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諡號最高的漢人是誰?

大樹151687202

開始我們先聊聊何為諡號?


諡號是中國古代君王、諸侯、大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了之後,根據他們的人品修養、功過是非給予一個包含評價的稱號。諡號開始於西周,在秦始皇的時候廢除了,因為他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這樣不合禮法,亂了尊卑。到了西漢建立又恢復了諡號,並一直持續到清末。在明清時候,諡法基本確定了,明代皇帝諡號17字,清代皇帝諡號21字,親王1字,大臣2字。

一般文官的諡號以“文”為第一個字,第二個字的次序是“正,貞,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僖,榮,愍,思。”武將的諡號以“武”為第一個字,第二個字的次序是“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恆,愍,烈,勇,僖。”還有一種文武通用的諡號,第一個字是“忠”,第二個字的次序是“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信,康,壯,恆,愍,烈,勇,僖。”

文官的最好諡號是“文正”,但是武將的最高諡號卻不是“武寧”,而是“忠武”。比如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尉遲恭、郭子儀、岳飛(開始被追封為武穆,後改為忠武)諡號都是忠武。然而很多朝代都是重文輕武,自然文官的諡號就比武將的諡號要高一點。所以,在眾多諡號中,“文正”居於首位。

清朝得過“文正”諡號的大臣有八位,這八位還都是漢人,他們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當然皇帝的諡號要比大臣的諡號等級要高,不過清朝皇帝都是滿人,所以回到題目中來,清朝諡號最高的漢人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湯斌


湯斌是清朝政治家,理學家,先後兩次擔任《明史》總裁。他為官剛正不阿,不趨權貴,體恤百姓,政績卓著。

劉統勳


劉統勳官拜宰相,為官四十餘年清廉正直,直言敢諫,善於治水,是乾隆皇帝的肱股之臣,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朱珪


朱珪是嘉慶嘉慶皇帝的老師,五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依然廉潔奉公。嘉慶皇帝對朱珪的評價是:“半生惟獨宿,一生不言錢。”

曹振鏞


曹振鏞是魏武帝曹操的嫡脈後裔。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為官小心謹慎、言行得體、政績頗多,在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中有功,封太子太師,不久又加封太傅,還賜畫像入紫光閣。

杜受田


杜受田是咸豐皇帝的老師,書香門第、家世顯赫,杜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 杜受田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是當時的一代大儒,品行端正、忠孝節義,為師為相殫精竭慮。

曾國藩


曾國藩晚清名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創立了湘軍,平定天平天國,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中興第一名臣。

李鴻藻


李鴻藻晚清主戰派重臣、清流黨領袖,同治皇帝的老師。李鴻藻發動清流奏請光緒帝派使節出使俄國修改《里瓦幾亞條約》,最後終於在俄國聖彼得堡重新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保住了上萬平方公里的祖國領土。

孫家鼐

孫家鼐光緒皇帝老師,飽讀詩書,咸豐九年中了狀元。甲午海戰失敗後,他提出要振興中華就要注重科學,興辦實業,首先要開辦學堂。光緒二十四年奉命主辦京師大學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學。


我是小二哥,我愛好歷史,讀史使人明智,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遨遊歷史!


一個多情的小二哥

諡號,是古代的帝王、后妃、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其生前事蹟與品德而給予的稱號,最早起源於中國西周時期,大臣的諡號一般一個字,或二個字。

諡法規定,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第二字依次為正、貞、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所以大臣的諡號,最高為“文正”,清朝諡號為文正的大臣有八個人,功勞最大當屬

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今湖南雙峰人。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23歲取秀才,入縣學;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1838年,入翰林院。太平天國興起後,曾國藩奉命在湖南幫辦團練以抗拒太平軍。他訓練的湘軍戰鬥力很強。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作戰的主力之一。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諡“文正”。

清朝另外還有七人死後被諡“文正”

一、湯斌

湯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祖上世代為官,他年少時已熟讀四書五經,通曉天文地理,順治年間中進士,歷任巡撫、大學士、各部尚書等官職,他一生清正廉明,體恤百姓,政績顯赫,也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死後諡號“文正”。

二、劉統勳

劉統勳(1698年—1773年),字延清,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出身書香世家,雍正年間中進士,歷任各部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官職,他一生清廉正直,敢於直言進諫,在吏治、治河等方面均政績顯著,1773年在上早朝的途中猝死,終年75歲,乾隆皇帝親自弔唁,諡號“文正”。

