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由是海清寧,番人仰賴者。”這是刻於南京牛首山鄭和墓的墓誌銘。讀來與“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一樣的自信,一樣的霸氣。主人公鄭和的一生確實如此,曲折、磨難、艱辛而又偉大。

他曾是大明王朝的一個俘虜,名叫馬三保,雲南人,在12歲那年被閹割成了太監。幸運的是,他被燕王朱棣看中並收入府中。在靖難之戰中,他侍奉朱棣左右,出生入死,屢出奇計,在鄭家壩之役中更是立下赫赫戰功,被朱棣賜姓“鄭”,從此,鄭和這個名字響徹中華大地和世界航海史。

有明一代,太監出名者不在少數,土木堡之變的王振;害死於謙且造反失敗的曹吉祥;挑起明邊疆混亂的汪直;以及後來的劉瑾、錢寧、江彬、魏忠賢,無不臭名昭著,唯有鄭和,憑藉自己的豐功偉績,光耀史冊。

他從34歲開始,到62歲在遠航途中病逝古裡,28年的時間裡,從中國到非洲好望角,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去國幾十萬裡,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率領當時全球最大的無敵艦隊,帶著足以滅掉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軍隊,卻去完成偉大的和平使命,所謂“以德服人,威服四海”。

他的艦隊有多大?以第一次出行為例,主艦長44丈,寬18丈,轉化為米來計算,相當於長138米,寬56米,在上面跑馬也沒問題,每艘船可乘士兵1000多人,另外還有專門用來載戰馬和草料的馬船,用來載糧食和日用品的糧船,用來儲存淡水的水船和用來對外作戰的戰船,合計240多艘,27800餘人,簡直就是一特混無敵艦隊。

但強大不一定霸道,他的航行是和平的、友好的、互通有無的;他的航行沒有戰爭,沒有殺戮,沒有鮮血,所謂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才是我中華民族的氣度和底蘊。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1405年,鄭和在印度古裡立碑刻下了“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煦皞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

90多年後的同一個地方,達伽馬率僅有四艘船,140多個水手的葡萄牙船隊也來到了這個地方,還恬不知恥的立了個標柱,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根標柱象徵著葡萄牙的主權,這就是強盜行徑。從此,一個和平的航海時代結束了,一個為了黃金、奴隸和土地的殖民時代拉開了序幕。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