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大才子金聖嘆為何被斬首示眾?

Sweet-Maiden

金聖嘆,名採,字若採。原姓張,明亡改名人瑞,字聖嘆,著名文學家,批評家,文學家,對水滸傳,西廂記等多有評點。

他與葉小鸞,寫下文章,也成為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金聖嘆使小說戲曲和傳統經傳詩歌並駕齊驅。為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先驅。

金聖嘆好信佛,喜歡結交僧人,喜歡讀佛經。

順治時期,順治對金聖嘆加以讚賞。金聖嘆感動的流淚,向背叩首。


順治駕崩後,吳縣縣令虧空糧倉,鞭打百姓。後來金聖嘆和一百多人到孔廟聚集。

以惦念順治皇帝,藉機發洩積憤,向朱國治告吳縣縣令。而朱國治反而維護吳縣縣令。

清朝廷有意震懾江南士族,於是以驚動先帝之靈,逮捕金聖嘆等人下獄。在江寧會審,嚴刑拷打。後以叛逆罪斬首。這就是又名的哭廟案。


中孚鑑

金聖嘆(1608——1661),名採,字若採,明末清初的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金聖嘆一生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等唐詩都有評論,他為才女葉小鸞寫下的動人篇章,成為大文豪曹雪芹構思《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順治年間,蘇州吳縣來了個新縣令,名叫任維初。此人來了就開始貪贓枉法,刮地三尺。對交不起稅賦的老百姓嚴刑拷打,還把國庫的平價糧高價賣給當地百姓,一時間弄得地方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恰恰就在這時,順治帝駕崩了。當地百姓藉著這個由頭開始了反貪遊行,幾天之後又有本縣一百多名秀才到孔廟哭廟,發洩心中的不滿。隨後還向當時的蘇州巡撫朱國治檢舉揭發,吳縣縣令任維初的貪贓枉法等行為。

誰知任維初和朱國治兩人早已勾搭成奸,他們逮捕了十八名為首的秀才,誣告他們抗稅,聚亂,震驚了先帝之靈等罪名,上報之後,十八人被判斬立決,這其中就包括這位大文學家金聖嘆。

行刑之時兩個兒子,梨兒,蓮子(乳名)來個父親送行,哭的是淚如泉湧。金聖嘆看著兩個可憐的孩子,強忍著心中的悲痛說:“難過有什麼用,我出個上聯,你們對一對?”可心如刀絞般的孩子那裡還能對出對子來啊,只有金聖嘆從容不迫,死前還寫出了:“蓮子心中苦,梨子腹內酸”的絕對。

就這樣,一代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文壇巨星就這樣被當時昏暗的官場冤枉致死了,死時才五十三歲。


風雨中的小草

金聖嘆之死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他個人性格,另一個是犯了清朝禁令。

先說個人性格

在清朝那個封建專制年代,前朝萬曆年間生人的金聖嘆是個怪人,甚至可以說是個瘋子。

金聖嘆在學官的提拔考試中以怪誕文章戲弄考官,被革除成績,後又以第一名的成績拔得頭籌,卻又主動放棄了試圖之路,甘願遊蕩市井。他什麼都敢幹、什麼都敢說,什麼都不在乎,肆意妄為、狂妄自大的性格讓他在民間得到了“狂怪”的稱號。

清朝禁令:

如果把金聖嘆放到現代,以他的性格一定是個粉絲破億、腰纏萬貫、紅粉裹衣、甚至名留青史的大V。但造化弄人,他生活在了比明朝更加專制的清朝。清朝自建國起,皇帝對權利的把控,可以說是明朝難以匹敵的。清朝不只一個皇帝像朱元璋,他的制度本來就應該叫朱元璋制。明朝好歹,有內閣提建議、有給事中駁回建議,必要時候老百姓還可以親自在朝堂上向皇帝提意見。清朝倒好,什麼權利都沒有,皇帝皇權一把抓,只有尚書和侍郎能提建議(只是建議而已)其他人有一個算一個都不可以直接向皇帝進諫。清朝規定道及以下府縣都沒有直接上奏的權利。官員都沒有言論權,何況百姓呢。清朝對士人言論的壓榨,算是歷代少有。

順治五年,清政府在各府學、縣學的明倫堂(讀書講學的地方,類似現代教室或者演講會場)立一臥碑。碑上刻有三條禁令:

一、生員不得言事。(不能討論政事)

二、不得立盟結社。(不能搞小團體)

三、不得刊刻文字。(不能在公眾地方刊登文章)