三、朱珪

朱珪(1731年—1807年),字石君,浙江杭州(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年間中進士,歷任地方官員,曾當過嘉慶皇帝的老師,為官期間兩袖清風,關心國計民生,政績顯著,他最為人熟知的是與貪官和珅的鬥智鬥勇,嘉慶年間,協助嘉慶皇帝剷除和珅,76歲病逝,嘉慶皇帝得知他去世痛哭不止,諡號“文正”。

四、曹振鏞

曹振鏞(1755年—1835年),字儷生,安徽歙縣(今安徽歙縣)人,魏武帝曹操的後人,父親為戶部尚書曹文埴,乾隆年間中進士,歷任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工部尚書等官職,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元老,輔助三朝皇帝處理政務長達五十多年之久,政績顯赫,公元1835年(道光十五年),曹振鏞病逝,道光皇帝親自弔唁,諡號“文正”

五、杜受田

杜受田(1788年—1852年),字芝農,山東濱州(今山東濱州)人,家世顯赫,杜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道光年間中進士,歷任朝廷要職,曾當過咸豐皇帝的老師,咸豐皇帝凡遇國家大事均會徵求他的意見,深得咸豐皇帝信任,病逝後,咸豐皇帝親自弔唁,諡號“文正”。

六、李鴻藻

李鴻藻(1820年—1897年),字蘭蓀,直隸保定(今河北保定)人,出身官宦家庭,咸豐年間中進士,歷任朝廷要職,為官期間,深得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兩朝皇帝信任,光緒年間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他對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深惡痛絕,是作風強硬的主戰派,力主抵抗外來侵略,但國家一而再、再而三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他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十分無奈和痛苦,公元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李鴻藻病逝,終年77歲,光緒皇帝痛哭之,諡號“文正”。

七、孫家鼐

孫家鼐(1827年—1909年),字燮臣,安徽壽州(今淮南壽縣)人,出身書香世家,咸豐年間中進士,曾擔任光緒皇帝的老師,歷任吏部、工部,禮部、戶部、刑部、兵部六部尚書,曾在甲午戰爭後提出變法圖強,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為其創辦,公元1909年病逝,諡號“文正”。


浩蕩揚子江

清朝的諡法沿襲前朝,因此規矩也是比照前朝。其中最高的諡號是文正。


有清一代,死後被朝廷諡文正的漢大臣有八個人,按照先後的順序分別是:

1.湯斌(1627~1687) ,別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人。康熙26年殂,雍正10年入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諡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廟。



2.劉統勳(1698-1773)字延清,另字爾鈍,清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山東高密人。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內閣大學士。乾隆38年卒於上朝途中,追贈太傅,諡文正。



3.朱珪(1731-1806)字石君,號南厓,直隸大興人。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嘉慶11年卒。諡“文正”。

4.曹振鏞(1755—1835),字儷生。安徽歙縣人。任體仁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上書房總師傅。道光15年卒,賜諡文正,入祀賢良祠。

5.杜受田(1788~1852),字芝農(杜愕子),清山東濱州人,道光進士。1852年(清咸豐二年)卒於淮安清江浦,時年64歲。咸豐帝甚痛,贈太師、大學士,諡“文正”。

6.曾國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72年3月在南京卒。贈太傅,諡文正。

7.李鴻藻(1820—1897),字蘭蓀,號石孫、硯齋,河北保定人。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光緒23年卒,諡文正,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

8.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壽州(今壽縣)人,卒年八十有二,贈太傅,諡文正。

晚清名臣中,只有曾國藩諡文正。胡林翼死後諡文忠,李鴻章死後諡文忠,左宗棠諡文襄,張之洞也是諡文襄。晚清還有一個大臣諡文正,只不過他是滿大臣文祥。

皇帝給一個大臣諡文正,有些約定俗成的鐵律。

首先,第一個字“文”,非兩榜進士又出身翰林者不諡,進士和翰林缺一不可。這裡的進士實際上是指一甲進士,因為二甲進士不點翰林,而三甲是“賜同進士出身”,等於是準進士,更不行了。只不過實際執行不那麼嚴,由皇帝自己掌握。例如左宗棠實際上是個舉人,被慈禧太后此同進士出身也獲得了文襄這個諡號。

