再來看一張高更的人物肖像畫。下圖是高更1891年完成的布面油畫《手拿鮮花的女人》,現藏於丹麥哥本哈根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

高更在《諾亞,諾亞》一書中記述了他在塔希提島的生活,其中就曾提到這位給他當模特的塔希提女子。這張畫是高更初到塔希提不久後完成的。畫面上,一個身著高領西式服裝的年輕女子端坐著,反映出歐洲傳教士帶入當地的樸素服裝風格。女子手中拿著的花朵將她與後面裝飾性的背景建立起了聯繫。

在這裡插一段,提起高更走上職業畫家的經歷,《月亮與六便士》絕對是演繹與戲劇化了。事實上,一開始,高更是一個極具天賦的業餘畫家,他的作品連續參加了第四、五、六、七、八屆印象派畫展。他與畢沙羅結識,經常週末去畢沙羅家的花園作畫,人稱“星期日畫家”。

他長期與印象派圈子的藝術家交往,畫商提奧·梵高(畫家文森特·梵高的弟弟)一直看好高更的作品,並替他賣畫。

1882年,歐洲股市大崩盤,高更作為股票交易員的收入銳減,他才自信地將繪畫這個業餘愛好轉變成職業追求。在遠走塔希提之前,高更就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畫家了。

高更的作品對畢加索、馬蒂斯等法國前衛派和許多現代藝術家有影響。高更的藝術在他去世後才得到認可,很大一部分原因得歸功於藝術商人Ambroise Vollard的努力,他為高更組織了多次展覽,讓高更在去世後獲得了無上榮耀。


畫家王衍成

人在仰望月亮的時候就會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昏鴉掠過天空的瞬間不會向下俯視到你們的疾苦歡樂。

借用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向後印象大師保羅·高更致敬。

原本富足美滿的小日子,美麗的妻子,兩個孩子,年輕的家庭,股票金融在當時絕對算得上金領……直到保羅·高更開始收藏畢沙羅、莫奈、塞尚等的畫並因此愛上了繪畫藝術,最終在35歲選擇辭職專心從事繪畫。

對於任何一個平凡的生命這都無異於是個愚蠢而又命定的選擇。

一面是高傲,一面是卑微;一面是真誠,一面是自私;一面是愛,一面是欲;一面是狂歡,一面是孤寂。

逃避現實的慾望,嚮往原始的純淨。離不開物質銅臭,更追尋自然本真。逃……返……再逃離……想逃終逃不脫……最終在藝術殿堂撕裂……重生,生命之輕,之重對於每一個個體都是公平的毫無例外。

高更是渣男,是自私鬼,是現實中的混蛋。只有在藝術王國裡才實現了所有的尊嚴和昇華!

《縫衣服的女人》

早期的高更還只個性突出的正常表現,個性中對自然原始主義的痴迷註定了他終將會選擇不同的生活和藝術方向。


和梵高在阿爾勒的短暫的生活創作最終還是不歡而散,梵高是純樸的執拗,高更是惡魔與天使的結合體,註定這裡不屬於高更。其實塔希提島一直在等待著高更來遇見,熱帶的異域風情,遠離現代文明,沒有說教的老夫子,這裡的少女純的連愛都沒有……高更先後和多個土著少女在一起生活並有兩個孩子。
《我們從那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

這是生命的叩問,這是終極輪迴,無窮盡,一切屬於生命的終將在這個輪迴裡。

高更是後印象中點燃神秘原始主義和表現象徵主義的大師,從此現代藝術多了詭譎和原始本真的一面,表現主義和象徵主義通過原始的神秘力量完美融合在一起,這就是高更對於藝術最偉大的獻禮。

昏鴉掠去,身後美麗的大溪地永遠埋葬著這位人世間的浪子,藝術神殿中的天使。


疾飛昏鴉

保羅·高更(1848~1903)

從衣食無憂到窮困潦倒,從家庭美滿到形單影隻,這之間的落差一定讓高更嚐遍世情冷暖。無論是看破還是逃避,世外小島幾十年的生活始終是高更靈感的源泉。

自畫像中的高更幾乎都是同一角度,這幅送給梵高的畫作也是如此。然而右下角的題詞: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被大多數人認為是高更表達對梵高的友誼而寫,可根據二人後來的衝突,似乎是高更對梵高的嘲諷。

大溪地婦女》高更的繪畫風格初期受印象派影響,不久後轉而追求流轉靈動的線條、平面厚重的色塊,富於裝飾性的明豔色彩。

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沉思積澱後的作品並未得到大眾理解和欣賞,甚至連有些印象派也對他發起責難。但是,與印象派捕捉描繪自然光影瞬間的變化不同的是,高更用原始、純粹且具衝擊力的色彩表達濃烈的情緒,不強調細緻繁複的光影明暗,也不追求精準新穎的造型


窮困如斯,仍堅持繪畫創作,表面是對現實的逃避,可我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高更對自己天賦的自信和對藝術的執著