這三條禁令,真實無比的告訴當時的士人基層,想要言論自由做夢。

國家明文規定三不得,每個人都看見了,每個人都知道違反的後果。但唯獨金聖嘆這個怪人不走尋常路。順治十八年,金聖嘆與百名學生因吳縣縣令任維初貪汙一事,集結在明倫堂孔子靈位前,痛哭流涕,擊鼓鳴冤。金聖嘆更是寫了一篇《十弗見》的文章譏諷任維初。

清朝明文規定,道及以下的府、縣不得專折言事,不得搞小團體集會。人家不讓幹,狂怪金聖嘆偏幹,後來落得個斬首的下場。

金聖嘆是個怪才,其實現代中國有個叫李敖的跟他很像。李敖幾天前去世,昨日在火車站書店,老四買了一本李敖的自傳,他也自詡是能改變上帝的人。李敖也是個啥都能說的怪人,非常不符合中國傳統文人的標準。

一代怪才金聖嘆卒年53歲,可惜、可嘆、可敬的金聖嘆。

一代怪才李敖之卒年83歲,可圈、可點、可思的李敖之。


老四有顆後槽牙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金聖嘆被斬首的原因是“江南三大案”的哭廟案,其餘兩個是“通海案”、“江南奏銷案”。哭廟案的確切的名稱應該是順治18年的“抗糧哭廟”,包括後續清政府對發起人和參與者的鎮壓和處置。

時間點問題,順治18年也是順治駕崩那年,而金聖嘆他們的哭廟事件和駕崩時間“無意”之中重疊了,我們無從考證是否有意,只知道金聖嘆是因“大不敬”被處決即可。

本來哭廟這種行為古來有之,並非在清代出現,明朝的時候就有,升斗小民,甚至某些豪商也愛搞這些事情,一群人在文廟哭來哭去的,籍此抒發不滿,官府也好,強權也罷多少也會考慮影響,妥善處理。哭廟的人往往都能得些好處或者是公正的待遇。這樣一來便慣出毛病了,形成了一種習俗。而這一套在清代是耍不開的,尤其是衝撞了順治的喪期。

哭廟的原由是吳縣縣令任維初,為了嚴刑催繳賦稅,竟然還當場杖斃一人,而他自己偷偷的把官米當成個人資產賣掉,中飽私囊,激起了以金聖嘆一群人的憤慨,所以才發生了哭廟事件,這是一種激憤,一種宣洩,一種訴求。大意就是列舉了任維初罪行種種,且任維初也曾是個生員,我輩羞與之為伍云云。更是抨擊了朱國治御下不嚴。

朱國治大怒,一干人等全部抓捕歸案,因為哭廟文的起草人是金聖嘆,所以把他也定為主犯,共十八人死刑,秋後問斬於南京。

朱白地同學的下場也不怎麼好,搜刮民脂民膏也沒人管,仗著自己正黃旗下的顯赫身份橫行四方,可惜錢沒花完就被吳三桂弄死了。


古今通史

為何被斬首,一方面是命運安排,一方面是個性使然。

首先他碰上了清朝這幫皇帝。清朝的皇帝是異族統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文化自信的。到了乾隆,雖然經過了一直鼓吹康乾盛世,但是乾隆一樣不自信,他們對於文人的言論一點不寬容,生怕動搖他們的統治根基。

其次他最不幸運的是遇到了貪官奸臣,正好遇到了朱國治這個貪官奸臣,把他扯到了哭廟案裡面,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你想還有他好果子吃嗎?

最後是金聖嘆的性格造就的。金聖嘆本來是個神棍,有才的神棍,看著舅舅救濟過生活,還對舅舅出言不遜,不過他舅舅也不是好貨,有名的賣國賊。他還放蕩不羈,想學唐伯虎一樣,到處出頭,槍打出頭鳥,下場不會太好。唐伯虎也是遭遇冤案,不過只是終身禁考了,性命無礙。金聖嘆沒有那個運氣,因為冤案喪命。清朝把明朝皇帝說的那麼殘忍,然而由此可見,明朝對底層知識分子寬容多了。





圈裡圈外的娛樂

金聖嘆是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他批《水滸》、評《西廂》,並提出“六才子書”之說,從理論上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學的地位。金聖嘆這個人是個個性孤高,個人主義者,狂放不羈,經常譏笑其他秀才庸俗愚拙。他從小學佛經,勸人向善,傾向佛道二家的自由放任,又有儒家的入世衝動。他深深體會到人生只不過是大夢一場,全然虛幻的,短暫易逝,充滿煩惱失意,一切都不可恃,嚮往閒適平和的田園生活。

他在政治思想上傾向保守,經常批評明末官府苛政;同情被欺壓的百姓,甚至主張官逼民反,但卻又認為王命和禮法終不可違,對盜匪大肆譴責。

金聖嘆痛恨縣令貪瀆,趁順治帝駕崩後,1661年3月初,金聖嘆與一百多個士人到孔廟聚集,以此來悼念順治帝,藉機發洩積憤,大搞學生運動會。到衙門給江蘇巡撫朱國治上呈狀紙,來了場集體上訪。