其次,“文正”二字由於是最高諡號,屬於皇帝專屬特權。臣下不得擅擬,否則成大不敬。所以大臣如曾國藩死時,如皇帝想不起來,軍機也不能明說,而是要在面聖時暗示皇帝。

按儒家文化的規矩,諡法是朝廷最重要的國家名器,極為士子看重。文人士大夫,一生功業,都在諡號上。所以,諡法也成了朝廷最重要的激勵機制。一個大臣死了,尤其是文大臣,諡號有時會成為一切。這也解釋了許多大臣死時一清如水,連給自己辦喪事的錢財也沒有,就是為了給自己掙一個諡號。

以上這些人諡文正,有的頗費周折,有的頗有爭議。

湯斌是個地道清官,死時身上只有奉銀8兩。湯斌這個清官可與海瑞大不同,他是陽明理學的踐行者,真正行知合一。可不幸與明珠同朝為官,又不可避免地得罪了明珠,被明珠餘國柱構陷,含冤而死。他死後多年,雍正皇帝給他平反,入祀賢良祠,但沒有諡號。待乾隆皇帝即位時,第一時間就給他諡文正。

其次是劉統勳,就是我們熟知的一天到晚與和珅鬧著玩的劉墉他老爹。這個人最牛的是三朝元老,歷康熙、雍正、乾隆。對皇帝沒得說,又能幹,諡文正名符其實。有興趣瞭解他的朋友請查閱《清史稿·劉統勳傳》。我一直有個印象,劉統勳傳是清史稿裡篇幅最長的一篇,比大多數本紀還長(巧的是,他兒子劉墉的傳最短,只有寥寥幾百字)。

劉統勳、朱珪和曾國藩沒什麼爭議,基本上實至名歸。

李鴻藻和李鴻章不是兄弟。李鴻章的親兄弟,晚清的另一個大佬是當過川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署理過直督的李瀚章。李鴻藻得諡文正得益於他是晚清的清流領袖。同光之間,慈禧太后有意利用清流鉗制改革派,一度清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其中張之洞八表經營,盛煜一個摺子參倒恭親王奕訢都是清流一時之盛。李鴻藻就在這時期死了,可以說死的其時。慈禧有意籠絡清流,索性給了李鴻藻一個美諡。李鴻藻和翁同龢一樣,當過同治和光緒皇帝的師傅,只是死得太早。李鴻藻不是平庸之輩,不過諡文正有點過了。

孫家鼐其實不是等閒之輩,只是生不逢時。他是咸豐9年狀元,又是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第一任學務大臣。他雖是清流領袖,卻很開明。他是第一個把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身體力行、推而廣之的人。孫死的時候,清廷已經奄奄一息了。當時掌權的是傻缺的隆裕太后和剛愎懦弱的小醇親王載灃。孫家鼐死在張之洞之後,張之洞諡文襄,名不符實。因為文治武功為襄,張之洞只有文治沒有武功。所以張之洞諡號一出馬上就有人議論,加上張之洞實際上是被載灃氣死的,所以朝廷壓力很大。孫家鼐只比張之洞晚死一個月,朝廷正內憂外困,急需聚攏人心。反正名器是虛的,沒給張之洞就便宜了孫家鼐。與他同朝為官的,李鴻章諡文忠,左宗棠諡文襄。而孫家鼐,與他二人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當然,孫家鼐也不是不該諡文正,只是與晚清的人才濟濟比較,顯得朝廷有雙重標準。

李鴻藻和孫家鼐諡文正,爭議歸爭議,他們畢竟人品好,人緣也不差。大家議論他們多半是出於對國家名器的尊重和為名臣抱不平。而對曹振鏞和杜受田二人,則人言鑿鑿,暗中腹誹,因為他們的人品有虧。

曹振鏞與劉墉相仿,也是著名官二代,他的父親是乾隆朝的戶部尚書曹文埴。曹振鏞一生為官,最得一個訣竅:不犯錯。大家都知道,官場上不犯錯不難,不幹事就不會犯錯。所以曹振鏞人如其名,庸人一個,為了不犯錯甚至不惜任由冤假錯案發生也不予糾正,奉行穩*定壓*倒一切。也就是顒琰這樣庸皇帝才會給他一個文正。

