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河南氣候溫暖有大象、犀牛,那麼未來河南還可能回到原來的氣候嗎?

手機用戶75965598736

地球上的氣候不是一成不變,而是經常變動的。這種變動,甚至有一定的規律可言,這方面,竺可楨先生曾有過深入研究,並寫成了重要著作《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他認為,在我國近5000年中的最初2000年,也就是從原始氏族時代的仰韶文化到奴隸社會的安陽殷墟時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左右;在那以後,我國氣候有一系列的上下襬動,其中最低溫度出現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擺動的範圍為1-2℃。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如今,我國的野生亞洲象僅分佈於雲南南部與緬甸和老撾交界的熱帶叢林。但是,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象牙和象骨;甲骨文裡,關於象的記載屢見不鮮,內容涉及獵象、馴象以及用象祭祀等內容;商王統率的軍隊中,有一支由大象組成的騎兵。

種種情況都表明,在平均氣溫比今天高兩度的仰韶文化到周朝早期,大象的腳步遍及中原,它的北限,直達黃河以北。

大象最後出現在河南,是北宋初年,當時,在河南唐河,田野裡突然出現了一隻巨大的亞洲象,當地人對這種動物已經非常陌生。亞洲象在莊稼地裡胡亂折騰,讓農民大為光火,政府也組織人員圍獵。後來,這隻大約是在南遷途中失群的大象,在河南南陽倒下成為獵物,象牙和象皮被當作珍品貢獻給了朝廷。

幾年後,一頭亞洲象竟然出現在緯度更北的帝國首都開封。這是宋史裡關於亞洲象的最後記載,也是野生大象在河南的最後一次記載。

從那以後,隨著寒冷期的到來,大象便遠離了河南。

那麼,今後的河南是否還會回到以前的溫暖期呢?我認為完全可能。按竺先生的理論,冷暖期總是交替循環的。到那時,或許久違的大象還可能回到河南。


聶作平

河南簡稱豫,古代是森林,大象之樂國,那未來有可能嗎?如果氣候適應完全有可能,因為現在河南農村大多數外出務工,十室八空,有很多村莊只剩老人,有些一二百人的村不到20人,還有山村只剩一二人,廣大農村荒草一人多高,小樹瘋長,野兔竄,野蛇纏,刺蝟追,黃鼠狼在放毒氣,老鼠吡牙,百足蟲死而復生滿村轉,到晚上蛟子飛的睜不開眼,前些日我村有一人回家小住,第一晚未敢滅燈,第二晚回去睡,在床上一條花紅大蛇吐著舌頭,嘶嘶叫著,昂頭迎戰好像說,此床是我家,要想在此睡,留下命一條,此君大叫一聲,奪門而逃,慌不擇路,裁倒院裡荒草中,荒草中一刺猜正捉癲哈嗎,剛好砸在刺蝟上,扎的他滿臉是血魂兒丟,好在眼睛閉著快,不然眼珠子非讓刺扎瞎,哭笑不得到天大亮,一溜小跑離開家,發誓再不回老家。如果戶籍制度已放開,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深圳,廣州,在非洲工地,在太平洋,印度洋捕魚,在全國各地收廢品,討飯的,烤紅薯誰不想成為當地人,誰還回老家,這樣河南農村,就會有大片森林,成為動物的樂園,大象,犀牛,狗獾,野豬,小松鼠,花毒蛇,土布袋蛇,小青蛇,金黃蛇,大蛇,小蛇,野🐔,野兔,野鴛鴦共聚一堂,共商發展大計,再現古代河南之盛景,森林之國,大象樂土,豫之稱謂,實之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