結果卻被官官相護的朱國治以“諸生倡亂抗稅,並驚動先帝之靈”的罪名逮捕了一大批人,名聲最響的 金聖嘆當然也在劫難逃。經過會審,嚴刑拷問,金聖嘆和十八位秀才等一百多人被以叛逆罪判處秋後處斬,就是震驚天下的“哭廟案”。




臨刑之前,跟兒子話別,要求跟哭得跟淚人一般的兒子對對子,上聯:蓮子心中苦,兒子對不出,金聖嘆只好自己吟出下聯:梨兒腹內酸。這裡的"蓮"和"梨"分別又是"憐"和"離"的諧音,聞者無不潸然。在了無牽掛後,臨刑不懼,昂然地向監斬官索酒酣然暢飲,邊酌邊說:"割頭,痛事也; 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刀架到脖子上的時候,金聖嘆不忍看其他人被殺的慘狀,對行刑的劊子手說:"我手中有二百兩銀票,先殺我,就歸你。

死後,劊子手在他身上沒搜出銀票,卻找到兩張紙條,一張紙寫個“好”字,另一張則是個“疼”字。就這樣53歲的金聖嘆就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


茹騫

清朝為了維護統治,對漢人鎮壓的一次行動,斬首金聖嘆,威懾眾人。

金聖嘆本身是一牛人,才學出眾,讀懂點評《推背圖》,寫各種評論《水滸傳》《西廂記》等等,為人怪誕,擱到現在,絕對是

大V,毒舌評論家

他捲入哭廟案中,具體是這麼回事。順治去世,天下都要哭靈三日。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是個貪官,提高賦稅,中飽私囊,倒賣官米,百姓過的非常苦。以金聖嘆為首的書生們同情百姓,但有沒有武力,怎麼辦呢,當地有個習俗,有不法之事,不舉之行,士子們每每聚集文廟,作《卷堂文》,向祖師爺孔聖人哭訴後,向上級報告,在明朝時,這個很有效果,明政府非常重視。

但是現在時清統治,金聖嘆寫了《《哭廟文》,矛頭指向巡撫朱國治。巡撫朱國治當場逮捕了一眾書生,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全部判死罪。金聖嘆平時就是嘲諷權貴,愛主持公論,這是“出頭羊”被殺。

這事歸根結底,就是“異族統治”要威懾江南眾人,打擊士族。


農村妞說事兒

說到底是因為南明被滅了,清朝不需要再拉攏江南的文人,這幫人是各地的士紳,地方上的領頭人,正好還都有錢,抄家滅族可以進一步磨滅漢人的抵抗意識,順道補貼國庫。沒有哭廟案金聖嘆也會因為別的案子獲罪的,奏銷案,明史案,通海案等等目的都是一樣的。鰲拜通過這些案子給清朝積累了超過十年用度的積蓄,這也是康熙平三藩的最大本錢


豬痴豬

清順治十八年,順治駕崩,同時,蘇州發生“抗糧哭廟”案。事件起因是彼時蘇州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初到任就實行禍害百姓大肆斂財的兩手抓措施;一方面強徵賦稅;一方面盜賣官糧。任維初通過此舉斂財無數,而吳中百姓就過得比較哭了。



出於對縣官的痛恨和對百姓的同情,以金聖嘆為首的一批文人寫了狀文控告縣官,並將矛頭指向了包庇手下的巡撫朱國治,《哭廟文》痛斥了任維初的滔天罪行,將其罪行一一揭發,最後結論說有任維初這種衣冠禽獸是對學問的敗壞,而金聖嘆等文人無可奈何,所以往文廟痛哭。朱國治大為震怒,下令逮捕了金聖嘆,誣陷其“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在七月十三立秋時,在南京將其殺害。


據說金聖嘆在臨刑之前向監斬官索酒暢飲,邊飲邊說:“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金聖嘆作為一代文人名士,死於這種冤案,真的是文化界的重大損失。


俠客4070

金聖嘆,清代文學家,批評家,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籍評論過,金聖嘆的死是由於哭廟一案。

清代順治十七年,由於蘇州吳縣縣令任維初貪贓枉法,盜賣官米,又嚴刑催繳賦稅,引起百姓不滿,於是金聖嘆為首的幾個秀才到文廟中發洩自己的牢騷和不滿,然而清朝統治者卻不能容忍這種行為,於是金聖嘆與其他人被捕,罪名是糾黨千人,倡亂訐告。不分首從,一律斬首,於是一代才子死於此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