杜受田是咸豐皇帝的老師。當初道光皇帝選接班人時,在四皇子奕詝和六皇子奕訢之間搖擺,拿不定主意。打算在木蘭秋獮時進一步考察。兩個皇子知道後分別請教他們的師傅。奕訢的師傅周祖培認為,六皇子奕訢文武皆備,正常發揮即可。而四皇子奕詝的師傅杜受田知道奕詝的短處是騎射功夫,所以劍走偏鋒,出奇計,讓他一箭不發。當皇帝圍獵結束,眾皇子紛紛展示戰利品,唯奕詝一無所獲。道光問其故,奕詝說,當春光乍好,萬物孕育之時,不忍射殺生命。道光聽聞感嘆:此真帝者言歟。遂確定大統,是為咸豐。咸豐即位,對杜受田百般酬庸。杜受田死後諡文正,他的兒子杜翰入直軍機,成為咸豐顧命八大臣之一,直到辛酉政變才被慈禧和恭親王革職。以杜受田的作為,雖不似曹振鏞般平庸,但絕擔不起文正二字。咸豐皇帝為一己之私,拿國家公器酬庸私情,在當時頗為士林不齒,只是大家敢怒不敢言而已。



還有些大臣該諡文正而沒諡,被後世批評皇帝無眼。其中最典型者是道光朝兩江總督、太子少保陶澍。陶澍是湖南安化人,清中葉經世派代表人物。陶澍是近代中國開風氣之先、奠定了晚清漢大臣格局的人,是晚清重臣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們的楷模。他死時,諡文毅,連李鴻章都不如。


艾米麗艾拉

先看看諡號是個啥?諡號就是古代的帝王、后妃、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生前的所作所為給予的稱號,最早是西周時期,大臣的諡號一般一個字,或二個字。

諡法規定,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第二字依次為正、貞、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在大臣裡面。“文正”是大臣之中最高的封號。

而這個“文正”可不是隨便封的。第一,如果不是兩榜進士和出身翰林,那基本上與“文”無緣了,更別提“正”了。也就是說文化水平一定要高。第二,“文正”二字由於是最高諡號,只能從皇帝嘴裡說出來,皇帝想不起來,大臣們可以暗示,如果再想不起來,那就真的拉到了。

古時候文人最看重諡號。這也解釋了許多大臣死時一貧如洗,連棺材都買不起,就是為了給自己掙一個諡號。下面是諡號最高的8個漢人。

1、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享年八十有二,贈太傅,諡文正。

2.李鴻藻(1820-1897),字蘭蓀,號石孫、硯齋,河北保定人。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諡文正,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

3.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72年3月在南京卒。贈太傅,諡文正。

4.杜受田(1788-1852),字芝農(杜愕子),清山東濱州人,道光進士。享年64歲。咸豐帝甚痛,贈太師、大學士,諡“文正”。

5.曹振鏞(1755-1835),字儷生。安徽歙縣人。任體仁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上書房總師傅。道光15年卒,賜諡文正,入祀賢良祠。

6.朱珪(1731-1806)字石君,號南厓,直隸大興人。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嘉慶11年卒。諡“文正”。

7.劉統勳(1698-1773)字延清,另字爾鈍,清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山東高密人。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內閣大學士。乾隆38年卒於上朝途中,追贈太傅,諡文正。

8.湯斌(1627-1687) ,別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人。康熙26年殂,雍正10年入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諡文正。

以上8位,有的實至名歸,有的則是名不副實。留給後人評說。

在這裡要說一位漢大臣,他是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雖然沒有被諡號“文正”,但能夠配享太廟已經說明他的功績。他就是張廷玉!



吾乃常山王子蟲

清朝諡號最高的漢人是誰?