《我們朝拜瑪麗亞》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這副畫就是他在創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前的構思性作品。帶著世俗性的宗教意味,此時高更已完全不考慮一切約定俗成的真實,色彩完全服務於主題的表達和氛圍的營造。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這幅便是高更最為著名且最富哲學意味的畫作了。無論是在他厭惡的現代社會法國,還是充滿著原始風情的大溪地,高更只存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即便是單純、熱烈、未受現代社會汙染的小島也無法治癒高更對現代社會的失望。


1897年,將貧困、疾病、孤獨、沮喪、憤怒、悲傷混合的毒藥喝下,一度自殺卻被人救活後,1898年,高更完成了此畫。他似乎知道自己藝術的超前性,完工後他把標題寫在畫的左上角:“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哪裡去?”,簽名和日期寫在了右上角。希望這樣的明示能讓看到畫作的人明白這幅畫作的象徵意義。可見他重視這副畫到了放下藝術家自尊的程度。

這幅作品完全無視透視的構圖如畫卷般展現著高更瀕死後的頓悟。沒有戲劇性的安排,只有每日例行的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場景,也許只有返璞歸真才能揭示人生的意義。

畫面的異國情調並非高更為了討好觀眾而刻意營造,但在當時確實是吸引人的因素。


誠然,半路出家的高更並無紮實的素描造型基礎,然而憑藉他深刻的哲學思考和藝術天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被人譽為象徵主義創始人。並對野獸派、表現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覺得還不錯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天天上新,和你聊一聊有趣的藝術!


一一一0有趣的藝術

保羅·高更(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和大多數同時代的藝術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保羅·高更厭倦歐洲文明和工業化的社會,對傳統藝術的優美典雅也相當反感,他嚮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保羅·高更希望在原始民族、東方藝術和黑人藝術中尋找一種單純率真的畫風,創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又有象徵意義的藝術。

他在技法上採用將對象的輪廓形體加以簡化,使用強烈鮮明的大色塊,採用單線平塗的手法,形成了一種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藝術風格。高更更注重畫面的和諧而不強調對比,強烈的輪廓線以及用主觀化色彩表現經過概括和簡化了的形體,都服從於幾何形圖案,從而取得音樂性、節奏感和裝飾效果。

Four Breton Women, 1886

Tahitian Landscape 1891

到1891年,高更否認了都市價值和過去的旅行,他希望經歷西方世界中理想和重點,未被玷汙的文化和空間; 這些旅行讓他在他的作品中激發了一種大膽的新風格。

Bathers in Tahiti 1897


大道之光

保羅高更的油畫,確實具有東方藝術的單純美和裝飾美的特色,至於他遠離繁華的城市生活,來到這個島上來尋求原始生活的趣味,只能說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一部分失意的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


這幅畫,高更運用了類比的手法。 托盤中有水果和乳房。為什麼要把乳房也擱置在托盤裡呢?因為這樣產生一個特殊的效果。類比的效果。 水果——分泌甜汁; 乳房——也是能分泌甜汁的。 所以,乳房是“水果”,水果也是“乳房”。 一個是植物的乳房,一個是人類的乳房。人與植物共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在自然之外也在自然之中。 畫中的味極具原始性。原始的就是自然的。 果汁是甜蜜的。暗喻塔希提少女竊竊私語的也是關於甜蜜的事,即愛的私語。

高更作為原始自然派的畫家,他喜歡自然,他喜歡淳樸自然,他畫中的人物簡單、憨直,因此也很自然。勇往直前的個性、不安與和緩的顏色。樸拙的造型,深粗的線條,概括的造型,這是人們形容高更的性格和繪畫特色。


今夜星光燦爛



鮮明的色調,洗練的筆觸,原始的野味,開闊的場面,豐富的想像,深邃的思想,保羅-高更的畫作總能給人以視覺的衝擊心靈的震盪和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法國印像派繪畫大師保羅-高更註定是一個天才的畫家。他的畫風迄今影響了世界繪畫領域一個世紀。



1848年生於法國巴黎的保羅-高更一生充滿傳奇,經歷頗豐。從17歲步入人生。船員,軍人,銀行職員,經商,收藏,自由畫家到成為一代繪畫巨匠,成為和梵高、塞尚齊名的後印像派繪畫大師。

保羅-高更1903年辭世,只活了55歲。而他真正在畫風上走向成熟卻是在45歲以後。他的不朽之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正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保羅-高更就像是一個自己把自己流放到孤島的“罪人”,與世隔絕,日日沉浸在原生態的自然界和自己的繪畫創作世界裡。



有人說,高更是上帝派來的。不然他怎麼能在人生的正順之時突然如鬼使神差改弦更張做起在當時並不看好的繪畫事業呢?怎麼能拋妻舍子一個人來到一個原始之地悶頭創作呢?他又怎麼能如神來之筆創作出《我們從哪裡來……》這樣偉大的作品呢?