回答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諡號以及諡法。諡號分為官諡和私諡。官諡一般只有帝王將相、皇室宗族等才有資格享有,是得到朝廷認可的。私諡則不然,一般的文人隱士都有諡號,這諡號一般由其親朋好友,門生故吏所加,比如東晉才子陶淵明的私諡為“靖節”。

諡號一般是帝王將相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作為和品德,給予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或批評或同情。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繼位的君主,按照大臣建議進行評定。

一般獲得諡號的都會是表彰性的諡號,也就是所謂的美諡,比如:文、武、明、睿、康、景等等。比如漢文帝、漢景帝、嶽武穆、範文正(范仲淹)等等。

獲得惡諡的並不多,惡諡比如:煬、醜、靈等等,比如趙武靈王、隋煬帝、秦謬醜(秦檜)等等。

末世皇帝、小皇帝等等一般獲得同情的諡號,比如哀、悼等等。

漢朝是生前封侯者才得諡號,唐朝是三品級以上的官員得諡。

清朝,一品官去世,由皇帝決定是否得諡。一品官以下除非特旨,不得諡號。得諡號者,只有入過翰林,或者當過大學士的才有資格諡號為“文”。

宋仁宗之前是文貞為最高諡號,仁宗之後文正成為官員們夢寐以求的最高諡號。

所以,清朝獲得最高諡號的漢人有八位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注意不是李鴻章)、孫家鼐,這八位均獲得“文正”諡號。

文正,“道德博文曰文,靖共其位曰正 ”,也就是說,被賜予文正諡號的官員,生前不僅要德才兼備,還必須幹好本職工作,以及忠君愛民。

湯斌,出生於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順治九年(1652年)考中進士,康熙五年(1666年)拜師理學大師孫奇隆為師開始研究理學,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擔任《明史》總裁,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病逝於工部尚書任上,享年61歲。湯斌的諡號是死後的50多年後的乾隆元年(1736年)才追諡的。道光三年(1821年)得以從祀孔子廟。

劉統勳,劉墉的父親;朱珪,嘉慶的老師;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就不多介紹了。

曹振鏞,或許許多人都認為他不應該得到“文正”諡號,說他是名不符實。但是,其實人家曹先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他出生於1755年,他的先祖是曹操,他的父親當過戶部尚書。他曾平定過叛亂。


簡單歷史客

唐宋以後,文正一諡,被士大夫們視作最高規格的諡號。大臣身後,若能以文正諡之,總其一生,可謂是倍極哀榮。

有清一朝得到文正諡的大臣,只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俱為漢臣,這或是,清廷刻意籠絡漢臣的一種手段。

這八人當中,有些是因帝師身份,邀寵於內廷,如,朱珪,杜受田,李鴻藻,孫家鼐。有的是一生處事恭瑾,見幸於君上,如曹振鏞,(即少說話多磕頭的開創者)而實當文正之諡者,惟曾國藩,劉統勳(劉墉老爹)二人而已。

高陽文正公李鴻藻,好多朋友誤其為李鴻章,或其兄弟。李鴻藻是同、光兩朝帝師,清流首領,翁同龢,張之洞,徐世昌等人,俱出其門下。當然最出名的還數“小門生”袁世凱大總統了,。。而李文正公的後人也非泛泛,其子李石曾,早年即入同盟會,以事反清,後與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合稱蔣介石系的kmt四大元老。

另一位帝師文正公孫家鼐,其長孫,孫毓筠,同盟會元老,倡革命覆清,一度出任安徽省都督。後支持袁世凱稱帝,是所謂的籌安六君之一。

大清的兩位文正公的後人,竟為反清急先鋒。這或是清廷始料所未及吧。

回到正題,略次於文正級別的諡號,文忠,終清一朝也只授九人,滿漢皆有得者。漢臣當中得到這個諡號,其代表人物有林則徐,胡林翼,李鴻章等。


而左宗棠,張之洞二人,分別得到文襄之諡。有些朋友說左氏以舉人身份,得文襄諡,屬特例。這裡就左宗棠諡號做些說明,首先清例,得“文”諡者,一翰林院出身的大臣,二或是帶大學士頭銜者,都有資格獲授。左宗棠情況屬後者。同樣,如諡文忠的榮祿,諡文勤的琦善,二人皆非科甲出身,亦是憑大學士身份,獲此殊榮。


一羽凌霄296

正所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今天丸子為大家分享一下,清朝哪些漢臣得到了最高的諡號褒獎。

1.文臣最高的諡號就是“文正”,清朝就有八位漢臣得到此諡號。

分別為湯斌(死後50年追認)、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

朱珪、杜受田、李鴻藻、孫家鼐皆是帝師;

曾國藩挽狂瀾於既倒,位列同治中興名臣之首,諡“文正”當之無愧;

劉統勳是乾隆朝名臣,剛正不阿,功業非凡,為百姓所愛戴,其子就是著名的“羅鍋”劉墉;

曹振鏞則一生唯唯諾諾,小心謹慎,“多磕頭、少說話、”諡“文正”一直為後世詬病。

2.武將最高的諡號就是“忠武功”,清朝就有七位漢將得到此諡號,還有一位滿將得到此諡號。

楊遇春:清朝名將,鎮壓林青、李文成,平定張格爾。

向榮馬玉昆、鄧紹良、李續賓、張國樑包括塔齊布(滿族)都是清末鎮壓太平軍將領,因抗擊太平軍得“忠武”諡號。

張勳則因為清末復辟,死後被溥儀諡忠武。



最愛肉丸子先生
張和李二人是分別出現在清朝前期和後期的兩個著名漢臣,如果以為官職論,肯定是三朝元老張廷玉。但是張廷玉職務再高說話份量也沒擁有實權的李鴻章重。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死後追贈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於北京城建祠,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張廷玉: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戶部、吏部、翰林院,又擔任國史館和其他好幾個修書館的總裁官。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

146679某某

諡號最高等級,文臣為文正,武將為忠武。

康熙朝的湯斌,乾隆朝的劉統勳,嘉慶朝的朱珪,道光朝的曹振鏞,咸豐朝的杜受田,光緒朝的曾國藩、李鴻藻和宣統朝的孫家鼐,八人諡文正;

嘉慶朝的楊遇春,咸豐朝的向榮、塔齊布(滿人)、鄧紹良(苗人)、李續賓、張國樑,光緒朝的馬玉昆,另外,遜位的溥儀還賜了個忠武給張勳。也是八人,漢人六人。


西坡李氏

清代諡號最高的漢人是誰


關於漢人

“漢人”這個概念,是在現代民族環境之下形成的。用這種概念去套用在古代,一般會有相應的錯誤。放到清代的話,如果單純的用“漢人”這個詞,就有混淆的可能。這是因為清代一般只分“旗人”和“民人”,其中“旗人”內有滿洲人、漢人、朝鮮人、蒙古人等等民族,“民人”內則有漢民、回民等等民族,都不是單一的民族體。那麼題目中的“漢人”,是否包括滿洲旗分下的漢姓人,以及漢軍八旗的漢姓人呢?

所以要把這個說清,才能討論範圍。


關於諡法的高低

按照清代諡法冊的說法來說,皇帝的諡號、后妃的諡號、宗室王公的諡號,和群臣的諡號,並不是一個體系。所以我們這裡以群臣諡號為主要討論。

根據《皇朝諡法考》的說法來說,清代後期,群臣的諡法賜予是這樣的程序——

凡是達到一品官階的大臣去世,內閣擬出諡號供兩宮挑選。“得諡文者,謹擬八字,由大學士選四字。不得諡文者,謹擬十六字,由大學士選八字。皆恭請欽定。”

但是後面追加了一句,“惟文正則不敢擬悉,出特旨故。”也就是說,文正這個諡號,只能特賜,不能通過常例給予。所以文正在一般來講,是清代臣子,特別是文臣的第一諡號。

清代過得這個諡號的有工部尚書湯斌、東閣大學士劉統勳、體仁閣大學士朱珪、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杜受田、武英殿大學士曾國藩、吏部尚書李鴻章、文淵閣大學士孫家鼐。

僅次於其後的諡號則是“文忠”。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清代“文”這個諡號是有要求的,一般是科舉出身或者當過內閣學士的,才能在諡號裡有“文”。所以武將之類的,諡號則沒有“文”,自然沒有“文正”了,但是這並不能說他們的諡號就低於文正。比如說“忠武”,一般被視為清代武臣的高級諡號。

還有特殊的例子,比如說乾隆朝的鄂容安。鄂容安是鄂爾泰的兒子,雍正十一年的進士,翰林出身。根據《清史稿》的說法——

故事,大臣予諡者,內閣擬二諡請上裁,以翰林起家者例諡“文”,至是擬“文剛”、“文烈”,上抹二“文”字,諡剛烈。圖形紫光閣,上親為贊,有曰:“用違其才,實予之失。”蓋重惜之也。

從這裡可以看到,有的時候“文”的諡號,未必就比不帶“文”的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