高更也許自己也不會想到,他的畫作在他逝世以後才日益彰顯出其巨大的價值和意義。

感謝高更。不管對他生前有過多少爭議,畢竟他留下了那麼多美妙的畫作,給世人以藝術的悟諦夢幻的想像和美的享受。





誰憐一燈影

保羅·高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這個人出生命運不好,趕上法國二月革命(1848年)的爆發,接著後來由於法國證券市場的崩盤,被迫辭去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從此就開始了他貧窮和疾病中掙扎的後半生,也算是歷經苦難吧。你沒嘗過貧窮的苦,所以你不瞭解苦難中堅持夢想的甜。高更一共活了55歲。

保羅·高更23歲當上了股票經紀人,現在網上的資料都說是他是因為天生繪畫天賦的召喚之下才辭去了工作,專心繪畫,這是謊言。西方的文化除了杜撰故事之外,還有就是對它們的無比誇大和讚美。真實的情況是高更35歲時已有3個孩子,正懷著激動的心情準備迎接第4個孩子的降臨,然而,法國證券市場遭遇崩盤,已無法維持他家裡的生活,高更於是不得以才辭去證券交易所工作,開始他的全職畫家的生涯。

1891年,高更賣掉一部分自己的畫作籌做路費前往塔希提,由於家計蕭條,他吃沾有黴菌的麵包填肚果腹,用天然的樹漿作畫,以致他頻繁得病,身患赤痢和瘧疾。後來,高更更是染上了困擾其餘生的梅毒,從那時起,他開始變得衰弱無力、常常咳血,心臟也因此受損。

1897年,他最鍾愛的女兒亞蘭病逝,殘破的病體、才華又不當錢使,加上女兒離開的噩耗,徹底擊垮了他的意志,他要自殺。自殺前,他創作了生平最大幅的經典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然而自殺並沒有成功。1901年,高更離開塔希提,落腳於馬克薩斯群島的一個小島。 1902年,高更病情加重,無力遠行。 1903年,高更病逝。

高更的精神家園——塔希提島



《布列塔尼的豬倌》


《雅各與天使搏鬥》

《黃色的基督》



《遊魂》


崇儒

保羅.高更屬於印象主義畫派的畫家。關於這一畫派的藝術,見諸文章與圖書的,不知有多少,而有關這畫派的神話,則是多見不怪,因而從何處著手談起,更是難辦。

高更的特點:就是創造了一種和現實接觸的新關係,他曾對學生說:「不要太模仿現實了,藝術是抽象的;在對現實描繪之前應該先在心中想像它的模樣。」這就是他的作品《佈道後的視覺》中的作畫原則。他將畫面的主題放置在一片紅色的主觀場景中,畫面前有許多農婦在圍觀。整幅作品呈現主觀色彩極為濃厚的夢境之感。

讓我們再看看《塔西提島的女人們-沙灘女人》,作於1891年(現存巴黎,奧賽美術館)。作品的主人公是兩女子,一名戴著圍巾,另一個則穿著傳道士強制要求穿的保寫守的外套。高更巧妙地將塔西堤島上的兩種不同文化融合的矛盾感表現在作品中。法國繪畫非常流行「全神貫注」的修辭原則,而這兩位毛利女人坐在沙灘上,互相只專注於自己的,背景是時而碧綠時而泛藍的海洋,剛好與畫中想要表達的「悠閒自得」式的原始性愉悅不謀而合。

高更的作品中色彩的運用和色彩合成的技巧是里程碑式的巔峰,他善於抓住人物的膚色本身和具體姿態的變化。大家都知道,印象派的畫家們是在摒棄佔主導地位的學院派明暗對照的觀念_即通過明暗來表現立體感,而採用純色並在很多情況下通過白色來增強純色的辦法來表現其形象,這就是人們所稱的亮色技巧。這些都在高更的作品有充分的表現,尤其是畫中帯色彩的暗區一般用籃色或紫羅蘭色調~



填格

保羅高更的藝術風格是把圖案平鋪。他所創作的畫作色彩,通常都非常的豔麗,常常是一深色和黑色作為邊框。對日本藝術原始藝術以及實用藝術非常感興趣的高更,也會以把整套的圖案與景泰藍風格結合在一起,在作品的表達思想以及情緒的渲染上面與文學上面的象徵主義屬於一派的。都是主張用感情的形式來表現繪畫,這方面的創作,保羅高更與伯納德在1886年相遇在。後來便開始一起作畫,他們對裝飾畫的風格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有清晰的色彩間隔來創作圖案。他的作品《雅各布與天使扭曲》。這幅作品在場面上表現了雅各與上帝的使者在扭打。在這幅畫中把人的世界與聖經的世界相結合了起來,這也是一種情感形式表達思想的典型畫作。在這裡為了傳達出比較神聖的氣氛,他委屈物體的比例畫的都失調了。這是為了出出主要與次要以及表達出一種讓人們所思考的奇怪的氛圍,這裡的蘋果樹是歪斜著被分成兩半的,就像是日本版畫那樣很多的。結構都有它的新的看法在裡面。在這幅畫作中是沒有陰影,沒有明確的形狀線的邊緣,對於線條與色彩的表現能力是非常大的。他以誇張或者簡化所看到的物體來進行創作也是從情感。表達思想的一方面。有的人認為高更是預言了一種新藝術的誕生,不論是他的思想以及他們圖片的思想。都是在當時比較有表現力的。用一個扁平的覆蓋式的顏色來表現圖案和造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